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伊朗五百年图书既受西方制裁 又被中东孤立 耶鲁大学伊朗裔专家 中东史 伊朗近现代史国际局势美伊关系中东关系
  • 从1501年讲到21世纪 伊朗史经典
    • 作者: 阿巴斯·阿玛纳特著
    •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阿巴斯·阿玛纳特著
    •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 ISBN:9789097833362
    • 出版周期:旬刊
    • 版权提供:人民日报出版社

            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基本信息:

     

       名:伊朗五百年

       者:[美]阿巴斯·阿马纳特
       者:冀开运 邢文海 李昕

    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6

       数:973

       次:1

       数:1024

    印刷时间:2022-6

       本:16

       次:1

    ISBN978-7-5115-6896-0

       装:精装

    内文用纸:美质纸

       价:¥178.00

     

     

     

    编辑推荐

     

    既受西方制裁,又被中东孤立!

    1501年什叶派信仰的确立21世纪,从宗教、地缘到石油、战争与革命

    5个王朝的更替,至少3次革命、3次内战、4次外国占领,以及1个伊斯兰共和国的成立

    耶鲁大学伊朗裔专家讲透到底谁在左右伊朗的命运

    美国《选择》杂志2018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

    ◆《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纽约书评》《经济学人》鼎力推荐!

    数十幅地图,超百幅插图重现五百年动荡历史!

    ◆ 翻开本书,追溯伊朗为何会成为国际局势的风向标

     

     

     

    内容简介

    1501年,什叶派伊朗诞生,并与信奉逊尼派的奥斯曼帝国彼此攻伐

    18世纪后期,四分五裂的伊朗再次统一,在几十年后成为英俄的演兵场。

    1908年,伊朗首次开采出石油。不久后,伊朗的石油被运往欧洲,搅动一战战场。

    冷战时期,美国将伊朗视为制衡苏联的地区盟友

    1979年,震惊世界的伊斯兰革命取得成功,美伊从盟友变为仇敌。

    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为本就动荡的中东更添战火。

    2015年,“伊核协议”签订,但伊朗核问题并未终结,至今仍牵动着各国的神经。

     

    宗教、地缘、石油、战争、革命,到底谁在左右伊朗的命运?

     

    5个王朝的更替,至少3次革命、3次内战、4次外国占领,以及1个伊斯兰共和国的成立……彻底讲透伊朗为何会成为世界局势的风向标!

     

     

     

    作者简介

     

    阿巴斯·阿马纳特Abbas Amanat

    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长期担任耶鲁大学伊朗研究项目主任,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伊朗、什叶派伊斯兰和现代中东,出版过多部伊朗史著作,本书是阿巴斯数十年研究心血的结晶。

    阿巴斯出生于伊朗,20世纪70年代在德黑兰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作为伊朗现代史上诸多大事件的亲历者,他对伊朗的社会、文化、历史有着切身体悟。在本书中,他以学者和一个在外的伊朗人的视角,全面而深刻地剖析了伊朗

     

    译者简介

    冀开运: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伊朗研究中心主任,第八届(2018年起)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伊朗友好协会理事、中国亚非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

    邢文海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李昕: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媒体评论

     

    这个国家不屈的精神在过去500年不朽的历史中得到了体现。——《泰晤士报》

    没有一本书能比这本更适合读者。阿马纳先生试图探索伊朗历史独特的发展模式,让非专业读者清晰地了解这个神秘国度动荡的历史。他的叙述充满了忧郁的光辉,正如20世纪伊朗诗人法洛克扎德所说的,“在回忆的花园里悲伤地散步”。——《华尔街日报》

    对这个重要且命途多舛的国家感兴趣的人来说,阿巴斯·阿马纳的研究不容忽视。——《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是一部宏伟的著作,向读者揭示了这个神秘国度的谜团的矛盾,为此,作者耗费了无数心血。——《纽约书评》

    阿马纳特是一位技巧高超的叙述者,他善于运用史料,同时还穿插了不少有趣的历史掌故,使得这本书颇具启发性。任何对政治哲学和思想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他的这本书。——《经济学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在古希腊和古希伯来文献的记载中,古代伊朗被视为异域,这个国家按照自己的体系来运行。从这个角度而言,伊朗似乎已经被认为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是一个拥有中央集权制度和宗教占主导地位的地缘政治实体。正如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伊朗”这个称谓来源于伊朗语“Aryanum”一词,是指雅利安人的土地。大约在4000年前,游牧的印欧部落定居在了伊朗高原,并且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片土地。在我们这个时代,纯粹意义上的雅利安人早已不复存在。但从词源上来说,这隐含着一层善意的认同。正如杰出的法国语言学家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所认为的那样,“伊朗”一词及其 来源本质上意味着“我们是近亲”或“我们是表亲”。这是一种亲缘认同的暗示,暗示着“我们(是一类人)”。这些游牧民族希望通过这些暗示,把自己同高原上的土著居民及其他印欧部落区分开来。

    10世纪,伟大的波斯史诗《列王纪》中就强调了这种 亲缘认同。在这部史诗中,“伊朗”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与“阿尼兰”(aniran,中古波斯语的说法),即“非伊朗人”“外国人”,形成了对比和区别。同其他古老的国家一样,伊朗人也使用了类似的亲缘认同来称呼自己的祖国。因而,“伊朗”成为伊朗人用来表示他们的土地和国家的唯一称谓,并作为一种文化认同,在伊斯兰时期持续存在,在13世纪,这种认同由伊尔汗王朝的波斯大臣们全面复兴。

    然而,古希腊人及其之后的西方文化继承者们选择继续沿用此前阿契美 尼德帝国时期的称谓来称呼伊朗。古希腊语中的Persica”(或“Perses”)以及古希伯来语中的“Paras”被英语化以后,就成为“Persia”(波斯),这个词主要是指伊朗高原的心脏地带——法尔斯(Fars)地区(包括今天伊朗的法尔斯省)。阿契美尼德王朝正是从法尔斯开始崛起,最终主宰整个伊朗高原和周边地区。此后的几百年间,“波斯”是外部世界对这个国家的称谓,也指代其人民、语言和文化,而伊朗人一贯使用“伊朗”来称呼他们的国家。但直到1935年,伊朗政府才采用“伊朗”这个名称代替“波斯”,来作为国家的正式国号。这一选择虽然统一了国家的命名,却消除了“波斯”一词背后蕴含的 历史与文化记忆。

    同大多数文明古国一样,波斯政治文化的权力基础主要建立在父权制模式之上。这种模式在皇室、区域、地方、部落和家庭层面都有所体现。教士权 威会与王权统治机构相结合,但有时也与之分离,他们要求追随者遵守对宗教 经典文本的合法解释,无论是琐罗亚斯德教法还是伊斯兰教法。在近现代大部分时间里,乌莱玛(ulama,即宗教学者),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伊斯兰教法学家(faqih,也被称为“法基赫”),仍然是一个与国家权力相辅相成的半独立群体。

    然而,即使是教士机构,甚至是国家政权,偶尔也会受到来自先知范 式的挑战。这是波斯三维权威中的第三种力量。几个世纪以来,有过许多 这样的人物——从公元3世纪的摩尼(Mani)、6世纪萨珊王朝的马兹达克 (Mazdak),到12世纪的伊斯玛仪派领袖哈桑·萨巴赫(Hasan Sabbah)、14世纪的努克塔维先知马哈茂德·帕西坎尼(Mahmud Pasikhani),以及19 纪的“巴布”萨义德·阿里·穆罕默德(Sayyed ‘Ali Mohammad),他们呼吁 通过道德重建,甚至是末日革命,来改革宗教规范,并最终重塑主流的社会政 治秩序。这三种权力来源的相互作用,凸显了伊朗历史的叙述模式:暴力的反 抗、你争我夺的历史记忆、宗教矛盾、不同性别和社会阶层之间的规范,还有 文化的繁荣与流动性。无论是人为设计还是纯属意外,这个令人痛苦和不安的 复杂故事一直持续了几个世纪。

    波斯政治文化中最古老的概念——“沙赫”(shah),对政治权威的形成 至关重要,这一称号直到近现代都还在被伊朗的国王所使用。在其他印欧语 系语言中,没有该词的词源等同词。“沙赫”一词源于古波斯语“xshay”, 意思是“一个人应该以自己的荣耀与功德(来统治)”,这意味着天生的 荣耀与功德是获得权力资格的标准。在希腊语中,这个词可以被翻译为 “basiliocus”,最初是指波斯国王(希腊语“Basilus Basilcus”即指“众王之 王”),“沙赫”一词也暗示君权是独立于任何僧侣和其他世俗合法机构的。 这可以从一幅描绘了公元3世纪萨珊国王从神的手中获得权杖场面的浮雕中得 到很好的解释。国王直接从神,而不是从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那里获得神圣 的授权。欧洲语言中的国王(Rex)和梵语中的统治者(Raj)本质上是指宗教 领袖,他们沿着宗教的“正确”道路来领导人民。而沙赫拥有王权的“神授 权力”(farrah),这种从国王的仪表所散发出来的“神授权力”是神所赋予的正义“品质”(gohar),但如果他失去了“统治”(honar)的艺术,这种 “神授权力”就会被神所剥夺。沙赫如果被剥夺了权力,最终将被起义者、试 图改朝换代的竞争者或外国侵略者所废黜。

    因此,至少从理论上而言,保留王权的神授偶尔可以当作一种抵制暴政的缓冲机制。《列王纪》中的神话原型贾姆希德(Jamshid)就是个典型范例,他时刻提醒历代的统治者:一个失去了神授权力的专制统治者将不会被拥戴。一开始,贾姆希德是城市的建立者、新工艺的教导者、波斯诺鲁孜节的创立者,还是一个伟大帝国的缔造者,但是傲慢和自命不凡使他失去了神授的权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在各个层面上的失败。从亚里士多德到孟德斯鸠,西方观察家们只是急于指出波斯式专制主义的种种缺陷,也许是因为他们自己身处的社会正处于专制统治者的威胁之中,但这并不符合波斯王权的实际。

    波斯人的政府理论已经设想了某些制衡措施,以限制粗暴蛮横、肆无忌惮的权力。一种被称为“公平循环”的政府治理模式被认为是理想的政府运作 指南。这一模式在波斯政府的公文中备受推崇,因为它提醒统治者有责任和义务来主持“正义”。从本质上而言,沙赫为了维护社会平衡,就必须尊重各个区域的臣民,给予他们适当的保护和奖励驻扎军队和派驻国家行政机构,以保护这些臣民免受外来的侵扰与压迫。这种循环模式认为,一旦臣民遭受了压迫和掠夺,他们就不能生产和繁盛,结果就是土地变得贫瘠,国家变得衰弱,统治者的权力基础最终将面临崩溃,国王也终将被废黜和处决。这种循环的权力模式,无疑是受到了农业循环发展过程中不稳定性的启发,而很少与权力运作的现实情况相对应。

    现实更像是一盘无限复杂的棋局,而沙赫经常处于“将死”的位置。古典时代晚期,国际象棋游戏首次从印度被引入,并在波斯地区逐渐流行。这款游戏的政治象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在伊朗历史的长河中,几乎没有一个沙 赫既能够保持政治和社会间的“平衡”,又强大到不会被孤立至“将死”的程 度。国际象棋就像是波斯政治文化中的“攻”与“守”,其棋盘就好比政治舞台。“仕”(farzin,波斯语意为“圣人”,后来也指宰相,即vazir),之后在欧洲版中被称为“王后”。仕或王后的流动性、灵活性(可以从纵横捭阖的前线位置回归到后方)与沙赫孤家寡人的脆弱性恰好相反,这生动地说明了担任政府首脑一职的宰相实际会成为沙赫的隐患。

    为了维系政权统治,如履薄冰的沙赫往往要与精明能干的宰相维持着貌合神离的合作关系,这是伊朗政治史上反复出现的主题,对大臣们而言,往往意味着致命的结局。此外,政府内部的脆弱联盟及权力操纵,使得各政府部门无法承受来自皇家主人的发难。从长远来看,政府不是一个能摆脱王权染指的 独立之地,而是依附于沙赫的奴仆,囿于沙赫的个人意愿。

    伟大的波斯诗人哈菲兹曾在诗歌中用国际象棋来比喻举棋不定者的矛盾心理,向我们解释了王权制度,以及王权制度对宰相娴熟谋略的游离不定的依赖心理:

        我们放上一个兵,以等车移动走子。

        在举棋不定者的棋盘上,国王将无路可走。

    残局的出现意味着出身卑微的兵仍然有机会变成仕(或王后),并改变 游戏的结局,但这将取决于象征外部力量的车以何种方式移动走子。否则,国王注定前途无望,因为他即将被“将死”。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部分:什叶派帝国

    第一章 什叶派与萨法维革命(1501—1588)

    第二章 阿巴斯一世时代与萨法维帝国的形成(1588—1666)

    第三章 萨法维王朝的覆灭与动荡的空窗期(1666—1797)

    第二部分:“戍卫领地”的重塑

    第四章 恺加时代的形成(1797—1852)

    第五章 纳赛尔·丁·沙赫与维持脆弱的平衡(1848—1896)

    第六章 立宪革命:一条通往多元的现代化之路(1905—1911)

    第三部分:重振伊朗

    第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礼萨·汗的崛起(1914—1925)

    第八章 礼萨·汗与巴列维王朝的建立(1925—1941)

    第九章 混乱的民主、石油国有化和被打破的希望(1941—1953)

    第十章 白色革命和它的反对者(1953—1963)

    第十一章 发展、混乱和不满(1963—1977)

    第十二章 官方文化和抗议文化

    第四部分:革命和伊斯兰共和国的兴起

    第十三章 伊斯兰革命的形成(1977—1979)

    第十四章 教法学家监护制度及其支持者

    第十五章 巩固伊斯兰共和国(1979—1984)

    第十六章 面对敌人:人质危机、两伊战争及其后果(1979—1989)

    第十七章 伊斯兰共和国时期的社会和文化

    后记

    译后记

    尾注

     



    新增:获奖情况

    美国《选择》杂志2018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