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YS 世界哲学史(全新修订版)一次对哲学史的系统总览涵括中西印三大文明 100+位哲学家100+种哲学思想传递
  • 正版图书!品质保证!默认发最新版本!收藏店铺可享优先发货!
    • 作者: 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著 | | 吕叔君译
    •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2023-1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著| 吕叔君译
    •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2023-10
    • 开本:16开
    • ISBN:9780134662110
    • 版权提供:上海三联书店

            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书名:世界哲学史

    著者:[德]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Hans Joachim Störig)

    译者:吕叔君

    书号:9787542682529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3.10

    定价:148.00

    装帧:精装

    尺寸:152mm×228mm×58mm

    开本:16

    字数:727千字

    页数:864



    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Hans Joachim Störig,1915—2012),出生于德国奎恩施戴特,曾就学于弗莱堡大学、科隆大学、柯尼斯堡大学、巴塞尔大学、汉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历史、社会学和法学,获哲学博士和法学博士学位。1963年至1983年任慕尼黑辞典编纂学研究所所长,1983年至1991年任教于慕尼黑大学,1991年起为慕尼黑大学荣休教授。


    主要著作有《世界哲学史》《世界科学史》《语言的历险》《科诺斯现代天文学》《世界的语言——历史、事实、秘密》和《记忆的碎片》等,主编《多瑙兰大百科辞典》和拥有六万五千个词条的《科诺尔德语大辞典》等。



    人生的意义,真正的盼望,人应该追求什么价值,道德“**的根据”是什么,关于世界,我们究竟能确切地知道多少东西……这些让你困惑的根本问题,也曾困扰过孔子、苏格拉底、尼采……


    康德晚年说,他一生的努力只是为了回答三个问题: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信仰什么?这部书也想提请读者以这三个问题为准绳去考察哲学的历史。书中对公元前两千多年至今的哲学思想做了历史梳理,既有佛教、儒家、道家等东方哲学,也涵括了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一直到当下的哲学人类学等西方思想。*终你会发现,虽然每个时代的每位思想家对这些问题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但基本上,他们能做出的回答并不是无限多样的。



    中文版序  001

    修订版前言  003

    导   言  005

    部分 东方的智慧

    **章  古代印度哲学  015

    一、吠陀时期  016

    1.颂歌时代的文化和宗教  018

    2.祭献神秘主义时期—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  021

    3.奥义书时期  023

    二、印度哲学的非正统体系  031

    1.遮婆迦的唯物主义思想  033

    2.大雄与耆那教  035

    3.佛教  037

    三、印度哲学的正统体系  055

    1.正理派与胜论派  057

    2.数论派和瑜伽派  058

    3.弥曼差派和吠檀多派  065

    四、印度哲学后来的发展—评价  069


    第二章  古代中国哲学  073

    一、孔子  077

    1.孔子的生平  077

    2.九部经典著作  078

    3.孔子哲学的特征  080

    4.道德理想  081

    5.国家与社会  082

    二、老子  084

    1.老子的生平  084

    2.道与世界—道作为法则  085

    3.道作为智慧之路  086

    4.国家与社会  088

    5.道家后来的发展  089

    三、墨家和其他几个学派  090

    1.墨子  090

    2.名家  091

    3.后期墨家  092

    4.法家  093

    四、孔子的伟大弟子  094

    1.孟子  094

    2.荀子  095

    3.《中庸》  096

    五、中国哲学后来的发展—评价  097

    1.中国的中世纪哲学  097

    2.佛教在中国  099

    3.新儒学时期  100

    4.中国哲学的共同特点和意义  103


    第二部分  古希腊哲学

    概  述  主要时期  109

    第一章  前苏格拉底哲学到智者派的出现  115

    一、米利都的自然哲学家  116

    1.泰勒斯  116

    2.阿那克西曼德  117

    3.阿那克西美尼  118

    二、毕达哥拉斯与毕达哥拉斯哲学信徒 118

    1.毕达哥拉斯的生平和学说  118

    2.毕达哥拉斯哲学信徒  120

    三、埃利亚学派  121

    1.色诺芬尼  121

    2.巴门尼德斯  122

    3.埃利亚的芝诺  123

    四、赫拉克利特与公元前五世纪的自然哲学家  125

    1.赫拉克利特  125

    2.恩培多克勒  128

    3.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  129

    4.阿那克萨哥拉  132

    第二章  希腊哲学的鼎盛时期  135

    一、智者派  135

    1.概说  135

    2.普罗塔哥拉和高尔吉亚  138

    3.智者派的意义  139

    二、苏格拉底  140

    1.苏格拉底的生平  140

    2.苏格拉底的学说  144

    三、柏拉图  146

    1.柏拉图的生平  146

    2.柏拉图的著作  148

    3.方法论的注解  151

    4.历史的出发点  152

    5.理念论  154

    6.人类学与伦理学  157

    7.国家  159

    8.评价与批判  165

    四、亚里士多德  169

    1.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169

    2.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171

    3.逻辑学  172

    4.自然哲学  176

    5.形而上学  178

    6.人类学、伦理学和政治学  181

    7.批判与评价  182

    五、苏格拉底学派、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  184

    1.苏格拉底学派  184

    2.柏拉图学派  186

    3.逍遥学派  186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希腊和罗马哲学  187

    概述  希腊化文明  187

    一、斯多葛派  189

    1.创始人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189

    2.斯多葛派思想体系的特征和划分  191

    3.斯多葛派的伦理学  193

    4.斯多葛派哲学的历史意义  195

    二、伊壁鸠鲁派  196

    三、怀疑派  198

    四、折衷主义  200

    1.罗马的折衷主义  200

    2.亚历山大里亚的折衷主义  201

    五、新柏拉图主义  202

    1.普罗提诺  202

    2.新柏拉图主义的结束与古希腊罗马哲学的终结  206


    第三部分  中世纪哲学

    概  述  基督教的繁荣——时代划分  209

    第一章  教父哲学时期  213

    一、古典思想与基督教思想的不同  213

    1.上帝与人  213

    2.人与人  215

    3.人与世界  215

    4.基督教的专一性特点  216

    二、早期教父哲学家的基督教信仰与古典哲学的首次接触  217

    三、基督教的内部危机  220

    1.诺斯替派  220

    诺斯替派的来源及其主要代表人物—诺斯替派的基本思想和特点

    2.摩尼教派  222

    3.阿里乌斯和阿塔纳修斯  223

    四、教会统一性的巩固  224

    五、奥古斯丁  225

    1.奥古斯丁的生平和著作  225

    2.奥古斯丁的哲学  228

    六、奥古斯丁之外的教父哲学家  234

    第二章  经院哲学时期  237

    历史背景—经院哲学方法  237

    一、早期经院哲学(共相之争)  240

    1.争论的问题  240

    2.实在论者  242

    3.唯名论:洛色林  244

    4.暂时的解决:阿伯拉尔  245

    二、中世纪的阿拉伯哲学和犹太哲学  248

    1.历史背景  248

    2.阿拉伯哲学  250

    3.犹太哲学  253

    三、中期经院哲学  254

    1.大阿尔伯特  257

    2.托马斯·阿奎那  258

    3.但丁 272

    四、后期经院哲学  275

    1.罗吉尔·培根  275

    2.邓斯·司各脱  277

    3.奥卡姆的威廉  279

    五、德国的神秘主义:埃克哈特大师  283


    第四部分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哲学

    第一章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哲学  291

    一、从中世纪到近代的精神转折  291

    1.发明与发现  292

    2.新的自然知识  293

    3.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  296

    4.宗教改革  299

    5.近代初期的社会和政治变革——新的法律和国家思想303 

    二、过渡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  309

    1.库萨的尼古拉  309

    2.乔丹诺·布鲁诺  312

    3.弗朗西斯·培根  316

    4.雅各布·波墨  322

    5.结语  326

    第二章  巴洛克时期的三个伟大思想体系  327

    一、笛卡尔  328

    1.生平和著作  328

    2.基本思想  330

    3.笛卡尔主义的影响和发展  334

    二、斯宾诺莎  337

    1.生平  337

    2.著作  339

    3.斯宾诺莎对后世的影响以及我们对他的评价  349

    三、莱布尼茨  351

    1.生平和著作  351

    2.莱布尼茨哲学的基本思想  354

    3.几点批判意见——莱布尼茨思想的影响和发展  359


    第五部分  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和康德哲学

    第一章  启蒙运动  365

    一、英国  365

    1.英国经验主义的先驱  365

    2.洛克  367

    3.贝克莱  372

    4.休谟  374

    5.启蒙运动时期的英国宗教哲学和伦理学  379

    二、法国  383

    1.英国启蒙思想传入法国  383

    2.孟德斯鸠  384

    3.伏尔泰  386

    4.百科全书派和唯物主义者  392

    5.卢梭  395

    三、德国  403

    四、对启蒙运动的评价  407

    第二章  伊曼努尔·康德  409

    一、生平、个性、著作  409

    二、前批判时期  412

    1.康德的自然科学著作  412

    2.批判问题的形成  414

    三、纯粹理性批判  417

    1.特点、结构、基本概念  417

    2.先验感性论  422

    3.先验分析论  424

    4.先验辩证论  430

    四、道德与宗教  433

    1.实践理性批判  433

    2.纯粹理性范围内的宗教  439

    五、判断力批判  441

    1.问题  441

    2.对三大批判的总结  445

    六、后批判时期  447

    1.主要著作  447

    2.道德形而上学  448

    3. 结语  456

    七、对康德的批判和评价  456

    1.几种批判观点  456

    2.康德对哲学的意义  458


    第六部分  十九世纪的哲学

    导  论  463

    第一章  浪漫主义与德国唯心主义  466

    一、康德哲学的最初接受与发展—宗教哲学家  466

    二、费希特  470

    1.生平和著作  470

    2.费希特哲学的基本思想  472

    3.实践运用  474

    三、谢林  476

    1.生平、思想发展和主要著作  476

    2.同一哲学的基本思想  479

    3.自然  480

    4.艺术  482

    四、黑格尔  483

    1.生平和著作  483

    2.黑格尔哲学的一般特征—辩证法  484

    3.哲学的三级结构  487

    4.历史哲学  492

    5.对黑格尔的评价和批判  493

    第二章  实证主义、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497

    一、法国的实证主义 :孔德  497

    1.精神状况  497

    2.孔德的生平和著作  498

    3.实证主义原则  499

    4.思想发展的三阶段论  500

    5.科学的阶梯结构  501

    6.社会、国家和伦理思想  504

    二、英国的实证哲学  505

    1. 精神状况  505

    2.边沁和穆勒  506

    3.斯宾塞  508

    三、黑格尔学派的分裂和德国唯物主义的产生  517

    1.精神状况  517

    2.施特劳斯和费尔巴哈  519

    四、马克思  521

    1.生平和著作  521

    2.黑格尔与马克思  523

    3.历史唯物主义  526

    4.资本论  528

    5.意义和影响  529

    第三章  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  531

    一、阿图尔 ·叔本华  531

    1.生平、个性、著作  531

    2.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  537

    3.世界的痛苦及其解脱  542

    4.结语—评价  547

    二、索伦 ·克尔凯郭尔  549

    1.哥本哈根的苏格拉底  549

    2.存在主义思想家与基督徒  551

    3.克尔凯郭尔的影响  554

    三、弗里德里希·尼采  556

    1.生平及其主要著作  556

    2.尼采哲学的一致性和特点   560

    3.使用锤子从事哲学思想的哲学家  563

    4.价值的重估    566

    5.对尼采的评价  568

    第四章  新康德主义  573

    一、对康德的批判性思考  573

    1.概论  573

    2.马堡学派  575

    3.西南德意志学派  578

    二、相近的哲学思潮—俄国哲学一瞥  580


    第七部分  二十世纪哲学思想主流

    一个崭新的时代  585

    第一章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思想家和流派  590

    一、生命哲学和历史主义  590

    1.概述  590

    2.柏格森  591

    3.活力论—格式塔理论  594

    4.德国的生命哲学和历史主义  596

    二、实用主义  599

    1.威廉·詹姆斯  600

    2.约翰 ·杜威  602

    3.实用主义在欧洲:席勒,魏欣格尔  602

    三、新本体论和新形而上学  605

    1.批判本体论:尼古拉 ·哈特曼  605

    2.新形而上学  612

    3.新经院哲学和新托马斯主义  615

    四、现象学  618

    1.现象学的产生  618

    2.埃德蒙·胡塞尔  618

    3.马克斯 ·舍勒  621

    五、存在主义哲学  623

    1.概述  623

    2.卡尔 ·雅斯贝尔斯  626

    3.法国的存在主义  629

    4.存在主义哲学的其他代表人物  632

    5.马丁·布伯  633

    六、存在问题的阐释 :马丁 ·海德格尔  637

    1.海德格尔其人  637

    2.著作概述  639

    3.《存在与时间》  641

    4.影响与遗著  645

    5.海德格尔哲学在法国—介绍几位法国思想家  650

    七、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发展  655

    1.哲学的角色  655

    2.物质概念与唯物主义  656

    3.辩证唯物主义  658

    4.历史唯物主义  661

    5.批判的社会哲学  666

    6.与马克思主义告别?  670

    第二章  当今哲学思考的主题和问题范围  673

    一、人的概念(哲学人类学)  675

    1.概念与历史  675

    2.舍勒的推动  678

    3.普莱斯纳  681

    4.吉伦  682

    二、语言  685

    1.回顾  685

    2.威廉·冯·洪堡  688

    3.激进的语言批判:弗利茨·毛特纳  690

    4.语言学的骤变:索绪尔  691

    5.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693

    6.“语言学的转向” 699

    7.语言行为理论  703

    8.展望  704

    三、认识与知识  710

    1.新实证主义  710

    2.新逻辑  714

    3.从罗素到分析哲学  719

    4.两个怀疑论者  725

    5.波普尔与批判理性主义  726

    6.解释学  732

    7.“结构主义” 733

    8.进化认识论  736

    9.认识的边界  739

    四、我们应该做什么?  745

    1.生存问题,幸存问题  746

    2.人与自然  748

    3.人与动物  751

    4.“世界伦理”:世界宗教宣言  755

    5.卡尔·波普尔论政治伦理  758

    6.道德的语言  760

    7.功利主义  761

    8.对话伦理或寻找最后的根据  763

    9.进化伦理学  765

    10.责任  770

    五、大脑、意识和精神  773

    结束语  781


    注  释  785

    人物译名对照表  813

    术语译名对照表  825

    译后记  833



    导言(节选)


    四个自我批评性的意见

    1.哲学是人利用思想这一工具揭示存在—包括人周围的外部世界和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之谜的一种尝试,哲学的历史比我们已知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要悠久得多。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可回溯约三千年,在我们已知的这段历史以前,人类还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在那段时间里,人开始直立行走,他的上肢(手)因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他学会取火,他已经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使用和制作简单的工具,总之,人类开始从动物王国中脱颖而出。但是,关于人类的这段历史中的细节内容,我们却所知甚少;关于人类之所以变成人类的那个过程,以及关于人的语言和思想是如何产生的这类问题,我们基本上也不甚了解。语言与思想不可分割,思想和语言紧密相连,我们可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观察到这一点。作为思想的工具的概念是我们在语言中获得的。对于一个学习说话的儿童来说,他刚刚学会用名字称呼的每一个东西,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似的,突然间就从以前那个懵懂的纷繁世界里分离出来,变得豁然明朗起来。虽然这两个问题——即语言的产生以及思想和语言的关系问题——是如此重要(它们是语言学家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并且至今仍然是非常晦涩难解的问题),但是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却不能对此加以深究。

    不过,有两个观点我们还是应该坚持:首先,语言作为一种无法回避的思想媒介——或许语言也是思想的边界——是最重要的哲学主题之一,这个问题我们将会时常遇到。其次,在我们已知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开端,语言已基本上作为一种完成品存在了。自那以后,究竟语言经历了哪些变易、变化和变形,这些问题与这之前发生的事情相比已经不太重要了。在我们已知的范围之前,人类的思想还经历了一段很难衡量的至少要绵延达数万年的发展过程,关于这个过程我们几乎一无所知。确定了这样一种判断以后,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在我们开始叙述人类思想的历史—或者任何一种历史—之前,为了事先能够获得一种正确的观察问题的广阔视角,我们必须提请读者注意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已知的人类历史只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其微小的片段;若与生命的历史相比,与我们这颗行星的历史相比,与整个宇宙的历史相比,这个片段就显得更加微不足道了。

    2.如果我们能够了解某个历史时期的思想的话,也只能了解这一时期内人类曾表达出并被记载下来的思想,这些思想或者出自思想家本人之手,或者出自他的学生之手,或者只是从他的对手那里流传下来的—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并不在少数。而且我们也不能说,流传下来的这些思想就是最好的、最有价值的和最深刻的。

    3.我们企图理解历史的每一种尝试总会遇到各种障碍。在距离我们比较遥远而且我们对它也比较陌生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真正设身处地地完全理解某种思想。虽然哲学著作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有时只是断简残篇,但是,如果这种思想是用汉语这样的在结构和表达方式上与我们的语言截然不同的语言记述下来的,我们又怎么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它呢?

    因此,理解和注释的艺术,即诠释学(原先指对《圣经》和古典文献的注释,后来扩展到对所有的文章和精神产品的注释),对哲学及其历史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它占据了中心位置。就当代哲学而言,为了更好地理解哲学文献,美国的保尔·施里普曾经主持编纂了一套丛书,这套丛书或许对于人们克服理解当代哲学方面可能遇到的困难会有所帮助。这套书的每一卷都介绍一个在世的哲学家,首先,这位哲学家撰写一篇“思想自传”作为本卷的导论,用以描述他的思想发展历程,跟在后面的是其他当代学者的文章,他们会表达自己对这位哲学家的思考、怀疑和批评意见,或是做一些注释。在书的末尾,本卷所讨论的这位哲学家重新发表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立场。

    4.哲学家们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这还不包括各种评论、阐述或哲学教授们的批判性文章。有一套谦虚地自称是概要性的专业哲学史就摆满了图书馆里的整个书架,而且它是用一种只有学者才读得懂的极其精练的语言撰写的。一般来说,对一个事先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士解释某个事情,比对一个外行解释这个事情要容易得多,也快得多。比如说,一个工程师要对另一个工程师解释他们计划要建造的桥梁,他只需提纲挈领地说明建造这座桥梁应该参照的尺寸、地基状况、用途、建筑材料和结构等,或者再加上几个计算公式,另一个工程师就可立即对此了如指掌。如果他要对一个门外汉解释这座桥梁的话,那就需要花费口舌了,他首先必须介绍建造一座桥梁所应遵循的各种理论体系,必须解释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各种公式和专业术语,等等。哲学史的对象,就其研究范围和难度而言,或许并不比建造一座桥梁更简单,本书就是为那些没有多少预备知识的读者而写的。

    面对那些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我们若想作出恰当的选择实在不容易。在这方面,我们遵循的原则是,首先要看它对于这部入门性的著作是否适宜,其次,我也不想对读者隐瞒这样一个事实,而且关于这一点学者们也已经达成了共识,这就是说,写作一部哲学史,作者的个人喜好也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几个主导思想

    当伟大的伊曼努尔·康德在晚年回顾自己一生的事业时,在一封信中说,他一生的全部努力都只是为了回答三个问题:

    我们能够知道什么?

    我们应该做什么?

    我们应该信仰什么?

    这些问题是所有时代每个有思想的人都会去用心思考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涉及人的认识。世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关于世界的创造我是如何想象的?关于它我能够知道些什么?关于它(这也是康德主要关心的事情)我究竟能够确切地知道多少东西?

    第二个问题涉及人的行为。我应该如何度过我的一生?我能够理性地生活吗?我应该追求什么?我应该如何对待我的同类?我应该如何面对人类社会?

    第三个问题涉及人的信仰。虽然我们不知道是否能够确切地认识这个问题所针对的事物,但是,如果我们想为我们的人生赋予一种意义,这个问题就无法回避。是否存在一种更高的权力?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是否存在永生?我们看到,这第三个问题—而且第二个问题也已经是—涉及了宗教的领域。除此之外,许多哲学家还试图用哲学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只要我们想得到一个较为明确的答案,那么这些问题也还应该归属于哲学的范畴。那么,这些问题到底能否得到回答呢?有没有可以依赖的可靠证据?    如果在思想王国之外还存在信仰王国,那么知识和信仰这两个领域之间的界限究竟何在?

    如果依照这三个问题的观点对哲学的历史发展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基本特征,这三个问题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正好与康德提出的顺序相反。这可能是因为,生与死是所有生命形式的最基本的现实,所以,关于死后的永生,关于超越尘世的神秘力量的主宰,关于上帝、神和偶像,这些问题都成了正在觉醒的人类精神首先要关注的最基本的人生之谜。无疑,探求正确的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获得有益于现实生活和必要的道德约束的知识,这些都是哲学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至于人的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工具和界限这个尖锐问题,哲学后来才能顾得上考虑。

    大致说来,神、自由、永生以及人生的意义,是古代印度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中国古代思想从一开始就强烈地关注人的实际行为和人的社会生活问题,即伦理学。在五花八门的希腊哲学中,这三个问题同时出现了,不过他们更倾向于关注人的认识和行为问题。到了中世纪,西方哲学重又把思想的重点放在了上帝、自由、永生以及人类行为的善与恶这样一些永恒的问题上去了。只是到了近代,欧洲思想界才对人的认识问题给予广泛的关注,并且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大,直至当代,或许又显现出了一种减弱的趋势。  

    我们对这三个问题加以考察,目的是想表明,我们并不打算在这里将历史上出现的所有哲学问题都纳入我们的讨论范围,诸如美学史、国家哲学史、法哲学史等,它们各自都需要专门的一部书才行。另一方面,我们也想提请读者始终以这三个问题为准绳去考察和思索哲学的历史。最终,读者会认识到,虽然每个时代的每位思想家对这些问题都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但是,基本上说,他们能够作出的回答并不是无限多样的。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