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二维无机材料剥离、纳米层组装及其功能化 刘宗怀,何学侠,李琪 编 专业科技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刘宗怀、何学侠、李琪 编著著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7-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刘宗怀、何学侠、李琪 编著著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7-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1-05-01
    • 字数:521
    • 页数:386
    • 开本:其他
    • 装帧:平装
    • ISBN:9787122384454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化学工业出版社

    二维无机材料剥离、纳米层组装及其功能化

    作  者:刘宗怀,何学侠,李琪 编
    定  价:168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07月01日
    页  数:396
    装  帧:精装
    ISBN:9787122384454
    主编推荐

    本书为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是陕西师范大学刘宗怀等人多年研究成果与教学的积累。图书以不同电性二维无机材料为主线,从二维无机材料制备技术,二维无机材料膨润及剥离原理及规律,二维纳米片层组装原理及组装纳米功能材料应用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和讨论。全书分为11章:第1章为二维无机材料总论;第2-3章主要论述二维无机材料的剥离原理、本质和剥离规律性,即二维无机材料膨润现象和二维无机材料的剥离及无机纳米层;第4-10章依据不同电性二维无机材料制备技术、剥离方法、剥离纳米片层表征、纳米片层组装方法学及组装纳米功能材料应用展开论述,其中,负电性二维无机材料主要论述层状二氧化锰、层状二氧化钛和层状过渡金属碳、氮化物,正电性二维无机材料主要对层状双金属水合氢氧化物(LDHs)进行论述,中性二维无机材料主要论述层状MoS2、层状黑磷及层状锑烯等;第11章主要论述二维纳米片层组装材料在储能领域,特别在二次null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系统论述二维无机材料的基础理论性著作,以不同电性二维无机材料为主线,围绕二维无机材料的制备技术、膨润与剥离、具体剥离方法、二维纳米片层功能化四部分展开论述,将剥离理论与具体应用技术相结合。书中依据二维无机材料层板电性不同,负电性二维无机材料主要讨论层状二氧化锰、层状二氧化钛和层状过渡金属碳、氮化物,正电性二维无机材料主要对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进行讨论,中性二维无机材料主要讨论层状二硫化钼、层状黑磷及层状磷烯等。最后,另设章节专门论述了二维纳米片层孔洞化及其材料电化学储能。本书适合作为化学和材料类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以及二维层状材料及功能材料研究人员的科研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刘宗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2001年在日本国立德岛大学取得物质工学博士学位,接受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任特别研究员。2004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工作至今。研究方向为二维层状材料制备、剥离及储能性能研究。通过插入反应、离子交换和溶剂润湿等手段,实现了不同构造二维层状材料的膨润及剥离,阐明了不同电性二维层状材料膨润和剥离规律性;利用剥离得到的不同电性二维纳米层交互积层反应,组装了具有快速电荷存储和电化学反应双重特性超级电容器用系列二维纳米电极材料,开发了纳米层复合组装制备超级电容器用纳米电极材料新技术,为实现大容量、高功率及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提供了新途径。先后主持了包括国家“863”科技计划及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十余项,在Angew.Chem.Int.Ed,.,Adv.Funct,.Mater.,Chnull

    精彩内容

    目录
    第1章 二维无机层状材料总论
    1.1 概述 2
    1.2 二维无机层状材料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3
    1.3 无机层状材料的制备方法 5
    1.3.1 固相制备法 5
    1.3.2 液相制备法 6
    1.3.3 气相制备法 7
    1.4 二维无机层状材料的插层反应类型 7
    1.4.1 离子交换法 7
    1.4.2 分子嵌入法 9
    1.4.3 柱形化法 9
    1.4.4 剥离/重组法 10
    1.5 二维无机层状材料的功能化及其应用 12
    参考文献 15

    第2章 二维无机层状材料的膨润和剥离
    2.1 概述 19
    2.2 二维无机层状材料的膨润 19
    2.2.1 膨润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特性 22
    2.2.2 短距离膨润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5
    2.2.3 长距离膨润过程 26
    2.2.4 发生膨润现象的无机层状材料 28
    2.3 二维无机层状材料的剥离 30
    2.3.1 剥离反应行为 30
    2.3.2 剥离反应过程 32
    2.3.3 剥离反应体系 34
    参考文献 35

    第3章 无机纳米片层及纳米片层组装
    3.1 无机纳米片层 38
    3.1.1 纳米片层的构造 39
    3.1.2 纳米片层的制备 40
    3.1.3 纳米片层的表征 52
    3.1.4 纳米片层的性质 58
    3.1.5 纳米片层的应用 61
    3.2 无机纳米片层的组装 62
    3.2.1 絮凝组装 62
    3.2.2 交替沉积组装 65
    3.2.3 Langmuir-Blodgett组装 67
    3.2.4 冷冻/或喷雾干燥组装 69
    参考文献 71

    第4章 层状二氧化锰
    4.1 二氧化锰的结构及分类 75
    4.1.1 二氧化锰的结构特征 75
    4.1.2 层状二氧化锰的结构特征 76
    4.1.3 隧道型二氧化锰的结构特征 77
    4.2 二氧化锰的制备技术 80
    4.2.1 固相反应法和熔融盐法 81
    4.2.2 氧化还原沉淀法 82
    4.2.3 水热和溶剂热法、水热软化学法 83
    4.3 不同结构二氧化锰的性质 84
    4.3.1 层状二氧化锰的性质和反应特征 84
    4.3.2 隧道型二氧化锰的性质及反应特征 87
    4.3.3 二氧化锰的离子筛性质 90
    4.4 层状二氧化锰的短距离膨润 92
    4.4.1 季铵离子的插层膨润过程 93
    4.4.2 插层反应Kielland曲线 103
    4.4.3 短距离膨润的影响因素 104
    4.5 层状二氧化锰的剥离 109
    4.5.1 四甲基铵插层二氧化锰水洗剥离 109
    4.5.2 剥离过程的影响因素 112
    4.5.3 四丁基铵插层二氧化锰剥离 114
    4.5.4 二氧化锰纳米片层的室温一步制备 116
    4.6 二氧化锰纳米片层的精细调控 118
    4.6.1 纳米片层尺寸的控制 118
    4.6.2 纳米片层组成和结构的调控 118
    4.6.3 纳米片层静电自组装 119
    参考文献 124

    第5章 层状二氧化钛
    5.1 二氧化钛及层状钛酸盐结构 128
    5.1.1 二氧化钛的晶体结构 128
    5.1.2 层状钛酸盐结构 129
    5.2 层状钛酸盐的制备和离子交换 132
    5.2.1 层状钛酸盐制备技术 132
    5.2.2 层状钛酸盐的离子交换 133
    5.2.3 掺杂层状钛酸盐和层状钛酸 135
    5.3 层状二氧化钛的膨润和剥离 137
    5.3.1 插层反应及膨润 137
    5.3.2 膨润与剥离过程 144
    5.3.3 渗透膨润与剥离关系 146
    5.4 二氧化钛纳米片层的表征 150
    5.4.1 小角X射线散射 150
    5.4.2 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表征 152
    5.4.3 纳米片层的尺寸控制 154
    5.5 二氧化钛纳米片层的性质 157
    5.5.1 光学性质 157
    5.5.2 电学性质 159
    5.5.3 催化性质 160
    5.5.4 理论分析 161
    5.6 二氧化钛纳米片层的组装及功能化 162
    5.6.1 组装二维薄膜 162
    5.6.2 组装粉状纳米结构 168
    5.6.3 诱导相转移 172
    参考文献 174

    第6章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6.1 LDHs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178
    6.1.1 LDHs的组成和结构 178
    6.1.2 LDHs的性质 179
    6.2 LDHs制备技术 183
    6.2.1 共沉淀法 183
    6.2.2 均相沉淀法 184
    6.2.3 水热制备法 184
    6.2.4 离子交换法 185
    6.2.5 焙烧复原法 186
    6.2.6 表面原位制备技术 186
    6.2.7 模板法 187
    6.2.8 其它制备方法 187
    6.3 LDHs剥离过程 188
    6.3.1 层间环境改善条件下剥离 190
    6.3.2 机械力驱动剥离 195
    6.3.3 水介质中剥离 201
    6.3.4 低温碱介质中剥离 203
    6.3.5 等离子体诱导剥离 205
    6.3.6 奥斯特瓦尔德熟化-驱动剥离 206
    6.3.7 LDHs纳米片层直接制备 207
    6.4 正电性LDH纳米片层功能化 212
    6.4.1 层板阳离子掺杂功能化 212
    6.4.2 纳米片层缺陷功能化 214
    6.4.3 纳米片层孔洞功能化 215
    参考文献 216

    第7章 层状过渡金属碳化物
    7.1 MAX相的结构、制备及性质 220
    7.1.1 MAX相的结构 220
    7.1.2 MAX相的制备 221
    7.1.3 MAX相的性质 223
    7.2 MXene的结构、制备及性质 224
    7.2.1 MXene的结构 224
    7.2.2 MXene材料的制备 225
    7.3 MXene层状材料剥离 233
    7.3.1 MAX相制备MXene材料的剥离能 234
    7.3.2 插层/机械辅助剥离 234
    7.3.3 Al两性下的TMAOH插层/剥离 239
    7.3.4 无氟刻蚀剥离 239
    7.3.5 冻结-融化辅助剥离 242
    7.3.6 藻类提取物剥离 244
    7.4 MXene及纳米片层性质 245
    7.4.1 MXene插层性质 245
    7.4.2 纳米片层分散液的稳定性 246
    7.4.3 纳米片层缺陷性质 248
    7.4.4 纳米片层液晶相 248
    参考文献 251

    第8章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
    8.1 TMDs层状结构 255
    8.2 TMDs剥离 257
    8.2.1 机械剥离法 257
    8.2.2 液相剥离法 261
    8.3 特殊结构与性质TMDs纳米片层 277
    8.3.1 缺陷纳米片层 277
    8.3.2 异质原子掺杂纳米片层 280
    8.3.3 合金化纳米片层 281
    8.3.4 纯1T/1T'相纳米片层 283
    8.3.5 纳米片层表面化学 284
    8.4 TMDs纳米片层性质 286
    8.4.1 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 286
    8.4.2 力学性质 287
    8.4.3 摩擦和热性质 288
    参考文献 289

    第9章 层状黑磷
    9.1 层状黑磷结构 293
    9.2 层状黑磷的制备 294
    9.2.1 高温/高压法 295
    9.2.2 矿化剂辅助法 296
    9.3 层状黑磷剥离 296
    9.3.1 机械剥离转移法 297
    9.3.2 液相剥离 299
    9.3.3 液相超声辅助剥离 300
    9.3.4 溶剂热辅助液相剥离 306
    9.3.5 剪切力辅助液相剥离 307
    9.3.6 等离子体辅助减薄剥离 308
    9.4 磷烯纳米片层性质 309
    9.4.1 物理性质 309
    9.4.2 化学稳定性 312
    9.5 磷烯纳米片层缺陷工程 313
    参考文献 315

    第10章 单元素层状材料
    10.1 硼烯结构、制备及纳米层性质 320
    10.1.1 硼烯结构 320
    10.1.2 硼烯制备 322
    10.1.3 硼烯性质 328
    10.2 硅烯结构、制备及其性质 331
    10.2.1 硅烯结构 331
    10.2.2 硅烯制备 332
    10.2.3 硅烯电子结构 335
    10.2.4 硅烯功能化 337
    参考文献 339

    第11章 纳米片层孔洞化及其电化学储能
    11.1 电化学储能原理 343
    11.2 电化学电容器分类及工作原理 344
    11.2.1 电化学电容器分类 344
    11.2.2 电化学电容器工作原理 345
    11.3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工作原理 347
    11.4 二维纳米储能电极材料的结构调控 349
    11.5 纳米片层孔洞化策略 350
    11.5.1 氧化还原孔洞化机制 352
    11.5.2 模板导向孔洞化机制 362
    11.6 孔洞化纳米片层材料电化学储能 366
    11.6.1 超级电容器储能 366
    11.6.2 二次电池储能 374
    11.7 孔洞化纳米片层电化学储能应用展望 378
    参考文献 380

    索引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