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中央银行学 马勇 编 大中专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暂无著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10-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暂无著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10-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0-10-01
    • 字数:635000
    • 页数:408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300283975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央银行学

    作  者:马勇 编
    定  价:53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01日
    页  数:408
    装  帧:平装
    ISBN:9787300283975
    主编推荐

    内容简介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对传统中央银行理论的深刻反思,并由此开启了从理论到实践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正在塑造着全新的中央银行业务与制度架构。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中央银行学》的内容和分析框架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和实践需要,特别是在货币政策的新取向和新工具、金融监管的新变化以及宏观审慎政策的介绍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欠缺和不足。在中国,随着“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建立,中央银行的目标、职能和工具等方面也在发生着一系列新的重要变化。基于此国际国内背景,新的《中央银行学》教材必须及时充分反映这些方向性和趋势性的重大变化,才能形成对中央银行的全面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实和指导实践。本书在调整完善传统《中央银行学》框架的基础上,全面新增了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政策、新型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并辅之以现实中大量生动的案例和材料分析,使读者在系统掌握中央银行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进一null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

    目录
    第一篇认识中央银行
    第1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3
    1.1中央银行的诞生历程4
    1.2中央银行的类型与组织结构9
    1.3中国中央银行的形成与发展13
    第2章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20
    2.1中央银行的性质与地位21
    2.2中央银行的职能与作用23
    2.3中国中央银行的地位与职能28
    第3章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与业务32
    3.1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33
    3.2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36
    3.3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41
    3.4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45
    3.5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48
    第4章中央银行的决策与制度安排56
    4.1中央银行的决策机构与机制57
    4.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63
    4.3中央银行的透明度70
    4.4中国中央银行的决策与制度78
    第二篇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5章货币政策目标87
    5.1概述88
    5.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89
    5.3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98
    5.4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105
    第6章货币政策工具112
    6.1概述113
    6.2常规货币政策工具114
    6.3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125
    6.4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141
    第7章货币政策规则157
    7.1概述158
    7.2货币政策规则的类型159
    7.3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172
    7.4中国的货币政策规则178
    第8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185
    8.1概述185
    8.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经典理论186
    8.3常规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199
    8.4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206
    8.5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211
    第9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18
    9.1概述219
    9.2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观点219
    9.3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判断标准224
    9.4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227
    9.5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234
    第三篇中央银行与宏观审慎政策
    第10章宏观审慎政策的产生与发展241
    10.1概述242
    10.2宏观审慎政策的产生243
    10.3宏观审慎政策的发展253
    10.4宏观审慎政策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258
    第11章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与工具263
    11.1概述264
    11.2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体系265
    11.3宏观审慎政策的主要工具271
    11.4中国的宏观审慎政策目标与工具282
    第12章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机理287
    12.1概述288
    12.2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方式288
    12.3宏观审慎政策的传导机制300
    12.4中国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机理307
    第13章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315
    13.1概述316
    13.2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与关联318
    13.3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场景325
    13.4中国的“双支柱”调控框架328
    第四篇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第14章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337
    14.1概述338
    14.2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因338
    14.3金融监管的主要理论341
    14.4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353
    第15章金融监管的内容和方法360
    15.1概述361
    15.2金融监管的目标361
    15.3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363
    15.4金融监管的策略与方法364
    15.5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369
    第16章金融监管的体制安排374
    16.1概述375
    16.2金融监管体制的基本模式376
    16.3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380
    16.4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演变趋势386
    16.5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及央行角色389
    主要参考文献393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