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赠思维导图](守望者·人间世)自我: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 21世纪伟大的社会学家 写给当代人“反虚无”生存指南 正版
¥ ×1
“我想要实现自我,但我并不知道我是谁。”
“在当今世界,‘失去一切’的风险是永久性的。拥有‘独特’知识的高级专业人员,可能会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残酷地沦为无能的人。”
*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作者睿智对谈。南大社鲍曼对谈系列第二本(共4本)!
◎ 21世纪伟大的社会学家×塔林大学首任校长,智力交锋,献给我们一代人的思想小书。
◎ 一份“现代人如何塑造自我,如何与世界、他人相处”的哲思记录。
◎ 一本写给当代人的“反虚无”生存指南:聚焦自我,记录时代浪潮中人的境况。
※ 21世纪伟大的社会学家 × 塔林大学首任校长,智力交锋
※ 畅聊当今生活:工作、亲密关系、身份、权力、当下与未来……
记录历史与哲思,“死亡与永生”“经济危机”“占领华尔街”“新穷人”“AI”……
※ 一本小书,聚焦“自我”,关注人之本身。将我与世界重新关联。
我们既矛盾,又迷惘。我们竭尽全力实现自我,却又想逃离自我内在的空虚。过于自我,难以与世界桥接。
※ 一场精彩智趣的“世界上伟大的脱口秀”,帕斯卡尔、博尔赫斯、弗洛伊德、列维纳斯 纷纷冒泡…………
商品名称: | 开本: | 32开 | |
作者: | [英]齐格蒙特·鲍曼、[爱沙尼亚]瑞恩·罗德 著,张德旭 译 | 定价: | 72.00 |
ISBN号: | 9787305282072 | 出版时间: | 2024-09-01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印刷时间: | 2024-09-01 |
版次: | 1 | 印次: | 1 |
◎先要直面自我, 才能找到意义—— 一本写给当代人的“反虚无”生存指南!
—
齐格蒙特·鲍曼,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作者,21世纪伟大的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
他曾与塔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瑞恩·罗德邮件往来,探讨“现代人的自我”;并对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概念、人类处境的基本关键词——自我,进行全面梳理;为活在不确定时代、自我时刻晃动的我们这代人在“自我与社会冲突时如何自处”提供了更内在的理解。
某种程度上,“现代史”是一部“自我”的历史。自我是如何产生的?个人如何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当今世界,自我的模式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技术是让我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还是诱使我们放弃现有的自由?
鲍曼与罗德棋逢对手,结合他们各自的社会学、哲学、文化理论、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就“在流动的现代世界中,如何理解复杂的自我”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引人入胜、广阔且深入的对话。
出发
自我与时间:我们如何面对“人终有一死”
瑞恩·罗德(以下简称罗德):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或许可以说,现代性的历史也是某种类型的“自我的历史”。所谓自我,即基本理性的个体,其作为独特的人,能掌控自己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不仅能将自己与更大的群体和事业联系起来,也能与其剥离。大多数时候,现代性抱持着一种“科学”真理观,即真理必然是单一的、普遍的、客观的;相应地,它主张人类自我的普遍性,声称要描述人们在整个历史中,在任何地方的存在方式。事实上,自我的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变,也随着文化类型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样态。我想稍后再来讨论“自我观念的变动不居”这一话题。我们现在可否试着诊断一下,自我在当今世界中的境况?自弗洛伊德和尼采以来,西方思想在摒弃那种单一的、不可割裂的、独立自主和自我控制的个体观念上取得了长足进展——至少理论上如此。然而,在当下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对自我的理解似乎仍旧遵循一种相当简化的观念,即个体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主体。我无意在此谈论自我的“危机”,因为这个词近年来被大肆滥用。但,用你提出的“流动的现代性”这一条件加以审视,我们承袭下来的自我观念既不充分,也不合乎实际,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
齐格蒙特·鲍曼(以下简称鲍曼):我对此没有异议。的确如你所说,“现代性的历史”也是一部“某种类型的自我”的历史。但究竟是哪种类型的自我呢?或者更确切地说,究竟是自我的哪种“存在形态”(existential modality)呢?依我之见,正是随着现代性的到来,自我的“存在形态”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认为,自我的存在形态经历了三种意义深远的变化,抑或获得了三种崭新的现代品质。首先,自我成为人们关注、审视和沉思的对象。其次,自我是被人感知的实体,但与被人感知的其他实体分离开来,它是主体,后者则成为其感知对象。最后,自我的地位被提升,成为被新诠释出来的主体的主要客体,享有特权。须注意,这三种特性共同定义了“现代自我”。米兰多拉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他于1486年发表了一份标题炸裂的时代宣言《论人的尊严》,其中融汇了自我的这三种特性,使之注定成为一种自我应验的预言。标题中的“尊严”被解读为一种状态,让人联想到一种非凡且独特的“三合为一,以一合三”,即小提琴手、小提琴、听众兼鉴赏家之间的合并或联合。
…………
鲍曼:“当我想到我短暂的生命被亘古亘今、无始无终的永恒吞噬——生命之短暂,‘宛如投宿一日的旅客即行消逝的记忆’,当我看到我所占据的狭小空间被我一无所知、亦对我一无所知的无垠空间吞噬,我意识到自己存在于而非彼时彼地,这既让我惊恐万分,又让我惊奇不已。”
伟大的帕斯卡尔代表他同时代的人,如此诉说道。他还说:“人的伟大源于人对自己不幸的认知:一棵树不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此,知道自己不幸是不幸的,但也是伟大的。”“与其他所有生物不同,我们知道自己终有一死,而且很早就对此有所认识”,因此我们必然生活在这种认知的阴影之下。我们意识到,与宇宙的永恒相比,人生的短暂可笑至极;与无垠的空间相比,我们囚居于弹丸之地的人生,悲惨至极。这意味着,我们知道“存在于而非彼时彼地是毫无道理可言的”。“毫无道理”等于“毫无意义”。但对于现代智人来说,无意义是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状态。于是,人生就是要不断努力,填补那可怕的空虚,使生命变得有意义;要么就干脆忘记生命存在的无意义,或抑制这一想法,宣称其无关紧要,淡化它,或把它搁置一旁,暂且不理。简而言之,人类在意识到自己终有一死的前提下,努力使生活变得可以忍受,甚至值得一过。我们把这种不懈的努力称为文化。帕斯卡尔在人类共同的不幸命运中看到了人的伟大,他也称之为“文化”。
你刚才指出,现代自我的第四个特征,应该加上自我与时间的新型关系。这当然是正确的。因为我们现代人已经找到了治疗帕斯卡尔所哀叹的人类痛苦的良方。为了加强你的观点,我甚至可以说,寻求这样的良方并找到它们(或自认为找到了它们),是现代自我的首要特征。尽管死亡如影随形,构思出使人生值得一过的方法,一直是文化的主要动力,也是文化史一脉相承的主线。与前现代人相比,现代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已经迥然不同。
…………
【作者简介】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2017)
出生于波兰,当代西方杰出的思想家。
曾任华沙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英国利兹大学终身教授。被誉为“当今用英文写作的zui伟大的社会学家”“后现代性预言者”。
一生出版 50多本著作。代表作品有《现代性与大屠杀》《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流动的现代性》《将熟悉变为陌生》等。
瑞恩·罗德(Rein Raud,1961—)
作家,塔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塔林大学首任校长(2006—2011)。
代表作品有《行动中的意义》。2003年,获爱沙尼亚记者联盟奖。2003—2004年,主持哲学脱口秀Vita brevis。
【译者简介】
张德旭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英美文学研究者,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博士。译有《文学批评:一部简明政治史》《大学,有什么用?:剑桥教授为大学教育一辩》等。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