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学习法模式 我生长在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菲泽河岸边。从 10 岁开始,我每天都会早早起来,在黑暗中跑着去迎接太阳初升。我喜欢看晨曦渐渐唤醒大地,金色的阳光充溢在田野和池塘,四处的鸟儿和兔子也开始睁开眼睛。日出时分,似乎万物重生;我感受到一种与众生共舞的喜悦之情。从童年开始,只要一有机会,我就会让自己沉浸在大自然之中。 多年以后,我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奇科分校主修自然体验课,我读到印第安人会在夜间涉水到沼泽地去猎捕野鸭。漆黑的夜晚提供了接近鸟儿的绝好时机,对我这样一个观鸟者来说实在太有吸引力。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去了最喜欢的沼泽湿地一探究竟。当接近沼泽的时候,我听到成千上万只鹅的抖动声,然后是一起振翅高飞带来的轰鸣,它们的翅膀拼命拍打,想要飞得更高。鹅群像火山一样喷发,一时间满天都是盘旋奋飞的鹅。 在湿地上,沿着草丛滑过的还有数以千计的鸭子,正飞向四面八方。我忘记了冬天的严寒,急急跳入水中躲起来。沼泽地里急速飞来飞去的鸭子,还有天上已经排成人字形聒聒噪噪的鹅群,让我欣喜若狂,竟然一下子忘了寒气逼人。 一连几个小时,全靠着耳听八方和手脚并用,我悄悄地从一片满是鸭子的湿地跋涉到了另一片湿地。在挤满鸭子和鹅群的沼泽度过的这一晚,后来一直让我心驰神往,每每回想当时的情景,我和湿地之间的界限仿佛渐渐模糊,完全融为一体。 我在大学的专业是自然体验,具体地说就是“如何与自然融合”。自然体验培养了我的一种热情,想去帮助他人像我一样感受到与大地合一的奇妙感觉。 ≈ 大自然原始的存在总是渴望着能去触动人类的心灵。在与大自然的神奇邂逅中,我们就像是进行渗透作用的一个个细胞,吸收着周围的养分。在渗透过程中,细胞不仅从环境中获取,同时也回报给环境。为了强化这种互动交流,我们必须向大自然敞开心扉。 作为一名户外教育家,我惊喜地发现,当沉浸在户外游戏中时,我们能达到和自然世界的合二为一——我们甚至能感觉到自己通过渗透运动融入周围的环境,也同样感觉到周围的山明水秀 正流入自己。 ≈ 我在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创办自己的自然体验活动,每当看到大家在参与这些活动时变得格外活跃,对大自然充满敬畏珍惜之情,我就感动不已。自然爱好者、教师和家长们都张开双臂欢迎这些活动,因为他们发现自然体验活动易于传授,而且行之有效。 在 80 年代初,为了获得最佳的体验效果,我开发了一套按自然活动排序的学习系统。有了这一系统,无论人们的兴趣或体能水平如何,主持人都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活动中来,并逐步引导参与者达到更有意义和更上一层楼的学习境界。 这样的学习过程就像一股暖流注入心田,极大地增进我们的感知,因此我把这种教学系统称为“心流学习法”。“心流学习法”建立在普遍的感知原则之上,与世界上很多传统智慧体系也是一脉相承的。 ≈ 1981 年在澳大利亚参加一次“共享自然”的研讨会时,我首次想到了“心流学习法”的教育模式。 在那次访问之行的最后,我的东道主热心地说:“开车回程的路上,我们再去大学做一个即兴讲演吧!”在此之前的五周里,我在澳大利亚东部各州穿越 11000 公里,主持了 19 场全天研讨会,加上无数的讲座和媒体露面,我简直是筋疲力尽,连回答的力气都没有了。 到了那所要做演讲的大学,我知道自己的万般不情愿已经于事无补。于是,我走进附近的花园,坐下来冥想,全心全意祈祷自己能有足够的精力和热情做演讲。 在接下来的讲座中,我竟真的始终充满了喜悦,而且灵感四射。突然间,我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自然活动如何融入到一种自然而有效的流动之中,而这种流动实际上反映了我在冥想时内心的流动。灵感使我精力充沛,最终我解释这个新学习系统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规定的讲演时间。 ≈ 心流式学习有四个阶段:唤醒热情,培养专注,直接体验,共享感悟。这四个阶段逐步唤起人们的兴趣,提高人们的接受能力,并与自然世界建立起深刻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