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走进天堂鸟之乡:巴布亚新几内亚瑞木镍钴矿工程亲历记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刘传凯著
    •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刘传凯著
    •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 ISBN:9781882144070
    • 出版周期:旬刊
    • 版权提供:华夏出版社

     

    编辑推荐

    遥远而神秘的国度

    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热带雨林中的艰难险阻

    天堂鸟鸣声里的凤凰涅槃

     

    读完《走进天堂鸟之乡》,我掩卷凝思,心潮难平。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这部纪实作品,以娓娓道来、饱含深情的笔触,把工程建设初期的一步步进展、遭遇的一个个困难、发生的一件件意想不到的重大事件,以及失败与成功、经验和教训,秉笔直书,如实记录下来。瑞木项目的辉煌背后,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动人故事,堪称传奇。犹如从时间的长河中捧出浪花一束,作者将瑞木项目开发建设初期这一特定阶段的精彩篇章,呈现在读者面前。作品承载的不只是对往日的怀旧情怀,它更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瑞木项目开发建设路上的艰难困苦,以及开拓者们迎难而上、战而胜之的可贵精神。作品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中冶集团作为一支生力军,踏入资源开发领域,成功开发瑞木镍钴项目的显著业绩。尤为难得的是,这一成功的实例将为后继者们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一个原始和现代两种文明交织共存的国家,充满着神秘色彩。她拥有800多个习俗各异的部落,美拉尼西亚文化多姿多彩。由于饱受接踵而至的欧洲殖民者长期统治的蹂躏,又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创伤,目前她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中尚位列在后,属于欠发达国家。在这样的国度里,唤醒沉睡的矿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

    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瑞木镍钴矿藏于1962年被发现,当时西方诸多矿业公司进行勘探、可行性技术经济评价,但都对它的特殊性、复杂性束手无策,均以挫折和失败告终。

    中冶集团的开拓者和运营者们在新世纪接受了挑战。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义无反顾地投身探索未知的实践,认真吸取教训,及时总结经验,多方学习研究,不断提升能力,终于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本书作者是中国恩菲瑞木镍钴项目部工程初期冶炼厂现场负责人,他以花甲之年走出国门,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热带雨林中,以无畏的开拓精神踏勘现场,探索工程建设的起步工作,筹建项目开工典礼,在艰辛与困难中不断铺垫、推动工程发展。以他为代表的瑞木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认知不断从模糊到清晰,在困境中获得柳暗花明的惊喜,在难以逾越的障碍中锤炼出了无坚不摧的队伍,在挑战对峙的剑拔弩张中化解矛盾,融入当地族群,与巴新民众建立了真挚的友谊。他们付出了血和泪的沉痛代价,收获了国际工程的宝贵经验和教训,昭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优良的传统美德可以克服一切困难;他们以亲身实践证明,中国人能够把别人干不了的项目不断推向成功。

    我作为瑞木镍钴项目的一员,继往开来,见证了该项目实施工程收尾、投料试车、达产达标的关键里程碑。我也目睹了瑞木项目在原始荒芜、人迹难至的地方拔地而起,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花园式工厂,进而打赢了“达产达标”和“减亏增效”两场战役,在世界红土镍矿11个湿法冶炼项目中走到了领跑地位。如今,它持续高产稳产,产品产量连续三年进入世界镍钴行业前十名,单位生产成本处在世界镍行业前25位,已成为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领域靓丽的名片和标杆。

    岁月有声,步履有痕。我们永远怀念那些在热带雨林中探路开路的先驱者,怀念那些奋战在异国他乡的建设者。那些情义绵长、回味无穷的动人故事值得永远记住,它们将作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一笔贵重的财富,留存于世。

    是为序。

     

    中冶集团瑞木镍钴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永学

    内容简介

    瑞木镍钴矿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马当省,是中国企业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乃至南太平洋岛国最大的投资项目。2018129日,该项目荣获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瑞木镍钴项目的成功为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向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走进天堂鸟之乡——巴布亚新几内亚瑞木镍钴矿工程亲历记》是一本纪实性文学作品,作者刘传凯曾任瑞木镍钴项目部工程初期冶炼厂现场负责人,他以自己在施工现场写下的12本约35万字的日记和记录为基础,把巴新的风土人情以及工程建设的历程和经验教训记录下来,希望能为读者展现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一个建设实例,了解工程所在国家——被誉为“天堂鸟之乡”的巴布亚新几内亚。

    目录

    /高永学

    前言/ 1

     

    第一章 项目启动

    1.走出国门/ 3

    2.瑞木项目/ 8

    3.方案策划/ 11

    4.飞往巴新/ 13

    5.南洋马当/ 16

    6.巴萨木克/ 17

    7.神奇海湾/ 21

     

    第二章 奠基典礼

    8.租赁机具/ 26

    9.临场变阵/ 32

    10.初识达克/ 34

    11.临时码头/ 38

    12.莱城港卸船/ 41

    13.巴新夜景/ 46

    14.冶炼厂卸船/ 49

    15.迁坟/ 51

    16.奠基仪式/ 54

     

    第三章 艰难开局

    17.巴新瑞木/ 59

    18.环保罚款/ 61

    19.化解冲突/ 65

    20.机械手培训/ 69

    21.罢工(一)/ 71

    22.招聘考试/ 74

    23.矛盾重重/ 77

    第四章属地培训

    24.组织培训班/ 79

    25.虔诚的信徒/ 82

    26.道歉会/ 86

    27.罢工(二)/ 90

    28.中巴联欢/ 93

    29.欢度圣诞/ 97

    30.阻止施工/ 101

    31.开学典礼/ 105

    32.伐木路/ 107

    33.罢工(三)/ 110

     

    第五章 劳资风波

    34.劳工部检查(一)/ 114

    35.劳工部检查(二)/ 117

    36.新闻报道/ 120

    37.瑞木河/ 122

    38.危机处理/ 125

    39.矿业部检查/ 127

    40.春节/ 132

    41.劳工部检查(三)/ 134

    42.天堂鸟/ 137

    第六章危险提示

    43.澳洲公司提示/ 142

    44.扩大培训班/ 152

    45.罢工规定/ 156

    46.MOA协议/ 159

    47.视察(一)/ 163

    48.唐工之死/ 166

    49.病魔/ 168

    50.学车惹祸/ 172

     

    第七章 巴新矿业

    51.矿业概况/ 177

    52.布干维尔事件/ 178

    53.金矿危机/ 180

     

    第八章 风雨前行

    54.车祸/ 183

    55.不满情绪/ 187

    56.土地补偿/ 190

    57.老码头/ 195

    58.“八·七”纪念日/ 198

    59.关闭营地/ 202

    60.难产救援/ 207

    61.世代习俗/ 210

    62.餐厅开业/ 214

     

    第九章 告别巴新

    63.视察(二)/ 218

    64.教会与学校  / 221

    65.分别/ 226

     

    尾声

    66.矿山投产/ 231

    67.凤凰涅槃/ 234

    68.思索/ 237

    作者简介

    刘传凯,籍贯浙江杭州。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701977年在河北景县农机厂做技术工作;1978年调入中国纺织工业部设计院设备室,从事设计工作;1986年调入中国纺织化纤工程总公司,从事工程总承包工作;19972000年,任叙利亚杰布莱棉纺厂现场施工经理;20012006年,先后参加珠海裕富通、浙江红剑和连达、江苏振辉等化纤厂工程总承包工作,均任现场项目经理。20066月退休,赴巴新参加瑞木工程建设,任恩菲公司冶炼厂现场负责人。20086月—20113月,任四川攀枝花10万吨铜冶炼厂、云南云铜10万吨铜冶炼厂现场技术负责人;20125月—20191月,任中国恒天集团立信染整机械有限公司中山建厂项目总工程师。

    书摘

    61.世代习俗

    巴新从原始部落到现代文明的转变,只经历了一二百年的时间,国家85%的农村地区依然处于半原始状态。全国有630多万人口,部族林立,光语言就有800多种。在部落中,世代相传的特有习俗依然盛行。(1)孤儿有人养

    在巴新有一种现象:社会上没有弃婴和孤儿。“孤儿有人养”,是原始部落传承千年的一种习俗。如果一个孩子的父母不在了,他的亲戚就会担负起抚养的责任;如果没有亲戚,本族人会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无条件将其养大。哪个村里的孤儿没有人管,这个村就会受到社会谴责。在原始部落里,一个族群就是一个大家庭,依靠集体的力量获取食物,共同分享,集体意识相当浓厚。村里的孩子们就像一群小猴,光着身子在一起玩耍,你很难区分他们的家庭和身份,其中就有吃百家饭的孤儿。很多白人及有钱的土著人都会主动领养孤儿,这在当地是品格高贵的表现。马当的教会主持罗达尼就领养了两个孤儿,孩子长大了离开领养家庭独立生活,就像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当地人一代又一代传承着这种习俗,这些孤儿在责任和亲情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2)穷人有饭吃

    在巴新街头,你很难看到流浪汉和乞丐。那里的穷人无法糊口时,可以到同族的富人家吃饭。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只要祖辈是同一家族,就不得拒绝。在经济落后的巴新,政府没有足够财力补贴社会弱势群体,这一原始习俗救助了无数穷人,既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没有因饥荒引发社会危机。“穷人有饭吃”这一习俗,不能不说是原始社会族群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这也是当地富人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尽责任的一种方式。

    我知道马克家就经常有穷人来吃饭,并曾亲身体验这一传统习俗。

    那天是马克大女儿的生日,作为好朋友,我受邀去参加庆祝宴会。走进院子,几个瘦弱的老人和六七个孩子也在那里。马克把他们介绍给我,说:“他们都是我的亲戚和朋友。”我向他们点头致意。我明白了,这些就是教区里没有饭吃的穷人。

    晚宴虽然简单,但在当地也是高规格的,院内的长条木桌上摆放着五六个碗,一碗猪肉,其他的是各种蔬菜,主食是米饭。主人和客人都围着桌子坐,兴奋地边吃边聊。可能是当地的习俗,宴会的主角——马克的女儿没有上桌。站在四周的老人和孩子,依次走到桌前,往碗里夹着菜,然后找到一个地方,或站或蹲,大口地吃着,享受着难得的美餐。依在厨房门边的马克夫人,双手撑着劳累过度的腰,面带微笑望着这一切。她是马克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夫妇俩年复一年为教区的穷人慷慨解囊,无怨无悔。

    一个在巴新娶妻生子的潘先生,为大家讲述了他的经历:他祖籍山东,几年前来巴新打工创业。一次在一个土地主家借宿的时候,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她是这个家的独生女,读过高中。两个年轻人很投缘,没有想到一次借住,却留住了这个中国小伙子的脚步,不久他们跨越了种族的隔阂,喜结良缘。这个中国年轻人成了远隔重洋的部落中的女婿。

    中国人在当地人心目中是聪明能干的。这个小伙子在村里的威望很高,那些亲戚朋友更是他们家的常客。起初,这位姑爷很自豪,用皮金语解决了很多邻里间的问题。但久而久之,他招架不住了,像蜜蜂一样多的同族人来他家吃住,原来一家人可以吃米饭,后来只能吃红薯和香蕉了。无奈,他和妻子决定离开家乡,来到一个小城市开了一家商店。

    在大家问他让他最感慨的事情时,他激动地说道:“我很多年没有回国了,前些日子回了一次国,在过海关时被扣了下来,因为我的护照已经多年没有盖章了。我和警察说我已经在巴新结婚,他们不相信,把我关了起来。得知情况后,妻子带着孩子及部落长者到警察局作证,但警察不相信他们的证言,因为巴新居民没有身份证、结婚证等相关证件,警察不能确定他们的身份。这时一个警察灵机一动,看到皮肤和长相异样的孩子,问他我是谁。天真无邪的孩子说,他是我的爸爸。警察将信将疑,让孩子叫我,孩子一下就扑到我的怀里,连声叫爸爸。此时,这些疑虑重重的警察才相信了我的话。他们抱歉地说:‘你儿子证明了你,没想到中国人能在我们国家扎根落户,我们欢迎你。’于是我往返巴新的绿色通道办成了。”

    3)厕所单人间

    中国人刚到巴新时,简易营地里那个倒霉的连通厕所被登在报纸上痛批“不尊重隐私权”。当地人在搞集体活动时,是怎么建厕所的呢?一次集会,我询问当地人厕所在哪里。顺着指示方向,我看到远处有几个茅草搭成的小房。男女厕所相距较远,约有50多米。到了近处,发现每个厕所都是一个“单人间”,里面一个土坑,坑上平放着木棍,没有什么特殊的,只是厕所围得比较严密,从外边看不到里边的人,而且同性的“单人间”也相隔几米远,互不连通。这个困惑我们很长时间的问题被解开了,当地人保护隐私的世代习俗不过就是“单人间的厕所”。

    一次长途行车途中休息,中国人下车四处便溺,只见当地司机一边不住地骂,一边按着车喇叭表示愤怒和抗议。在场的中国人不知出了什么事情,大惑不解。事后才了解到,当地人解手都要找到无人的地方,不能被窥视,甚至连粪便都要掩盖起来,外人很难看到。巴新的土著人把阴部包裹得很严实,作为个人的隐私,外人不得看见。民风民俗,世界各国都有所不同,做国际工程不了解这些“细节”,就会引来大麻烦。

    4)杀人不偿命

    在中矿公司的施工现场,出现过这样一起杀人事件:中方雇用的当地员工玛琅家的一条水管,被一个小伙子用刀砍断了,玛琅与那个小伙子为接水管的事谈崩,两人举刀对砍,玛琅的刀砍到对方脖子,那人顿时鲜血喷出,“扑通”一声倒地,当场死亡。第二天早晨,中方营地知道了这事,大家都在为玛琅这个老实小伙子杀人感到诧异与惋惜。

    在野外测量午休时,中方老测工见一个小伙子没带干粮,就把自己的那份分给他,用半生不熟的英语和他聊天:“你们村昨天死人了?”对方点点头,没有回答。

    “是谁砍的呢?”老测工问道。

    It is me!”那个年轻人用手指指自己。

    听到这话,老测工顿时睁大眼睛,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来。他感到手脚发麻,动弹不得,半信半疑地指着对方,艰难地蹦出三个英文单词:“Who are you?”

    I am Malan.”听到玛琅两个字,他头一晕,眼前一片模糊,向后一仰就倒在了树干上。玛琅见到他不对劲,一手扶着,一手把水壶的水喂进他的嘴里。他认为是天气太热,中国人中暑了。

    忙了半天,慢慢地,老测工神志清醒了,脸色也恢复过来。看着眼前这个小伙子和善的面容,老测工怎么也不能把他和“杀人犯”联系在一起。要是在中国,这个十恶不赦的“罪犯”,早已被警察关进了看守所。可是在巴新,昨天刚杀了人,今天却若无其事地来上班,让人大惑不解。

    原来,前一天晚上,村里的长老商议决定,要玛琅赔偿死者家属2000基那。对他来说,这些钱要用一年的时间才能挣回来,这可能就是他今天赶来上班的原因。对他来说,这是一个严厉的惩罚。

    现今的巴新,杀了人法院也不判死刑,只是关在监狱里。巴新监狱人满为患,很多罪犯关几年就放出来。因为罪犯一旦被判刑,受害者家属就很难得到经济赔偿,所以如今在巴新偏远地区,部落之间调解仍然很盛行。一旦部落调解成功,就不再交法院处理了。
    。。。。。。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