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LTE-A空中接口技术 张新成,周晓津 编 曾勇波 等 译 专业科技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张新成(XinchengZhang)周晓津(Xiaojin著 | | 曾勇波//李争平//黄明//白文乐译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4-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张新成(XinchengZhang)周晓津(Xiaojin著| 曾勇波//李争平//黄明//白文乐译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4-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1-04-01
    • 字数:500000
    • 页数:376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111677055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机械工业出版社

    LTE-A空中接口技术

    作  者:张新成,周晓津 编 曾勇波 等 译
    定  价:139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04月01日
    页  数:784
    装  帧:平装
    ISBN:9787111677055
    主编推荐

    本书是目前关于LTE与LTE-Advanced无线接口介绍非常系统全面的一本图书,本书在翻译风格上也是力求忠实原著风格。因为国内外对于LTE技术发展的专业研究人员需求较大,尤其是高级人才缺口较大。为了帮助学习者和研究人员对LTE技术能够更从容地研究应用,本书对LTE与LTE-Advanced无线接口进行系统完整的讲解,使本书能够很好地帮助读者深入理解LTE与LTE-Advanced及其接口的主要特征。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涵盖了LTE-A的性能目标及关键技术。在简要描述无线蜂窝网演进及LTE-A主要技术特征的基础上,本书深入地介绍了LTE-A的几项关键技术:载波聚合、多点协作理论和性能分析、MIMO、中继利用、自组织网络和异构网络、干扰抑制和eICIC技术。本书的讲解深入浅出,可以帮助读者切实掌握LTE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系统实现方法,并快速应用于工程实践,还可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LTE系统基本架构,为深入研究LTE打下坚实基础。本书可供从事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开发、系统设计等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通信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关于作者
    第1章 从LTE到LTE-A的发展
    1.1 LTE回顾
    1.1.1 无线技术
    1.1.2 LTE的性能
    1.1.3 下一代网络的挑战
    1.2 LTE-A性能目标
    1.2.1 LTE-A的背景
    1.2.2 LTE-A的需求
    1.2.3 LTE-A的需求
    1.2.4 LTE-A概览
    1.3 LTE-A的关键技术
    1.3.1 载波聚合
    1.3.2 多点协作(CoMP)
    1.3.3 高级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
    1.3.4 自组织网络
    1.3.5 中继
    第2章 载波聚合
    2.1 载波聚合基本概念
    2.1.1 载波聚合类型及场景
    2.1.2 分量载波
    2.2 载波聚合配置
    2.2.1 主服务小区(PCell)和从服务小区(SCell)
    2.2.2 从小区激活/去激活
    2.3 载波聚合数据链路层结构
    2.4 下行链路载波聚合操作
    2.4.1 系统信息广播
    2.4.2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传输
    2.4.3 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2.5 上行链路载波聚合操作
    2.5.1 小区搜寻和随机访问
    2.5.2 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2.5.3 UL多路访问
    2.5.4 逻辑信道优先级(LCP)管理和缓存状态报告(BSR)
    2.5.5 上行功率控制
    2.6 载波聚合调度
    2.6.1 调度规则
    2.6.2 载波选择
    2.7 无线电资源管理和移动性
    2.7.1 测量事件
    2.7.2 LTE系统内切换
    2.8 载波聚合的射频考虑
    2.8.1 eNB射频的考虑
    2.8.2 UE射频的考虑
    2.8.3 立方度量特性
    第3章 多点协作
    3.1 概述
    3.1.1 了解CoMP
    3.1.2 CoMP集
    3.1.3 CoMP的优势
    3.2 CoMP技术
    3.2.1 CoMP技术需求和实现
    3.2.2 CoMP协作集决策
    3.2.3 LTE UE与LTE-A UE之间的复用
    3.3 参考信号设计
    3.3.1 LTE-A网络中的参考信号配置
    3.3.2 DL参考信号设计:CRS
    3.3.3 DL参考信号设计:DMRS
    3.3.4 下行链路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设计
    3.3.5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设计的一般原则
    3.3.6 上行解调参考信号设计
    3.3.7 上行链路探测参考信号(SRS)设计
    3.4 多点协作反馈
    3.4.1 显式反馈
    3.4.2 隐式反馈
    3.4.3 显式反馈和隐式反馈的区别
    3.4.4 反馈需要考虑的因素
    3.4.5 CSI反馈
    3.4.6 预编码矩阵指示和轶指示(RI)及协作
    3.5 下行多点协作
    3.5.1 下行多点协作数学模型
    3.5.2 联合处理
    3.5.3 协调调度和波束成形
    3.6 上行多点协作
    3.7 多点协作的局限
    3.7.1 多点协作延迟扩展分析
    3.7.2 对LTE-A实现的影响
    3.8 多点协作的性能
    3.8.1 多点协作参数对性能的影响
    3.8.2 上行多点协作评估
    3.8.3 下行多点协作评估
    第4章 多输入多输出(MIMO)
    4.1 无线信道特征
    4.1.1 LTE-A信道模型
    4.1.2 多径传播增益
    4.1.3 多普勒扩展
    4.1.4 干扰
    4.1.5 天线相关性
    4.1.6 终端非理想情况的考虑
    4.2 MIMO概述
    4.2.1 MIMO机制
    4.2.2 LTE MIMO的演进
    4.3 下行MIMO
    4.3.1 MIMO方案增强
    4.3.2 8Tx MIMO设计
    4.3.3 传输模式9
    4.4 上行MIMO
    4.4.1 PUCCH发射分集机制
    4.4.2 PUSCH传输模式
    4.4.3 上行预编码技术
    4.4.4 PUSCH上行控制信息(UCI)复用流程
    4.5 多用户MIMO
    4.5.1 LTE中的MU-MIMO(多用户MIMO)
    4.5.2 LTE-A中的MU-MIMO
    4.5.3 用户间互干扰分析
    4.6 协作MIMO
    4.7 波束成形和下行链路双流技术
    4.7.1 波束成形
    4.7.2 下行链路双流技术
    4.7.3 波束成形的演进
    第5章 中继利用
    5.1 中继技术
    5.1.1 中继分类
    5.1.2 LTE-A中继
    5.2 中继架构
    5.2.1 总体架构
    5.2.2 S1接口协议栈
    5.2.3 X2接口协议栈
    5.2.4 无线电协议栈
    5.3 中继无线电协议栈
    5.3.1 回程链路子帧配置
    5.3.2 中继定时
    5.3.3 回程链路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5.3.4 回程链路参考信号
    5.3.5 中继的HARQ进程
    5.3.6 中继流程
    5.4 中继性能分析
    5.4.1 固定中继增益
    5.4.2 回程链路性能
    5.4.3 中继的干扰
    5.5 中继的演进
    5.5.1 载波聚合中继
    5.5.2 移动中继
    5.5.3 多跳中继
    5.5.4 协作中继
    5.5.5 中继配对
    5.5.6 中继增强
    第6章 自组织网络
    6.1 自配置
    6.1.1 自动邻区关系(ANR)
    6.1.2 S1接口移动性管理实体(MME)和X2接口动态配置
    6.1.3 成员载波自动选择
    6.2 自优化
    6.2.1 综述
    6.2.2 邻区自优化
    6.2.3 移动鲁棒性
    6.2.4 移动负载平衡优化
    6.2.5 随机访问信道(RACH)优化
    6.2.6 最小化路测
    6.3 自愈
    6.3.1 eNB自愈
    6.3.2 小区中断检测
    6.4 SON展望
    第7章 异构网络
    7.1 异构网络的特征
    ……
    第8章 干扰抑制和eICIC技术
    参考文献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