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樊登人生只有一件事 金惟纯著 赖声川张德芬刘东华 励志治愈 人生没有比学怎么活更重要的事 出版社
  • 一本教你如何活得更好的书
    • 作者: 金惟纯著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5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金惟纯著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5
    • ISBN:9786307662932
    • 出版周期:旬刊
    • 版权提供:中信出版社

            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樊登、赖声川、张德芬、刘东华特别推荐,一本教你如何活得更好的书。

     

    书名: 人生只有一件事

    定价: 59

    作者: 金惟纯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 2021-05

    页码: 280

    装帧: 假精装

    开本: 32

    ISBN: 9787521728248

    1,中国台湾《商业周刊》创始人金惟纯。樊登、赖声川、张德芬、刘东华诚挚推荐。

    2,一本教你如何活得更好的书。

    “小时候我们很简单,随着成长,角色越来越多,事情越来越复杂,就不知不觉把自己活复杂了。这些年我*大的感受就是,人生原来可以很简单,简单到只剩下一件事——活好。”(金惟纯)

    生而为人,你真的会“活”吗?

    人真的想要幸福,就能够幸福吗?

    3,随时都能开始的人生幸福课。

    事业不顺?婚姻不幸?工作焦虑?人生困顿?……

    人生的大小问题,其实都是自己造成的。

    若想解决人生的问题,*好的办法就是站在更高的维度,重新审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念,激发人生的高效能。

    人生所有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

    一个人只有从头开始“学怎么活”——学如何听话,学如何说话,学如何赞美,学如何助人,学如何信任,学如何做小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事业和人生中遇到的难题。

    人生是大功课,必须从头学起。只有从自己的起心动念开始调整,才能逐步改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拥有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人生。

    人生只有一件事,就是“活好”;除了“活好”,人生没别的事。本书不仅是作者十多年来“学怎么活”的“学习笔记”,也是他给所有人的一堂幸福重修课。

    序言 学怎么活

    第一部分:从“我”开始学

    第一章:看见我自己 “看不见”自己 不能做小事 被宠坏的中年男人 祸由“想”出 骨子里的傲慢 自我感觉良好 早跟你说过了 活颠倒了 接受自己 生活需要“空”和“闲” 君君臣臣,才能幸福

    第二章:可以不一样 “半成品”人生 人生只有一件事 放下评判心 “叫停”的机制 “爱自己”的方式 “选择”焦虑 从小事做起 别错过白花齐放

    第三章:转动的心念 揪出“不愿意” 修“愿意” “执念”即地狱 管好“念头” 找回“真心” 逆境的三句“咒语” 决定要快乐 人生总是“不得不” 好为人师 人人都该改个性

    第二部分:更好的自己

    第四章:自我的突破 开窍之路 如何“放下” “怕麻烦”才麻烦 太多“我认为” 自己最厉害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先“搞定自己” 自我评分降为零 在跟随中突破 自我了解的镜子 “认错”必修课

    第5章:高效能人生 “听话”的效能 解忧之法 被动人生未必不好 认真别人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感谢的力量 努力无极限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百万分的人生

    第六章:还在学活好 学“不讲道理” 学“感同身受” 学“面对脾气” 学“说对不起” 学“听话” 学“说话” 学“赞美” 学“感恩” 学“信任” 学“助人” 学“不计较” 学“记名字”

    第三部分:修炼的智慧

    第七章: 家庭的修炼 善根 母亲的“苦肉计” “贵人”正解 谁能教出好孩子 事事关心而不担心 童蒙养正 从“家族业力”中解脱 成为你的样子 从进食顺序开始 “父母难为”的根源 尽孝即“进化”

    第八章: 职场的修炼 甘愿受,欢喜做 心真事实,愿广行深 离苦得乐的药方 像孩子一样 培养洞察力 任性无解,觉性突破 以假修真(一) 以假修真(二) “恢复正常”就对了 把自己捐出去 人生实业家 “五随”人生观

    第九章: 领导的修炼 对“人”就不累 “活在当下”就不忙 事上练心 开发内在,更有力量 归零即突破 都是我的错 反求诸己 领导者的考验 以空间换时间 给人空间 用愿意换愿意 带出“愿意”的团队

    第十章: 企业的修炼 企业的“刚需” 企业文化是头等大事 压力来自业力 “创新”是果,不是因 赚到“做” 用脑太多,用心太少 把公司卖给巴菲特 传承之道 向禅宗五祖学“交班” 摆地摊,跑江湖 玩真的,一定成 “真”有效能 最高效能的学习 “喜欢”的威力 企业要修“简单” 成功恐惧症候群 追求极致价值 组织的“秘密”

    后记 重返童年

    台湾具有影响力的商业财经杂志《商业周刊》创始人,被李敖誉为“台湾新闻界大才子”。

    28岁时出任台湾《中国时报》主笔。30岁,他放下高位厚禄,负笈美国研读企业管理。35岁回国,创办《商业周刊》,历经7年经营危机,把公司从亏损1亿多台币扭亏为盈,创下商业杂志发行量超过八卦杂志这一全球媒体发行记录。现在商周集团属华人首富李嘉诚旗下的TOM集团一员,堪称两岸三地华人圈传媒巨子。

    2009年6月,卸任商周集团执行长一职,现为商周集团荣誉发行人,以及《商业周刊》“创办人聊天室”专栏作家,并持续投身生命教育工作的推动。

    人生只有一件事 人生到了一个阶段,开始越来越简单,也更能体会“大道至简”的真义。简单到最后,只剩一件事,就“近乎道”了。这件事,也只有两个字:活好! 既然生而为人,当然没道理不“好好活”。这件事,人尽皆知。但我说的是:除了“活好”,人生没别的事。这就需要解释了。 人生苦乐成败,大约脱不了“关系”二字。在关系中,无论男女老幼、尊卑贵贱,其实只有两个念头。其一,叫作“我想不想跟你在一起?”其二,叫作“我想不想和你一样?”如果别人并非“不得不”,而是真心地想和你在一起、想和你一样,那么彼此的关系,应该就“没别的事”了。 举例来说,如果你家的孩子,是发自内心地想和你“在一起”,想和你“一样”,这样的孩子,应该是不用教的。他每天待在你身边,看你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就偷偷跟着学。他看你往东,他就跟着往东;看你往西,他也跟着往西。这样的孩子,还需要教吗?反之,如果他不想跟你在一起,更不想和你一样,你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他不想和你一样嘛!这样的孩子,是没法教的。难怪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说:“教育之道,爱与榜样,除此无他。” 在工作中亦然,如果你的属下,都想和你在一起,想和你一样,你就不必“管理”他们了。否则必然大费周章,事倍功半。 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亦然。如果你周围的人都想和你在一起,想和你一样,影响是自然发生的,不必刻意经营。这也许就接近经典上所说的“无相布施”了。 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圣者,诸如孔老夫子、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经过了两千多年,还有数以亿计的人想和他们在一起,想和他们一样。这些人生不逢时,只好从经典中揣摩他们曾经活出的“样子”,想方设法活成一样。所以人生的意义,真的不是“想”出来的,只能“活”出来。人生除了活好,真的没有别的事。 一个活好的人,可以通过遇见的每个人、发生的每件事,让自己越活越好。所以发生的都是好事,遇到的都是好人,怎么可能有“分别心”呢?因为越活越好,所以人生当下的每一刻,都是最好的时光,最后必能含笑而去。除了活好,人生哪有别的事?忙别的事,都是庸人自扰。 讲了那么多,你难免会问我“活好了没?”,我的回答是:“还在学!”还在学“怎么活才会好!”活到老,学到老,也真的只有这件事。

    从小事做起 少年时代,读到孙中山先生说:“立志做大事,不做大官!”我十分佩服,也立志要做大事。既立此志,我的处世原则自然发展为“大节不亏,小节不拘”。后来,虽然没做成什么大事,却变成十足不拘小节的人,也觉得没什么不好。 最近听到一位朋友的小故事,却让我猛然惊醒。我这朋友是个名医,全力投身工作,疏于照顾家庭,夫妻感情一般。但日前通过学习,决心改善夫妻关系,却不知从何着手。后来他想起过去老婆常抱怨他在家脱了袜子到处乱丢,他屡劝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因为他自认工作忙碌,赚钱养家,又没什么不良嗜好,只不过在家乱丢臭袜子,老婆就唠叨他,简直太不体贴。但他上过课后决心改正,开始把脱下的袜子丢进洗衣篓。没想到,这么做了一段时间后,老婆不但注意到,而且甚为惊讶、欣赏,夫妻关系也开始日渐好转。 我这朋友说完故事后,还是不理解,为什么他老婆眼中看不见大事,只在乎小事?我对他说:“你老婆没冤枉你,因为你乱丢袜子背后的念头,就是觉得自己很大、别人很小。你这么大、她那么小,人家很难平起平坐和你做夫妻,所以才和你过不去。” 听我讲得头头是道,我朋友频频点头。讲完了,突然想到,我这“做大事的人”,一大堆不拘的“小节”背后,是不是也都藏着一点也不“小”的念头? 检查一番之后,答案再清楚不过:原来自己每一个不拘的小节,背后都深藏着一堆念头。这些念头五花八门,但归结起来,不外乎:我自认为是谁?我眼中的别人是谁?我为别人承担了哪些事?哪些事别人该为我承受? 我还看到,原来表面上随兴的不拘小节,背后却有一把斤斤计较的尺,甚至是一根指挥棒,在发号施令让每一个人该做什么事,该认什么命。而这把尺、这根指挥棒,连自己都看不到,当然更不必经过别人同意了。 我进一步推敲,自己是如何判别何为大事、何为小事的?发现只有“能证明自己很厉害的”“能用来交换更多的”才是大事,其余都是小事。 原来,自己所谓的“做大事”,不过是自我膨胀的合理化,而且在膨胀自我的过程中利用了别人、贬抑了别人,还不认账。 那些为“小事”和我过不去的人,完全没冤枉我。因为在每件小事的背后,都有自以为是的“不愿意”。别人其实并非为小事在和我计较,而是在提醒我的自以为是,我却不接受、不感恩。 真正做大事的人,一定是有愿力的;愿力的修行,就是从每件小事背后的“不愿意”起修。通过小事,看见自己的不愿意,把这些小小的不愿意修成愿意,是愿力修行的不二法门。 我那位医生朋友,从“丢袜子”起修,结果效益惊人,真是个好例子。大家不妨学学他,找个一定可以做到的小事,立刻开始去做。

    修“愿意” 一位创业投资高手最近对我说,创业最终的成败,大部分取决于最初的起心动念。如果仅“动念”而未“起心”,只能称为“理想”,不能算是“愿望”。他说,多数人的理想力道不足,撑不到最后的成功,所以他只投资有强烈愿望的创业者。 这位朋友对“理想”和“愿望”的分类很有意思,我完全明白他在说什么。事实上,我还曾撰文阐述“大愿”和“无我”的关联,认为只有发大愿者,才能真正无我。愿若大到连“我”都给“无”了,哪是头壳发热蹦出来的“理想”可比的?问题是,“大愿”要如何发?如何发了才能称之为“大愿”? 我扪心自问,“大愿”好像与自己一生浮沉没什么关联。从小到大,都是个性、能耐和环境这三个因素在舞来舞去。有时候环境形势强,个性只好委屈些,凑点热闹,谋个出路;有时候个性焕发,跳火坑也不怕,率性而为,直到受够教训或玩到没味儿了才收敛;有时候自觉能耐大,虽千万人吾往矣,但最终遇到了环境和个性的局限,为德不卒。在沉沉浮浮之际,也算发过大愿,但事后却发现,那些愿,一点也不真实,完全没有力量,离“大愿”差十万八千里不止。 所以我很羡慕那些发大愿的伟人。经典上不是说有人“乘愿而来”吗? 但最近的一些所见所闻,让我有了不同的体会。我有机会近身观察一些“大愿行者”,发现作用于他们身上的,并不是“大愿”,而是“愿意”。他们并不需要随时提醒自己“大愿”之所系,而是时时刻刻用“愿意”去面对每一件发生的事。他们只是打开真心、保持觉察,自然就“愿意”了。中国古字的“愿”,就是“原本之心”,早已道尽了一切。 我才发现,大家可能是倒果为因了。原来是有一些人在修自己,终于成就了人所不能。后来别人说他们的故事,就说有人发了大愿。大愿原来不是发出来的,而是用真心愿意彼此加持,最后成其大。 有了这些发现,才明白自己所错过的,不是没发大愿,而是没用“愿意”去化自己的“个性”。如今过半百,再发大愿已时不与我,但每天日常修几个“愿意”还是可以的。也奉劝诸位,家里若有青少年,别忙着叫他写“我的志愿”,带着他从日常生活中修修“愿意”吧。说不定等他长大,我朋友会很乐意投资他呢。

    “执念”即地狱

    在书里读到一段关系的场景:你在餐桌上对伴侣说“早安”,但没听到回应。你内心产生干扰,觉得对方不再爱你了。这想法带来了伤痛,伤痛又带来评判,投射出一个不真实的对方,使彼此的联结中断。你因此被禁锢在受限的自我中,导致沮丧、冷漠和怨恨,激发出破坏性情绪和行为,从此陷入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伤痛使你盲目,只看见自己想看的。这样的场景,大家应该很熟悉,因为每天都在上演。 这出大戏,角色常更换,但情节从来不变,总是照表上课:发生、解读、情绪、评判、投射、失去联结、自我禁锢、负面能量、破坏性言行……这出戏,有时是内心独白剧,有时是双人秀,当然也经常是大阵容、大制作。而刚开始时,剧情通常很单纯,却越演越复杂,时间越长,角色越少,就越搞不明白到底“所为何来”?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他人即地狱。我的另类解读是:你把别人想成那样,你自己就坠入地狱;如果彼此都把对方想成那样,关系就坠入地狱;如果一群人把另一群人想成那样,社会就集体坠入地狱。而这些“想”,从来都不是全部的真相。 这一切,到底所为何来?毫无例外,都是在事件发生的当下,从有人“乱想”开始的。一旦有人开始乱想,就引发各种计较,人人拿起自己的一把尺,算自己的一本账,损益从此不可能平衡。 这念头一动,就是经典上说的“因地”,从此因果相生,纠缠激荡,共食恶果。所以才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就是要人“善护持”自己的起心动念,慎之戒之。修行人讲究的“戒”,最主要的,就是“不要乱想”,这是一切戒的源头。自古以来,菩萨少、凡夫多,但过去的凡夫,自作自受而已。人一旦陷入自我的思维模式、情绪模式和行为模式中,就业力缠身,一群人的业力纠缠,则陷入共业。身处共业的人,对真相看不见,也没兴趣,即使铁证如山,仍然不信,继续上演罗生门。 如今又有一种论调:在公众事务中,可以温良恭俭,但绝对不能让。但人人都不让,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难道不是地狱?无怪乎美国政治家托马斯·潘恩说:政治是必要之恶。人到底要“让”什么?难道不是让出自己的“执念”?因为它是一切“对立相”的源头。必须有人先放下执念,才可能重建人与人的联结,有机会一起从地狱中解脱。谁先做?除了自己还有谁?

    成为你的样子 常有朋友抱怨,家里的孩子难沟通、很叛逆。他们的说法通常是:“明明有道理的事,又是为他好,他偏偏不听,真不知该怎么办。”这说法我再熟悉不过,因为小时候长辈们就是这么说我的。 如今我劝朋友的说法是:也许你该想想看,他是否感受到你的真爱?他想不想变得和你一样?如果一个你不想变成和他一样又不觉得他真心爱你的人,对你长篇大论,又叫你做这做那,你会听他的吗?答案再清楚不过,不用再怀疑。 同样的情境,搬到职场也通。有些主管认为“九零后”的年轻员工难沟通,又叛逆,企业高级主管对他们如临大敌、束手无策,称他们为“史上最难管的一群人”,这和多数人家里发生的事不是很像吗? 我听过在北京创业、当年二十五岁的娄楠石这么说:“现今社会太缺乏爱,我想把自己的公司变成很有爱的组织。”“如果我们这一代做得比较好一点,或许可以改变上一代的一些氛围。” 看到了没有?年轻人看到上一代不懂得“爱”,也不想变成上一代的“样子”,因此想用他们的做到,来改变上一代的我们。 有关家庭的一句名言“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放在企业也适用,可改为“员工是老板的镜子”,尤其是“九零后”年轻员工。用感恩的心向孩子学习,是父母最该做却最少父母做到的事。企业老板和主管们也一样。 年轻人不想变成我们的样子,提醒我们该看看自己到底弄成什么样子了。有关这件事,谈细节会引起太多争论,我建议直接谈底线:“人能在地球上活多久?”所以命题只有两个:其一,如果我们照上一代的方式活,能在地球上活多久;其二,如果下一代照我们的方式活,能在地球上活多久。答案应该争议不大:如果我们按上一代的方式活,或下一代不按我们的方式活,人都能在地球上活更久! 谁闯了大祸?谁该向谁学习?难道还不清楚?当今世界的掌权者,比过去一代和下一代人都更不懂得爱,不够爱自己,不够爱别人,更不够爱地球。然后大家居然在抱怨“下一代很难管理”,在研究“如何领导下一代”。 别闹了,老板和主管们,最需要改变的,其实是你自己。开始惭愧,开始反省,开始学习,开始虚心接受“被领导”!除了赎罪和改过,我们其实没别的事可做。也许有一天,党组织里的年轻人开始觉得你付出了真心,开始觉得“变成你这样子也不错”,他们就会和你在一起了。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