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豪普特曼戏剧三种 [正版]豪普特曼戏剧三种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网格本德豪普特曼著章鹏高等译织工海狸皮大衣群鼠德国戏剧人民文学
¥ ×1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豪普特曼是德国杰出的戏剧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作品深受各国读者欢迎,对中国现代文学亦有深远影响。
豪普特曼是德国杰出的戏剧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作品深受各国读者欢迎,对中国现代文学亦有深远影响。
豪普特曼(1862—1946 ),德国作家。青年时代当过农场学徒,学过雕塑,在大学攻读过哲学和历史。1887年他的第一部小说《道口看守员蒂尔》发表。他戏剧代表作有《日出之前》《织工》《群鼠》等。1912年由于“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而又出色的成就”获诺贝尔文学奖。
译者简介:
韩世钟(1928—2016),浙江桐乡人。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历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编辑,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译有海涅的《卢卡浴场》《卢卡城》,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霍普特曼的《织工》等。
豪普特曼被视为自然主义戏剧的先锋,他对劳动阶层状况的细致重现使德国文学产生了革命。
豪普特曼的剧作以其扣人心弦的紧张情节显示出他的伟大艺术性……即使他在表现生活丑恶的一面,他总不失高贵的个性。
目次
译本序 章国锋
织工 韩世钟 译
海狸皮大衣 章鹏高 译
群鼠 章国锋 译
译本序
他像一块岩石屹立在那里,任凭变幻不定的文学潮流从他身边匆匆流过。有人称他为自然主义戏剧家,也有人说他是现实主义作家,还有人把他归入新浪漫主义或象征主义的行列,或者甚至说他是超现实主义的先驱。所有这些说法似乎都有一定的根据,但又片面,难以概括他的全部创作。
在他长达六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创作了近六十部戏剧、十几部小说,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散文和诗歌,其数量之丰在文学史上甚为罕见,但作品的质量却参差不齐,有的被誉为德国戏剧的“杰作”和“经典”,有些则未能引起任何反响,甚至无声无息地被人遗忘。
他虽然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并获得过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几十种文学奖,但也常常引起激烈的争论,遭到过许多人的非难与攻击。
他毕生孜孜不倦地用他的笔表现着时代的矛盾和冲突,揭露着社会的弊病与问题,并试图在一个非人的时代维护人的生存权利和尊严,可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法西斯政权的性质,开始时却往往暧昧不清。
然而,没有人能够否定他对德国戏剧乃至世界戏剧所作的巨大贡献。
盖哈特·豪普特曼,一种复杂的文学现象,一个充满矛盾与争议的人物。
一
豪普特曼1862年生于上萨尔茨布隆一个旅店老板家庭,青年时代当过农场学徒,学过雕塑,在大学攻读过哲学和历史。然而,对这一切他似乎都没有才能和兴趣,因此不得不半途而废。他所真正向往的是当一名作家,把他丰富的想象和内心体验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早在1880年以前,这个内向而敏感的青年便开始了文学创作,尝试过诗歌、戏剧、小说等多种形式,但都未取得成功。直到1887年他的第一部小说《道口看守员蒂尔》公开发表,他当一名作家的梦想才如愿以偿。此后,他又写过不少小说和诗歌,但均未能引起公众的注意。他的第一部戏剧《日出之前》才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声誉。
《日出之前》是在海克尔的遗传生物学以及欧洲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特别是易卜生和左拉的影响下创作的,因而自然主义色彩十分浓厚。作者称它为“社会剧”,旨在探索环境和遗传因素对人的命运所造成的深刻影响,以及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与问题。这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戏剧通过社会改革家洛特同海伦娜——一个因酗酒和乱伦而遭人唾弃的破落富农的女儿——的爱情悲剧,揭露了社会道德观念的虚伪,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和狭隘,展现了一幅病态、没落的社会画面。《日出之前》作为德国舞台上演的第一部自然主义戏剧,以崭新的题材和艺术手法有力地冲击了古典主义戏剧在德国的统治地位,打破了传统的审美习惯,因而引起了激烈的反响和争论。1889年该剧在柏林莱辛剧院的“自由舞台”首次公演时,出现了德国戏剧史上前所未有的混乱场面。一些保守的观众大声喧哗,吹口哨,谩骂,使演出数次中断,演出后,许多评论家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攻击《日出之前》是一出“下流的戏”,“宣扬了犯罪、疾病和堕落”,指责豪普特曼为“文学无政府主义者”“罪犯的代言人”“下等酒馆的卖唱者”“本世纪最不道德的剧作家”等等。但与此同时,此剧却受到许多不满现状、主张革新德国戏剧的评论家和观众的热情欢迎和支持。著名作家冯塔纳在一封信中赞扬它“真实地描写了生活”,是一出“了不起的剧”,“写出了易卜生想写而未能写出的东西”。另一位批评家巴金斯基则认为,《日出之前》是“德国戏剧史上的转折点”,是“自歌德、席勒以来最成功的戏剧”。
应当说,这部戏剧引起的激烈争论并不奇怪,因为在此之前,德国戏剧舞台完全被古典主义的戏剧所统治,剧院上演的剧目几乎都以“高贵”人物——王公大臣、英雄美人、富有的权势者——为主人公,表现的题材远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且风格浮华,矫揉造作。对于长期处于沉闷、保守状态的德国戏剧来说,《日出之前》无疑是一股清新的风。
如果说,《日出之前》以崭新的题材和风格震动了观众和批评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那么,通过《和平节》(1890)和《孤独的人》(1891)的上演,自然主义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及其表现手法已逐渐为德国观众所适应,豪普特曼也得到了戏剧界的承认。1892年《织工》的首演便证明了这一点。
《织工》是以发生在德国的真实事件为题材而创作的。1844年6月4日至6日,西里西亚地区彼得斯瓦尔道和朗根比劳等村庄的纺织工人,不堪包买商和工厂主的残酷盘剥举行了起义。他们捣毁了工厂主的住宅、厂房和机器,焚毁了票据和账簿,与地方军队展开战斗,牺牲十一人,重伤二十四人,但仍坚持斗争。最后普鲁士当局调来大批军队,起义才被镇压。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弗兰茨·梅林认为,这次起义是德国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第一次正面较量,表明工人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844年的这次织工起义曾激起过不少诗人的创作灵感,如著名诗人海涅便写过脍炙人口的诗歌《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
豪普特曼创作这部戏剧,无疑有他个人的原因。他的祖父早年曾当过织工,还在童年时代,豪普特曼就多次听他父亲讲述过祖父的经历和织工们的悲惨生活,印象十分深刻。因此,他在这个剧本的开头这样写道:“祖父年轻时也是个穷织工,像这儿描绘的坐在织机后面的织工一样;此剧就是脱胎于你所口述的关于祖父的那些故事。无论这部作品具有生命力还是内部已经腐朽,它总算是‘一个像哈姆雷特那样的可怜人’所能献上的最美好的东西。”1888年,豪普特曼在瑞士漫游时,曾在苏黎世访问过一些织工家庭,对他们的辛勤劳动和贫困处境有进一步了解,并产生了创作《织工》的念头。为了写好这个剧本,他又阅读了有关这次起义的书籍和资料,如阿尔弗雷德·齐默尔曼的《西里西亚棉纺业的兴衰》和威廉·沃尔夫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贫困》等。
《织工》虽以历史事件为题材,但作者对它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使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区别于过去的任何一部历史剧。
首先,此剧人物众多,总共超过四十个,但是没有一位传统戏剧中的主人公。以往的戏剧,如歌德的《哀格蒙特》、席勒的《威廉·退尔》等,在描写人民起义或反抗斗争时,总是以某一个英雄人物为核心和主人公。而在《织工》中,作者虽然对一些人物形象做了重点的艺术刻画,但并未突出个人的作用,而是把他们作为织工集体中的普通一分子。因此应当说,这部戏剧的主人公是一个集体,即织工的集体。
其次,在这部戏剧里,织工的战斗歌曲《血腥的审判》像一条红线贯穿全剧,起到作品主题的作用。这首歌既揭露了工厂主对织工的残酷压榨,描写了织工们的贫困,也表达了他们对资本家穷奢极侈的生活的强烈愤怒以及奋起反抗的决心。还在剧的开头(第一幕),工厂主德赖西格便威胁工人们不许在晚间到他家门口去唱这首“卑鄙的歌曲”。第二幕,退伍士兵耶格尔已经将这首歌的歌词教给许多织工,对织工们的觉醒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认为,这首歌所讲的道理“像《圣经》里的话一样正确”。第三幕,织工们唱着这首歌与军队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而在最后一幕,织工们的歌声汇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几百人齐声同唱”鼓舞着起义者向前来镇压的军队展开了殊死的战斗。
此外,此剧以极其细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真实地再现了西里西亚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织工们的生活状况,剧中人物的语言全部是西里西亚方言,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
《织工》上演后受到观众和批评界的高度赞扬,但也引起了统治当局的恐慌。1892年,柏林警察当局宣布禁止这部“煽动阶级仇恨”的戏继续上演。然而,一纸禁令并不能阻止《织工》的广泛流传。1894年,由于此剧相继在英、法等国上演,当局不得不取消对它的禁令。从此,《织工》成为德国许多剧院经常上演的剧目。
1893年春,豪普特曼的新作《海狸皮大衣》问世。这部戏剧一反他以往剧作的题材与风格,以讽刺喜剧的形式写成。这部豪普特曼称之为“窃贼喜剧”的作品有两条主线:一条围绕沃尔夫大妈展开,写她运用自己的机警和智慧相继窃走为富不仁的财主克吕格的大量木柴和一件值钱的海狸皮大衣,并巧妙地骗过警察、密探,使事情不了了之;另一条线写刚愎自用而又愚蠢无能的警察局长韦尔哈恩如何小题大做,诬陷持社会民主党观点的作家费莱歇尔。前一条线带有浓厚的喜剧幽默色彩,后一条线则充满辛辣的讽刺。这出戏与莱辛的《明娜·封·巴恩海姆》、克莱斯特的《破瓮记》一起,被戏剧史家称为“德国的三大喜剧”,在德国长演不衰。
然而,《海狸皮大衣》在柏林德意志剧院首演并未取得成功,以致剧院经理不得不取消此后的演出。一些剧评家认为,《海狸皮大衣》是一部结构不完整的作品,缺少一个惩恶扬善的结尾,剧中的“窃贼”并未受到惩罚,甚至没有受到谴责,这与社会的道德准则是不相符的。过了几年,豪普特曼的创作意图才渐渐被人理解。1897年,此剧重新在德国和奥地利一些大剧院上演,引起了强烈反响,上座率迅速提高。到1902年,德意志剧院已连续演出一百场。此后,它又三次被改编成电影。《海狸皮大衣》终于成为豪普特曼最受欢迎、演出场次最多的戏剧之一。
在传统喜剧,如莫里哀的《悭吝人》和《伪君子》、克莱斯特的《破瓮记》、果戈理的《钦差大臣》中,坏人最后都无一例外地受到惩罚,这使得作品往往带有道德教化的色彩。豪普特曼的《海狸皮大衣》却与此不同,剧中的“窃贼”沃尔夫大妈并不是批判的对象,而是受作者同情的人物。他赋予这个形象勤劳、能干、机智、幽默等品质,并通过她的口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要是有一天你阔绰了,可以坐上大马车,那时候再没有人问你这是哪儿来的了。即使是抢了穷人的东西!”在这出戏里,偷窃是沃尔夫大妈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向社会的不公正抗议并进行报复的手段,因为那个社会是一个强盗和骗子横行的场所。应当说,她对十九世纪末威廉皇帝时代的德国社会的揭露是一针见血的。沃尔夫大妈被德国戏剧界称为“德国戏剧中最有性格、最富特色的人物”,成为人民大众喜爱的形象,是毫不奇怪的。
二
豪普特曼的前期作品尽管引起了激烈争论,招致了严厉的批评,但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奠定了他在戏剧界的声誉,而且使自然主义文学运动在德国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然而,豪普特曼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此后的十年里,无论在个人生活还是在思想上,他都遇到了严重的危机。这深深地困扰着他,使他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首先,在家庭生活中,他与妻子玛丽·蒂内曼的关系日益恶化。虽然他一再努力试图弥合两人之间的裂痕,但最终不得不在1904年与她彻底决裂。此外,德国九十年代的现实也使他深感忧虑。在俾斯麦“铁血政策”的推动下统一起来的德国,此时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推行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对内实行专制统治,残酷镇压民主进步力量。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下层人民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豪普特曼对此十分不满,但又深感无能为力。一方面,作为虔诚的基督教徒,消极遁世的思想在他心中逐渐占了上风;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家,他又感到有责任和义务去表现时代的问题,揭露社会的弊端。这种矛盾心情在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反映得极其明显。
1893年,随着《小汉娜升天记》问世,豪普特曼的戏剧创作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这一变化一方面有他个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由于当时在欧洲兴起的新浪漫主义文学潮流对他的影响。对于这种变化,人们反应不一。一些人指责他“抛弃了进步立场”“陷入了消极的神秘主义”,另一些人则表示欢迎,认为他“终于认识到自然主义的有害倾向,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了”。从这一年到1906年,他连续写了好几部充满童话和幻想色彩的戏剧,如《小汉娜升天记》(1893)、《沉钟》(1896)、《可怜的海因里希》(1902)、《碧芭在跳舞》(1906)等。这些作品或取材于德国民间传说,或根据童话改编。剧评家大多认为,豪普特曼的这些作品体现了鲜明的新浪漫主义倾向。
《小汉娜升天记》的副标题是“梦幻剧”,描写生活在堕落和穷困环境中的小女孩汉娜·马特恩不堪忍受虐待和生活的折磨而投水自尽,在幻觉中仿佛升入天堂,受到天父、圣母和天使们亲切接待和爱抚而幸福地死去的故事。这部戏剧用诗体写成,首演后公众的褒贬不一。剧评家恩斯特·巴尔拉赫称它为“最纯粹、最奇妙、最真诚的德国诗歌”;著名作家福伊希特万格认为,“自德国宫廷抒情诗沉寂以来,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热爱儿童、满怀激情、阳光般温暖、钟声般清澈的诗句”。然而,此剧却同时遭到另一些知名人物的严厉批评。梅林指责这出戏是“向剥削和压迫阶级谄媚的虚伪的神秘主义”,冯塔纳和弗赖塔克也认为它是一部“令人沮丧的拙劣作品”。在他们看来,此剧十分明显地流露出作者逃避现实、沉溺于基督教遁世思想的消极倾向。
《沉钟》与《小汉娜升天记》不同,1896年底在柏林德意志剧院上演后立即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部“德国童话剧”在一个月之内为剧院带来了六万马克的收入,后来又被译成法、英等文字在法国、英国和美国上演,同样取得了“童话般成功”,并多次被改编成歌剧。
《沉钟》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铸钟匠海因利希为乡村教堂铸造了一口声音洪亮的大钟,但在运往教堂的途中不幸滚下山坡,沉入深深的湖底。海因利希也因此受伤而濒临死亡。美丽的水妖劳滕德莱救了他,并重新赋予他青春和力量。恢复了勇气和信心的海因利希爱上了水妖并重新开始工作,打算铸造一个更大、更神奇的杰作,胜过世界上所有的钟。然而,此时乡村牧师却带领村民们找到海因利希,指责他被妖魔迷住了眼睛,忘记了自己的家庭和职责。海因利希执迷不悟,拒绝回到村里。海因利希的妻子玛格达因此而投水自尽,手碰到水底的沉钟。沉钟发出洪亮的响声,使海因利希突然醒悟。他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凡人,无法摆脱尘世的羁绊,完全献身于艺术。最后,他回到村里,在渴望和忧愁中郁闷而死。
《沉钟》明显地流露了豪普特曼这一时期的内心矛盾和痛苦:他渴望将全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获得艺术的自由,但又无法摆脱个人生活纠纷的困扰和对德国现状的忧虑;他的宗教信仰要求他逃避现实的矛盾和冲突,但艺术家的责任感又召唤他投身于争取民主、维护人的生存权利和尊严的斗争,用他的笔表现那个时代的暗淡和人民的苦难。
豪普特曼这一时期的剧作在艺术上有以下特点:首先,所有作品都取材于宗教传说、童话和民间神话,因而带有浓重的神秘和梦幻色彩。剧中充满奇特的想象和神妙的意境,人间、天国和地府的景象相互交织,变幻不定,天使、上帝、妖魔、鬼怪频繁出现。这一切组成一幅幅光怪陆离、绚丽多彩的画面,使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情调。
其次,作者比较注重结构的完整和表现形式的完美。这些剧作大多以诗体写成,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准。豪普特曼的前期作品,如《织工》和《海狸皮大衣》,常常由于结构的不完整和艺术上的粗糙,受到批评家的非难,但这一时期的戏剧则恰恰相反,虽然思想内容遭到尖锐的批评,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却获得相当高的评价。
此外,这些戏剧一反豪普特曼过去喜欢使用方言的习惯(他的早期作品使用的都是西里西亚和柏林等地的方言),均用规范的德语写成。
三
1906年后,豪普特曼开始摆脱新浪漫主义文学潮流的影响,由家庭纠纷和宗教信仰引起的沮丧、消沉的情绪也基本得到克服。从1907年直到他逝世,他一共写了十八部戏剧、三部小说和一些诗歌、散文。他这一时期的剧作有的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有的根据《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歌德的某些作品的主题创作而成,也有的紧密结合德国现实,描写和揭露社会的矛盾与弊病。然而,这些作品大部分未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只有《群鼠》(1911)、《奥德修斯之弓》(1914)和《日落之前》(1932)取得了较大成功。某些批评家把豪普特曼后期创作的大部分作品,尤其是《群鼠》和《日落之前》划入现实主义范畴,无疑是有一定道理的。
《群鼠》是豪普特曼影响最大、最为出色的戏剧,也是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它两次被搬上银幕,并各有三次被改编成广播剧和电视剧,在国内外广为流传。通过发生在柏林一幢破旧公寓里的一场悲剧,这部戏剧真实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初德国社会的状况,描写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剧中的主人公约恩太太,丈夫长年在遥远的汉堡当泥瓦匠,她本人也为了生活替人打扫卫生。在贫困和孤独中,她拿出仅有的一点儿积蓄,“买下”了当女佣的波兰姑娘鲍丽娜刚刚出世的私生子,希望能给她的生活增添一点儿乐趣。然而,强烈的母爱使鲍丽娜无法割舍自己的亲生儿子。当她试图要回孩子时,约恩太太指使自己的弟弟杀死了她。事情终于败露,约恩太太在绝望中跳楼自杀。
《群鼠》1911年初在柏林首演后,并未引起公众的特别注意,当年仅演出三十二场。然而,德国社会的发展很快证明了它的巨大现实意义。次年,它就在戏剧界和观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成为一些大剧院的保留剧目,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上演,为作者赢得了国际性声誉。1913年,德国当时最重要的剧评杂志《戏剧舞台》的创始人弗利德里希·雅各布森在一篇评论中写道:“我们最初为什么没有注意到《群鼠》?今天活着的人,除了豪普特曼,还有谁能以这样锐利的目光、这样的心、这样的勇气写出这样深刻的作品?老鼠的牙齿已经把德国这幢大厦的基础啃空了,而我们直到今天才理解,他所描绘的情景并非出自臆想,而是来自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问题的深刻认识。”
的确,在这部剧作中,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极大的勇气对病入膏肓的德意志帝国的状况做了无情的诊断,揭示了它的腐朽本质。这个貌似强大的中欧帝国已经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对外,与欧洲各大国的关系急剧恶化,第一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在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和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样一个社会的基础早已腐烂、动摇了。作者通过剧中人泥瓦匠约恩之口指出:“这儿的一切都已经腐烂,一切都被蛀虫蛀空,被老鼠啃光了!一切都在摇晃,每时每刻都可能彻底倒塌!”剧中,豪普特曼抨击了德国军国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政策,并通过哈森罗伊特这个形象尖锐地讽刺了为这种政策辩护的陈词滥调。这个俾斯麦的忠实崇拜者声称,“谁不拥护俾斯麦,谁就没有一颗德意志人的心”,指责反对德国内外政策的人“正在毁掉新近才统一起来的伟大的德意志帝国”,“骗走了我们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泥瓦匠约恩的驳斥:“所有的工人都不喜欢俾斯麦!”“谁也不愿把自己的孩子送上前线当炮灰。”这些话反映了德国人民的心声。
《群鼠》还真实地描绘了柏林社会底层人民的凄凉处境,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剧中描写的那幢破旧公寓的居民都是些失业者、妓女、木匠、生痨病的女裁缝、扫街妇、烟厂女工等。他们在饥饿线上挣扎,“穿得破破烂烂,邋邋遢遢,成天打架,吵嘴,叹气,挨饿,像牛马一样干活,可还是填不饱肚子”,除了生活的煎熬,还必须忍受密探的监视和警察的欺凌,他们的孩子由于饥饿和疾病,大多未成年便夭折。
作者通过几个“堕落”的女人——克诺伯太太、女佣鲍丽娜和施皮塔的姐姐(未出场)——的命运,揭露了社会道德的虚伪和神职人员的冷酷、凶狠。这些遭到社会迫害的被遗弃的女人,有的在绝望中自杀,有的沦为妓女,有的流落街头,找不到工作和住所。剧中神学院学生施皮塔愤怒地谴责了这个罪恶的社会对她们的摧残:“这些基督徒,这些上帝的牧羊人,就是这样对待他们所谓的迷途的羔羊的!啊,上帝,你的训谕完全被颠倒了,你的教诲被篡改了,完全走向了反面!”“这些受到九十九个所谓正直的人谴责的可怜的堕落者和罪人,承受了罪恶的世界全部压力的被遗弃者及其控诉,应当活在我们心里!这些被欺凌、被践踏的女人所受到的屈辱是这个世界上所有冷酷无情和虚伪的道德说教所无法掩盖的!”
《群鼠》在艺术上也是豪普特曼最成功的戏剧之一。这部作品结构严谨,情节由两条平行的线索构成,除了主线描写因争夺一个婴儿而发生的悲剧,还有一条次要的线索写大学生施皮塔与落魄的演员哈森罗伊特的女儿瓦尔布尔迦的爱情纠葛,以及施皮塔与哈森罗伊特在戏剧观和对德国现状的看法上的分歧与争论。两条线索交替展开,前者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后者蕴含着讽刺和幽默的意味。作者把此剧称为“柏林的悲喜剧”是恰如其分的。
这部作品含有明显的象征成分,因而有人将它归入象征主义戏剧的行列。首先,作者将它定名为《群鼠》是意味深长的,目的在于暗示,统治阶级及其帮凶像一群大大小小的老鼠,不仅窃走了德国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将他们推入苦难的深渊,而且摧毁了德意志民族生存的基础,带来种种无法克服的社会弊病,使德国陷入严重的危机。其次,剧中笼罩着一层令人窒息的阴沉、压抑的气氛,像噩梦一样震撼着观众的心灵。它所描绘的暗淡情景正是二十世纪初整个病态的德国社会的缩影;而剧中那幢颓败的公寓建筑则象征着德意志帝国这栋表面上如此辉煌的大厦内部早已腐朽不堪,基础已经动摇,在即将来临的暴风雨中必然彻底倒塌。
如果说,豪普特曼以《日出之前》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并且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声誉,那么,他所写的最后一部较为成功的戏剧则是《日落之前》。这两部剧作不仅标题遥相呼应,而且题材也完全相同,写的都是爱情和婚姻悲剧。然而,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日出之前》带有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描写了环境和遗传因素如何决定人的命运,并毁灭了一对相爱的年轻人;而四十三年之后问世的《日落之前》则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戏剧,叙述了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与一个出身卑贱的年轻女子的不幸的爱情,揭露了社会道德观念的褊狭以及人的自私、贪婪和狠毒。
《日落之前》的故事情节是:年迈、富有的商业枢密顾问和出版家克劳森爱上了年轻的园丁姑娘茵肯,并准备同她结婚。但他的儿子、女儿和女婿早已觎他的大笔财产,因而以维护道德为借口极力阻挠,破坏老人与茵肯的婚姻。当克劳森一气之下打算同茵肯移居瑞士时,他们又联合起来串通法院,宣布克劳森精神失常,剥夺了他的全部财产,并将他置于法院的医疗监护之下。失去了自由、财产和爱情的老人最后在愤怒与绝望之中服毒自杀。
戏剧史家认为,《日落之前》与豪普特曼个人婚姻生活中的一段经历有密切联系,暗示他与第一个妻子玛丽·蒂内曼的决裂,以及与玛格蕾特·马沙尔克的爱情关系,剧中的主人公克劳森便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日落之前》于1932年2月16日在柏林德意志剧院首演,便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由于纳粹上台后对德国文化的摧残,此剧遭禁演。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部沉寂了十几年的戏剧才得以重新上演。
《日落之前》标志着一个伟大的戏剧家创作生涯的结束。在他逝世前,豪普特曼虽然又写了几部戏剧,但均未产生广泛影响,都无声无息地被后人遗忘。与此同时,这部戏剧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1933年希特勒上台几天后,豪普特曼在一则日记中写道:“我有一种日落之前的感觉,这个剧本正是在这种感觉中写成的……一个时代结束了,从此,精神将沉入茫茫黑夜。”
章国锋
织 工
韩世钟译
谨以此剧
献给
我的父亲罗伯特·豪普特曼
亲爱的父亲:
你知道我写这个剧本来献给你是出于何种感情,我在这儿是无须多作分析的。祖父年轻时也是个穷织工,像这儿描绘的坐在织机后面的织工一样;此剧就是脱胎于你所口述的关于祖父的那些故事。不论这部作品具有生命力还是内部已经腐朽,它总算是“一个像哈姆雷特那样的可怜人”所能献上的最美好的东西。
你的盖哈特
剧中人物
德赖西格——棉布工厂老板
德赖西格太太
普法伊费尔——收发货总管(德赖西格的雇员)
诺伊曼——账房(同上)
学徒(同上)
车夫约翰(同上)
女仆(同上)
魏因霍尔德——德赖西格儿子的家庭教师
基特尔豪斯牧师
基特尔豪斯牧师太太
海德——警察局长
库切——乡村警察
韦尔策尔——酒店老板
韦尔策尔老板娘
安娜·韦尔策尔
维甘德——木匠
一个推销商
一个富农
一个看林人
施密特——外科医生
霍尼希——拾破烂者
年老的维蒂希——铁匠师傅
织工:
贝克尔
莫里茨·耶格尔
鲍默尔特老人
鲍默尔特大娘
贝尔塔·鲍默尔特
埃玛·鲍默尔特
弗里茨,埃玛的儿子(四岁)
奥古斯特·鲍默尔特
安佐尔格老人
海因里希大嫂
希尔泽老人
希尔泽大妈
戈特利布·希尔泽
路易丝中,戈特利布的妻子
米尔茜,他们的女儿(六岁)
雷曼
海贝尔
一个男孩(八岁)
染坊工人多名
一大群织工,男女老少都有
剧情发生在四十年代指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奥伊伦山的卡希巴赫,以及奥伊伦山麓的彼得斯瓦尔道和朗根比劳。
第一幕
〔彼得斯瓦尔道村德赖西格家楼下一个大房间,左、右、后三面是灰色粉墙,织工们把织好的布匹送来这儿验收。左边几扇窗子没挂窗帘;后墙有扇玻璃门;右边也有同样式样的一扇门,男女织工和孩子们都打这儿进进出出。三堵墙的大部分都给一排排安放布匹的木架所遮住。紧靠右墙有条长凳,不少织工把布摊开,放在凳上。织工们均以先后来到的次序,把布匹送呈德赖西格的收发总管普法伊费尔检查。普法伊费尔拿着仪器和放大镜站在桌子后边验看放在桌上的布匹。在普法伊费尔检验完毕以后,织工们才把各自的布匹放到秤盘上,由一个学徒过秤,然后他收下布匹,搁到木架上。普法伊费尔每回都将该付的工钱呼幺喝六地通知坐在一张小桌前的账房先生诺伊曼。
〔这是五月底的一天,天气燠热,时钟正敲十二点。等候验布的大多数织工,好像站在法庭前面,忧心似焚地等待对他们的生死攸关的判决。他们又显得垂头丧气,好像接受施舍的人受了不少侮辱,觉得只有逆来顺受,尽量做得谦恭自卑。个个人脸上愁眉紧锁,阴云密布。男织工的共同特点是,一半身材矮小,一半带有几分教书先生气。他们大多胸腹干瘪,面黄肌瘦,咳嗽连连,他们都是困守在织机上的可怜虫,由于整天坐在织机上,连腿都变弯了。相对来说,女织工初看没有明显的特征,她们筋疲力尽,形容憔悴,衰败不堪;而男织工在哀怨中还带一丝矜持的神情。女织工衣衫褴褛,男织工的衣服上则满是补丁。年轻的姑娘们也有几分楚楚动人之处,这表现在蜡白的脸色,窈窕的身材和突出、忧郁的大眼睛上。
诺伊曼(数钱)总共是一块六毛二这儿原书用普鲁士币制名:十六银角二芬尼。
织工妻甲(三十岁左右,形容消瘦,用发抖的手指取钱)谢谢您。
诺伊曼(见她不走)嗯,这会儿又不对头啦?
织工妻甲(十分激动,恳求地)您能预借几个钱吗?俺等钱用!
诺伊曼 我也需要几百块呢,光凭你需要,那怎么行!(忙着付钱给另一名织工,干脆地)预借工钱,要由德赖西格老板亲自决定。
织工妻甲那么,俺也许可以找德赖西格老板谈谈吧?
普法伊费尔(以前原是织工,现在当上总管,但身上的织工特征还很明显;他营养好,善于保养,穿着考究,脸面修得干干净净,吸大量鼻烟,这时粗暴地叫道)要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得由德赖西格先生亲自出马,那天晓得,他会忙成什么样儿。那要我们在这儿干吗呢。(他量布,用放大镜仔细察看)该死!好大的一阵风呀!(用一条厚围巾裹住脖子)谁进来都得把门随手带上!
学徒(大声地对普法伊费尔)你简直像在对牛弹琴。
普法伊费尔得了!——过秤吧!(织工把布放上秤盘)要是你多懂一点儿自己这一行手艺就好了!全是疙瘩……不用打开就知道了。没及时上纱,亏你自称是织工!
贝克尔(上。他是个青年织工,身体十分茁壮;作风随随便便,简直有些莽撞。普法伊费尔、诺伊曼和学徒见他进来,彼此会意地看了一眼)真见鬼!挣的全是血汗钱。
织工甲(低声地)天闷热,要下雨啦。
鲍默尔特老人(从右边玻璃门挤进来。可以看见门后一大批织工肩并肩地挤在一起等待。老人踉踉跄跄地走向前来,把他的一包布放在长凳上,靠近贝克尔的布包,坐在一边,揩去额上的汗水)在这儿休息一下很值得。
贝克尔 休息比金钱还宝贵。
鲍默尔特老人 钱也要。您好,贝克尔!
贝克尔 您好,鲍默尔特老伯!谁知道咱们在这儿要等多久!
织工甲 问题不在于要等多久。一个织工等一个钟点或者等一天全一样。织工算个啥。
普法伊费尔给我安静下来!我连自己的说话声也听不清了。
贝克尔(低声地)今儿他又要耍脾气了。
普法伊费尔(对站在他面前的织工)我跟你们讲过多少回了,布要织得光洁点儿,现在这副样子像个啥?这儿的疙瘩长得像我的指头,还有干草和各式各样的脏东西。
织工雷曼这是因为缺少一把新镊子。
学徒(已把布称好)分量也不足。
普法伊费尔 这样的织工像什么样子——给他们好棉纱,总是弄得不像样。哦,我的天呀,我当织工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呀。要是弄成这样儿,早给师傅当面申斥了。那个时候情况完全两个样。人人都得精通自己这一行手艺。如今这一点不需要了。——雷曼,一块钱。
雷曼 损耗一磅一向是容许的。
普法伊费尔 我没有那么多工夫跟你拌嘴舌。算了吧。你拿什么来啦?
海贝尔(把布放在桌上。在普法伊费尔检查质量时,走上前去,低声而热情地)请原谅,普法伊费尔先生,请您帮个忙,开开恩,这会儿别扣除俺预借的工钱了。
普法伊费尔(检查布匹质量,仔细观察,冷言冷语地)这真是了不起。看来有一半棉纱还留在纱管上吧?
海贝尔(接下去说)下个星期俺一定干得快一点儿。上个星期俺有两天给地主老爷扛活。俺那老伴又病倒在床上……
普法伊费尔(把布放在秤上)这又是一件偷工减料的活儿。(已经在验看另一块布了)布边织得这么糟,一会儿宽,一会儿窄。一边的纱缩得这么紧,一边又织得那么稀,谁知道是怎么搞的。一英寸布不到七十根纱头。其余的纱到哪儿去了?你讲不讲信用?简直瞎胡闹!
海贝尔(抑制眼泪,垂头丧气地站着,不知所措)
贝克尔(轻声对鲍默尔特)要使他满意,你得自己买棉纱。
织工妻甲(离开账房的桌子没有几步路,不时凝望四周寻求帮助,身子没离原地。现在鼓起勇气,重新向账房恳求)俺没法子了……如果这会儿您不给俺预支,俺不知道该怎么好……耶稣,耶稣。
普法伊费尔(向这边呼喊)你哭什么啦。呼叫我主耶稣也没用,你平日是并不敬畏主耶稣的。先管好你男人,别让他老泡在酒馆里。我们不预借工钱。付款必须报账。钱也不是我们的。要不,事后要向我们追还。谁干活卖力,懂得手艺,怀着敬畏上帝的心,谁就用不到预借工钱。就是这样。
诺伊曼 要是比劳的织工赚四倍的工钱,他也会花光,甚至负债。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