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 扫码下单

  • 中法文学关系研究 孟华 著 文学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孟华著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06-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店铺装修中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孟华著
    •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06-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1-06-01
    • 字数:305.00千字
    • 页数:308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法文学关系研究

    作  者:孟华 著
    定  价:40
    出 版 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06月01日
    页  数:308
    装  帧:平装
    ISBN:9787309080124
    主编推荐

    内容简介

    《中法文学关系研究》以中法文学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影响/接受、翻译、媒介、形象等各个层面对中法文学关系进行研究。这些论文大多是个案讨论,作者在坚持“事实联系”的实证方法的基础上,也采用了其他适用的理论与方法论。《中法文学关系研究》中部分论文还涉及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密切相关的理论与方法论探讨。

    作者简介

    孟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1967年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1988年于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巴黎四大)获法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中法文学文化关系研究、18世纪研究、形象研究。主要著作有:《伏尔泰与孔子》、《比较文学形象学》(译著)、《法国文化史》(合著)、Visions de l'autre:Chine,France(《交互的镜像:中国与法兰西》)、《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集著)等。

    精彩内容

        实际上,直到一百年后才有了第一部完整的《圣经》中译本。1832年,第一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长老在广州和马六甲(Malacca)出版了他译的第一部完整的《圣经》中译本,从此,我们才有可能谈论《圣经》的忠实翻译,或日真正的“直译”问题。
         综上所述,《圣经》在中国从音译到意译再到直译,中间经历了百余年的时间。面对这一历史事实,我们无法不考虑一个问题:译者们为何需要如此漫长的时间来改变翻译策略?答案肯定并不简单,但我们首先要质疑的当是中国的文化、社会体系。长期封闭在自身传统中的中国人,一向拒绝任何外来的东西,更不要说外来的宗教了。而一百年这个长时段恰好诠释了要想使中国文人具备有可能接受相异性的期待视野是何等困难。
         如此null

    目录
    自序:我与比较文学
    理论与方法论探讨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试论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地位与作用
    “移花接木”的奇效
    ——从儒学在17、18世纪欧洲的流传看误读的积极作用
    试论他者“套话”的时间性
    为“X与Y”模式一辩
    形象学研究要注重总体性与综合性
    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翻译、研究札记(节选)
    翻译中的“相异性”与“相似性”之辩
    ——对翻译与文化交流关系的思考与再思考
    汉学与比较文学
    中法文学、文化关系研究
    中法文化交流
    《中国孤儿》批评之批评
    伏尔泰又一出取材自中国的悲剧——《伊蕾娜》
    试论中国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的间接影响
    ——以伏尔泰论中国为例
    伏尔泰笔下的乌托邦与中国
    “风流寡妇”母题在东西方的流变
    1740年前的法国对儒家思想的译介和接受
    启蒙泰斗伏尔泰向中国销售钟表的计划
    18世纪一场关于中国人起源论争的启示
    中国文学中一个套话化了的西方人形象
    ——“洋鬼子”浅析
    从艾儒略到朱自清:游记与“浪漫法兰西”形象的生成
    试论汉学建构形象之功能
    ——以19世纪法国文学中的“文化中国”形象为例
    法国汉学家德理文的中国情结
    ——对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中国馆成败的文化思考
    19世纪法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永远的圆明园
    ——法国人眼中的“万园之园”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