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变态心理学(全2册) (美)吉尔·胡利,(美)詹姆斯·布彻,(美)马修·诺克 著 陈良梅,潘晓曦 译 社科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吉尔·胡利,詹姆斯·布彻,马修·诺克著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6-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吉尔·胡利,詹姆斯·布彻,马修·诺克著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6-01 00:00:00
    • 版次:1
    • 页数:984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21726701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中信出版社

    变态心理学(全2册)

    作  者:(美)吉尔·胡利,(美)詹姆斯·布彻,(美)马修·诺克 著 陈良梅,潘晓曦 译
    定  价:198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07月01日
    页  数:988
    装  帧:平装
    ISBN:9787521726701
    主编推荐

    《变态心理学》是一本心理学入门读物,属于心理通识系列读物之一。《变态心理学》自1948年詹姆斯·科尔曼撰写出版以来,已长销七十多年,并且一直被认为是变态心理学领域的全面系统的优选教材。本书第18版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吉尔·胡利、马修·诺克教授及明尼苏达大学的詹姆斯·布彻教授等知名心理学家共同编著,并根据DSM-5标准进行了修订与更新。 变态心理学通过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及发展规律,描述了在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导致的心理障碍及其发展,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各种障碍的特征及相关治疗方法。 《变态心理学》的内容基于深厚的专业背景,详细阐述并归纳了变态心理学所有主要的理论点,并且提供具体的测评方法帮助我们了解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特征,充分掌握变态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提升自己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水平。《变态心理学》通过七十多年的更新与升级,已成为广大心理学专业人士及大众读null

    内容简介

    《变态心理学》(第1版)于1948年由詹姆斯·科尔曼编写出版,其后数十年不断在内容和版本上进行更新与升级,至今已长销73年,并且一直被认为是变态心理学领域的优选教材。《变态心理学》(第18版)由哈佛大学的吉尔·胡利、马修·诺克及明尼苏达大学的詹姆斯·布彻等知名心理学家共同编著,并根据DSM-5进行了修订与更新。变态心理学通过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及发展规律,阐述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的心理障碍及其发展,系统深入地介绍了各种障碍的特征及相关治疗方法。具体包括:(1)临床描述障碍的症状及其相关特征;(2)解析障碍形成的原因;(3)提供相关治疗方法,检查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证据、社会文化所带来的影响。社会进步与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与更新,推动着变态心理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变态心理学》是广大心理学专业人士及普通读者了解心理学及心理障碍的重要入门级读物,能够为我们提null

    作者简介

    【美】吉尔·胡利(Jill M. Hooley)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哈佛大学实验精神病理学和临床心理学项目负责人。胡利教授通过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在抑郁症患者和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节以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等方向上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并于2000年获得“亚伦·T.贝克精神病理学研究杰出奖”,于2015年获得美国精神病理学研究协会颁发的“约瑟夫·祖宾精神病理学研究终身成就奖”。 胡利博士曾任美国精神病理学研究协会主席,并著有多部学术著作。此外,她还曾担任《临床心理科学》杂志副主编、《应用和预防心理学》副主编及《咨询和临床心理学杂志》《家庭心理学》《人格障碍》等期刊的编委。 【美】詹姆斯·布彻(James N. Butcher) 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系名誉教授,曾任该校临床心理学项目主任和副主任19年之久,并已在变态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人格评估等心理学领域出null

    精彩内容

    目录
    上册
    DSM-5修订指南
    序言
    第1章变态心理学:绪论
    1.1什么是异常?
    1.1.1异常的指标
    1.1.2DSM-5和精神障碍的定义
    1.2分类和诊断
    1.2.1分类的缺点是什么
    1.2.2我们如何减少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偏见
    1.3文化和异常
    1.4精神障碍有多普遍
    1.4.1患病率和发病率
    1.4.2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估计
    1.4.2全球疾病负担
    1.4.3治疗
    1.4.4精神卫生专业人员
    1.5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6信息的来源
    1.6.1个案研究
    1.6.2自陈数据
    1.6.3观察法
    1.7形成假设和验证假设
    1.7.1抽样和推广
    1.7.2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1.7.3实验组和对照组
    1.8相关研究设计
    1.8.1衡量相关性
    1.8.2统计显著性
    1.8.3效果量
    1.8.4元分析
    1.8.5相关性与因果关系
    1.8.6回溯性和前瞻性策略
    1.9实验法
    1.9.1治疗效果的研究
    1.9.2单被试实验设计
    1.9.3动物研究
    第2章关于异常行为的早期观点
    2.1精神障碍的最初观点
    2.1.1神魔论和魔法论
    2.1.2希波克拉底的早期医学观点
    2.1.3早期哲学家对异常行为的探索
    2.1.4早期中国人对异常行为的观点
    2.1.5中世纪时期对异常行为的观点
    2.216世纪至17世纪对异常行为的观点
    2.2.1科学质疑在欧洲的复兴
    2.2.2早期精神病收容院的建立
    2.3人道主义改革
    2.3.1皮内尔的实验和杜克在英国的成就
    2.3.2美国的拉什和道德疗法
    2.3.3迪克斯和精神卫生运动
    2.419世纪和20世纪对精神障碍的成因和治疗的观点
    2.4.119世纪对精神疾病的观点和日渐增长的专家影响力
    2.4.220世纪的精神病院
    2.5当代观点的出现
    2.5.1生物学发现:确立大脑和精神障碍之间的关联
    2.5.2分类系统的创建与发展
    2.5.3精神障碍的心理学基础
    2.6未解决的问题
    2.6.1去机构化
    第3章致病因素的理论观点
    3.1异常行为的成因和风险因素
    3.1.1必要因素、充分因素和促成因素
    3.1.2异常行为的反馈与双向性
    3.1.3素质-应激模型
    3.2理解异常行为成因的观点
    3.3生物学观点
    3.3.1基因易感性
    3.3.2大脑功能失调和神经可塑性
    3.3.3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失衡
    3.3.4气质
    3.3.5生物学观点的影响
    3.4心理学观点
    3.4.1心理动力学观点
    3.4.2行为主义观点
    3.4.3认知行为观点
    3.4.4如何看待不同的观点
    3.5社会观点
    3.5.1早期剥夺或创伤
    3.5.2不良的教养方式
    3.5.3婚姻不和谐与离异
    3.5.4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和失业
    3.5.5不良的同伴关系
    3.5.6源于性别、种族、民族的偏见和歧视
    3.5.7社会观点的影响
    3.6文化观念
    第4章临床诊断与评估
    4.1评估的三个基本概念
    4.1.1信度
    4.1.2效度
    4.1.3标准化
    4.2评估的性质和目标
    4.3影响评估的重要因素
    4.3.1文化背景的影响
    4.3.2专业取向的影响
    4.3.3建立信任和融洽的关系
    4.4心理评估的方法
    4.4.1临床访谈
    4.4.2对行为的临床观察
    4.4.3心理测验
    4.5生理机能评估
    4.5.1身体检查
    4.5.2神经心理学检查
    4.5.3神经学评估方法
    4.6整合评估数据和优化决策
    4.7异常行为的分类
    4.7.1分类方法
    4.7.2精神障碍的正式诊断分类
    第5章应激与身心健康
    5.1什么是应激?
    5.1.1应激与DSM
    5.1.2个体遭遇应激源的预测因素
    5.1.3应激源的特点
    5.1.4测量生活应激
    5.1.5复原力
    5.2应激与身体健康
    5.2.1应激反应
    5.2.2身心联系
    5.2.3了解免疫系统
    5.3应激与免疫系统功能
    5.3.1应激和细胞因子
    5.3.2慢性应激和炎症
    5.3.3应激与过早衰老
    5.4情绪与身体健康
    5.4.1人格
    5.4.2抑郁症
    5.4.3焦虑
    5.4.4社交孤立与社会支持的缺乏
    5.4.5积极的情绪
    5.4.6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5.5与应激相关的躯体障碍及治疗
    5.5.1生理干预
    5.5.2心理干预
    5.6应激与心理健康
    5.6.1适应障碍
    5.6.2由失业引起的适应障碍
    5.6.3创伤后应激障碍
    5.6.4急性应激障碍
    5.7创伤后应激障碍:特征及风险因素
    5.7.1PTSD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
    5.7.2经历创伤事件后罹患PTSD的概率
    5.7.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致病风险因素
    5.7.4个人风险因素
    5.7.5生物学因素
    5.7.6社会文化因素
    5.7.7创伤后应激的长期影响
    5.8应激障碍的预防与治疗
    5.8.1预防
    5.8.2应激障碍的治疗
    第6章惊恐、焦虑、强迫及相关障碍
    6.1恐惧与焦虑的反应模式
    6.1.1恐惧
    6.1.2焦虑
    6.2焦虑障碍概述
    6.3特定恐怖症
    6.3.1患病率、起病年龄以及性别差异
    6.3.2心理学因素
    6.3.3生物学因素
    6.3.4特定恐怖症的治疗
    6.4社交焦虑障碍
    6.4.1患病率、起病年龄和性别差异
    6.4.2心理学因素
    6.4.3生物学因素
    6.4.4治疗
    6.5惊恐障碍
    6.5.1场所恐怖症
    6.5.2患病率、起病年龄和性别差异
    6.5.3与其他障碍的共病
    6.5.4第一次惊恐发作的时间
    6.5.5生物学因素
    6.5.6心理学因素
    6.5.7惊恐障碍的治疗
    6.6广泛性焦虑障碍
    6.6.1患病率、起病年龄和性别差异
    6.6.2与其他障碍的共病
    6.6.3心理学因素
    6.6.4生物学因素
    6.6.5治疗
    6.7强迫及相关障碍
    6.7.1强迫症
    6.7.2患病率、起病年龄和性别差异
    6.7.3与其他障碍的共病
    6.7.4心理学因素
    6.7.5生物学因素
    6.7.6治疗
    6.7.7躯体变形障碍
    6.7.8囤积障碍
    6.7.9拔毛癖
    6.8文化观点
    第7章心境障碍与自杀
    7.1心境障碍:概述
    7.1.1心境障碍的类型
    7.1.2心境障碍的患病率
    7.2抑郁障碍
    7.2.1抑郁症
    7.2.2持续性抑郁障碍
    7.2.3其他类型的抑郁障碍
    7.3抑郁障碍的成因
    7.3.1生物因素
    7.3.2心理学因素
    7.4双相障碍及相关疾病
    7.4.1环性心境障碍
    7.4.2双相障碍(Ⅰ型和Ⅱ型)
    7.5双相障碍的成因
    7.5.1生物因素
    7.5.2心理学因素
    7.6社会文化因素对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的影响
    7.6.1抑郁症状的跨文化差异
    7.6.2患病率的跨文化差异
    7.7治疗与结果
    7.7.1药物疗法
    7.7.2替代性生物治疗
    7.7.3心理治疗
    7.8自杀的临床表现与因果模型
    7.8.1那些人会企图并最终死于自杀?
    7.8.2精神障碍
    7.8.3其他与自杀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
    7.8.4生物学因素
    7.8.5自杀行为的理论模型
    7.9自杀的预防及干预
    7.9.1精神障碍的治疗
    7.9.2危机干预
    7.9.3关注高危人群和其他措施
    第8章躯体症状障碍和分离障碍
    8.1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8.2躯体症状障碍
    8.2.1躯体症状障碍的成因
    8.2.2躯体症状障碍的治疗
    8.3疾病焦虑障碍
    8.4转换障碍(功能性神经症状障碍)
    8.4.1转换障碍的症状范围
    8.4.2诊断转换障碍的一些重要问题
    8.4.3患病率和人口统计学特征
    8.4.4转换障碍的原因
    8.4.5转换障碍的治疗
    8.5做作性障碍
    8.5.1识别做作性障碍
    8.5.2区分不同类型的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8.6分离障碍:概述
    8.7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障碍
    8.8分离性遗忘症
    8.9分离性身份障碍
    8.9.1DID的致病原因及存在的争议
    8.9.2当前观点
    8.10分离障碍的文化因素、治疗方法和结果
    8.10.1分离障碍的文化因素
    8.10.2分离障碍的文化因素、治疗方法和结果
    第9章进食障碍与肥胖
    9.1进食障碍的临床表现
    9.1.1神经性厌食症
    9.1.2神经性贪食症
    9.1.3暴食障碍
    9.1.4起病年龄及性别差异
    9.1.5进食障碍的患病率
    9.1.6进食障碍的医学并发症
    9.1.7病程和结果
    9.1.8诊断交叉
    9.1.9进食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的联系
    9.1.10不同文化中的进食障碍
    9.2进食障碍的风险和致病因素
    9.2.1生物因素
    9.2.2社会文化因素
    9.2.3家庭影响
    9.2.4个人风险因素
    9.3进食障碍的治疗
    9.3.1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
    9.3.2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
    9.3.3暴食障碍的治疗
    9.4肥胖问题
    9.4.1医疗问题和患病率
    9.4.2肥胖的污名化
    9.4.3肥胖与DSM
    9.5肥胖的风险和原因
    9.5.1基因的作用
    9.5.2激素与食欲和体重调节有关
    9.5.3社会文化影响
    9.5.4家庭影响
    9.5.5压力和"安慰食物"
    9.5.6肥胖的形成途径
    9.6肥胖的治疗
    9.6.1生活方式干预
    9.6.2药物治疗
    9.6.3减肥手术
    9.6.4预防的重要性
    下册
    第10章人格障碍
    10.1人格障碍的临床特征
    10.2人格障碍研究面临的难题
    10.2.1诊断人格障碍的困难
    10.2.2研究人格障碍病因的困难
    10.3A类人格障碍
    10.3.1偏执型人格障碍
    10.3.2分裂样人格障碍
    10.3.3分裂型人格障碍
    10.4B类人格障碍
    10.4.1表演型人格障碍
    10.4.2自恋型人格障碍
    10.4.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10.4.4边缘型人格障碍
    10.5C类人格障碍
    10.5.1回避型人格障碍
    10.5.2依赖型人格障碍
    10.5.3强迫型人格障碍
    10.6人格障碍的一般社会文化原因
    10.7人格障碍的治疗和预后
    10.7.1适应于特定人格障碍的治疗技术
    10.7.2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10.7.3其他人格障碍的治疗
    10.8精神病态
    10.8.1精神病态的维度
    10.8.2精神病态的临床表现
    10.8.3精神病态的因果因素
    10.8.4精神病态的发展和社会观点
    10.8.5精神病态人格障碍的治疗与预后
    第11章物质相关障碍
    11.1酒精相关障碍
    11.1.1酒精使用障碍的患病率、共病情况和人口统计学特征
    11.1.2酒精相关障碍的临床表现
    11.2酒精使用障碍的成因
    11.2.1酒精使用障碍的生物学因素
    11.2.2酒精滥用和酒精依赖的社会心理因素
    11.2.3社会文化因素
    11.3酒精相关障碍的治疗
    11.3.1酒精滥用和酒精依赖的药物治疗
    11.3.2心理治疗方法
    11.3.3控制饮酒与戒酒
    11.3.4匿名戒酒会
    11.3.5结果研究和治疗中的问题
    11.3.6预防复发
    11.4物质使用障碍
    11.5鸦片及其衍生物
    11.5.1吗啡和的生物效应
    11.5.2吗啡和的社会效应
    11.5.3阿片类药物滥用和依赖的因果因素
    11.5.4生理成瘾的神经基础
    11.5.5与精神病理学相关的成瘾
    11.5.6治疗和结果
    11.6兴奋剂
    11.6.1可卡因
    11.6.2安非他明
    11.6.3甲基苯丙胺
    11.6.4咖啡因和尼古丁
    11.7镇静剂
    11.7.1巴比妥酸盐的作用
    11.7.2巴比妥酸盐滥用和依赖的因果因素
    11.7.3治疗和结果
    11.8致幻剂
    11.8.1LSD
    11.8.2麦司卡林和裸盖菇素
    11.8.3
    11.8.4
    11.9赌博障碍
    第12章性功能障碍、性别焦虑和性欲倒错障碍
    12.1性功能失调
    12.2男性性功能失调
    12.2.1男性性欲低下障碍
    12.2.2勃起障碍
    12.2.3早泄
    12.2.4延迟射精障碍
    12.3女性性功能失调
    12.3.1女性性兴趣/唤起障碍
    12.3.2生殖器-盆腔痛/插入障碍
    12.3.3女性性高潮障碍
    12.4性别烦躁
    12.4.1临床表现
    12.4.2性别烦躁的治疗
    12.5性欲倒错障碍
    12.5.1窥阴障碍
    12.5.2露阴障碍
    12.5.3摩擦障碍
    12.6.3性施虐障碍
    12.5.4性受虐障碍
    12.5.5恋物障碍
    12.5.6易装障碍
    12.5.7性欲倒错障碍的原因及治疗
    12.6性虐待
    12.6.1儿童期性虐待
    12.6.2障碍
    12.6.3乱伦
    12.6.4强奸
    12.6.5性罪犯的治疗和再犯
    第13章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13.1精神分裂症
    13.1.1精神分裂症概念的起源
    13.1.2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13.2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
    13.2.1妄想
    13.2.2幻觉
    13.2.3言语紊乱
    13.2.4行为紊乱
    13.2.5阴性症状
    13.3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13.3.1分裂情感性障碍
    13.3.2精神分裂症样障碍
    13.3.3妄想障碍
    13.3.4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13.4遗传和生物学因素
    13.4.1遗传因素
    13.4.2产前暴露
    13.4.3基因与环境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13.4.4神经发展的观点
    13.5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异常
    13.5.1神经认知功能
    13.5.2社会认知
    13.5.3脑容量
    13.5.4受影响的大脑区域
    13.5.5白质的问题
    13.5.6大脑功能
    13.5.7细胞结构
    13.5.8青春期的大脑发育
    13.5.9综合作用
    13.5.10神经化学
    13.6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
    13.6.1不良家庭环境会引发精神分裂症吗?
    13.6.2家庭和复发
    13.6.3城市生活
    13.6.4移民
    13.6.5的滥用
    13.6.6精神分裂症的素质-应激模型
    13.7治疗与临床疗效
    13.7.1临床疗效
    13.7.2药物治疗
    13.7.3社会心理取向
    第14章神经认知障碍
    14.1成人的大脑损伤
    14.1.1脑损伤的临床症状
    14.1.2弥漫性脑损伤与局灶性脑损伤
    14.1.3神经认知/精神病理学的相互作用
    14.2谵妄
    14.2.1临床表现
    14.2.2治疗和结果
    14.3重度神经认知障碍
    14.4阿尔茨海默病
    14.4.1临床表现
    14.4.2患病率
    14.4.3致病因素
    14.4.4神经病理
    14.4.5治疗和预后
    14.4.6早期检测
    14.4.7支持看护者
    14.5血管问题引起的神经认知障碍
    14.6以重度记忆损伤(遗忘障碍)为特征的神经认知障碍
    14.7与头部损伤相关的障碍
    14.7.1临床表现
    14.7.2治疗和结果
    第15章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障碍(神经发育障碍)
    15.1理解儿童和青少年障碍时的特殊考虑
    15.1.1幼儿的心理易感性
    15.1.2儿童与青少年障碍的分类
    15.2儿童和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障碍
    15.2.1儿童和青少年的焦虑障碍
    15.2.2儿童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
    15.3破坏性、冲动控制及品行障碍
    15.3.1对立违抗障碍
    15.3.2品行障碍
    15.3.3对立违抗障碍与品行障碍的成因
    15.3.4治疗和结果
    15.4排泄障碍
    15.4.1遗尿症
    15.4.2遗粪症
    15.5神经发育障碍
    15.5.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15.5.2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
    15.5.3抽动障碍
    15.6特定学习障碍
    15.6.1学习障碍的成因
    15.6.2治疗和结果
    15.7智力障碍
    15.7.1智力障碍程度
    15.7.2智力障碍的成因
    15.7.3器质性智力障碍综合征
    15.7.4治疗结果和预防
    15.8对儿童和青少年治疗的特殊考量
    15.8.1与儿童和青少年治疗有关的特殊因素
    15.8.2儿童权益倡导项目
    第16章心理治疗
    16.1治疗概述
    16.1.1为什么人们寻求治疗
    16.1.2谁提供心理治疗服务?
    16.1.3咨访关系
    16.2评估心理治疗的成果
    16.2.1客观化和量化的改变
    16.2.2一定会发生改变吗?
    16.2.3治疗会带来有害的影响吗?
    16.3应该使用什么治疗方法?
    16.3.1基于实证研究的疗法
    16.3.2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
    16.3.3联合治疗
    16.4心理社会疗法
    16.4.1行为疗法
    16.4.2认知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
    16.4.3人本主义经验疗法
    16.4.4心理动力学疗法
    16.4.5婚姻及家庭治疗
    16.4.6折中与整合
    16.4.7心理治疗的新发展
    16.5社会文化视角
    16.5.1社会价值观与心理治疗
    16.5.2心理治疗与文化多样性
    16.6生物治疗方法
    16.6.1抗精神病药物
    16.6.2抗抑郁药物
    16.6.3抗焦虑药物
    16.6.4锂盐和其他心境稳定剂
    16.6.5非药物的生物学治疗
    第17章变态心理学中的社会和法律问题
    17.1针对预防的观点
    17.1.1普遍的干预措施
    17.1.2选择性干预
    17.1.3指示性干预措施
    17.2住院患者精神卫生治疗
    17.2.1作为治疗社区的精神病院
    17.2.2出院后护理项目
    17.3非自愿住院
    17.3.1民事关禁
    17.3.2对“危险性”的评估
    17.4治疗师和警告的责任
    17.5患者的权利
    17.6精神错乱辩护
    17.6.1有名的NGRI案例
    17.6.2精神错乱到底是什么意思?
    17.6.3受审能力
    17.6.4精神卫生问题和再犯
    17.7有组织的精神卫生工作
    17.7.1联邦政府和精神卫生
    17.7.2专业组织与精神卫生
    17.7.3志愿组织和机构的作用
    17.7.4私营企业的精神卫生资源
    17.8未来的挑战
    17.8.1必要的规划
    17.8.2个人的贡献
    致谢
    术语表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