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原色三国志:汉末群英装容图鉴 铜版纸全彩印刷指文中国史兵器史三国人物容貌服饰甲胄兵器妆发图解
  • 正版图书 品质保障
    • 作者: 周渝著
    •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周渝著
    •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 页数:432
    • 开本:正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8651430890
    • 版权提供:台海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真汉服,真甲胄,真兵器,再现三国英雄本真面貌

     

     

     

    ○《中国甲胄史图鉴》作者周渝倾心力作,汉服和甲胄爱好者的专属“三国机密”

    ○五虎上将、五子良将、江表虎臣……汇聚汉末群英,品读三国枭雄

    ○容貌、服饰、甲胄、兵器、妆发,多方位立体还原,展现三国人物本真面貌

    ○包含30余幅原创人物彩绘,16名三国英雄的详细装备图解,60余张真人实拍复演照片

     

     

    书名:原色三国志:汉末群英装容图鉴

    作者:周渝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定价:199.80元

    页码:432页

    书号:ISBN 978-7-5168-3492-3

    开本:正16开

    装订:锁线

    印刷:全彩

    内页用纸:105克铜板纸

    封面用纸:250克铜版纸

    宽:185mm  长:260mm  高:18mm

     

     

     

    内容简介

     

    这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结合古代服饰、甲胄复原的研究成果,描绘汉末三国英雄人物的真实历史形象。

    书中囊括刘备、曹操、孙策、孙权等汉末枭雄,诸葛亮、周瑜等国之栋才,以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夏侯惇、许褚、李典、张辽、太史慈等熊虎之将,堪称群星闪耀的三国英雄谱。

    每个主要人物都配有精美的形象彩绘,并附有对容貌、衣冠、盔甲、兵器的详细解说。其中,诸葛亮、周瑜、李典、夏侯惇、于禁等人物还配有真人实拍复演照片。无论是绘图还是拍照,都经过了严格考据,力求再现真实的三国时代风貌。

    除了还原三国英雄的本真面貌之外,书中还梳理了关羽、诸葛亮、周瑜这些传统文化大IP千百年来的形象演变,展现了异彩纷呈的三国宇宙。


    作者简介

    【周渝】

    ○青年文史作家,资深汉服研究者

    ○“人民文学·紫金之星”奖得主,第三届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榜首

    ○人民日报社《国家人文历史》杂志主创,民革中央第六届《台湾研究》特邀撰稿人,CCTV-9纪录片《他们与天地永存》撰稿人

    ○吴中博物馆“夜读三国”阅读活动主讲嘉宾,山东省博物馆“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开幕式观礼嘉宾

    ○多次在CCTV-1、CCTV-7、CCTV-9、CCTV-15、CGTN、北京卫视、江苏卫视等频道以主讲嘉宾、青年代表、汉服模特等身份出镜

    ○文章常见于《国家人文历史》《中华遗产》《博物》等文史类期刊

    ○著有《中国甲胄史图鉴》《卫国岁月:国民革命军抗战将士寻访录》《战殇:国民革命军抗战将士口述实录》等作品


    编辑推荐

    【本真“三国”】

        充分运用二重证据法,不仅深挖文献资料,而且充分研究出土文物、吸纳考古成果,还原三国人物本真形象。


    【图绘“三国”】

        彩绘三国英雄,图释武器铠甲。以形象设定图为核心,直观解读人物性格、相貌、身材、衣冠、甲胄、兵刃。


    【实拍“三国”】

    正冠纳履,披坚执锐!融合汉服复原、甲胄复原,以真人实拍再现三国英雄,复演三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文化“三国”】

    不仅复盘历史,更涉及历代三国题材小说、戏剧、游戏,绘画、雕塑、模型,梳理三国英雄的千年形象变迁。


    【社会“三国”】

    不只是文臣武将的英雄列传,更囊括三国时期的风俗、信仰、服饰、发型、妆造,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录


    黄巾起义:帝国梦魇,群星起点

    上篇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东汉的不散阴霾

    下篇  最熟悉的陌生人:汉末三国文武众生相


    刘备:英雄何须叹华年

    上篇  赤壁前后的荆州攻略

    下篇  刘备装容复原记


    诸葛亮:从《隆中对》到《出师表》

    上篇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中篇  诸葛亮装容复原记

    下篇  诸葛亮装容实拍图志


    关羽:“一人之下”的荣耀与危机

    上篇 “武圣”神话背后的历史之惑

    中篇  关羽装容复原记

    下篇  关羽形象的流变与定格


    张飞:被演义匡正的“神话”

    上篇  “第一猛将”的多重反转

    下篇  张飞装容复原记


    赵云:戎马半生,仍是少年

    上篇  黑暗时代里的可爱之人

    下篇  赵云装容复原记


    马超:独当一面,何以位高权轻

    上篇  失意英雄的最佳结局

    下篇  马超装容复原记


    黄忠:一战功成,勇冠三军

    上篇  正史资料匮乏,演义形象丰满

    下篇  黄忠装容复原记


    孙策:霸王的大陆

    上篇  他为东吴留下了多少宝藏

    下篇  孙策装容复原记


    太史慈:江东流星闪耀时

    上篇  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下篇  太史慈装容复原记


    孙权:坐断东南战未休

    上篇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下篇  孙权装容复原记


    周瑜:吞食天地的帝业擘画者

    上篇  周公瑾的江东帝业蓝图

    中篇  周瑜装容复原记

    下篇  周瑜装容实拍图志

    附篇  长江的燃烧:赤壁之战配角志


    曹操:建安十三年南征疑云

    上篇  赤壁纵横:曹操视角的建安十三年

    下篇  曹操装容复原记


    夏侯惇:宗亲掌军权之代表

    上篇  与曹操同生共死的独眼大将军

    中篇  夏侯惇装容复原记

    下篇  夏侯惇装容实拍图志


    李典:一个家族的精忠史

    上篇  曹操集团中的“带资入股”者

    中篇  李典装容复原记

    下篇  李典装容实拍图志


    许褚:豪帅的另一种选择

    上篇  生前无悔,身后有憾

    下篇  许褚装容复原记


    五子良将:武将乱世悲喜剧

    上篇  决胜官渡:五子良将归曹记

    中篇  张辽装容复原记

    下篇  于禁装容实拍图志


    乱世红颜:汉末三国女子装容

    上篇  红颜不让须眉

    中篇  两汉时期女子服饰变化

    下篇  三国女子装束图志


    两汉魏晋女子时尚妆发指南

    上篇  当窗理云鬓

    下篇  对镜贴花黄


    附录一  骐骥有良种,宝马待英雄——那些真真假假的三国名驹

    附录二  猛虎不怯敌,烈士无虚言——以虎为尊的三国乱世

    附录三  谁是普及三国文化的主力军——《三国演义》连环画发展史

     

    图书实拍展示

     

    图书内页展示

     

     

    前言

    明朝宣德时期,有位叫商喜的宫廷画师,留下了一幅《关羽擒将图》,题材取自《三国演义》中关羽水淹七军、生擒魏将庞德的故事。因为画工精湛、图像清晰,直到今天,这幅六百年前的古画在各种提及关羽的书籍、刊物及历史纪录片中,出镜率一直居高不下。更重要的是,即使不知道这幅画的年代、作者及名称,人们也一定能认出画中人就是义薄云天的三国英雄关云长。

    看来,六百多年前明朝人心目中的关羽,已经和今天我们所认知的关公高度相符。无独有偶,另一尊藏于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的明代关公铜塑,也是丹凤眼、美须髯,头戴软巾,身穿华丽甲胄,模样好不威武。人们但凡看见这尊铜塑,即使不知其由来,也一定能认出这就是关二爷的塑像。不过,若是结合两汉魏晋时期的历史资料和相关考古成果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这些披甲执锐的明代三国人物作品,与明十三陵神道两侧的大汉将军(即殿廷卫士)像极为相似。巨大的肩吞(肩部连接肩甲的金属兽头)、腹吞(身甲腹部的防护装饰部件),以及文武袍的穿着方式,在汉末其实尚未出现。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关羽绝不可能如此穿戴。

    的确,在世人的印象中,关羽出场就一定得攥着青龙偃月刀,吕布的行头就必须是兽面吞头连环铠,诸如赵云、周瑜等人的装束,都是一身华丽铠甲,头上戴着非常有特色的凤翅盔。从明代小说插图、绣像,到近现代连环画,再到当代游戏绘图,无不如此设定。只不过,这种形制成熟的凤翅盔,和关羽“标配”的青龙偃月刀一样,都是典型的宋明武备。我们“司空见惯”的这些三国装备,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

    诸多三国人物无论服饰装束,还是甲胄武器,都带有浓厚的宋明特征。这也难怪,东汉末年与《三国演义》成书的元末明初,时隔一千余载,社会形态早已翻天覆地。即使是守着典籍的史官,也未必对千年前的装束有所了解,更何况名不见经传的民间画师,就地取材也在情理之中。那么,这些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在驰骋沙场时,究竟是怎样的装容呢?

    中国的现代考古学发展到今日已有百余年历史,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于两汉到魏晋时期的考古发现更是硕果累累。相比生活在明清时期,几乎无法获取汉末三国时代的风貌信息,只能就地取材的文学家、画家,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享受着前人耕耘的百年考古成果,在此基础上重新创作一组符合时代特征的三国人物形象则要便利许多。尤其是近年来,无论是古代服饰、古代妆容,还是古代甲胄、古代兵器,都已取得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也是时候把原本属于汉末三国的衣着、甲胄、兵刃,还给这些被错穿了战袍、错拿了武器的英雄们了。

    服饰是人类文化最早的物化形式,是记录人类文明的具象符号。两汉到魏晋之际的服饰变化,恰恰有着承前启后之作用,奠定了中国服饰发展史的基调,而我们熟知的汉末三国正处于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无独有偶,两汉到魏晋时期,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尤其是战车淘汰,骑兵崛起,在战场上起防身护体作用的甲胄也经历了重大革新。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三国时代,实际上还应包括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至公元220年曹丕称帝,这长达三十多年的汉末时期。因此,探寻三国甲胄的真容时,先得了解东汉武备的历史背景。东汉甲胄无论是形制还是材料,都在西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其中一大原因在于,此时甲胄的重点防护对象,已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刀枪剑戟,还有飞矢。正因如此,三国铠甲不仅甲片密度高,而且还越来越长,类型也颇为丰富。

    这本《原色三国志:汉末群英装容图鉴》的创作初衷,是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英雄们开创另一种可能性——他们身穿符合史实的衣物、甲胄,按照当时的风尚来打扮,会是一种什么形象?每一位三国人物的章节都包含“群英别传”和“复原图鉴”这两个部分。前者主要以人物特点为核心,从生平经历、代表事件、未解疑案等多个角度,深度挖掘史料,力求探寻三国英雄真实的历史形象;后者则从可视化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还原。笔者力求结合20世纪以来的相关考古成果,依托服饰实物、陶俑、壁画、画像砖等文物,系统梳理汉晋服饰发展脉络,并以绘图或真人实拍的方式进行最直观的展示,为中国传统服饰的研究和科普提供更加丰富、直观、生动的形象资料。

    本书中,无论是家喻户晓的周瑜、诸葛亮、关羽、曹操、夏侯惇等“顶流明星”,还是知名度相对不那么高的波才、皇甫嵩、刘陶、蒋干等“冷门人物”,复原每一个人物时都对其服饰、甲胄、兵器进行了解析,并且阐明推测复原之逻辑。此外,在创作过程中,笔者还对宋代以来大量创作的三国题材的绘画,以及元明以来市井间出现的各种三国题材的小说插图进行了研究考证。其中一些已在世人心中形成固有印象的著名三国人物,其装容流变史亦得到了考证和梳理,确保读者能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最后简单谈谈书名。本书定名《原色三国志:汉末群英装容图鉴》,因为书中绝大部分人物都活跃于汉末,而他们又都名列《三国志》之中。“原色”二字则是指区别于固有印象中带有浓厚宋明色彩的演义装容,还原其汉末三国时期服饰、甲胄、武器的原貌本色。三国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庞大的三国宇宙之中,故事仍在书写,作品永远在推陈出新,各种各样三国题材的书籍早已琳琅满目,不过结合中国服饰史、中国甲胄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系统性推演复原三国人物史实装容的作品,这本书应该是第一本。希望它的问世,能有抛砖引玉之用,为今后三国英雄的形象装容塑造提供另一种更贴近人物时代的可能性。对我而言,亦是圆了自童年时代就已萌发的三国梦。

    在探索过程中,如有疏漏,还请读者多多包涵!


    周 渝

    2022年5月4日


    文摘

    赵云装容复原记


    样貌


    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

    ——《云别传》


    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

    ——《三国演义》第七回


    如今提及赵云,人们最先想到的形容必然是“帅”字。尤其是《三国演义》中长坂坡一战,赵子龙白袍银铠,跨坐白龙马,一手持青釭剑,一手提亮银枪,于百万曹军中七进七出,所向披靡,更是雄姿英发。他不仅拥有俊朗容貌与潇洒英姿,性格也成熟稳重,放在今日来看,也是非常受欢迎的高颜值男神。

    要绘制赵云这样一位历史人物,除了推测甲胄、武器之外,表现他的相貌也相当关键。最好还是以正史资料为主要参考,以小说、戏剧的描述为补充。陈寿的《三国志》中并没有关于赵云容貌的描述,直到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引用《云别传》才首次提及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身长八尺好理解,若按照汉末三国时的一尺约合今天23厘米来算,赵云的身高在一米八五左右。总而言之,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他都是高个子。但对“姿颜雄伟”的理解就见仁见智了。考虑到每个时代审美不尽相同,仅凭文字描述去推断具体容貌难免会出现偏差。那不妨换一种思路,首先,正史中留下容貌记载的汉末三国人物是比较少的,绝大多数人都像张飞那样,长相只字未提。这说明赵云在当时是相貌出众的人物。其次,“姿颜雄伟”这四个字是褒义,完全可以理解为长得帅。

    既然如此,综合各时代帅的标准,求一个“中位数”来绘制,逻辑上也算合理。但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即审美本身是多元的,说得通俗一些,帅也分很多种,赵云究竟是哪种风格的帅哥呢?《三国演义》对他的面貌做了进一步描述,即“浓眉大眼,阔面重颐”。浓眉大眼好理解,但“阔面重颐”却很容易被今人想象成肥头大耳。这种理解有一些偏差,当时“阔面重颐”实际上更偏向于脸部饱满、面颊有棱角。随着《三国演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清代已有不少关于赵云的年画、木刻雕像,它们大致可以反映出时人心目中的“阔面重颐”形象。

    清代留下的赵云画像有个共性,基本都是面白无须形象,这可能与《三国演义》中赵云初登场时是一位年少小将有关。在京剧中,赵云从登场一直到截江救阿斗之时,都以小生形象出现,直到平阳关才挂须口,也就是说绝大部分高光时刻都发生在面白无须的小生身上。想必这对后世创作影响深远,是赵云形象越来越俊的重要原因。

    由于赵云容貌在正史中已有记述,而后世赵云形象的演变又较为复杂,我们决定遵循表现帅气这一基本原则,充分考虑赵云武将的身份和成熟的性格,抛弃无须小生的形象,将他设定为阳刚成熟型的美男。


    兜鍪

    张飞一章已提到,这种头盔主要以吉林省榆树县老河村东汉墓出土的兜鍪为参考。但因为张飞的甲胄颜色较深,细节不太容易看清,故而没有详细讲解兜鍪的结构。赵云甲胄为浅色系,这就比较容易看清头盔的结构——上半部分为长甲片围成的半圆形盔顶,下半部分则沿边以另一种小型甲片编缀护颊。也就是说一顶盔采用不同形状的甲片编缀。装备之后不仅能保护全头,搭配盆领之后,连颈部、喉部及肩部也在防护范围之内。汉末三国到两晋战事频仍,武将对甲胄防护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盔型是此时的主流。


    大铠·筒袖铠

    赵云身甲色彩较为明亮(明光铠的一种解读即指这种明亮的甲片),甲胄结构也比较明显,故而本书中蜀汉阵营将领的大铠标配筒袖铠(又称“袖铠”)的细节也在此一并详解。

    汉末三国时期,中国经历了士族地主的崩溃与庶族官僚的崛起,频繁的战事促进了武备的进步,铠甲领域出现了重要革新。

    言三国武备革新,不得不提诸葛亮。历史上的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治国谨慎的政治家,在军事武备方面,也成就卓越。前文提到的筒袖铠,据传就是诸葛亮亲自督制而成的。《宋书·殷孝祖传》这样形容筒袖铠的威力——“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

    问题来了,如果筒袖铠仅仅因为有筒状甲袖而得名,那么,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就出土过类似款式的甲胄,为何说是诸葛亮督制的呢?

    1984年,河南偃师杏园村西晋墓出土的一件武士俑,也许可以解开这个谜团。该俑身上所穿的铠甲胸背相连,由小块鱼鳞纹甲片或龟背纹甲片编缀而成。这种编缀方式,是将金属甲片钉在布或皮革上,借助底料,使之挤在一起。甲片更细、密度更大,而甲片之间则有直接的连接。与刘胜墓中的筒袖汉甲相比,西晋筒袖铠的特点在于不开襟,穿着时,就像穿T恤衫那样,直接从头部套入。这样一来,整个铠甲也就不存在“敞怀”的风险了。

    筒袖铠之所以能做到“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除了形制可能被改造加强外,材质上也有很大进步——采用了东汉以来较为先进的百炼钢。这种将薄钢片反复折叠的技术,让甲胄的防御力迅速提升。诸葛亮写过一篇《作刚铠教》,明确规定:“敕作部皆作五折刚(钢)铠。”铠甲材料要“五折”,也就是折叠并反复锻打五次,才算合格。这种技术打造的甲胄坚硬无比,从三国到南北朝时期,皆以此法为制甲主流。

    诸葛亮本人是否穿过他亲自督造的筒袖铠呢?或许穿过,但《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显然不关心孔明先生的着装问题。我们想做复原,所能依据的文献,最早是东晋人王隐的《蜀记》、裴启的《语林》。原书皆已佚失,相关文字主要收录于北宋《太平御览》。在王、裴二人笔下,诸葛亮乘坐素舆,头戴葛巾,手执一把扇子。这两则距离当事人时代最近的记载,都告诉后人,诸葛亮在战场上也习惯以文士装束示人。那么由他督造改良的筒袖铠,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位武将身上呢?赵云算是一个,魏延、姜维等名将,大概也曾身披丞相督造的筒袖铠,为蜀汉叱咤沙场。

    盔甲与兵器是一对矛盾,相互竞争,相互促进。随着铁兵器的普及,以及如马槊这类带破甲属性的新兵器出现,甲胄的性能也越来越高,不仅覆盖面积越来越大,甲片密度也越来越高。即便如此还嫌不够,于是出现了《三国志》中记载的身穿两层铠甲的现象。与其他武将一样,绘图中的赵云除了身穿鱼鳞纹式的精良筒袖铠之外,还在胸腹要害部位装备了一件裲裆加强甲。


    胫甲

    胫甲即保护小腿部位的甲。已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文物中就有青铜制成的胫甲,说明这种装备早已存在。不过后来不知是何原因,在秦兵马俑、汉杨家湾军俑等较为具体的展现军士时代风貌的文物中,都没有发现装备胫甲者,也就是说它可能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魏晋时期,砖画上才再次出现了类似的装备,但因为形象过于模糊,具体为何物还不好论定。经过南北朝至隋唐的发展,胫甲的确又重新被武士们装备。从汉末三国时期甲胄覆盖面积越来越大的基本逻辑来看,砖画上的武士细节模糊的腿部装备很可能就是胫甲。故而在绘图中也为经常上战场的赵云置办了一套。



    长矛

    绘图中赵云的主武器为长矛,副武器为汉剑。正史中没有提及赵云使用的兵器,但无论是作为“主骑”,还是长坂坡一役的表现,都足以证明赵云骑术精湛,所用的武器自然应该是骑兵使用的穿刺型长杆兵器,矛、戟、槊都有可能。

    既然于史无载,那么再来看看《三国演义》,从赵云第一次登场,小说就明确交代他使用的武器为枪。界桥之战,袁绍大将麴义与赵云遭遇,只见赵云“挺枪跃马,直取麴义”“战不数合,一枪刺麴义于马下”。可怜历史上的河北名将麴义,在罗贯中笔下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成了赵子龙的枪下之鬼。当然,小说中并没有提及赵云这杆枪的名字,后来盛传的什么狼牙枪、亮银枪、龙胆枪之类的名称,都是各种戏剧或游戏创造出来的。倒是比《三国演义》更早一些的《三国志平话》,明确提到“赵云使一条枪名曰涯角枪,海角天涯无对”。所以要追根溯源,这杆枪的第一个名字应该叫“涯角枪”。

    汉末时期赵云本就是骑兵部队,使用长杆武器,既不违背历史逻辑,也符合后世对赵云兵器的认知,故而做此设定。当然,当时骑兵用长柄刺击武器,还是称作矛为宜。


    【摘自正文152—156页】


    推荐语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三国史复盘,大量的时代装束复原,再加上围绕人物娓娓展开的形象追溯,提供了犹如打开时空百宝囊的阅读体验。书中呈现的不止是千年前的历史,更是三国豪杰们的千年形象流变。这是一部凝结了心血的作品,一本三国爱好者不宜错过的好书。

    ——漫画家 狐周周

    《明朝那些事儿:漫画版》绘者、《月满千江》作者



    如果工作与自身兴趣相违背,那是多么痛苦的事啊!有趣的工作才能让自己专注投入、回血快、精进不休。经常在朋友圈中看到周渝小友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三国宇宙中……恭喜他再出新书,又做了一件很棒的事,我的书柜中又添了一本好书。

    ——游戏策划人 工长君

    《仙剑奇侠传四》《古剑奇谭》监制


    我们这些因三国而热血澎湃的人都做过这样一个梦,那就是一睹那些三国英雄豪杰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然而,大多数人对三国人物相貌、服饰、甲胄、武器的了解,只停留在小说、影视作品、游戏虚构的幻影上,我们与历史真相总是隔着一层厚厚的纱帘。

    1800多年过去了,要想考证汉末三国人物的“真相”,挑战无疑是巨大的。这不仅要求作者熟读史籍文献,了解三国人物的形象流变,更要求他物质文化、社会生活、考古文博等领域成为通才。《原色三国志:汉末群英装容图鉴》的作者周渝兄正是这样一位难得的“佳人”,他在三国历史与文化的海洋中沉浸多年,佳作频出,同时又是深度的汉服、甲胄爱好者和研究者,不仅在两汉魏晋服饰的历史复原领域做了大量工作,还身体力行地披甲持剑,“魂穿”三国,让人不禁击节称叹。

    《原色三国志:汉末群英装容图鉴》整合了大量文献资料与考古成果,再辅以合理的推理想象,让那些三国英豪穿越历史迷雾,以自己的本来面貌向我们走来。对每一位三国迷来说,翻开这本书,与心中热爱的三国人物“打个照面”,这无疑是震撼而又幸福的时刻。

    ——文史作家 成长

    《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作者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