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2册 朱元璋:草根到帝王的裂变+ 刘邦 风云际会的乱世传奇 明朝汉朝开国皇帝历史人物传记正版书籍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雨沐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 开本:16开
    • ISBN:9786615268610
    • 版权提供:中国华侨出版社

    2133340266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朱元璋(草根到帝王的裂变) 开本: 16开
    作者: 李飞|责编:刘雪涛 页数:
    定价: 48 出版时间: 2020-07-01
    ISBN号: 9787511380777 印刷时间: 2020-07-01
    出版社: 中国华侨 版次: 1
    商品类型: 图书 印次: 1
    作者简介:
    李飞(笔名:东篱子):80年代生人,祖籍辽宁,非 历史学者,酷爱文学,工作之余笔耕不缀,纵横文史两界,笔法 剔透,风格诡谲多变。其历史作品,极具历史现场感和身份带入感,将人带入历史的每个瞬间。出版了《明朝 很有趣》《清朝 很有趣》《唐朝 很有趣》《汉朝 很有趣》《宋朝 很有趣》《三国 很有趣》《历史其实很有趣》《刘邦》《李鸿章》《曹操》等作品。
    内容提要:
    在历朝历代的开国帝王中,朱元璋是一位从农民起义军中走出来的枭雄。他所改变的不仅是自己的命运,而是整个中华大地的时代走向。本书以全面、深刻地展现了一位草根英雄横扫千军的神奇 、一位野心政治家力挽狂澜的无畏气魄、一位开国帝王君临天下的 世荣耀、一位强权君主勤政爱民又杀戮成性的多重性格,力图为读者呈现一个多维度的朱元璋。

    ......

    目录:
    章 少年远志:将相王侯宁有种?志士莫须问出处
    因避赋税走他乡,贫寒人家降真龙 / 2
    放牛小童本无知,顽劣儿郎显帝威 / 5
    游戏丛中敢称王,慧眼识得真天子 / 9
    火烧元兵有奇谋,为求生计暂为僧 / 12
    家破人亡葬双亲,为还尘愿入皇觉 / 15
    躲饥荒四方化缘,历世事百炼成钢 / 19
    乱时运偶遇白莲,思故土转回凤阳 / 22

    第二章 英雄新出:露锋芒少年有志,举义旗戎马苍生
    二入皇觉读真经,众佛稽首当世主 / 26
    观天下心生大谋,遇仙人点破宿命 / 30
    权贵不问百姓苦,石人一出换苍天 / 34
    乱世道群雄割据,邀好友共谋大业 / 37
    应汤和乱世从军,随子兴效力沙场 / 41
    尽忠职守报恩情,戎马生涯露锋芒 / 45
    明媒正娶郭家女,分崩离析濠州城 / 49

    第三章 招贤纳士:文武双就创基业,北伐西征写春秋
    献妙策攻城有方,严法纪治军有道 / 54
    告奋勇招纳义军,遇波折暗度陈仓 / 59
    为聚义军用巧计,愿托性命结金兰 / 63
    定远得遇李善长,剑指天下意做王 / 68
    揽奇才详论天下,聚神兵诚邀伯温 / 73
    自立门户奠基业,因念亲情收义子 / 77
    冲锋陷阵为英主,保家卫国常遇春 / 82
    第四章 乱世敌手:平生沙场分高低,胜者为王败者贼
    高筑广积建大业,诱敌深入献奇谋 / 88
    因智巧施反间计,举兵大战应天府 / 92
    心存大计缓称王,腹背受制遇险情 / 96
    水火兼攻洪都府,生死交锋鄱阳湖 / 100
    围武昌歼灭陈理,守高邮一战成王 / 104
    为求富贵早归降,淫逸骄奢背人心 / 109
    决胜负一统南方,据中原举兵北伐 / 112

    第五章 治国有方:灭元军断其因果,立大明不蹈覆辙
    定基业新王登位,安天下帝国换主 / 118
    顺帝大意丢皇位,洪武新兴定人心 / 122
    忆往昔义军大胜,乘时机元军反攻 / 127
    蒙古人同室操戈,朱元璋坐收渔利 / 130
    招抚流亡屯田地,劝导农桑足衣食 / 134
    权责分明树体系,励精图治稳大权 / 138
    重用旧臣选贤能,科举取士留青名 / 142
    大开言路广进谏,革除时弊纳诤言 / 147
    铸银钱私货横行,印宝钞便民利市 / 152
    勤俭持家又治国,以身作则躬自行 / 155

    第六章 雄心昭彰:有私心妄用专权,无仁念施加滥刑
    谨小慎微固大业,心狠手辣除异端 / 162
    论军法众将听令,设藩王力主天下 / 166
    正耳目明鉴疑思,锦衣卫监察众臣 / 170
    为儆天下斩儒生,略求心安杀无辜 / 174
    重刑典治国有规,定律令施法从严 / 178
    卖官粮大案爆发,穷追踪滴水不漏 / 183

    第七章 苍龙迟暮:大明王朝起基业,有功诸子唱挽歌
    丞相门内显异象,大明王朝露二心 / 188
    顺藤摸瓜杀忠臣,欲加之罪灭皇亲 / 192
    斩蓝玉清理君侧,录逆臣加强帝权 / 196
    施计谋先夺兵权,犯忌讳再杀功臣 / 200
    空印案牵涉朝政,贩私败法杀驸马 / 205
    功成身退留佳话,参透君心告老归 / 210
    有功不争巧逢迎,沉敏多智得善终 / 213
    议迁都太子早逝,尽天命洪武魂归 / 217

    ......

    精 彩 页:
    心存大计缓称王,腹背受制遇险情朱元璋称王的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尽管他的军事实力在不断壮大,但他其实一直奉行着“缓称王”的策略,为的就是能够 好地笼络民心。在其真正树立大旗称王之前,朱元璋都奉小明王为主公。
        小明王的真名叫韩林儿,他出身于白莲教世家,家族数代都为白莲教教主,并且代代都利用白莲教与元王朝展开对抗。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也就意味着加入了白莲教,那么不论是于情还是于理,他其实都应该尊奉白莲教的当代教主为主。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等人利用从河道中挖出来的独眼石人身上雕刻的谶纬预言,成功发动了大众劳苦百姓。然而,在韩山童聚众商议起义之事时,却意外被元朝官兵擒拿杀害,其妻杨氏带着其子韩林儿在安山地区躲藏起来。之后,韩林儿在大将刘福通的拥戴之下被立为“小明王”。尽管有此称号,但起义军的大权仍旧掌握在刘福通的手中。小明王不过是一个傀儡。
        朱元璋一直以来所秉持的发展策略,可以概括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个字。高筑墙,是说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根据地;广积粮,则是为大战囤积足够的粮草,保持根据地的经济支撑;缓称王,意思是说不要过早地称王,否则容易引来其他起义军的烽火矛头。特别是因为尚有小明王的存在,朱元璋若是自立为王,便失去了忠义的名号,可谓师出无名,这就会使他遭受所有起义军的攻伐。而在没有明确称王之前,朱元璋本人也相当重视小明王的存在。因为只有打着忠于小明王的旗号,才能不断增强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力。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元军对小明王政权展开了反攻,其根据地汴梁城被攻破。在刘福通的护送下,小明王韩林儿于乱军之中保住了一条命,但他的一家老小及文武百官都被元军俘获,所有的符玺、印章和管库钥匙等物都被元军缴获。这也意味着小明王的政权 走向了失败的结局。
        韩林儿 终逃往了安丰。他手下的兵力已经损失过半,很难对元朝产生任何威胁。但此时,小明王依旧是名义上的皇王,并且还多次下诏敕封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另一支由张士诚率领的起义军前来攻打安丰,刘福通命人求救于朱元璋。朱元璋不顾刘伯温的反对,执意率领徐达、常遇春等大将前去营救刘福通和韩林儿。也正是在这件事之后,朱元璋才敢于在应天府大胆地提出称王。
        对于小明王韩林儿,朱元璋的“缓称王”策略其实也已经是忠勇至尽了。日后朱元璋虽然称王,却仍旧尊称小明王为皇王。之后,朱元璋出兵南下去平定割据势力时,曾命廖永忠把小明王迎回应天府。船行至瓜洲,廖永忠将小明王溺死于水中。这件事究竟是朱元璋的密令,还是部将的自作主张,已成为 的谜。
        陈友谅在大败于朱元璋之后,他并没有就此放弃与之争夺天下的野心,自此后 是加紧备战、修造战船,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沿着长江直下应天府, 攻破朱元璋的大本营。当时,朱元璋在上游地区面对的是陈友谅的威胁,下游则有一直试图取代小明王的张士诚在虎视眈眈。当初小明王在遭到张士诚的攻击而向朱元璋发出求救时,刘伯温之所以强烈反对,是因为他早已经明白小明王不过是一个傀儡,面对天下大势,其政权也已经丧失了豪取的实力。贸然去营救小明王,会使应天府城中空无兵马,这就会给陈友谅造成可乘之机。而且,根据 初制定的作战策略,本应该先去灭掉陈友谅,然后再调转势头攻打张士诚。如果此时出兵与张士诚对抗,必然不是 佳的选择。
        朱元璋并非不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但他一直遵循“缓称王”策略的原因,就在于此举可以极大地收揽民心。此时出兵营救小明王,其目的也在于此。如果只是考虑自身安危,恐怕就会因此暴露了自己的野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朱元璋早就深明这安邦治国的道理了。可喜的是,朱元璋虽然是一员武将,却并不是一个愚人。刘伯温提出的所有担忧,他早已有所考虑。只是这一战,并不单纯是要营救小明王,他 是要以此次冒险作为代价,去收编小明王的部队,为自身积蓄实力。
        如果朱元璋的意图 于此,那么一切尚有挽回的余地。只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朱元璋在成功解救了小明王后,却想要进一步扩大战果,继续发兵攻打张士诚势力范围内的庐州。虽然这一决定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朱元璋仍然一意孤行。
        正当他在前线与张士诚酣战时,后方传来陈友谅攻打洪都的消息。朱元璋这才如梦初醒,惊出一身冷汗,如果陈友谅这时候选择的是应天府,那么自己这么多年打下的基业必将毁于一旦。朱元璋急忙命人从庐州撤兵,转而去增援洪都府。此外,他又命徐达和常遇春率领另一支部队驻守应天府,以防万一。
        其实,在朱元璋得到洪都危急的消息时,此地已经被陈友谅围困了一个月之久。洪都具有 重要的战略意义,它相当于应天府的门户,此处一旦失守,应天府必然唇亡齿寒。面对如此紧急的形势,朱元璋下达了“誓死保卫洪都”的命令。
        在朱元璋抵达洪都之前,驻守洪都的是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和心腹大将邓愈。面对陈友谅训练有素的六十万大军,朱文正和邓愈抵挡住了一次又一次的猛烈攻击,甚至在城墙上与陈军展开了肉搏战。
        当时,陈军的准备 充分,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个簸箕状的盾牌,可以很好地防御火铳的攻击。陈军所用的攻城利器,乃是一架架巨大无比的撞墙机。在其全速撞击下,可以瞬间毁坏二十余丈的城墙。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朱文正与邓愈仍死死坚守着 后的防御。将士们成批地倒下,还没来得及布置新的防卫,陈军的又一次冲击接踵而至。据传,当时整座城墙都被将士的鲜血染成了红色,城下的护城河也已经被死去的尸体堵塞不通。他们在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等待着朱元璋的援兵。

    2133340266

     


    刘邦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刘邦/李飞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5010-9

    .①刘…?.①李…?.①汉高祖(前256—前

    195)— 传记?.K827=34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62030

     

    关键词: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他的成功模式历经千年仍有借鉴意义。普通人看懂领悟上升逆袭之路,管理者看懂洞悉成功用人之道。


    编辑推荐:

     刘邦的成功是必然还是偶然?

    屌丝如他,夺取天下靠的是什么?

    项羽如此霸道,为何兵败如山倒?

    刘邦真的大肆杀戮有功之臣了吗?

    ……

    谜一样的历史,谜一样的人生。

    还原历史情境,剖析历史成因,讲述刘邦从一介草民到一代帝王的传奇一生。

    开启一段中国历史上传奇的草根创业史,底层逆袭记。


    内容简介:

    大汉始祖刘邦,一生饱受争议,一生充满传奇。本书剥除历史的苛责与粉饰,带你走近真实的“流氓皇帝”。将带你从秦末一步步走向汉朝,将刘邦从游手好闲的泗水亭长,到落草为寇、揭竿而起的草根英雄,再到广结四方好友、独立统兵、知人善用、带兵谋略,开创大汉帝国,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布衣天子的一幕幕历史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重新全景再现一场智慧与权欲的经典博弈。


    作者简介

    李飞:笔名:东篱子,80年代生人,祖籍辽宁,非著名历史学者,酷爱文学,工作之余笔耕不缀,纵横文史两界,笔法通灵剔透,风格诡谲多变。其历史作品,极具历史现场感和身份带入感,将人带入历史的每个瞬间。出版了《明朝绝对很有趣》《清朝绝对很有趣》《唐朝绝对很有趣》《汉朝绝对很有趣》《宋朝绝对很有趣》《三国绝对很有趣》《历史其实很有趣》等作品。


    前言:

    纵观中华历史朝代更迭,开国的皇帝并不都是伟人,也有一部分是平凡人。一个平凡的人,在特定的时期,往往比有个性的人更具亲和力,他们既没有超凡脱俗的思想,也讲不出深奥的大道理,然而,这种“接地气”的统治者可能更容易让百姓接受。

    刘邦就是这么个“接地气”的人,从放荡不羁的市井小民,一步步脱颖而出,降秦灭楚开创大汉,励精图治威加四海。

    韩信这样评价刘邦:“皇上您虽然不善于用兵,但是,您善于任用良将,这种品质是天赐的。”刘邦知人善用,从不摆架子,总是一副“只要你有本事我就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态度,名士猛将自然愿意投身他的帐下。

    纵观刘邦的一生,无论卑微还是狂妄,不羁还是威严,狡诈还是真诚,每一个角色都被他诠释得惟妙惟肖。他神化了自己,让百姓和追随的将士坚信自己是神之子;他心中有大爱,爱子民,爱将士,在位期间不断为百姓减负;他知人善用,那些在别人帐下不被重用之人,在他的帐下却屡获战功。他是一个多面人,单一一种人格根本没法形容他。

    有人骂他是奸诈小人,有人称他作“流氓皇帝”,还有人拿他和项羽作比,说他不配做皇帝。历史的优点就在于任人评说,好与坏早已无法证实,但功与过却是有着确切记载:在那个动荡的乱世,刘邦凭借坚强的意志、过人的智慧力挫群雄,四年鏖战,五载争锋,推翻暴秦,打败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完成了一统天下的重大历史使命,创建了400多年的大汉帝国。

    汉朝的建立,足以让我们抛开普通人的视角,用具有时代意义的眼光站在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他的功绩,从这一点来说,刘邦这一生,功大于过,从他的事迹上,那点个人的不足与建国的伟大功绩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本书将刘邦从游手好闲的泗水亭长,到落草为寇、揭竿而起的草根英雄,再到广结四方好友、独立统兵、知人善用、带兵谋略,开创大汉帝国,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布衣天子的一幕幕历史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翻开这本书,它将带你从秦末一步步走向汉朝,那一场场因秦暴政而引发的起义斗争似乎就在眼前,韩信、张良、萧何辅佐在侧,草根英雄一步步走上沛公、巴蜀汉王之位,最终登上皇帝的宝座。自古帝王多薄情,刘邦也不例外,娇妻美妾在身侧,发妻吕雉抛一旁;天下大局已定,功臣命运成愁。但不管怎么说,不管经历多少朝局动荡,天下仍旧还是那个刘氏天下。

    那么刘邦的成功是必然还是偶然?他夺取天下靠的是什么?他和项羽究竟谁更适合做皇帝?刘邦真的有后世评价的那么不堪吗?登基之后的刘邦为什么要诛杀有功之臣?迟暮之年的刘邦又为何想废嫡立庶?书中详细讲述刘邦从草根英雄到君临天下的全过程,带领读者朋友一一解答心中的疑惑。


    目 录

    第一章 低微身世浪荡性,志存高远结四方

    生逢乱世,沛县出名的美少年/ 2

    自古风流出少年,英雄也曾贪酒色/ 4

    英才自有容人量,五湖四海皆朋友/ 9

    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刘邦心目中的偶像/ 16

    吕公识人有术,刘邦喜得娇妻/ 19


    第二章 咸阳街头遇天子,惊人一语开启跌宕人生

    咸阳街头遇天子,从此开启跌宕人生/ 24

    解散劳役奔山林,亭长成了通缉犯/ 28

    斩白蛇异象初现,结发妻子远寻夫/ 33

    城中百姓杀县令,迎接刘邦为沛公/ 36

    高阳酒徒胜儒生,刘邦看人只务实/ 39

    全国反秦揭竿起,杜撰身世揽民心/ 42

    志同道合的张良,恬不知耻的雍齿/ 45

    先锋作战的项梁,胸怀大志的项羽/ 49

    项梁,遮风挡雨的墙、限制飞翔的笼/ 52


    第三章 大丈夫能屈能伸,破关中、取民心、全身而退

    楚怀王偷鸡不成反蚀米,刘邦、项羽圆满收官/ 62

    刘邦妙计险胜杨熊,赵高妙人错杀猛将/ 65

    张良心忧韩王拒沛公,韩信成了及时雨/ 67

    秦朝各郡纷纷投降,刘邦队伍迅速壮大/ 70

    智取关中收民心,刘邦先胜一局/ 73

    英雄也被财色动,忠心赤胆进忠言/ 78

    向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秦国故民感激涕零/ 82

    曹无伤惧项王成奸细,项伯探张良巧救沛公/ 88

    张良樊哙舍命保汉王,鸿门宴上巧脱身/ 91

    项羽火烧咸阳城,刘邦成为巴蜀汉王/ 95

    张良连夜走戏上,项伯陈平倒戈汉王/ 99

    张良妙计烧栈道,霸王吃了定心丸/ 102

    韩信跑了萧何追,急得刘邦团团转/ 107


    第四章 三杰相佐,披荆斩棘楚汉相争称霸业

    文有萧何,武有韩信,暗自扩张势力/ 112

    项羽迁杀义帝,汉王借机联盟/ 118

    轻取彭城,霸心不复,骄兵遭痛打/ 121

    项羽咄咄逼人,汉王大义灭亲/ 125

    张良巧设离间计,瓦解项羽和英布联盟/ 129

    反间计项羽失范增,一步步逼霸王失左膀右臂/ 135

    刘邦肚里能撑船,郦食其高瞻远瞩献奇策/ 141

    刘邦疑心初起,韩信受封齐王,功高盖主/ 144

    乌江悲歌,刘邦大胜,汉军旌旗飘飘/ 149


    第五章 初登大宝疑心起,皇帝也有头疼病

    昔日兄弟今日君臣,刘邦看不惯你们太无礼/ 156

    论功行赏起争议,分封将相遇难题/ 159

    娄敬分析天下局势,刘邦决心建都长安/ 162

    匈奴攻打,韩王信降,刘邦犯了头疼病/ 166

    大赦天下造福百姓,一心发展生产/ 170

    杀臧荼除利几,汉王容不下异性诸侯/ 173

    功高盖主太猖狂,吕后设计斩杀韩信/ 177


    第六章 纷杂内幕话宫闱,千古帝王管得好前朝却管不好后宫

    刘邦独宠美戚姬,废嫡立庶引争议/ 184

    权力至上情也浅,刘邦决心杀樊哙/ 187

    英布谋反众将急,重病带兵讨反贼/ 191

    吕后专权,刘氏江山姓了吕/ 195

    萧何去世,曹参实施无为而治/ 200

    太后去世齐王反,拥立刘恒汉室定/ 205


    第七章 逐鹿英雄成霸业,千古功过任评说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刘邦成事非巧合/ 210

    天下英才辈出,刘邦不是英才,却善用英才/ 214

    张良为什么离开刘邦?众说纷纭难评说/ 218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刘邦难道不心痛?/ 220

    贤惠吕雉变阴狠吕后,刘邦,你就没错吗?/ 224


    精彩书摘:

    项羽咄咄逼人,汉王大义灭亲

    刘邦逃了一程又一程,却始终逃不脱楚兵的追赶。突然,四面八方又来了很多追兵。满面尘土、狼狈不堪的汉王眼见苦苦追随自己的士卒,一路奔逃丢盔弃甲,失去了人形。

    “我们这些人能冲出楚军重围吗?”绝望之际,刘邦仰天长叹:“莫非天要亡我?今日我死在此地了!”叹罢,汉王泪流满面,随行将士也无不凄然泪下。突然,不知哪里吹来的一阵怪风,顿时飞沙走石,拔倒树木,弥漫天际。这风吹得奇怪,从西北吹向东南,天地顿时化为混沌,白昼变成黑夜。狂风大作,楚兵东倒西歪,站立不稳,咫尺之间难以辨别敌我。这样怎么继续打仗?

    楚军主将虽然气急败坏,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眼睁睁看着刘邦等人从自己手中跑掉。趁此时机,刘邦率领部分人马终于逃脱包围。

    “真乃天助我也!”逃离楚军重围之后,刘邦仰天拜了几拜,感谢上天庇佑。可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又遇到一路楚兵挡住去路。汉王仔细一看,统兵的两员楚将面目熟悉,于是在马上抱拳行礼道:“两位贤将军,何必苦苦相逼于我,不如放我一马,此恩刘邦必不敢忘,日后定当图报!”说完,刘邦迅速调转马头,原路奔去。楚将丁公听到汉王用“贤”称自己,心中大悦,做了个顺水人情,竟直接收兵回营了。刘邦的激将奉承法此番再次奏效,顺利从追兵阵中脱身,却不知往何处去。

    “此处离家不远,不如回家,接上老父娇妻,免得他们落入项羽毒手。”既已做了决定,一路急驰来到家中。刘邦跳下战马,却发现昔日熟悉的家门此时紧闭着,外面加了铁锁,贴着封条。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刘邦敲开几家邻里的家门,查问父、妻去向,乡邻皆言不知。

    刘邦心中已经有数,家人肯定遭了不测。汉王心里难受得紧,倒背两手,踱步不停,担忧、失落、怨愤充斥在他的脑海,他誓要报仇雪恨。既然事已至此,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走!”汉王一声令下,率先挥鞭而去,其余人等随后上马。刘邦等人虽然不知道前方等待他们的是祸是福,可他们只能前行,再没有退路。

    没走多远,前方烟尘四起,惊得汉王慌忙躲到树林里,却发现来者并非楚兵,而是自己人。刘邦这才舒了口气。为首的正是自己的得力部将夏侯婴。夏侯婴在彭城失败时,保着刘邦的车乘,和弃车上马的刘邦走散,经过一天一夜的艰苦寻找,才找到汉王。

    “大王,请换马登车。”刘邦听了夏侯婴的话,登上车乘。会合夏侯婴部,刘邦悲喜交加。喜的是,不断地和自己的部下重逢,力量会迅速壮大起来;悲的是,这次的失败带来的后果是百姓们的流离失所。刘邦的车队经过难民身边时,其中的一男一女两个儿童引起了夏侯婴的注意。“这两个孩子莫不是大王的一双儿女?”夏侯婴迅速汇报给汉王,引着两个孩子来到刘邦面前。虽然两个孩子穿着破衣烂衫,面色憔悴,但刘邦却看出来他们就是自己那一双儿女。父子相见,刘邦不禁泪如雨下。

    “儿啊,只你二人,你祖父、母亲在哪儿呢?”刘邦有些担心地问道,孩子就将出门逃难,途中遭遇乱兵,和祖父、母亲走散一事详细讲给父亲听。听罢,刘邦心中颇为不忍,孩子这样小的年纪就要颠沛流离,真是可怜。刘邦还未来得及和子女叙亲情,另一队追杀的楚兵却赶来了。

    “快走!”刘邦火急火燎地催促车夫赶车。可刘邦的马车似乎快不过战马的四蹄,夏侯婴在汉王车后亲自推车前行。眼见楚军季布的人马越来越近,刘邦心内焦急,一下子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推到车下。“辎重减轻,或许快些。”刘邦心想。

    “大王,您这是何意?”夏侯婴对刘邦的作为颇为不解,又将两个孩子重新抱回车上。刘邦走一程,季布追一程。眼看季布就追到身前了,刘邦再次将孩子推下。夏侯婴又一次将孩子抱回车上。这样几次,刘邦发怒了,厉声呵斥:“我等危急万分,难道为这两个孩子,断送我们的性命吗?”“大王,他们可是您的亲骨肉呀!您怎生舍得呢?”“住口!你胆敢再说话,我必杀了你!”

    刘邦心意已决,又将孩子踢了下来。夏侯婴不敢多言,纵身跳下车,从士卒手里牵过一匹马,飞身上马,左右两腋下挟住两个孩子,跟随于汉王车后。两个孩子在乱军中被吓得大哭。但是最让他们不解的是,亲生父亲怎么会屡次将他们从车上扔下,父子重逢的动人场面为何转瞬即逝,温暖的父爱竟会这么迅速降温,父亲是多么冷酷、虚伪的伪君子。

    的确,丢下两个孩子之后,刘邦的马车跑得快多了,季布追赶不上,只好无功而返。看着追兵远去的身影,汉王紧张的心情终于放松了不少。夏侯婴护着汉王的一双儿女追上马车。刘邦拉过两个孩子,轻轻抚摸着他们的头发,似乎在安慰他们,想让孩子们尽快走出逃亡的惊骇。

    可孩子们年纪太小,无法理解父亲前后的转变。摆脱了追兵之后,刘邦等人沿小路到达下邑,这个小镇由刘邦的妻兄吕泽驻扎。镇虽小,但是对于此时的刘邦而言,仍然算个不错的安身之地。

    彭城、睢水战败失散的汉军将士,得知汉王在下邑,纷纷赶来会合。汉军的元气逐渐恢复,刘邦心中大悦,可这仍不能除去他心中的担忧,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去哪里了?刘邦一路上也在寻找太公和吕雉,可始终没有消息。

    原来,审食其跟太公和吕雉抄小道寻找刘邦的过程中,不幸遇上项羽的军队,被捉了过去。项羽将他们当作人质拘留在楚军兵营内。一开始,刘邦不知二人是死是活,经常伤心流泪。后来有确切消息说两人虽然被项羽所获,但并未遭遇毒手。刘邦得知此事,深知父亲和爱妻会被作为人质,项羽必定以此逼自己投降。

    刘邦是个胸怀大志之人,岂肯为父、妻舍弃好不容易获得的将士和地位?项羽恼怒刘邦不投降,曾下最后通牒:“如不降,烹汝父!”刘邦却回信说,希望分得一杯羹汤。骨肉、血脉之情,在刘邦的眼中是可以割舍的。哪怕一时割舍,将来也可再报仇雪恨。

    刘邦的父、妻被虏之时,王陵的母亲也被项羽抓获。项羽想以此胁迫王陵投降,哪知王陵的母亲为了不让儿子背负叛汉不义的罪名,不肯作书劝降;也不想让自己的儿子陷入不孝之地,毅然决然以死断掉王陵的动摇之心。


    王母死后,项羽为了泄愤,将其放入鼎内烹煮,加剧了王陵和项羽之间的仇恨,也让刘邦多了一位死心塌地的追随者。

    刘邦的老父和妻子仍在敌营,危机尚未解除,汉王的六十万大军在项王的三万精兵面前一触即溃,溃不成军,死伤三十多万人,其余四处逃散。诸侯联军在兵力上以201的优势惨遭失败,主要是因为刘邦的六十万大军是临时拼凑起的,而项羽三万精兵跟随他作战多年,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再加上楚军统帅项羽勇猛无比,独具超人的军事天才和胆略。如此的统帅率领着精兵,和汉王统率的诸侯联军交战,岂止以一当十。


    再者,汉王和诸侯攻入彭城后,整日饮酒作乐,却没想到楚军会如此迅速地从天而降。汉军既无防备,又缺乏统一指挥,惨败成了必然。


    汉王东征的旗开得胜,是在没有同项羽所统率的楚军交战的情况下取得的,汉军在彭城的失败,却是名副其实的惨败,军队损失殆尽,而汉王本人只带着十余名骑兵逃脱危险。事实表明,在楚汉战争的初始阶段,从军事实力上看,楚军占有明显的优势,而汉军则处于敌强我弱的阶段。


     

    2133340266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