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贝娄学术史研究(乔国强教授详尽梳理 贝娄研究权威著作 国家出版译林出版社
  • 定价58.00元
    • 作者: 乔国强著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乔国强著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ISBN:9789071886213
    • 版权提供:译林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商品分类导航
    ||||

    书名:贝娄学术史研究

    广告语:贝娄研究权威著作,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外文书名: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Saul Bellow Studies

    丛书名: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ISBN:9787544742825

    作者:乔国强

    定价:58.00

    出版年月:2014-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码:474

    内文用纸:纯质纸

    重量:0.5kg

    ——————————————————————————   

    【编辑推荐】

    乔国强教授详尽梳理英美等国贝娄研究的文献资料,全面讨论贝娄的创作。《贝娄学术史研究》是贝娄研究领域权威著作,对美国犹太文学和贝娄研究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乔国强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诺丁汉大学哲学博士,兼任英国莱斯特大学访问教授(2013—2016年)等,主要从事英美文学、西方文论、叙述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美国犹太文学》、《辛格研究》、The Jewishness of Isaac Bashevis Singer、《什么是新批评》、《所要来的都是虚空》等,还发表90余篇论文。

     

    【内容简介】

    面对索尔·贝娄这样一位文学巨匠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和相当可观的研究文献,《贝娄学术史研究》首先较为系统详尽地梳理了英、美、法、中、日等国及西语国家关于贝娄的研究专著、论文集和其他文章,介绍接受情况,总结主要观点与方法,力求客观叙述。而后,作者乔国强从贝娄的创作思想、贝娄的犹太性、贝娄小说中的现代性,以及贝娄笔下的城市等四个方面,对贝娄内涵丰富的创作,尤其是对于犹太性和现代性这两个贝娄创作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进行了深入讨论。《贝娄学术史研究》资料扎实,论述透彻,新意迭出,显示出作者的宽广视野和厚实的学术功力。

     

    【目录】

    绪言

    第一编贝娄学术史

    第一章20世纪40—50年代

    第二章20世纪60年代

    第三章20世纪70年代

    第四章20世纪80年代

    第五章20世纪90年代

    第六章2000年以来

    第七章贝娄研究在俄罗斯

    第八章贝娄研究在西班牙和西班牙语美洲

    第九章贝娄研究在法国

    第十章贝娄研究在日本

    第十一章贝娄研究在中国

     

    第二编贝娄学术史研究

    第一章贝娄的创作思想

    第一节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贝娄与托洛茨基主义

    第三节贝娄与契诃夫的作家政治观

    第二章贝娄的犹太性

    第一节纠结的犹太民族身份

    第二节从早期作品看贝娄的犹太性

    第三节从中期作品看贝娄的犹太性

    第四节从晚期作品看贝娄的犹太性

    第五节从小说《拉维尔斯坦》看贝娄犹太性的转变

    第一节贝娄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第二节现代“荒原”情结

    第三节女性人物与现代性

    第四节叙说的现代性

    第四章贝娄笔下的城市

    第一节城市的“畸零人”

    第二节消隐的城市“中心”

    第三节城市的归属与罪戾

    附录一重要文献

    附录二人名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附录三书、报、刊、篇名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文摘】

    第二章 20世纪60年代

     

    随着贝娄作品的不断问世,对其评论短浅的情况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这一时期里,除了出现一定数量的评论文章之外,还有多部论述贝娄创作的重要学术专著的出版,如约翰?雅各布?克莱顿(Clayton, John Jacob)的《索尔?贝娄:捍卫人类》(Saul Bellow: in Defense of Man, 1968)和欧文?马林(Malin, Irving)的《索尔?贝娄的小说》(Saul Bellow’s Fiction, 1969)。总的说来,20世纪60年代,美国文学批评界对索尔?贝娄早期创作的评价颇高,许多批评开始关注蕴含在贝娄作品中超族裔的道德底蕴、独特的创作风格以及娴熟的写作技巧。

    1960年似乎是贝娄真正引起美国文学批评界重视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夏季期刊里,美国著名文学批评杂志《批评》出版索尔?贝娄和威廉?斯蒂伦(Styron, William)的批评专刊,其中有著名美国批评家伊哈布?H.哈桑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索尔?贝娄:一个英雄的五种面孔》(“Saul Bellow: Five Faces of a Hero”, 1960)。哈桑在这篇文章中从总体上评介了贝娄的五部小说:《晃来晃去的人》、《受害者》、《抓住时日》、《奥吉?玛琪历险记》以及《雨王汉德森》(Henderson the Rainking)。

    所谓“一个英雄的五种面孔”即是指贝娄五部小说中的五位主人公的命运际遇、性格特征及其所蕴含的意蕴。

    哈桑认为,人类历史上曾有那么一段英雄辈出的时间,历史记载了他们的辉煌业绩。但是,现在我们被告知,英雄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比渡渡鸟和半人半马的怪物还要罕见。不过,文学向来是拒绝接受现实的,因此也拒绝接受这种英雄消失的观点。当代小说设法肯定人类生活,于是乎就致力于塑造英雄。我们也在承认这类英雄所扮演的角色,把他们视作演员和受难者,反叛者和受害者,无赖和圣者。我们是通过玻璃般迷蒙不清的小说看到他们的,既典型又不同凡响,像是走在大街上的局外人。这些人物形象也就是我们在贝娄小说中所见到的英雄人物形象。

    在哈桑看来,贝娄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在不断变换脸庞。他们永远都肩负着沉重的包袱。贝娄第一部小说《晃来晃去的人》中的英雄人物约瑟夫,看上去与他第五部小说《雨王汉德森》中的英雄人物汉德森相去甚远,但是这种距离是一种有弹性的距离,即他们是在迫害和反抗两极之间伸张,又在当下英雄主义相遇的两极之间收缩。贝娄小说中英雄人物的主要行动,就是在这样两对极点间伸张收缩。换句话说,他笔下的英雄人物永远都是在“是”与“不是”的张力间行动,以使行为的方式具有功能意义,将自由的生存变为获取知识的途径,将自知衍化为对他人的爱。其目的无非是想说服读者相信,人类在现实中的一切经历或生活,不管如何去称谓它们,都是值得的。人类可以在这些经历或生活中体悟个中的苦痛及其意义。贝娄笔下的英雄人物尽管千差万别,但他们的主要功能都是一致的,即都被用来艺术地确认上述问题。即便是具有否定意蕴的人物约瑟夫也一样,他也会像奥吉一样对生活有信心,坚信人类还没有走到历史的尽头。

    哈桑在文中所描绘的贝娄五部小说中的五种英雄人物面孔,分别为《晃来晃去的人》(1944)中的主人公约瑟夫、《受害者》(1947)中的主人公阿萨?利文萨尔、《抓住时日》(1956)中的主人公汤米?威廉、《奥吉?玛琪历险记》(1953)中的主人公奥吉?玛琪以及《雨王汉德森》(1958)中的主人公汉德森。

    哈桑在文中对这“五种英雄人物面孔”也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晃来晃去的人》中的约瑟夫生活在一个人们追求自由,但最终又不得不放弃自由的世界里。他自认为是战争的道德受害者,摆脱了家庭责任,但结果却加重了他的内疚、焦虑、怀疑以及孤独,而最终不得不逃离自己所刻意追求的自由,加入到象征毫无自由的军队的行列里。约瑟夫的弱点其实也是生活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人类所共有的弱点,他最终对自己弱点的认识是颇有讽刺性的。《受害者》中的阿萨?利文萨尔生活在战后,对周边的人有一种颇具讽刺意味的负罪感。一方面,他莫名其妙地营造了一种让自己成为受害者的氛围,然后因自己营造出这种氛围而感到负罪;另一方面,这种负罪感没有让他消沉、怀疑或孤独,反而让他萌生出爱意,促使他维护迫害他的阿尔比。《抓住时日》中的汤米?威廉与约瑟夫和利文萨尔也有所不同。他将对自己失败的认识转换为比爱还要宽泛的一种接受。已届中年且又在生意上失败的威廉,在沮丧中屈辱地跪求在生活的脚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认识的一个名叫唐金的庸医和骗子跟他讲了一句至理名言:在当下的时刻里才

    能发现真实的世界—要抓住时日。威廉在极为绝望之际,想起了这句话。他无意中来到了一家殡仪馆,看到死者的尸体后竟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痛哭让他不但忘却了失败,还超越了对爱与死的关注。他终于明白自己内心真正渴求的东西。

    哈桑认为,如果说约瑟夫和利文萨尔是受人冷嘲的对象,那么威廉则是一尊真正悲剧性的雕像。但是,他们都还属于“受害者—英雄”这样的人物模式。《奥吉?玛琪历险记》中的主人公奥吉?玛琪才是贝娄小说中具有喜剧性、无赖品性和反叛精神的英雄。不过,在哈桑看来,威廉和奥吉也有一些可比较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命运的孩子。只是前者受到错误和厄运的控制,而后者则受到幸运和恩赐的宠幸;他们不同之处则是,前者过着一种封闭的生活,限定自己的处境;后者则生活在开敞的天地里,增加自己的机会。奥吉的命运也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性格决定命运。他的性格中充满矛盾。一方面,他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女人迷人的目光就能让他神魂颠倒。用他弟弟西门的话说,他“有点傻气”,另一方面,他内心有“一种对立相反的东西”。他自己也承认内心有一种对立的东西,很想抵抗些什么,想说“不”。哈桑认为,《奥吉?玛琪历险记》既不是有关知识的,也不是有关爱的小说,而是有关笑的小说。所谓的笑,即不朽的希望之谜,而希望又是指现实之神秘向他的自我展示。不过说到底,奥吉还是无法融入社会,无法与任何人亲近或结盟。他笑的力量与否定的力量仍然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他自封为“爱的奴仆”,其实不过是环境的产物,只能说明遗传与环境之间的荒诞游戏或机遇与人类目的之间更为微妙的戏耍。

    在《雨王汉德森》这部小说里,机遇显然是由目的控制的。换句话说,汉德森与奥吉不同,奥吉的生活尽管是受生存这一轴线的指导,更多的还是仰仗命运的恩宠,而汉德森则是一个响应着内心“我要,我要”的呼唤,有激情、有紧迫感的追求者。另外,贝娄在这部小说里没有将英雄人物汉德森的追求局限于美国的现实社会,而是将其放置在非洲这片土地上任其驰骋。尽管如此,汉德森所求索的依然是现实社会。用哈桑的话说,汉德森逐渐意识到仅对生活充满热情是不够的,人类不要再“成为”什么,而是要进入“存在”的王国。为达到此目的,人类要把自己变成野兽,与野兽为伍。人类的生活必须与万物的生存同步,而

    不能与之相悖。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汉德森又回到了家乡,跟妻子团聚了。这位昔日惯于说大话、意气用事,物质富有但精神贫乏的家伙成了美国英雄。他终于醒悟到,只有在堂吉诃德式的痛苦施舍中才能重新获得纯真。

    总之,在哈桑看来,从约瑟夫到汉德森五位英雄人物所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但他们的精神境界却在不断的变化和提升中。贝娄就像是行进中的朝圣者,他的艺术成就是通过他所刻画的每个阶段的英雄人物形象展示出来的。

     

    【序言/后记】

    绪言

    这部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欧美经典作家学术史研究”项目要求撰写的《贝娄学术史研究》,较为详尽地梳理了英美等国关于贝娄的研究文献,并从贝娄的创作思想、贝娄的犹太性、贝娄小说中的现代性,以及贝娄笔下的城市四个方面,对贝娄的创作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讨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犹太小说家。他们的崛起,几近形成了有其深刻文化背景的文学运动。索尔·贝娄无疑是这场“运动”中的中坚人物。长期生活在美国的贝娄,并不是地道的美国人。他的父母原是俄国犹太人,1913年,为了摆脱俄国政府对犹太人的迫害,从俄国圣彼得堡移居到了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贝娄就是在父母到达加拿大两年后的夏天出生的。九岁那年,他和家人又跟随胸怀大志然而屡屡受挫的父亲迁移到了美国的芝加哥。芝加哥繁华熙攘,但父亲的“美国梦”还是很快就破灭了。由于美国的经济尚未完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复苏,加之社会上仍然对犹太移民存有偏见、歧视,贝娄一家人虽辛勤劳作,也只能在贫民区找到栖息之地,还不时地要靠亲朋好友的接济才能勉强度日。这位在贫民区长大的移民的孩子,从童年时代起便对犹太人,特别是犹太移民所遭遇的种种苦难和偏见有着深刻的体验。所以,贝娄在艰难中顽强地读完中学、大学,并最终成为一名作家后,面对游离于美国主流社会之外的犹太移民的生存境遇,总是有话要说。

    贝娄的创作始于1936年。这一年,他在美国左翼刊物《灯塔》上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那真不行》。2000年,他出版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拉维尔斯坦》。他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一生共创作了19部作品,其中13部为长篇小说。长篇小说《赫佐格》为他争得了不少荣誉,不仅在1964年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而且还在翌年荣获了国际文学奖(Prix International de Littérature),成为赢得此殊荣的第一位美国作家。1976年,贝娄迎来了他的幸运之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在颁奖词中对他的创作予以充分肯定,认为随着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晃来晃去的人》的问世,美国的叙事艺术开始摆脱僵硬、雄浑的气息,预示着某种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的到来。不过,耐人寻味的是,贝娄在答谢演说中对自己的创作风格几乎未置一词,相反对当下的社会、文学以及作家面对诸如此类问题所遭遇的尴尬等话题发表了大量的看法。

    从贝娄顾左右而言他的答辞中不难看出,他其实一直遭受着民族身份的困扰。贝娄从四岁开始,便在家庭的影响下学习希伯来语和犹太经典,对自己民族传统有着深刻的认同感。但是犹太移民如果想在美国社会生存下去,就必须奉行与本民族传统相悖的所谓“美国生活方式”。正如他在《晃来晃去的人》一书中所表达的主题:犹太人既不愿放弃自己的传统宗教,又无法抵御“美国生活方式”的诱惑。在两者间“晃来晃去”的结果,最终使自己变成一个惶惶不可终日的丧失“身份”的人。这一矛盾即便在贝娄的生活和工作中也能凸显出来。他曾公开声明不愿意被称为美国犹太作家或犹太裔美国作家,也就是说贝娄反感在作家称呼中加上“犹太”这一限定词。有的批评家认为,包括贝娄在内的许多美国犹太作家都不喜欢这个称谓,其原因是这一称谓本身“含有一种贫穷、无知和地方主义等意思”。贝娄不愿被称为美国犹太作家的真实原因已无法猜测了,但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犹太作家会比美国本土作家承受更多来自于社会、心理方面的压力,或者更确切地说,犹太人的整部历史让他学会了如何避免麻烦,躲避灾难。

    当然,贝娄不愿被人称为美国犹太作家并不意味着他在有意识地回避其犹太性,相反,在作品中,他总是念念不忘表现自己的犹太性。在贝娄所创作的13部长篇小说中,除了《雨王汉德森》外,其余12部长篇小说都直接或间接地描写了美国犹太人,特别是犹太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危机。从他的第一部小说《晃来晃去的人》到绝笔之作《拉维尔斯坦》,无论是在人物描写,还是在场景设置、语言运用上无不流露出深厚的犹太文化底蕴。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在贝娄去世的前一天这样评价贝娄:20世纪的美国文学是由两位小说家支撑的——威廉·福克纳和索尔·贝娄。”美国有线新闻网也为此发了专稿,称贝娄“主宰了战后20世纪美国文学”。

    面对这样一位文学巨匠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和关于他众多的研究文献,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介绍国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就自己所能理解的贝娄阐述自己的观点。需要借此说明的是,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何建军等几位教授学者和苏州科技学院的祝平教授参加了学术史的部分撰写工作。具体撰写情况为:第七章“贝娄研究在俄罗斯”由王宗琥撰写;第八章“贝娄研究在西班牙和西班牙语非洲”由卢云撰写;第九章“贝娄研究在法国”由高振明撰写;第十章“贝娄研究在日本”由何建军撰写;第十一章“贝娄研究在中国”由祝平撰写。另外,在写作过程中,还得到四川大学程锡麟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吴晶博士以及浙江工商大学薛春霞博士的帮助。他们为我复印了多本有价值的著作和文献。对上述各位教授学者,在此一并表示真挚的感谢。

    乔国强

    ·······

    ······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