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尤利西斯(1-3)[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著 金隄 译 马爱农 伟大的英文小说 钱锺书先生赞誉的经典译本
  • 正版图书!品质保证!默认发最新版本!收藏店铺可享优先发货!
    • 作者: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著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著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9781367952716
    • 版权提供:人民文学出版社

            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20世纪伟大的英文小说,钱锺书先生赞誉的经典译本

    丰富注释易于阅读,装帧精美可供收藏

    《尤利西斯》是一部神圣的艺术作品。他们千方百计地想要比较我和乔伊斯,随他们去吧,跟乔伊斯锦标赛级别的语言相比,我的语言只是拍球游戏。——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尤利西斯》是对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反映,是一部人人都能得到启示、人人都无从回避的作品。——T.S.艾略特

    乔伊斯这部小说真××的妙。——欧内斯特·海明威


    真希望我没读《尤利西斯》,它让我产生了一种自卑情结。——乔治·奥威尔



    ① 《尤利西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文小说之一,它于出版伊始便引起轰动,而这一轰动并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终使其成为英语文学史中最突出的一部小说。

    ②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尤利西斯》是由金隄先生根据1922年巴黎莎士比亚书店英文版译出的,他的经典译本受到钱锺书先生的赞誉。

    ③ 内含丰富、详细的注释,将文中的典故、双关、隐喻一一解说,使读者更加易于阅读并进一步欣赏这部奇书。

    ④ 新版《尤利西斯》为全3册精装,带精美函套,可供收藏。




    作者

    詹姆斯·乔伊斯 James Joyce

    1882—1941

    爱尔兰作家、诗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书中将主人公布卢姆在都柏林的一日游荡比作奥德修斯的十年漂泊。其他重要作品还包括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芬尼根的守灵夜》(1939)。


    译者

    金隄

    1921—2008

    浙江吴兴人,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等大学,并应邀至英国牛津大学讲学,还曾在美国耶鲁大学、圣母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华盛顿大学等担任研究员或客座研究员。1997年获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2005年获爱尔兰翻译家协会荣誉会员称号。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是20世纪英语文学的伟大作品之一。书中将主人公布卢姆在都柏林的一日游荡比作奥德修斯的十年漂泊。它以极其精湛准确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城市内的人、时、地,并在种种貌似平凡的事件中,甚至在滑稽可笑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了人的高贵品质究竟何在。



    目  录


    新版前言

    序〔美〕魏尔登·桑顿

    一部二十世纪的史诗(译者前言)

    “小花”如何?(再版前言)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附录:乔伊斯年谱

    译后记


    前言、后记:


    “小花”如何?——再版前言(节选)


    《尤利西斯》被评为二十世纪最佳百部英语小说之首,对于世界上以中文为母语而对乔伊斯著作并不太熟悉的文学爱好者,很可能引起这样一个问题:这一部小说如此受人赞赏、受人推崇,它的艺术性自然是非同一般的,我们通过自己的文字能欣赏到吗?

    这个问题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从大的方面说,我们是幸运的。如果没有七十年代后期的改革开放,我们很可能直到今天还没有一部中文的《尤利西斯》。其实这恐怕不是“很可能”,而简直是不可避免的。首先,在介绍外国文学方面举足轻重的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恐怕就不会编那部重要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主编袁可嘉就不会在一九七八年到天津去找我,我也不会在一九七九年迟迟疑疑开始我这艰难的历程,当然更谈不到八十年代的选译本和九十年代的全译本。可是,我们现在不但有我的全译本,还有急起直追而来的另一个全译本,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中文的《尤利西斯》,还可以选择,起码可以亲自看一看,“奇书”究竟奇在哪里,不至于对英语世界文坛的这个顶峰只见一片云雾。

    然而,从认真讲究艺术的角度看,乔伊斯在这部巨著中那种看似信笔乱写而实际用意深刻的构思,读来幽默生动而谈笑之间入骨三分的人物刻画,仿佛天马行空而到处互相呼应的情节安排,以及他那变化多端而无不恰如其分的文体——这一切都是通过他那处处极其准确的文字表现出来的,在我的中文译本中都没有走样吗?我在拙译前言中说:“我的目的是尽可能忠实、尽可能全面地在中文中重现原著,要使中文读者获得尽可能接近英语读者所获得的效果。”我以这样一个明知难于完全实现的理想为目标,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再现了原著的神韵?

    “尽可能”,这是分量很重、要求很高的三个字。如果有一段译文大体上还可以令人满意,但是有一些地方不太准确,或是读者理解中有一些原文读者所没有的障碍,不论在内容、精神、韵味之间的哪一方面,只要有可能换上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译法而同时能排除这个障碍,就是没有做到“尽可能”。这些本是我在具体翻译过程中不断琢磨的问题,但是在长达一千多页的译文中,难免留下没有琢磨透的,这就是没有达标的缺陷。

    这个目标是否定得过高?我在一篇答复质问而写的文字《〈尤利西斯〉原著的韵味何在?》中提到,这本是我在多篇论文中论述的等效翻译的理想,是我认为所有文学翻译工作者都应该争取的目标。我认为,虽然难于百分之百实现,然而确实是可以争取的。这一点,我们如果拿它和钱锺书先生所论的翻译理想比较,就可以看得相当清楚: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钱锺书先生这段现在已经成为翻译界名言的话,我在写《论翻译》之初曾经仔细学习,对我追求的等效方针有很大影响。可是我感到这个最高理想虽然美妙,却远远超过了可以实现的目标。“化”字本身比较笼统,但是钱老两方面的界定都是硬性的:不是尽可能不露痕迹,而就是不露;不是尽可能保存原著风味,而是完全保存。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虽然在《论翻译》中已经引用钱老这段话前后的内容,却从来不敢直接应用这段话本身,也没有用过“化”这个概念。现在看来,如果说钱老的“化”是十全十美的理想之花,那么我为等效翻译提出的目标可以说是“小化”。小就小在三个“尽可能”。等效虽然已经是不容易实现的高标准,但只是在三个互相制约的“尽可能”范围之内争取。例如,假定有一段话要做到完全不露出翻译的痕迹就不能不影响它的精神实质和韵味,那就情愿让文字稍稍露出一点翻译的痕迹。所以说只能算是“小化”。和十全十美的理想之花比,只是“小花”。

    拙译人民文学版一九九四年四月开始发行后不久,据记者报道,当时还健在的钱老看了拙译之后曾有充分肯定的表示。钱老不仅对于中外文学博大精深,而且是极少数原来就熟悉《尤利西斯》原著的中国学者之一,再加上他对文学翻译的深入研究,我想没有人会不同意,他是最有资格评论《尤利西斯》译稿质量的行家,所以我看到这个报道,尽管其中并没有提供更多的细节,顿时感到幸遇知音。我当然明白,钱老那句肯定拙译的话说得比较重,这是一代宗师对后学的鼓励,并且也只是通读之后的印象,并不等于他没有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所以次年(1995)我正好回国讲学和参加研讨会,非常希望有机会面聆教诲。我当然不会提钱老自己的“最高理想”的“化境”,而是想请他谈谈他对“小化”的看法,尤其想请他指出拙译中的一些倾向性问题。知音的指点总是最中肯的,何况钱老这样学贯中西而又才华绝代的知音。

    不幸,我到北京的时候,杨绛女士示知钱老已经病重住院,不能见客。我和钱老只有若干年前的一面之缘(虽然是一次非常值得珍贵的畅谈),没有可能在那样的情况下再说什么。现在,我只能在深切的悼念之中埋怨自己没有及时行动,丧失了一个非常难得的进一步请教和深入探讨的机会,留下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唯一可以说的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巨著的翻译,不同的翻译方针必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译品;拙译并没有敢以钱老创立的“化境”为目标,而是以等效翻译的“小化”为目标,钱老读后能充分加以肯定,应该可以认为这不仅是肯定了拙译的效果,同时也是肯定了等效翻译的方针,说明了这“小化”目标是和他一贯追求的“化境”文学翻译理想并不相左,至少在方向上是一致的。这对于这个“小化”目标所体现的等效翻译原则,实在是一个有力的支持。


    ……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第十五章内,有一处表现的是西方文化中称为“黑弥撒”的场面,其所以“黑”,是因为和正常的“弥撒”恰恰相反。对God(天主)的呼声,反过来是Dog(狗),于是在场面上出现的呼声就是拖长了的Dooooooooooog!乔伊斯充分利用英语的特点,创造了这样一个怪词,在颠倒的同时也表现了露骨的亵渎,这个怪词怎么翻译,在这一段内就是一个重点。

    不用等效观点,“忠实”的译法也许有两种。一种是忠于Dog的词义,译成“狗”。这样,亵渎的含义可能有,但是从上下文看不出它和“天主”的关系,所以亵渎的对象不明。另一种办法是忠于“天主”的颠倒,译成“主天”。可是这样的颠倒,不仅没有亵渎的含义,反而是更进一步颂扬天主,说它不仅是天上的主,而且是天的主宰。这两种译法,都是只看原文的字面意义,不考虑它的精神实质,所以译文的效果和原文效果相左,甚至完全相反。

    按照等效翻译的观点,Dog这种既颠倒而又亵渎的精神内容和韵味,正是原文在这里的关键,在翻译中必须重视,必须尽可能忠实反映,而“狗”这个动物倒是无关重要的。所以,我放弃“狗”,利用“猪、主”谐音,把Dooooooooooog译成了“猪猪猪猪猪天”。

    一九八七年的选译本出版以后,我在耶鲁大学善本图书馆研究期间利用他们的优越藏书条件,对比研究了当时已经出的其它语种译本,发现那些译者都只顾颠倒,不管亵渎,虽然没有像“主天”那样完全违反原著精神,也基本上忽略了它。于是我把我的译法和其他各语种译法并列,纳入一九八九年我在费城国际乔伊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作为运用等效翻译原则的一个典型例子,向与会的乔学家宣读,结果获得听讲的二百余位学者的热烈掌声,演讲结束时我受到从未经历过的全场起立长时间鼓掌,论文收入研讨会论文集在英国发表后,英国的评论家也认为深得乔伊斯著作的精髓和神韵。

    然而,拙译有一个显著的不确切处。原文Dooooooooooog中有十一个o,表示拖长的呼声,我认为中文“猪”字的音节单纯,没有办法像Dog那样在中间拆开再插入那么多表示拖长的音素,要表示“猪”就得说“猪”这整个字,所以只能用重复的办法。可是整个字比单个音素的分量重得多,如果照样重复,势必产生畸形效果,为了避免那种畸形,我将“猪”字重复次数减半,希望这样可以使译文不至于产生过分超过原文的效果。但是,五次的重复,韵味终究和一个拖长很不相同。

    我的自我安慰是,这一点韵味差异,总比迁就词义而丢失精神实质强,总算在汉语的具体条件下作到了“尽可能”,所以在全译本中也仍然保留这个译法,全译本出齐以后的一九九六年初,还在香港城市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将它作为调节译文效果的例子作了比较深入的讨论。而正是在那次会上,一位听讲的学者使我明白了,我还没有做到“尽可能”。

    “我可不可以提个建议?”那位先生在挤满听众的礼堂中间站起来大声说,“这个问题可不可以利用中文特有的韵母来解决?”

    他的话使我豁然开朗(所以我直到今天还记得他在人群中站起来说话的情景)。是啊,为什么不利用韵母呢?显然,我在翻译过程中的思路并没有像我一贯主张的那样完全摆脱原文文字的束缚,所以没有启动中文的全部“可能性”!

    这次修订中,已经将十五章这个怪字Dooooooooooog改译为:

    猪乎乎乎乎乎乎乎乎乎乎乎天! 

    这例具体而微,虽然仅涉及一个字的译法,却反映了等效翻译的全过程。首先是深入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充分估计它对原文读者的效果;然后摆脱原文形式的束缚(可惜没有完全摆脱!),在译文中设计“尽可能”逼近原文的效果;而在完稿以后,且慢高兴,再认真琢磨琢磨,尽量征求征求意见,具体到这个实例是我幸获知音的建议,使我消除了原译的缺点,同时保留和发扬了原译的优点,向真正的“尽可能”又靠拢一步。

    ……


                                   金隄

    二〇〇〇年九月于西雅图




    第一部



    仪表堂堂、结实丰满的壮鹿马利根从楼梯口走了上来。他端着一碗肥皂水,碗上十字交叉,架着一面镜子和一把剃刀。他披一件黄色梳妆袍,没有系腰带,袍子被清晨的微风轻轻托起,在他身后飘着。他把碗捧得高高的,口中念念有词:

    ——Introibo ad altare Dei. ①

    他站住了,低头望着幽暗的盘旋式楼梯,粗鲁地喊道:

    ——上来,啃奇!上来吧,你这个怕人的耶稣会修士!②

    他庄严地跨步向前,登上圆形的炮座,环顾四周,神色凝重地对塔楼、周围的田野和正在苏醒过来的群山作了三次祝福。这时他看见了斯蒂汾·代达勒斯,便朝他弯下身去,迅速地在空中画了几个十字,同时一面摇晃着脑袋,一面在喉咙里发出嘟嘟哝哝的声音。斯蒂汾·代达勒斯瞌睡未醒,心情不大畅快,扶着楼梯口的栏杆,冷冷地望着那张摇头晃脑嘟嘟哝哝为他祈祷的马脸,望着那一头并未剃度的淡黄头发,头发的纹路和色调都和浅色橡木相似。

    壮鹿马利根掀起镜子,往碗里窥看了一眼,又麻利地盖好。

    ——回营!他厉声喝道。

    然后他又用布道者的腔调说:

    ——啊,亲爱的人们,这是地道的基督女:肉体与灵魂,血液与创伤。③ 请奏缓乐。请闭上眼睛,先生们。稍候。白血球略有问题。全体肃静!

    他侧过脸去瞅着天空,吹了一声打招呼的口哨,缓慢而悠长,然后凝神听着回音,露出一口雪白整齐的牙齿,白牙中间这里那里还有一些金点在闪闪放光。金口的人。宁静的晨空中,传来两声尖锐有力的啸鸣回答了他。

    ——谢谢,老伙计,他兴致勃勃地说。很不赖。关上电门吧,劳驾!

    他跳下炮座,一面将梳妆袍的下摆收拢来裹住双腿,一面向观看他的人投去严肃的眼光。阴影中的丰腴脸膛,阴沉沉的鸭蛋形下颚,都使人想起中古时期一位庇护艺术的高级教士。他的嘴边浮起了一片和蔼可亲的笑容。

    ——绝大的讽刺!他欢快地说。你的姓名荒谬得很,古希腊人!④

    他以友好的开玩笑姿态指了指,哈哈笑着转身走向护墙。斯蒂汾·代达勒斯跨上楼顶,困不滋滋地跟在他后面走了几步,在炮座的边沿上坐了下来,同时继续望着他,看他把镜子支在护墙边沿上,把刷子伸进碗里蘸一下,然后把脸颊和脖子都涂上皂沫。

    壮鹿马利根的欢快的声音接着又说。

    ——我的姓名也是荒谬的。玛拉基·马利根,两个扬抑抑格的音步。倒是有一点希腊韵味,是不是?跳跳蹦蹦,高高兴兴,正是壮鹿的意思。⑤ 咱们俩得到雅典去。怎么样,要是我能从姑妈那里挤出个二十镑来,你去吗?

    他把刷子放下,兴高采烈地大声笑着说:

    ——去不去呀?这个半生不熟的耶稣会修士!

    他住了嘴,仔细地刮起脸来。

    ——你告诉我,马利根,斯蒂汾安静地说。

    ——告诉什么,宝贝儿?

    ——海因斯还要在这个碉楼里住多久?

    壮鹿马利根从右肩上露出已经刮干净的那一边脸颊。

    ——天主呵,他实在讨厌,是吧?他坦率地说。笨重的英国佬。他认为你不是绅士。天主呵,这些该死的英国人,钞票多得撑破口袋,吃的多得撑破肚皮。就因为他是牛津出身。你知道吗,代达勒斯,你倒是真正的牛津风度。他弄不明白你是怎么回事。嘿,我给你取的名字最妙:啃奇,像刀刃。

    他小心翼翼地刮着下巴。

    ——他整夜都在说胡话,闹一只什么黑豹,斯蒂汾说。他的枪套在哪儿?

    ——可悲的疯子!马利根说。你吓坏了吧?

    ——我是吓坏了,斯蒂汾加重语气说,他的恐惧情绪又上来了。黑夜在这野外,跟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在一起,还老说胡话,哼哼唧唧闹什么开枪打黑豹。你跳下水去救过人的命,我可不是英雄好汉。要是他还要在这儿住下去,我走。

    壮鹿马利根瞧着剃刀上的肥皂沫皱皱眉头。他跳下来,急急忙忙地在裤子口袋里掏什么。

    ——讨厌!他粗声粗气地喊叫。

    他走到炮座旁边,将手伸进斯蒂汾的上衣口袋里说:

    ——把你的鼻涕布借咱们使使,擦剃刀。

    斯蒂汾听任他掏出一块又脏又皱的手帕,提着一角抖弄了一会儿。壮鹿马利根干净利落地擦好剃刀之后,端详着手帕说:

    ——诗人的鼻涕布!咱们的爱尔兰诗歌有了一种新的艺术色彩:鼻涕青。几乎可以尝到它的味儿了,是不是?

    他又登上护墙去眺望都柏林海湾,淡淡的橡木色头发在轻轻飘动。

    ——天主呵!他安静地说。阿尔杰⑥把海洋叫作伟大而又温柔的母亲,可不真是!鼻涕青的大海。使人阴囊紧缩的大海。Epi oinopa ponton. ⑦ 啊,代达勒斯,那些希腊人呀!我得教教你。他们的作品得读原文才行。Thalatta! Thalatta! ⑧ 海确是我们伟大而又温柔的母亲。过来看。

    斯蒂汾站起身走到护墙边。他倚在墙上俯视水面,看到一艘邮船正驶出国王镇⑨的港口。

    ——咱们的强大的母亲!壮鹿马利根说。

    他那双有所探索的灰色眼睛,突然从海面上转到斯蒂汾的脸上。

    ——姑妈认为你母亲是你害死的,他说。所以她不许我和你来往。

    ——她是有人害死的,斯蒂汾阴沉沉地说。

    ——见鬼,啃奇,壮鹿马利根说。你母亲临终的时候要求你,你跪下不就得了?我和你一样超脱,可是你想想,你母亲用她的最后一口气求你跪下为她祈祷,你居然拒绝了。你这人有一点儿邪……

    他收住话头,在另一边的脸颊上又薄薄地涂上一层皂沫。他微微翘起嘴唇,露出宽大为怀的笑容。

    ——可是扮相多妙啊!他喃喃自语似的说。啃奇,扮相最妙的假面哑剧演员!

    他不作声了,专心一意地刮起脸来,剃刀匀称地移动着。


    拉丁文:“我登上天主的圣坛。”这是天主教神父主持弥撒开场用语。

    耶稣会是天主教内以治学严谨闻名的修士会。根据乔伊斯另一小说《艺术家青年时期写照》(即《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以下简称《写照》),斯蒂汾自幼在耶稣会办的学校上学。

    耶稣临终前在最后晚餐席上给他的十二门徒分面包传酒时曾说,这就是他的身体和血液;天主教圣餐仪式中均重复此语以示圣餐所用的面饼与酒即圣体的一部分。马利根将基督名称Christ加词尾变成一个女人名字似的词christine,可能与本书第十五章描写的亵渎基督的“黑弥撒”(以裸女为祭坛)有联系。

    代达勒斯由希腊姓氏“代达罗斯”略作变动而成,古希腊传说中的代达罗斯是最著名的巧匠,曾制造双翼粘在身上飞出囚宫。

    马利根的本名是“玛拉基”;“壮鹿”是他的绰号,原文为Buck,泛指公鹿、公山羊等雄性动物。

    阿尔杰农·斯温伯恩(Algernon Swinburne,1837—1909),英国诗人。马利根用的是昵称。

    古希腊文,意为“在葡萄酒般幽暗的海面上”,是荷马史诗中常见的字句。

    古雅典希腊文,意为“海!海!”,这是古代一支希腊军队冲破包围到达海边时的欢呼声。

    国王镇(Kingstown)是都柏林的一个海港区,现已改名丹莱里(Dun Laoghaire)。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是20世纪英语文学的伟大作品之一。书中将主人公布卢姆在都柏林的一日游荡比作奥德修斯的十年漂泊。它以极其精湛准确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城市内的人、时、地,并在种种貌似平凡的事件中,甚至在滑稽可笑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了人的高贵品质究竟何在。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