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犹在镜中 伯格曼电影随笔
定价: 72.00
ISBN: 9787521740806
作者: 英格玛·伯格曼,韩良忆,王凯梅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2-06
用纸: 正文用纸:鲁阳书纸 封面用纸:环保幼纹艺术纸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艺术家和其他为了自己而活、孤独存在的人一样,有同样的处境。我们合在一起,或许可以组成一个同盟”
★世界电影巨匠英格玛·伯格曼对影坛生涯及作品的深度讲述与回忆,还原真实的伯格曼
★珍贵的大师私人电影记录,揭开顶级艺术大片幕后细节、影坛逸事
★文中多处引录导演日记、工作手记、原始剧本片段,并附电影年表及精美剧照
英格玛·伯格曼被公认为电影史上*伟大且*具影响力的导演。这是继《魔灯》后又一部伯格曼自传性作品,从内心隐秘体验到影坛巅峰经历,伯格曼深度回顾了个人影坛生涯,揭开影史顶级艺术片的制作幕后。本书始于一场长达60小时的对话,出版商拉瑟·伯格斯特罗姆详尽发问,之后全文由伯格曼本人重誊、润色,最终隐去发问而沉淀为一部珍贵的大师私人电影记录。文中多处引录伯格曼日记、工作手记、影片原始剧本的片段,文采斐然,并附伯格曼电影年表及精美剧照。
前 言
梦/梦想者
野草莓
豺狼时刻
假 面
面对面
呼喊与细语
沉 默
初期的电影
折磨—爱欲之港
监 狱
渴
插科打诨/小丑
面 孔
祭 典
小丑之夜
蛇 蛋
婚姻生活
排演之后
无赖行为/信任
第七封印
犹在镜中
冬日之光
其他电影
喜悦—莫妮卡
羞 耻
安娜的情欲
生命的门槛
秋日奏鸣曲
闹剧/嬉闹
夏夜的微笑
魔 笛
芬妮与亚历山大
新图像
电影年表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世界级导演、编剧、作家,被誉为“导演中的导演”。1918年生于瑞典乌普萨拉。活跃影坛逾60年,一生导演62部电影,多数自行编剧,同时指导了170余部戏剧。曾荣膺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影片多次斩获奥斯卡金像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等国际一流大奖。在文学方面同样成就非凡,于197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07年7月30日,于法罗岛与世长辞,享年89岁。
韩良忆,台大外文系毕业,报社编译、记者。译作有《认识爵士乐》《文德斯的旅程》等 ,著有电影小说《寂寞芳心俱乐部》、散文集《罗西尼的音乐厨房》。
王凯梅,艺术评论写作者、译者、策展人。北京师范大学英语文学学士,苏富比艺术学院当代艺术硕士,长期从事艺术、电影策划和写作翻译工作。研究兴趣围绕电影史、影像艺术家,以及具有个人风格的视觉艺术家与艺术史的关系。曾创办国内首个专注北欧影像的电影节“极地光影”,亦在瑞典、挪威举办中国电影节。2018 年,策划伯格曼百年纪念影像展。翻译多部畅销瑞典儿童文学。
在医院养病时,逐渐了解到,瑞典国立剧院主管之职正吞噬着我的创作力。我铆足全力,害得自己身体都垮了。我如今有必要写些东西,来去除空虚感,还有那种原地踏步的感觉。我领取荷兰伊拉斯缪思(Erasmus)奖时撰写的一篇文稿,适切地表达我当时的情绪状态。这篇文章定名为《蛇皮》(The Snakeskin),是《假面》的前言:
我内在的艺术创造力永远在饥渴,我安详满足地承认这项需求。不过我这辈子都未曾扪心自问,这项饥渴为何又如何开始,不断寻求喂哺。这些年来,饥渴的程度日减,我觉得亟须探索原因。
我还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当完成什么时,我总有想炫耀的强烈需要,不论是画好一幅画、把球击向墙壁,或头一回学会游泳。
我记得我渴求引起大人注意我的存在,从不觉得别人对我的注意已够了。当现实不再足以应付所需,我开始幻想,向同辈编造有关秘密探险的疯狂故事。那些讨人厌的谎话,每一回都遭人质疑而无所遁形。最后,我不再搭理同伴,把梦留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寻求和人接触、充满幻想的孩子,很快地变成受过伤害、爱做白日梦而且狡猾的人。
然而,除了在梦中,爱做白日梦的人并不是艺术家。
很显然,拍电影会成为我的表达方法。这种语言超越文字,文字技巧是我所缺乏的。这也超越我很不擅长的音乐,还有令我无动于衷的绘画。我突然有机会能和周遭的世界沟通,这种语言在灵魂之间传递,在感觉上几可逃脱知性的限制。
怀着幼年时期狂热的饥渴,我投身于自己选定的媒介,二十年来昏乱地供应梦想、感官经验、幻想、神志不清的妄念、神经衰弱、受约束的信念和纯粹的谎言,始终不厌倦。饥渴从未餍足,一再重现,金钱、名气和成功源源不绝而来,但基本上都是我狂乱作为下的无意义产品。我这么说,并不是要否定我可能已完成的事。把艺术当成在完成自我有其价值,尤其是对艺术家而言。
因此容我直言不讳,艺术(并不仅限于电影艺术)让我感觉其意义微不足道。
文学、绘画、音乐、电影和戏剧,都会自顾自地孕育生长。新的变化、新的组合自生自灭,从外表看来,动作急促紧张。艺术家急于对自己,也对日渐冷漠的观众,投射这个世界的图像;而世界已不再询问自己在想什么,又有什么感觉。在若干孤立的领域,艺术家受到惩罚,人们认为艺术是危险的,应该压抑或导正。不过,大体说来,艺术是自由、厚颜无耻、又不负责任的。诚如我所说:艺术永远在紧凑甚至狂热地行动。我个人认为,它就像一张爬满蚂蚁的蛇皮。蛇死亡已久矣,肉被食一空,毒液早被吸干,但是它的躯壳仍可移动,充斥喧嚣的生命。
我希望也相信别人会有比较持平且客观的看法,我不厌其烦地唠叨这么久,而且还坚称希望持续创作艺术,原因十分简单(我根本不想提纯粹物质上的动机)。
原因就是:好奇。一股永无止境、永不餍足、一再复苏、令人难以按捺的好奇心,驱使我向前,从不给我宁日,一直保持强烈的饥渴。
我觉得自己像囚禁已久的犯人,突然摇摇晃晃地闯入绝对的、喧闹的生活中,带着满腔猛烈失控的好奇心。我留神观察、四下注意,一切都那么不真实、奇幻、骇人而荒诞。我捕捉到飘扬的尘埃,或许是部电影,这又有何意义呢?这一点也不重要,但我却觉得有意思,我不断坚持那是部电影。我开始独自应付我捕捉到的物体,或开心、或失意地忙碌着。我和蚁群互相推挤,我们正忙于一件浩大的工程,蛇皮在移动了。只有这个才是我的真理。我不求别人认同这一点,而且如果把它当成永恒,也未免太贫弱了。把它当成艺术行动的基础,再持续个几年也就够了,起码对我而言是如此。
为了自己的缘故而当艺术家,有时并不见得愉快,不过有个很大的好处:艺术家和其他为了自己而活、孤独存在的人一样,有同样的处境。我们合在一起,或许可以组成一个同盟,在清冷虚空的苍穹下、温暖污秽的大地上,各自自私地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