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选版2024(第四辑,共六册)--当当函套版。借海外之眼,观乡土中国。施坚雅、杜赞奇等汉学家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施坚雅著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4-05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施坚雅著
    •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4-05
    • 开本:16开
    • ISBN:9787214290687
    • 出版周期:旬刊
    • 版权提供:江苏人民出版社

    当当函套版,500套发售,售完即止。

    专享梵高奶奶授权藏书票,温暖笔触,感动你我。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开本: 16开
    作者: [美]施坚雅、 [美]杜赞奇、杨懋春等著 定价: 568.00
    ISBN号: 9787214290687 出版时间: 2024-05-01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印刷时间: 2024-05-01
    版次: 1 印次: 1


    1.《山东台头:一个中国村庄》
    2.《寻找六边形: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3.《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4.《纠纷与秩序:徽州文书中的明朝》
    5.《云南禄村: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
    6.《以竹为生: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

    ......

    《山东台头:一个中国村庄》
    本书是关于中国最古老农业区一个典型村庄全面而详尽的研究。这个村庄是作者的家乡,凭着对那里人们生活的熟悉和公正,作者写出了这本书。作者把台头村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家庭、村庄、村际这三个层次入手向读者呈现台头村总体的生活面貌,建构起一套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传统乡村经验研究体系。本书是切近理解和科学精确的完美结合,是第一本把中国乡村生活各方面综合起来加以完全贯通和透彻理解而成的书。该书和早于它出版的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林耀华的《金翼》,以及晚于它出版的许烺光的《祖荫下》并列为早期中国人类学的里程碑作品。

    《寻找六边形: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1949年,康奈尔大学年轻的博士候选人施坚雅怀着对中国研究的热情来到战争中的四川,安顿在成都西南的高店子,展开了对中国乡村的田野调查。他努力学习四川话,住进农户家中近距离体验乡村生活,也常常坐到茶馆里与人聊天,观察中国社会的运行方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对从市场角度研究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逐渐从市场运作中发现了理解中国社会的密码。
    基于在高店子的田野调查以及大量文献资料,施坚雅在本书中引入“中心地”“六边形模型”等概念,剖析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及其现代变迁,提出了著名的市场体系理论和基层市场社区理论,跳出行政划分的范围,为中国研究开拓了新局面。本书是施坚雅模式的理论起点和基础,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领域产生了广泛反响,至今仍是中国研究绕不开的经典之作。"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20世纪初,受西方入侵的影响,中国乡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此同时,国家竭力扩大和深化其对乡村社会的权威。作者深度解析1900—1942年华北乡村在政治权力渗透下的变迁,通过细致的个案研究,展现了在国家政权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华北乡村的社会、政治、经济交织维系的场景,提出“权力的文化网络”“国家政权内卷化”理论,在海内外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纠纷与秩序:徽州文书中的明朝》
    本书利用大量徽州文书,深入探讨了以徽州为代表的明代乡村纠纷及秩序的形成过程和变迁实态,解析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宗族结合的展开及徽州特有的佃仆制等问题,复原了当时乡村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和社会秩序形成状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明清史学者的研究力作。日本权威学术杂志《史学杂志》《东洋学报》《社会经济史研究》均有书评,在我国明清史学界也有广泛影响。

    《云南禄村: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
    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在20世纪30年代深入云南禄村就农地制进行了一项拓荒性研究。半个多世纪之后,加拿大学者宝森重访该地区,并进行了为期10年的田野考察。在追溯以往60年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巨变的情形下,作者围绕“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这个主题,以独特的视角与方法挖掘并梳理了缠足与纺织、农地制、农业与非农业就业、贫困与富裕、婚姻家庭、人口变迁及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社会性别问题,从而再现了乡土中国汉人社会性别制度嬗变的微观动态。

    《以竹为生: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
    本书勾勒了一个四川农村手工技艺从业者社区20世纪的社会变迁史。该村落地处成都与乐山之间的夹江县。传统上,当地居民利用当地自然产出的毛竹为原料从事手工造纸谋生,并围绕这一核心技能形成特定的亲属关系网络和社区组织形式。而“技能”这一话题以两种互相关联的线索贯穿全书:技术性的,或社会性的。作者试图通过聚焦一种技能劳作的相关细节,更加透彻地了解乡村民众的生活世界。
    进入20世纪以后,夹江的手工造纸技术面临着一系列重大冲击,改朝换代、战争、革命、集体化、现代化的理念和建设实践、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这些发生在“城乡鸿沟”宏观背景下的每一项重大社会变革都促使造纸人在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上重新定义身份认同。本书追踪了知识分配在一个世纪内的变迁,这导致了对技能的控制权大量地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初级生产者转向管理精英,从女人转向男人。在作者看来,造纸技能是一种资源,是分配和争夺的对象。作者从这一独特的角度出发,从一项传统技艺个案入手来介入对大问题的思考:革命、建国以及市场化等现代化进程如何改变着20世纪的中国农村。

    ......

    《山东台头:一个中国村庄》
    杨懋春(Martin C.Yang,1904—1988),社会学家。字勉斋,山东胶州台头村(今属青岛市黄岛区)人。早年毕业于教会中学,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齐鲁大学,攻读社会学,后就读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班。抗日战争爆发后,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乡村社会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44年在美国参加著名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教授领导的“中国乡村文化”研究工作。本书为其代表作,曾被译成多国文字,为文化人类学领域bi读参考书之一。

    《寻找六边形: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著者:
    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1925—2008)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汉学家。1954年获康奈尔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多所名校。198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3至1984年任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会长。一生致力于人类学、人口学、社会学、历史经济区域等领域的研究,其所创立的施坚雅模式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著有《泰国华人社会》等,主编《两个世界之间的中国城市》《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并发表大量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海外华人的论文。

    译者:
    史建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译有《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1890—1949》《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等。
    徐秀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长期担任《近代史研究》主编、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联合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近代地方治理与民间社会,主要著作(包括合著)有《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我是一个中国的美国人——李敦白口述历史》等。"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著者:
    杜赞奇(Prasenjit Duara),杜克大学东亚研究教授、芝加哥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莱佛士人文讲席教授兼亚洲研究所所长(2008—2015)、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主席(2019—2020)。早年就学于印度,后求学于美国哈佛大学并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汉学家孔飞力。著有《文化、权力与国家》《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全球现代性的危机》等。

    译者:
    王福明,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经济史、乡村社会与文化变迁等。

    《纠纷与秩序:徽州文书中的明朝》
    著者:
    中岛乐章,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九州大学文学部东洋史研究室准教授。早期主要研究徽州文书与明清时期的宗族社会,近年来主要关注东亚海域史。

    译者:
    郭万平,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日关系史、东亚海域史等。

    《云南禄村: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
    著者:
    宝森(Laurel Bossen)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人类学名誉教授。她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加拿大社会科学与人文研究理事会颁发的奖项,还曾担任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和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的客座教授。她对性别、劳动和发展的比较研究很感兴趣。她早期的研究比较了危地马拉不同民族、农村、城市和阶级社区的妇女与工作。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宝森一直专注于研究中国农村在不同政治和经济条件下性别关系的变化。宝森最近的著作包括《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云南禄村六十年的变迁》,以及与他人合著的《年轻的手与被缚的足:追溯中国乡村缠足现象的消失》。

    译者:
    胡玉坤 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年从美国麻省克拉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北大任教,曾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富布莱特学者(2013—2014年度)。她先后担任过联合国人口基金、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联合国妇女署等国际组织的顾问/专家。目前是中国人口学会、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等。研究兴趣包括全球化、公共卫生与人口健康,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性与生殖健康,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及社会性别视阈下的“三农”问题等。

    《以竹为生: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
    艾约博(Jacob Eyferth,1962-),现担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副教授。2000年在莱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牛津、哈佛和罗格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中国农村社会史,以及关于工作、技术、性别和日常生活的历史。主编 How China Works: Perspectives on the Twentieth-Century Industrial Workplace (Routledge, 2006)。计划出版Hidden Transfers: How Rural Women’s Reproductive Work Paid For Industrialization in Mao’s China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