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现代尸体血管造影学 现代尸体血管造影学的发展历史检验方法操作步骤 法医病理医师和尸体影像学 法医师法医学专业师生等阅读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无著 | 希尔克·格拉贝尔(Silke编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1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无著| 希尔克·格拉贝尔(Silke编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11
    • ISBN:9788819864232
    • 版权提供:化学工业出版社

    商品名称:

    现代尸体血管造影学 

    营销书名:

     

    作者:

    (奥)希尔克·格拉贝尔(Silke Grabherr)、(德)乔岑·格林(Jochen M. Grimm)、(德)阿克塞尔·海涅曼(Axel Heinemann) 主编 

    定价:

    398.00 

    ISBN:

    978-7-122-42064-0 

    关键字:

     

    重量:

    1498克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开本:

    16 

    装帧:

    精 

    出版时间:

    2023年07月 

    版次:

    页码:

    488 

    印次:

    本书全面涵盖了现代尸体血管造影学的发展历史、检验方法、操作步骤,展示了不同疾病及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并得到传统法医病理检验结果的验证。本书中的尸体血管造影方法已成功应用于500余例尸体的检案实践,并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稳定的法医学尸体检验技术。本书对于国内法医学及影像学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本书适合法医师、法医学专业师生等阅读。

    夏志远,博士,虚拟解剖领域专家,我国首位在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下赴瑞土系统学习虚拟解剖技术的学者,长期从事虚拟解剖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检案实践和教育培训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尸体计算机断层扫描(PMCT)、尸体全身多期血管造影( PMCTA)、尸体通气计算机断层扫描(VPMCT)、影像引导尸体组织微创提取( PMCTIGB)、尸体3D体表扫描( 3DSS)、纳米磁流体血管造影技术等,目前已完成猝死、交通事故、溺死、缢死、高坠、枪弹损伤、爆炸损伤、高低温损伤、烧死等各类虚拟解剖检案研究达1000余例,并在全国各地开展虚拟解剖技术培训或讲座20余次。

    第1部分前言
    第1章尸体影像学发展历史 2
    1.1X射线的发现 2
    1.1.1Wilhelm Rontgen发现X射线 2
    1.1.2X射线图片的盛行 3
    1.2影像学的早期应用 4
    1.2.1尸体影像学的价值 5
    1.2.2Charles Thurstan Holland 5
    1.2.3埃及古物X射线摄影 5
    1.3尸体影像学 6
    1.3.1骨龄 7
    1.3.2值得铭记的一年 7
    1.4法医影像学 7
    1.4.1正常影像的奠基人:Alban Kohler和Sebastian Gilbert Scott 7
    1.4.2Alban Kohler 8
    1.4.3Sebastian Gilbert Scott 9
    1.5Buck Ruxton医生杀人案 9
    1.5.1案件的发现 10
    1.5.2案件的调查 10
    1.5.3科学界的合作 12
    1.6 大量影像学图谱的出现 12
    1.7现代虚拟解剖和尸体CT血管造影 13
    1.7.1虚拟解剖的概念 13
    1.7.2首次尸体血管造影 13
    1.7.3谢菲尔德的新摄影术 14
    1.7.4William J Morton和隐形物的摄影 14
    1.7.5H. C. Orrin及其图谱 16
    1.7.6 Egas Moniz和葡萄牙血管造影学院 19
    1.8CT扫描技术 22
    1.8.1Hounsfo ield和CT的发明 22
    1.9结论 24
    参考文献 25
    延伸阅读 26

    第2章尸体影像学:法医学的重要组成 27
    2.1前言 27
    2.2历史背景 27
    2.3技术发展 28
    2.4影像学方法的优势 28
    2.5科学界对影像学方法的认可 30
    2.6法医学领域引入尸体影像技术缓慢的原因 31
    2.6.1“有经验的”鉴定人 32
    2.6.2管理方面的挑战 32
    2.6.3新一代的科学态度 32
    2.6.4法医学专业理解的缺乏 34
    2.7衡量新型证据价值的主体:法律适用者 34
    2.8新方法的成本问题 35
    2.9新检查程序的职责分配问题 35
    参考文献 36

    第3章尸体影像学:一种获取客观证据的跨学科方法 38
    3.1法医病理医师和尸体影像学 38
    3.2法医影像医师 40
    3.2.1影像质量 40
    3.2.2尸体影像学的适用范围 41
    3.2.3尸体影像的解读 41
    3.2.4尸体影像报告 41
    3.3法医影像技师 42
    3.3.1法医影像技师的职责 42
    3.4要点 43
    参考文献 43


    第2部分尸体血管造影
    第4章尸体血管造影的历史回顾 46
    4.1血管系统可视化技术的历史演变 46
    4.2尸体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 49
    4.2.1血管铸型 50
    4.2.2微粒明胶或琼脂制剂 53
    4.2.3微粒水溶液制剂 54
    4.2.4水溶液制剂 55
    4.2.5油性液体 55
    4.2.6混合材料 57
    4.3注射技术 58
    4.4我们能从传统技术中学到什么? 59
    参考文献 60

    第5章尸体血管造影与血管系统死亡学 63
    5.1前言 63
    5.2血液变化 64
    5.2.1血液坠积 64
    5.3影响血管系统自身的死亡学变化 65
    5.3.1血管系统内气体的出现 66
    5.4结论 68
    参考文献 69


    第3部分现代尸体血管造影方法
    第6章多排螺旋CT:尸体血管造影技术的革命 72
    6.1尸体血管造影—实现血管系统可视化的关键 72
    6.2尸体造影剂应用面临的挑战 74
    6.2.1实施PMCTA所面临的挑战 75
    6.3结论 78
    参考文献 78

    第7章基于水溶性造影剂的全身PMCTA 80
    7.1前言 80
    7.2基于水溶性造影剂的PMCTA 80
    7.2.1方法 81
    7.2.2案例报道及其相关影像 82
    7.3基于PEG水溶性造影剂的PMCTA 86
    7.3.1方法现状 86
    7.3.2PEG和水溶性碘造影剂的特性 86
    7.3.3造影剂注射方案 87
    7.3.4案例报道 87
    参考文献 90

    第8章尸体冠脉靶向血管造影 92
    8.1前言 92
    8.2冠脉靶向PMCTA的方法 93
    8.2.1插入造影导管的方法 93
    8.3冠脉靶向血管造影的解读 96
    8.3.1利用PMCTA评估冠状动脉血管 96
    8.4死亡原因的认定依据:“盖然性优势”标准 104
    8.5结论 105
    参考文献 105

    第9章基于CPR的PMCTA技术:死后立即注射造影剂并实施胸外按压 107
    9.1前言 107
    9.2方法 108
    9.3案例报告和影像 109
    9.3.1案例1:主动脉夹层 109
    9.3.2案例2:肺和深静脉血栓栓塞 110
    9.3.3案例3:多发性外伤性损伤 110
    9.3.4案例4:多发性外伤性损伤 111
    9.3.5案例5:多发性外伤性损伤 113
    参考文献 113

    第10章尸体多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115
    10.1前言 115
    10.2MPMCTA方法的建立过程 116
    10.3MPMCTA的技术方案 119
    10.4股血管造影法 119
    10.4.1插管部位的选择 120
    10.5腋血管造影法 125
    参考文献 127


    第4部分尸体CT血管造影中的影像解剖
    第11章尸体血管造影中的头部解剖 130
    11.1颅内动脉系统 130
    11.1.1脑的动脉血供 130
    11.2颅外动脉系统 135
    11.2.1颈内动脉及其分支 135
    11.2.2颈外动脉及其分支 136
    11.3颅内静脉系统 140
    11.3.1静脉窦和脑静脉 141
    11.3.2海绵窦 143
    11.4颅外静脉系统 143
    11.4.1颅外静脉 143
    11.4.2面静脉 144
    参考文献 146

    第12章尸体血管造影中的颈部解剖 147
    12.1颈部的动脉血供 147
    12.1.1颈总动脉 148
    12.1.2锁骨下动脉及其颈部血管分支 148
    12.2颈部静脉 151
    参考文献 153

    第13章尸体血管造影中的心肺解剖 154
    13.1心脏 154
    13.1.1心腔 154
    13.1.2心脏瓣膜 155
    13.1.3冠状动脉 157
    13.1.4冠状动脉优势类型 160
    13.1.5冠状动脉变异类型 160
    13.1.6冠状静脉 162
    13.2肺脏 163
    13.2.1肺动脉 163
    13.2.2肺根 163
    13.2.3支气管肺段 164
    13.2.4肺静脉 165
    参考文献 166

    第14章血管系统:主动脉、腔静脉及二者分支 168
    14.1主动脉 168
    14.1.1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 168
    14.1.2胸主动脉 170
    14.1.3腹主动脉 172
    14.2上下腔静脉 175
    延伸阅读 177

    第15章胃肠道 178
    15.1腹腔干 178
    15.1.1胃 178
    15.1.2十二指肠 179
    15.2肠系膜上动脉 179
    15.3肠系膜下动脉 181
    15.4门静脉 182
    延伸阅读 182

    第16章腹腔脏器 183
    16.1腹腔内的主要血管 183
    16.2胰腺 184
    16.3脾脏 185
    16.4肝脏 185
    16.5胆囊 186
    16.6肾脏 187
    16.7肾上腺 187
    参考文献 188

    第17章上肢血管 189
    17.1上肢的主要血管 189
    17.2锁骨下动脉 191
    17.3腋动脉 191
    17.4肱动脉 192
    延伸阅读 192

    第18章下肢血管 193
    18.1髂总动脉 193
    18.2髂内动脉 194
    18.3髂外动脉和股动脉 194
    18.4腘动脉 196
    18.5小腿和足部血管:腘动脉和胫腓干 197
    18.6足部 198
    延伸阅读 199

    第19章尸体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中的伪影 200
    19.1前言 200
    19.2与灌注方法相关的伪影 201
    19.2.1造影剂分层现象 201
    19.2.2无分层的血管显影密度不均(充盈缺损伪影) 201
    19.2.3头颈部血管的不完全灌注 206
    19.3与死后变化相关的伪影 207
    19.3.1消化道黏膜的伪影 207
    19.3.2造影剂胰周外渗 209
    19.3.3血管系统死后变化来源的伪影 209
    19.3.4死亡时间的影响 211
    19.4医源性伪影 211
    19.4.1样本采集时产生的伪影 211
    19.4.2其他医源性伪影 213
    19.5结论 214
    参考文献 215


    第5部分尸体血管造影在自然死亡中的应用
    第20章心脏病理学 218
    20.1前言 218
    20.2心源性猝死和心脏病变 219
    20.3畸形 219
    20.3.1冠状动脉畸形 219
    20.3.2卵圆孔未闭 219
    20.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缺血性心脏病 220
    20.4.1冠状动脉钙化 220
    20.4.2冠状动脉狭窄 220
    20.4.3冠状动脉斑块 221
    20.4.4心肌缺血 225
    20.5冠状动脉炎/夹层 228
    20.6心脏肿瘤 230
    20.7心肌病 230
    20.8冠脉支架与冠脉搭桥 231
    20.9心脏大小 233
    20.10瓣膜畸形 234
    参考文献 234

    第21章血管病理学 236
    21.1前言 236
    21.2肺栓塞 236
    21.3脑卒中 237
    21.4血管的肿瘤浸润 238
    21.5动脉瘤 239
    21.6动脉壁夹层 241
    参考文献 242

    第22章系统性疾病、败血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243
    22.1系统性疾病 243
    22.2败血症 247
    22.3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249
    参考文献 250

    第23章胃肠道病理学 251
    23.1诊断方法 251
    23.2胃肠道出血所致的自然死亡 252
    23.3手术或介入后的并发症 254
    23.4血管变异和畸形 257
    参考文献 260


    第6部分尸体血管造影与临床介入治疗
    第24章尸体血管造影与临床病理学 262
    24.1穿刺和插管 262
    24.2心导管插入术 267
    24.3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 270
    参考文献 274

    第25章术后死亡的尸体血管造影 275
    25.1心血管手术 275
    25.2腹部外科手术/腹部术后并发症 282
    参考文献 286


    第7部分尸体血管造影与创伤性死亡
    第26章钝器伤 290
    26.1不同部位的钝器伤 290
    26.1.1皮肤和肌肉部位的钝器伤 290
    26.1.2头部损伤 293
    26.1.3胸部损伤 301
    26.1.4膈肌损伤 317
    26.1.5盆腹部损伤 317
    26.1.6四肢损伤 323
    26.2高坠的细节特征 324
    26.3机动车事故的细节和特征 329
    26.3.1正面碰撞类撞击 329
    26.3.2侧面碰撞类撞击 331
    26.3.3安全带损伤 332
    26.3.4行人的撞击伤 332
    26.4结论 333
    参考文献 333

    第27章锐器伤 336
    27.1前言 336
    27.1.1法医病理学中锐器伤的重要性 336
    27.1.2PMCT在锐器伤案件中的应用 337
    27.2各解剖部位的锐器伤 337
    27.2.1外皮和肌肉 337
    27.2.2颅骨损伤 340
    27.2.3颈部损伤 341
    27.2.4胸部损伤 344
    27.2.5腹盆部损伤 347
    27.2.6四肢损伤 360
    27.3关于锐器伤具体问题的处理 363
    27.3.1尸表创伤的显示 363
    27.3.2异物(碎片/凶器)位置的确定 363
    27.3.3创道轨迹的评估与可视化 366
    27.3.4多发性锐器伤 368
    27.4结论 369
    参考文献 369

    第28章枪弹损伤 371
    28.1前言 371
    28.1.1枪弹损伤在法医病理学中的重要性 372
    28.1.2X射线应用于枪击案尸体检验简史 372
    28.1.3尸体影像在枪弹损伤案件检验的应用现状 373
    28.2不同解剖位置的枪弹损伤 373
    28.2.1皮肤与肌肉损伤 374
    28.2.2头部损伤 375
    28.2.3颈部损伤 377
    28.2.4胸部损伤 378
    28.2.5腹盆部损伤 380
    28.2.6四肢损伤 383
    28.3枪弹损伤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384
    28.3.1射入口和射出口 384
    28.3.2异物(弹头)位置的确定 388
    28.3.3弹道轨迹的评估 390
    28.4结论 398
    参考文献 398


    第8部分与血管造影有关的特殊问题
    第29章尸体血管造影后的组织学检验 402
    29.1取材和组织学染色 402
    29.1.1取材 402
    29.1.2染色 402
    29.2组织病理学 403
    29.2.1一般性改变 403
    29.2.2肺脏 404
    29.2.3心脏 406
    29.2.4肝脏 406
    29.2.5脾脏 406
    29.2.6肾脏 406
    29.3小结 407
    参考文献 407

    第30章尸体血管造影后的补充检查 409
    30.1尸体生物化学 409
    30.2尸体微生物学 410
    30.3尸体毒理学 410
    30.4基于尸体血液DNA的个体识别 411
    30.5脂肪栓塞 411
    30.6结论 412
    参考文献 413

    第31章改变型尸体的PMCTA 415
    31.1前言 415
    31.2腐败 415
    31.2.1影像上的腐败 415
    31.2.2腐败尸体的PMCTA 418
    31.2.3腐败尸体的特殊伪影 420
    31.2.4腐败尸体的心血管CT影像 420
    31.3创伤性改变 424
    31.3.1影像片中的创伤性改变 424
    31.3.2创伤性改变尸体的PMCTA 425
    31.3.3创伤性改变尸体的特殊伪影 425
    31.3.4用于创伤性改变尸体案例的特殊技术 426
    参考文献 427


    第9部分尸体血管造影在教学和临床解剖中的应用
    第32章尸体血管造影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430
    32.1解剖教学 430
    32.1.1血管造影 430
    32.1.2与尸体CT影像、血管造影、解剖和断层标本制备有关的硕士课题 431
    32.2方法学 431
    32.2.1人类尸体 431
    32.3结果 433
    32.3.1脑血管造影和Willis环 433
    32.4讨论和结论 447
    参考文献 449

    第33章尸体血管造影在临床解剖学中的应用 452
    33.1前言 452
    33.2临床解剖学中使用的尸体保存方法 452
    33.3死后循环(PMC)的重要性 453
    33.4动物模型上的PMC 453
    33.5人类尸体上的PMC 458
    33.5.1材料与方法的详细介绍 458
    33.5.2应用价值 459
    33.6结论 464
    参考文献 464


    第10部分尸体血管造影的附加价值
    第34章尸体血管造影在法医学日常工作中的优势 468
    34.1主要优势 469
    34.2主要成本 470
    延伸阅读 470

    第35章如何组建影像工作团队 471
    35.1影像团队组建工作的启动 471
    35.1.1团队的组成 472
    延伸阅读 473


    第11部分尸体影像学的未来展望
    第36章法医影像学的未来展望 476
    36.1前言 476
    36.2PMCT 476
    36.3PMMR 477
    36.4其他尸体影像方法 478
    36.4.13D表面扫描 478
    36.5结论 480
    参考文献 480

    第37章尸体血管造影方法技术工作组(TWGPAM) 481
    37.1前言 481
    37.2TWGPAM的创建 481
    37.3首次跨中心研究的组织情况 482
    37.4作为独立研究小组的TWGPAM 483
    37.5TWGPAM的未来 485
    37.6结论 485
    参考文献 486


    索引 487

    译者序
    正如虚拟解剖之父Richard Dirnhofer所言,现代尸体影像学不仅是一种科学有效、公开认可的证据形式,而且凭借其微创性、高效性、清洁性、3D可视性、全面无死角、永久保存性等各种优势,现代尸体影像学还可为法医学检验和司法审判带来诸多前所未有的便利体验。《现代尸体血管造影学》的出版,意味着现代尸体影像学领域迎来了更高级的发展阶段,犹如瑞士法医学家Patrice Mangin所述,尸体血管造影的成熟应用,意味着法医病理鉴定人追求尸体血管3D可视化这一梦寐以求愿望的最终实现。因此,无论对于法医学界、医学界还是影像学界而言,《现代尸体血管造影学》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现代尸体血管造影学》英文原著由国际现代尸体影像学领域内的领军科学家Silke Grabherr教授和众多本领域顶尖专家共同撰写完成。在著作中,作者们回顾了古代尸体影像学与尸体血管造影的历史,并对各种现代尸体血管造影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比较。他们发现,在众多新方法中,唯有“尸体全身多期血管造影”是当前研究程度最深、文献引用频率最高、检案应用范围最广、诊断体系最系统的标准化方法。也正因如此,《现代尸体血管造影学》的大篇幅内容是围绕这一技术展开的。尸体全身多期血管造影在不同领域内的重要应用,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尸体全身多期血管造影不仅可以实现尸体正常或变异血管解剖学信息的3D可视化研究,更重要的是,它几乎能够适用于包括腐败尸体在内的所有法医学猝死、术后死亡、外伤性死亡尸体的微创性检查。此外,该技术还可应用在医学生解剖教学的模式创新和临床医师手术的模拟训练。现代尸体血管造影方法对于解剖模式的颠覆性如此之大,应用范围如此之广,使得《现代尸体血管造影学》英文版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国际法医学界、医学界、影像学界的巨大轰动和广泛关注。与此同时,现代尸体血管造影技术也被大量应用于众多国家的各类解剖学实践当中。
    引入《现代尸体血管造影学》相关技术,对于我国法医学和医学的发展还有着特别的意义。恩格斯说:“没有解剖,就没有医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尸体解剖率仅有3‰~8‰,相较于国际标准解剖率水平(10%~20%)差距甚远,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司法公正的有效实现。《现代尸体血管造影学》中所述的尸体全身多期血管造影技术,可通过微创手段获取人体全面解剖学信息并实现疾病的系统研究和死因的准确查明,这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化医学水平的发展、司法公正能力的完善、公民猝死因素的识别和过早死预防策略的科学制定等方面,可能有着超乎寻常的应用价值。也正因如此,我们翻译出版了这部中文版《现代尸体血管造影学》,期望该著作能够为中国广大法医病理工作者、医学影像科研工作者、病理学工作者、医学解剖教学工作者的科学研究、教学培训和解剖实践活动带来全新的视角、思路和发展契机。
    最后,由衷感谢浙江迪安鉴定科学研究院对本译著出版的基金资助(迪安鉴定虚拟解剖专项研究基金DIFS202201A),也由衷感谢每位译者近5年来在本译著翻译工作中的全部付出!

    夏志远 博士
    浙江迪安鉴定科学研究院
    迪安鉴定虚拟解剖研究中心
    浙江迪安司法鉴定中心
    2022年8月




    中文版序
    身为法医病理工作者,查明事情来龙去脉,探寻案件真相,是我的天职。每逢尸检时,我总好奇是何种原因夺走了逝者的性命。而寻找答案的唯一办法就是全面尸检:悉心检查每一解剖部位,全面破译尸体内部、外部遗留的信息。
    获取尸体信息的手段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来解读尸表损伤,也可以通过各种解剖手段来暴露尸体内部病变,还可以通过切割内脏来观察切面状态,甚至还能利用CT、MRI等更现代化的手段获得影像学信息。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学习每种技术的优势与不足,以提高检案经验,增强对尸体内、外征象的理解力。然而,尚没有一门技术,能够满足尸体血管系统的详细检查。
    刚涉足法医学领域时,我便得知,血管系统属于尸检中的“盲区”。因为在解剖中,我们可以切开某些血管,但无法切开全部。因此,即便是行家里手,仍无法全面获取血管内的隐藏信息。这的确是个严重问题,因为死因常常隐藏在血管系统之中,如引起器官梗死的血管狭窄与闭塞,再如导致大出血的血管破裂。
    因此,我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亟须研发可实现血管系统可视化的技术。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解决重重难题,例如尸体内没有心脏节律与血液循环,大部分血管系统已无血液而变得空虚,血管内出现死后凝血块、血管塌陷等。由于种种死后变化的存在,直接找到一种适合尸体血管系统检查的方法的确难度太大,因此,我们可先寻找那些能够有效克服死后改变的技术。
    如今已有多种尸体血管造影技术,并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诊断效果。本书将着重介绍这些技术及其诊断价值,此外也会为读者讲解这些技术存在的问题、诊断误区和局限性,以期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尸体血管造影方法仅是整个技术体系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尸体影像解读这一重要环节。因为即便通过造影方法实现了重要病变的可视化,但如果没人能够识别这些异常,那么技术本身也就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因此,本书将展示大量影像图片,并详述如何进行影像诊断,如何避免误诊,如何利用不同技术,从而帮助我们深入洞察逝者生前的不幸遭遇。
    本书是多位领域内资深学者合著之作。随着这本致力于尸体造影技术推广应用著作的完成,合作者们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目前大多数人依然共事于同一个国际工作组——国际尸体血管造影方法专门工作组。
    有幸获悉本书中文版即将问世,对于工作组成员和本书主编而言,实乃莫大的荣光。加之,我曾与中国法医学者共事多次并在中国有过短暂停留,这让我更加觉得我与中国法医学界缘分颇深。
    因此,由衷感谢为本书翻译做出卓著贡献的中国同行,特别是我的同事夏志远博士。最后,预祝中文版在中国好评如潮!

    Silke Grabherr
    2020年5月
    于瑞士洛桑





    Preface to the Chinese Edition
    As a forensic pathologist, it is in my nature to look behind things and to search deeper in order to find the truth. When I have to investigate a dead body, I want to understand what has happened to the person that ends up on the autopsy table. The only way to get answers from it, is to study it in detail: examine each anatomical part and try to read the information that is written in and on the body.
    We have different tools that can help us to get this information. We can learn how to interpret the lesions that are visible on the body, we can use different techniques to perform an autopsy that allows us a look inside the body, we can dissect each organ and we can use imaging techniques such as computed tomography 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e can learn the limitations and advantages of each technique and our experience can help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igns that the deceased carry in and on them. But none of those techniques can help to examine in detail the vascular system of the body!
    When I started to work in the field of forensic medicine, I was told that the vascular system is a kind of “blind spot”. Of course, we can open the vessels during dissection. But we cannot dissect all the vessels of a body. So no matter how well trained we are, what is within a vessel often remains hidden. This is a big problem, as the cause of death is often to be found in the vascular system, such as occlusions or stenosis of vessels leading to infraction of the organs and ruptures of the vessels leading to hemorrhages.
    For this reason, it was obvious to me, that we need to develop techniques that are able to visualize the vascular system. But in order to do so, many difficulties had to be solved. The absence of a cardiac rhythm and circulation, the emptiness of big parts of the vascular system, post-mortem blood clots and collapsed vessels... All these post-mortem changes rendered it difficult to find an adequate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vascular system. It was necessary to overcome them first by finding adequate methods.
    Today different techniques of postmortem angiography exist and they allow diagnosis that was not possible until their development. This Atlas describes those different methods and shows the diagnosis that can be made thanks to them. It shows also the difficulties, pitfalls and limits of the techniques and shall help to avoid them as many as possible.
    As the performance of a postmortem angiography is only one part of a whol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obtained images is also of utmost importance. There is no sense to visualize an important finding if nobody is able to recognize it. Therefore, this book illustrates in many images how the radiological reading should be done, how misinterpretations can be avoided and how we can use the different techniques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what has happened to a body.
    This book was written in collaboration with many experienced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f forensic imaging. The common work that was done, here in order to help other colleagues apply postmortem angiography successfully, created a deep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uthors and most of them are still working together within the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TWGPAM” (Technical Working Group Postmortem Angiography Methods).
    It is a big honor and pleasure for the members of the group and for me as the principal editor of the Atlas to see that it has now been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language. Thanks to several collaborations with Chinese colleagues and the time that I could personally spend in China, I feel connected to the Chinese forensic community. I hope that you can profit from this book and the huge numbers of images in it and develop your own angiographic experiences in this field.
    Therefore I thank the Chinese colleagues, especially my college Dr. Xia Zhiyuan, who were working on this translation, for their big engagement and their interest in this work. I hope that it will be appreciated also in China.

    Silke Grabherr
    April 2020
    Lausanne, Switzerland




    原书序言
    法医病理鉴定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目前,他们在CT扫描基础上成功建立了多项尸体血管造影技术(本书第3部分)。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已初步在法医常规检案中得到验证。这也正是洛桑市的大学法医学中心以及欧洲和其他地方的法医学研究所在需要探查血管系统病变时,总会积极应用尸体血管造影技术的根本原因。毫不夸张地说,引入这些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尸体检案质量,并能发现传统解剖常常遗漏的病变。例如,在传统解剖过程中,即便是法医病理领域的行家里手,也常常难以明确准确的出血来源,而通过尸体血管造影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难题。这些尸体影像学技术还有诸多其他优势,本书将为读者一一讲解。此外,尸体血管造影涉及一系列多样化的技术,它既可以用于尸体全身血管的造影检验,也可单独用于单个器官或特定部位的血管探查。选用何种造影方法,取决于法医病理鉴定人的检案目的、个人经验和诊断策略。在我们大学法医学中心,我们使用一种动态的或多期的尸体全身血管造影技术,共包含三个连续造影阶段:动脉期、静脉期和动态期。这一原创性造影技术主要由Silke Grabherr博士研发而来,当然这一成功也离不开跨学科团队、Richard Dirnhofer教授和一所瑞士公司的帮助与支持。由于该项技术具有重大进步和创新,因此研究项目获得了瑞士联邦经济事务部的资金资助。自该造影技术成功建立之后,来自欧洲多个法医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组成了工作组,即现在的“尸体血管造影方法专门工作组(TWGPAM)”,在TWGPAM的共同努力下,该造影技术最终得到了充分验证和标准化。
    事实上,即使不提上述技术,尸体血管造影也无疑是法医学领域内的重大技术突破,而且在未来极有可能成为法医病理学检验必不可少的手段。仅凭这一点,这本由两名法医病理学家、一名影像学家以及众多行业内领军专家共同撰写的著作,也相当值得一读。读者可从本书汲取与尸体血管造影方法相关的全部信息:造影技术相关理论与实战、方法适用范围以及本领域未来展望等。对于喜爱法医病理学的病理科医生和影像科医生而言,也可从本书中阅读到大量影像图片及其详细文字解读,从而做到理论上融会贯通、诊断上得心应手。
    最后要提一个基本问题。仅有法医病理鉴定人和影像科医生,尚不能成功引入尸体影像新技术,尤其是尸体血管造影新技术。新技术的成功应用需要多学科之间的合作,除上述两类专业人士外还需要影像技师的参与,这样才能确保获得最佳尸体影像质量。与上述跨学科工作有关的重要内容,也在本书写作范围之内,因为本书相关章节的撰写工作是由上述三个学科领域专家交替或合力完成。
    最后,我代表法医学界,向对本项目作出资助与支持的国际法医学会及其常委会致谢,向本书主编Silke Grabherr博士、Jochen M. Grimm博士、Axel Heinemann博士致谢,向TWGPAM各位成员致谢,向为撰写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而作出贡献的全体作者致谢!

    Patrice Mangin (MD Ph.D)
    于瑞士洛桑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