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非洲文学批评史稿(套装上下册)
  • 正版图书 品质保障
    • 作者: 无著 | 泰居莫拉·奥拉尼央编 | 姚峰,孙晓萌,汪琳译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2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无著| 泰居莫拉·奥拉尼央编| 姚峰,孙晓萌,汪琳译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2
    • 页数:1008
    • 开本:16开
    • 装帧:套装
    • ISBN:9788142683281
    • 版权提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陆建德作序,蒋晖长篇导读。非洲文学研究历年成果的一次遴选和集结,收录2007年之前重要的理论和批评文章,呈现这个研究系统内无处不在的深刻分裂。
    非洲不只有酋长、殖民史和曼德拉。
    同为第三世界,非洲离我们有多远?我们需要怎样的非洲文学研究?
    这本文集不仅可以为解答这些问题打开一个进路,也能够在“别求新声于异邦”的诉求之外,为我们提供一面反身观照自己的镜子。
    1. 《非洲文学与批评史稿》由两位非裔学者编纂而成,囊括了非洲文学批评与理论的关键文本。
    2. 非洲文学研究历年成果的*次遴选和集结,收录2007年之前重要的理论和批评文章,囊括了法农、桑戈尔、索因卡、恩古吉、阿契贝、马哈福兹、戈迪默等人关于非洲文学的重要论述。
    3. 《非洲文学与批评史稿》编选广博,但并不杂乱。不管是介绍“事实”还是辨析“观点”,选文都突显了鲜明的非洲本土立场,能够很好地补充和矫正我们理解非洲的角度,为中国当下的非洲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恰切的“观看之道”。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非洲文学批评史稿(套装上下册) 开本: 16开
    作者: [尼日利亚]泰居莫拉·奥拉尼央,[加纳]阿托·奎森 定价: 228.00
    ISBN号: 9787567599055 出版时间: 2020-03-01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印刷时间: 2020-03-01
    版次: 1 印次: 1

    上卷
    序言 陆建德
    导读 蒋晖
    *部分 背景介绍
    篇 非洲和文字
    阿兰•里卡德(Alain Ricard)
    第2篇 撒哈拉以南非洲文学史概略
    艾伯特•热拉尔(Albert S. Gérard)
    第3篇 政治、文化和文学形式
    伯恩斯•林德福斯(Bernth Lindfors)
    第4篇 葡语非洲文学
    拉塞尔•G•汉弥尔顿(Russell G. Hamilton)
    第5篇 北非书面文学
    阿尼萨•塔拉赫蒂(Anissa Talahite)
    第6篇 非洲大陆及其法语文学
    乔纳森•恩盖特(Jonathan Ngate)
    第7篇 非洲文学和殖民因素
    西蒙•吉坎迪(Simon Gikandi)
    第8篇 非洲文学:神话?抑或现实?
    瓦伦丁•伊夫•穆登博(V. Y. Mudimbe)
    第二部分 口头性,读写性及其交界面
    第9篇 非洲与口头性
    利兹•冈纳(Liz Gunner)
    0篇 口头性,读写性与非洲文学
    阿比奥拉•艾瑞尔(Abiola Irele)
    1篇 口头文学与非洲现代文学
    伊西多尔•奥克培霍(Isidore Okpewho)
    2篇 女性的口头文类
    玛丽•莫都佩•科拉沃勒(Mary E. Modupe Kolawole)
    3篇 口头艺术家的脚本
    哈罗德•申伯(Harold Schenb)
    第三部分 作家、作品和功用
    4篇 作为教师的小说家
    钦努阿•阿契贝(Chinua Achebe)
    5篇 小说的真实性
    钦努阿•阿契贝(Chinua Achebe)
    6篇 三者共榻:小说、道德和政治
    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
    7篇 诺贝尔奖获奖演说辞
    纳吉布•马哈福兹(Naguib Mahfouz)
    8篇 政治相关性再定义
    恩加布鲁•恩德贝勒(Njabulo S. Ndebele)
    9篇 为自由作好准备
    阿尔比•萨克斯(Albie Sachs)
    第四部分 对抗语境下的创造力/创造力与对抗语境
    第20篇 不会沉默的声音
    沃莱•索因卡(Wole Soyinka)
    第21篇 流散与创造性:作家旷日持久的创作空白
    米希尔•吉塞•穆戈(Micere Githae Mugo)
    第22篇 控制蟑螂(流亡中对监狱记忆的重构)
    杰克•马帕涅(Jack Mapanje)
    第23篇 为反对新殖民主义而写
    恩古吉•瓦•提昂戈(Ngugi wa Thiong’o)
    第24篇 作家与责任
    布瑞腾•布瑞腾巴赫(Breyten Breytenbach)
    第25篇 异见与创造性
    纳瓦勒•埃尔•萨达维(Nawal El Saadawi)
    第26篇 超越肤色的文化?南非困局
    佐伊•威克姆(ZoWicomb)
    第27篇 赞美流亡
    努鲁丁•法拉赫(Nuruddin Farah)
    第28篇 非洲作家的欧洲文学体验
    丹布祖•里契拉(Dambudzo Marechera)
    第五部分 本土主义和本土美学的追求:黑人性和传统主义
    第29篇 黑人性:20世纪的一种人文主义
    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Léopold Sédar Senghor)
    第30篇 什么是黑人性
    阿比奥拉•艾瑞尔(Abiola Irele)
    第31篇 黑人性运动与新非洲:一种更新换代
    彼得•S•汤姆森(Peter S.Tompson)
    第32篇 浪子,回家吧
    钦韦祖(Chinweizu)
    第33篇 新泰山主义:伪传统的诗学
    沃莱•索因卡(Wole Soyinka)
    第34篇 我的能指更加本土:非洲文学构建议题
    阿戴莱克•阿戴埃科奥(Adélékè Adéèkó)
    第35篇 走出非洲:本土主义的拓扑学
    夸梅•安东尼•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
    第36篇 论民族文化
    弗朗茨•法农(Frantz Fanon)
    第37篇 真假多元主义
    保兰•洪通基(Paulin Hountondji)
    第38篇 “致非洲人的一封公开信”:由迦太基一党制国家转寄
    索尼•拉布•坦斯(Sony Labou Tansi)
    第39篇 抵抗的理论/将抵抗理论化,或者为本土主义喝彩
    贝妮塔•帕里(Benita Parry)
    第六部分 非洲文学的语言
    第40篇 非洲文学的穷途末路?
    欧比亚江瓦•瓦里(Obiajunwa Wali)
    第41篇 非洲文学的语言
    恩古吉•瓦•提昂戈(Ngugi wa Thiong’O)
    第42篇 写作语言中的追忆
    阿西娅•吉巴尔(Assia Djebar)
    第43篇 非洲语言文学:悲剧与希望
    丹尼尔•昆内内(DanielP.Kunene)
    第七部分 论体裁
    第44篇 西非小说背景
    伊曼纽尔•奥比齐纳(Emmanuel N. Obiechina)
    第45篇 小说的语言:一位热爱者的思考
    安德烈•布林克(André Brink)
    第46篇 非洲小说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
    尼尔•拉扎鲁斯(Neil Lazarus)
    第47篇 “我是谁?”:非洲*人称叙事中的事实与虚构
    米尼克•斯希珀(Mineke Schipper)
    第48篇 非洲的节庆、仪式与戏剧
    泰居莫拉•奥拉尼央(Tejumola Olaniyan)
    第49篇 第四阶段:从奥贡神话到约鲁巴悲剧的起源
    沃莱•索因卡(Wole Soyinka)
    第50篇 俄狄浦斯王简介
    陶菲•克哈金(TawfiqAl Hakim)
    第51篇 作为戏剧表演的诗歌
    科菲•安尼多霍(Kofi Anyidoho)
    第52篇 “Azikwelwa”(我们拒绝搭乘):南非黑人诗歌的政治与价值
    安妮•麦克林托克(Anne McClintock)
    第53篇 葡萄牙语解放诗歌的革命性实践与风格
    伊曼纽尔•恩加拉(Emmanuel Ngara)
    第八部分 非洲文学批评的理论化
    第54篇 学术问题与批评方法
    埃尔德雷德•琼斯(Eldred D. Jones)
    第55篇 非洲文学,西方批评家
    兰德•毕肖普(Rand Bishop)
    第56篇 研究非洲文学的形式方法
    肯尼思•W•哈罗(Kenneth W. Harrow)
    第57篇 非洲缺席,无声的文学
    安布鲁瓦兹•科姆(Ambroise Kom)
    第58篇 事物的本质:受阻的去殖民化与批评理论
    拜尔顿•杰依夫(Biodun Jeyifo)
    第59篇 透过西方的眼睛阅读
    克里斯托弗•米勒(Christopher L. Miller)
    第60篇 非洲文学批评承袭的规定:内在范式
    奥拉昆勒•乔治(Olakunle George)
    第61篇 非洲文学批评中的排他性行为
    弗洛伦斯•斯特拉顿(Florence Stratton)
    下卷
    第九部分 马克思主义
    第62篇 朝向非洲文学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欧玛福姆•弗赖迪•奥贡戈(Omafume F.

    不会沉默的声音
    沃莱•索因卡(Wole Soyinka)
    (张举燕 姚峰 译;汪琳校)
    这个来自坟墓的声音促使我们聆听。因为任何人都不应有任何疑问——21世纪生死攸关的话语无疑是狂热和偏执。我们可以将此纳入其他考虑因素之下——经济、全球化、霸权主义、军备竞赛、艾滋病,甚至环境挑战;其中一些问题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然而,我们*终面对的是一个严峻的现实:即,一种思维模式的扩散,这种思维模式的基础是毁灭那些不具共同信仰者的冲动,甚至是毁灭信仰相同但教派不同的人。这是一种破坏任何社群的创造性或冒险精神的思维模式。事实证明,这种思维模式能够不断在全世界引发毁灭性冲突,通常是在远离全球惯常关注的地方。
    历史上,人们试图探究这一独特思维模式的深度,这种思维模式似乎在意识形态和宗教领域*容易找到肥沃的土壤。这些调查的结果——难道我们所有人不是曾经碰到过怀有这样信念的博学之人吗?——是令人恐惧的。因为我们很快就意识到,这种思维是遥不可及的,永远停驻在黑暗时代,在*黑暗的迷信时代——鬼魂的家园、对未知的恐惧、对所有新的或陌生经验的恐怖症,对如此席卷一切的强度的恐怖症,为了生存,必须消灭所有怀疑者。思维的设定并不在于问题,而在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一咒语,这种非理性的*终目标是“我是对的;你就得死!”
    但这只是关乎意识形态或者宗教吗?或者这同样与权力和统治相关?因循守旧是社会施行的基本控制手段,对权力的运作不可或缺,无论采用的途径是强制推行世俗意识形态,还是神权意识形态。审查制度古已有之、历史久远,审查的对象不仅是书面文字,还包括口头语言、着装规范、人际关系、饮食选择、生活方式,甚至思想。禁忌文化似乎是随着人类*早的聚居生活演化而来的,它的起源——通常可以追溯到克服食物短缺和确保族群生存的策略——现在已消散在远古的迷雾之中。这个禁忌所遗留至今的是,某个阶级(通常是某个宗教精英阶层)通过神秘化,来实施的机会主义控制机制——也就是权力垄断的形成。无论这些经文——如今将*早的禁忌尊为神圣——或者时间赋予这些经文的尊贵地位如何复杂,它们只是被精心守护的、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权力机制。曾经被译为“不要品尝这棵树的果实”的这句话,本质上没有改变。禁树之果仍是知识和探究的象征——讽刺的是,伊甸园寓言的*初作者比其后继者和继承人要诚实得多。
    我们知道没有人生来思想封闭;必定要经过精心传播和培育,这个过程常常是残酷无情的,不达目的不罢休。但是,为什么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这一趋势似乎愈发明显、来势汹汹?似乎,我们在此是否还面对了一个伴随现象,即对无意识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这是一种态度——默默希望威胁可以将自己吞噬,会因难以立论的教义而从内部垮塌,或者因无人问津而消失?逃避的策略有时需要用影响深远的原因解释这一现象,因此主动充当迎合偏执文化的工具。举个例子:强调要轻视受到外部力量侵害的历史——通常伴随着把敌对价值观和异族习俗强加于人。因此,历史总用来证明,敌视和拒绝(被简单归为“外来事物”的)新思想是正当的。当然,随之而来的是对内的,那些自己就是外部侵略对象的人,这些人拒绝成为令人憎恨历史的永恒囚犯。事实上,后者被视作比那段历史上的外部动因强大得多的敌人。他们是内部的叛徒,必须强令其戒除妄念,或者将其消灭。因此,我们面对的是一种永恒的受害者,是其凶残傲慢同类的受害者,是弥赛亚式狂热——把自己标榜为匡正历史的神圣意识——的受害者。这些受害者中,首当其冲者当属那些创造者们:作家、艺术家和社会中的远见者。
    他们被随意打上了异域价值提供者的标签,成为任意伤害的对象。人们却枉顾如下事实:他们向内挖掘自己的社会和文化,质疑自己社会的内部矛盾,并试图彰显那些被新福音派蒙昧主义从民众思想中移除的早期文化价值观念。他们是否敢于提出古已有之的妇女尊严权利,坚持认为她们是人类的平等成员?或者仅仅指出,因循守旧实际上是进化过程中倒退的一面,真正的生命本能趋向于原创性和多样性?重要的是,他们被认为是颠覆者,提出别的可能选择,用以取代对社会所作的简单化理解和划分。身为作家,他们拥有一个并不神圣的词库,为了达到去魅的目的,他们用这些词重新表述或重新阐释经文章节,甚至那些似乎隐藏了因循守旧或女性卑贱教义的经文。在所信奉的道德理念驱使下,他们挑战了圣言(divine word)阐释者的权威。但是,面临严重风险的并不只是作家。其他对圣书的阐释缺乏应有的杀人狂热的教士也同样被归入消灭的对象。当然,还有这种新污染的可疑携带者——消费者们。
    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塔哈尔•贾尔特(Tahar Djaout)从所在社会内部、从所处环境内部见证了这些,为的是捍卫自己遭到诟病的人性。但是,任何人都不应受到*,狭隘地将偏执和偏狭只归咎于产生了强有力证据的某个环境。这是对偏执现象本身所作的清晰而深入的探究,对此的应用是普遍的,如同以现实为依据的*寓言那样。但与此同时,如果受害者是当下的具体人物,我们也不敢在普世主义中寻求庇护。被刺伤、射杀,甚至肢解的,不是某个普遍原则,而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声音,这个声音作了有意识的选择,并为捍卫这一选择而牺牲。只有认识到那样的独特性,我们才能对其他个体的命运、对贾尔特那样数百人的命运、对成千上万人的命运——那个声音就是代表他们发出的,返祖之手也冲着他们不断举起,为的是越来越大胆地统计死亡人数,为杀手通往想象中的天堂铺平道路——进行回忆,并作出回应。
    人类*野心勃勃的敌人是神意(Divine Will)的*阐释者,不管他们是锡克教徒、印度教徒、犹太教徒、基督教徒、穆斯林,还是所有宗教感召下的重生者。在将近三年的逃亡之后,美国一名自封的“上帝之剑”——剑指主张堕胎权的人士——*终被逮捕。他一开始纵火袭击堕胎诊所,后来甚至直接闯入医生家中,以正义之名处决他们。他的教友公开为他欢呼,有几个人还保护过他。这些例子提醒我们,狂热主义现象并不总是取决于环境和历史,而是一种教育、培育、灌输的行为。某些社会条件为脆弱的人类物质提供了适宜的繁殖场所,这是毫无争议的,尤其当灌输过程——就像刚才提到的那样——与现实或想象中的社会或历史的不公联系在一起时。然而,若要对狂热偏执的思想有效遏制,就必须首先将其作为一种被蓄意操控、不断扩散的现象来解决。这是一种传染病,就像其他已知的传染病一样。我们必须认识到,世界上一些*的民主国家中,“政治正确的”谄媚语言大行其道,这是一种在关乎启蒙和创造的生死斗争中,与黑暗和偏执共谋的语言。这给恐怖主义的支持者们带来了慰藉,进一步剥夺了受害者的人性,因为他们的创伤被归入一种相对论之中,这种学说否定了他们根本的、普世的生命权和自由权。以傲慢的方式消灭我们这个世界中的贾尔特们,这势必激起我们去追求自己的好战学说,即在这个星球上,要实现和平共处,就必须满足这样的要求——任何信条的拥护者都可自由信奉其关乎存在的*真理,但其他人也同样拥有同挚的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权利,也是不言而喻的这些信条。因此,我们必须将探究、知识和思想交流的信条当作*真理,与其他任何信条同样古老和永恒。
    这是塔哈尔•贾尔特死后留赠给世界的寓言,是从坟墓中向外熠熠生辉的文学瑰宝。当然,这也是一份人文主义的遗嘱,照射在世人自满的良知之上。

    《非洲文学与批评史稿》由非裔学者编纂而成,是非洲文学研究历年成果的*次遴选和集结,收录2007年之前重要的理论和批评文章,囊括了法农、桑戈尔、索因卡、恩古吉、阿契贝、马哈福兹、戈迪默等人关于非洲文学的重要论述。本书的目的与其说是系统地呈现过去几十年非洲文学研究取得的业绩,不如说是呈现这个研究系统内无处不在的、围绕根的问题所产生的深刻分裂。
    上卷选录的文章关注“批评”,探讨非洲文学本体论的一系列问题:口语性、作者和读者关系、形式、美学、体裁、语言的批评史等;下卷则关注“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和生态批评等。
    在这里,你既可以读到非洲本土知识分子为民族独立运动所激发的深入思考——何为非洲文学?非洲文学应该由什么语言写作?“非洲作家”应该具有怎样的身份意识与责任感?反独裁小说与社会现实主义小说产生了怎样的批判效果?也能于笼罩在非洲文学之上的后殖民、后现代理论的迷雾森林里穿行,从非洲学者对日益破碎的西方理论话语的批判中,辨识出重建整体视野的可能。

    ......

    泰居莫拉•奥拉尼央(Tejumola Olaniyan, 1959—2019),尼日利亚学者,任教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领域包括非洲离散文学、非洲文学批评与理论、戏剧理论等。
    阿托•奎森(Ato Quayson, 1961— ),加纳学者、文学评论家,纽约大学教授,在非洲文学、后殖民研究、都市研究与文学理论等领域出版了多部著作。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