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老子帛书异字通训 雍平著古籍研究异字训释学术专著考辨上古时代的语音文字演变对《老子》本义较为准确理解广东人民出
  • 正版图书!品质保证!默认发最新版本!收藏店铺可享优先发货!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12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12
    • 开本:32开
    • ISBN:9788449873619
    • 版权提供:广东人民出版社

            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作者雍平是在古学研究方面用力颇勤、成果丰硕,被中山大学陈永正教授誉为《文心雕龙》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学者。《老子帛书异字通训》对甲、乙两种写本出现的异字作严谨周密的训释,有助于对《老子》本义的正确理解。其所体现的学术思想和方法为学界提供了一条新颖且具有可行性的研究理路,对古学研究相关领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雍平先生幼承家学,其父为语言学家王力、岑麒祥高弟,遂早受陶铸所著《老子帛书异字通训》亦别具一格。其书对长沙马王堆出土老子帛书写本中出现之异字作严谨训释,为读者了解《老子》文字之演变提供详尽考释,从加深读者对《老子》本来面目认知。

    ——香港珠海学院中国文学系教授  董就雄

     

     

     

    《老子帛书异字通训》是对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甲、乙两种写本的异字进行系统训诂的学术专著。该书特别对过去未曾出现过的异字作重点训释,考辨上古时代的语音、文字演变,给《老子帛书》的研究者和读者去除了阅读障碍,有助于对《老子》本义有较为准确的理解。

     

     

    雍平,1959年生,学者、诗人。别号右溪,又号溪叟、溪翁、鉴堂居士。祖籍兴宁,世居广州,书香门第出身(其父是语言学家王力、岑麒祥门弟子)。幼承家学,擅古文辞,通诗律,工书法。撰有学术专著《古学发微四种》(包括《殷鉴》《文心雕龙解诂举隅》《老子帛书异字通训》《文心发义》)、《小学引端》、《商王事迹契考》、《经史纠擿》;文学作品有《雍子寓言》《广州塔赋》《韶阳楼记》《风度阁序》《右溪诗词钞》等。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附録《老子道德經》(三國魏王弼注本)

     

     

    第一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爲而无以无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也〔一〕,則攘臂而乃之〔二〕。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句仁〔三〕,失仁而句義,失義而句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四〕,而之首也〔五〕。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據甲本補)]居亓泊。居亓實而不居亓華〔六〕。故去罷而取此〔七〕。

    〔一〕上禮爲之而莫之也

    雍案:,於證切。「應」之古字,與「」「」同。對也。讎也。《説文·言部》:「,以言對也。从言,聲。」「諾,也。」段玉裁注:「者,應之俗字。」又《説文·言部》:「讎,猶『』也。从言,雔聲。」段玉裁注:「讎者,以言對之。」《玉篇·言部》:「讎,對也。」《説文·心部》朱駿聲《通訓定聲》:「應,字又作『』。」《左傳·僖公五年》:「憂必讎焉。」杜預注:「讎,猶對也。」《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頗不讎。」張守節《正義》:「讎,對也。」《漢書·王莽傳上》:「亡言不讎。」顔師古注:「讎,對也。」《後漢書·皇后紀上》:「詣東觀讎校傳記。」李賢注:「讎,對也。」《慧琳音義》卷七七「讎校」注引《説文》:「讎,言。」《史記·封禪書》:「其方盡,多不讎。」司馬貞《索隱》引鄭德云:「相應爲讎。」《大戴禮記·主言》:「孔子不應。」王聘珍《解詁》:「應,以言對也。」又《保傅》:「應而不窮者。」王聘珍《解詁》:「應,以言對也。」《易·乾》:「同聲相應。」《書·益稷》:「惟動丕應徯志。」《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弗應。」《儀禮·鄉射禮》:「弟子自西方應曰諾。」陸德明《釋文》:「應,應對之『應』。」《論語·子張》:「當洒掃、應對。」劉寶楠《正義》:「散文『應』『對』無别,對文則『應』是唯諾。」

    〔二〕則攘臂而乃之

    雍案:乃(傳世本作「扔」),如乘切。讀曰仍。古與「仍」同,音轉假借爲「扔」。《説文·乃部》:「乃,曳詞之難也。象氣之出難。」朱駿聲《通訓定聲》:「乃,叚借爲『仍』。」《説文·手部》:「扔,因也。」段玉裁注:「『扔』與『仍』音義同。」王筠《句讀》:「扔者,『仍』之分别字。」朱駿聲《通訓定聲》:「扔,以手攖之也。」王弼注本《老子》:「則攘臂而扔之。」陸德明《釋文》:「扔,因也;引也。」又引《字林》:「就也。」「數也。」「原也。」又引《讀書雜志·漢書第八·乃》:「《史記·匈奴列傳》:『乃再出定襄。』《漢書》『乃』作『仍』。《淮南·道應篇》:『盧敖乃與之語。』《論衡·道虚篇》『乃』作『仍』。是『乃』字古亦通作『仍』也。」《讀書雜志·漢書第八·乃》:「乃求得趙歇。」王念孫按:「『仍』『乃』聲相近,故字亦相通。」《書·洛誥》:「乃是不蘉。」劉逢禄《今古文集解》引莊存與云:「乃是之『乃』讀『仍』。」又《酒誥》:「不惟自息乃決。」江聲《集注音疏》:「『乃』之言『仍』也。」《楚辭·招魂》:「乃下招曰。」舊校:「乃,一作『因”。」

    〔三〕失德而句仁

    雍案:句,居侯切。古與‘拘’音義相通。《集韻·候韻》:「句,拘也。」《説文·句部》桂馥《義證》:「句,或借『拘』字。」《説文·手部》朱駿聲《通訓定聲》:「拘,叚借爲『句』。」

    〔四〕忠信之泊也

    雍案:泊,傍各切。與「薄」音義相通。《别雅》卷五:「厚泊,厚薄也。」吴玉搢注:「《論衡·率性篇》:『稟氣有厚泊。』『泊』與『薄』同。」《文選·謝惠連〈西陵遇風獻康樂〉》:「曲汜薄停旅。」李善注:「『泊』與『薄』古字通。」《史通·論贊》:「子長淡泊無味。」浦起龍《通釋》:「泊,一作『薄』。」

    〔五〕而之首也

    雍案:,郎段切。亂也。亂之省文。亂,古又作「」。《説文·部》:「,治也。幺子相亂,治之也。讀若『亂』,同。一曰:理也。」徐鍇《繫傳》:「亂必當理,故『』爲『亂』,亦訓理。」《廣韻·换韻》:「,理也。」《玉篇·部》:「,亦作『亂』,兵寇也。」《説文·爪部》朱駿聲《通訓定聲》:「爪,叚借爲『搔”。」《慧琳音義》卷一○○「搔動」注引《考聲》:「搔,擾動也。」搔,古與「爪」通假。《周禮·秋官·冥氏》:「則獻其皮革齒須備。」鄭玄注:「備,謂『爪』也。」孫詒讓《正義》:「『騷』與『爪』通。」騷,古與「搔」通假,音義同。《儀禮·士虞禮》:「沐浴、櫛、搔翦。」鄭玄注:「搔,當爲『爪』。今文或爲『蚤』揃。」《别雅》卷二:「搔擾,騷擾也。」《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云:「夫邊陲之患,手足之蚧搔。」蓋「爪」「騷」,又爲「搔」,訓曰:「騷動而亂也。」

    〔六〕居亓實而不居亓華

    雍案:亓,渠之切。「其」字古文,又通作「丌」。《類篇·亓部》:「亓,豈也。」《玉篇·亓部》:「亓,古文(其)。」《墨子·公孟》:「子亦有之曰。」孫詒讓《閒詁》:「戴云:『子亦,疑當作「亓子」。』亓,古『其』字。」《孔子家語·本姓解》:「娶於宋之亓官氏。」孫志祖《疏證》:「亓,古『其』字。」《讀書雜志·墨子第五·備城門》:「使重室子居亓上侯適。」王念孫按引王引之曰:「亓,古『其』字。」《説文·丌部》:「丌,下基也。」段玉裁注:‘丌,字亦作『亓』。《墨子》書『其』字多作『亓』,『亓』與『丌』同也。」《墨子·雜守》:「及凡數。」孫詒讓《閒詁》:「蘇云:『「凡」字誤,當作「亓」,與「其」通;書中「其」多作「亓」。”」又《公孟》:「此亓故何也?」孫詒讓《閒詁》:「亓,顧校季本作『其』。」又:「亓父死。」孫詒讓《閒詁》:「畢云:『亓,一本俱作「其」。』詒讓案:『《意林》正作「其」。』’

    〔七〕故去罷而取此

    雍案:罷,符羈切。疲也。《逸周書·文政解》:「旅有罷寘。」朱右曾《集訓校釋》:「罷,疲也。」《廣雅·釋詁一》:「罷,與『疲』同。」「罷,勞也。」王念孫《疏證》:「『罷』『券』『煩』『』諸字爲勞苦之『勞』。」《國語·周語下》:「上下不罷。」韋昭注:「罷,勞也。」《吕氏春秋·務本》:「將衆則罷怯。」高誘注:「罷,勞也。」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