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新思文库梦幻之地 库尔特安德森 著 1517—2017的美国精神演化史 美国史 出版社图书 书籍
  • 角度清奇的美国史,揭秘繁盛历程下的暗流
    • 作者: 库尔特安德森著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库尔特安德森著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ISBN:9787830720752
    • 版权提供:中信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角度清奇的美国史,揭秘繁盛历程下的暗流,梦想之地到狂想之国的500年突进。

    始于启蒙终于“后真相”,1517—2017的美国精神演化史,

    解析崇尚幻想的文化,体验自由脱缰的奇幻现实,

    理解幻想与现实交错难分的社会万象


     

    书名:梦幻之地

    定价:98.00元

    作者:库尔特安德森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9-04

    页码:61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95020

     


     

     

    1.从美国历史的暗流,理解当今的美国

    美国繁盛、进步的历程下,潜藏着一股幻想的暗流,库尔特?安德森这位美国社会的观察者发现,应该重新书写美国精神的历史。1517年的宗教改革将信仰权力下放给每个人,从而为美国精神筑下了地基。接下来,虔诚的教徒、热情的梦想家、由唯利是图的推销者、情愿上钩的受众联合建立了美国,个人主义加上虔信的热情,娱乐产业渗入所有事物,一切在几个世纪的过程中慢慢滚烧,在自由至上的20世纪60年代和互联网时代之后,终于使美国成了今日的“梦幻之地”。唯有认识到美国精神狂热、好幻想的一面,才能美国人在总统人选上做出的选择,理解当今“后真相”时代的起源与生成。

    2.把握美国文化,从性格理解国家

    从国民的精神气质入手,是理解国家的捷径。边实干边空想、既自律又狂热的美国精神,成形于一波接一波的幻想浪潮中。《梦幻之地》着眼于美国历史的暗流,发现了美国文化中迷恋幻想的一面。看到美国精神中的幻想要素,才能真确理解为何在如此发达的美国,今天还会有四分之一的人相信女巫存在,四分之一的人认为疫苗导致自闭症,理解他们何以对私人拥有枪支如此执着,政治阴谋论为什么能广受传播。

    3.美国社会百科全书

    《梦幻之地》往前追溯5个世纪,从美国精神的雏形开始,重写美国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理性与幻想此消彼长,造就了混合梦想、幻想、狂想的美国社会。从塞勒姆的女巫到摩门教,从马戏团的造梦高手巴纳姆到幻想田园生活的梭罗,从好莱坞到山达基教再到阴谋论,从构建梦幻乐园的迪士尼到宣扬奇迹的奥普拉?温弗里,美国社会的万象都由幻想精神这条线索连缀在一起。我们随安德森重走美国精神的五百年历史,也就完整认识了美国社会。

    4.后真相时代回归理性的呼声

    “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并非只在美国有的现象。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也一样容易在用幻想调制的鸡尾酒中沉醉。如果自由脱缰、理性衰微是我们跌倒、疯狂、歇斯底里的原因,那么我们也该听到回归理性的呼声,清醒过来,恢复神志。

    5.犀利诠释美国精神的大热之作,广受赞誉

    安德森有媒体人的犀利,也有学者式的考据,既有当下的关怀,又有历史的眼界。这幅涵盖5个世纪的梦幻之地大图景,是由极为丰富、往往少有人知的细节构成的。因此,《梦幻之地》在2017年应时而生后,不但在图书热榜上位列前茅,还在主流媒体上广受赞誉。《风云》制片人奥唐奈认为这是对美国当前政治的重要解释,《乔布斯传》作者艾萨克森称赞其对“从清教徒到互联网时代”美国的全新见解,美国《新闻日报》称其为“拿起来就放不下的美国新史”。

     


     

    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实践了崭新的竞选逻辑,精彩的故事远比真相重要,幻想比现实更显真实,“后真相时代”到来了。美国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其实,假新闻当道的“后真相”时代并不是什么新事,甚至可以追溯到500年前。美国精神是新教和启蒙时代的产物,个人至上、信仰自由流淌在美国人的血液里。不过,这种自由信念好像有点脱缰了。

    1517年,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传开,新教诞生,宗教权力下放给了每一个普通人。这就是远在美国建国之前,美国精神的雏形:人人有权信自己所信的,不管专家怎么说。那之后的5个世纪,从萨勒姆的女巫审判到山达基教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撒旦恐慌,从马戏团造梦家巴纳姆到好莱坞再到幻想爆炸的嬉皮士年代,从阴谋论到枪文化再到外星人,美国人在自律、实干的同时,似乎也特别容易接受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且,没人有权利质疑。

    个人主义加上虔信的热情,娱乐产业渗入所有事物,一切在几个世纪的过程中慢慢滚烧,在自由至上的20世纪60年代和互联网出现之后,启蒙精神里崇尚梦想的一面盖过了清醒、理性的一面,进步历程下幻想的暗流终于迸发,使美国成了今日的“梦幻之地”。

     

     

     

    第1章现在踏入梦幻之地

    第一部分美国横空出世:1517—1789

    第2章信仰即真理:新教徒

    第3章闪闪发光的一切:寻金者

    第4章建立我们私有的地上天国:清教徒

    第5章对上帝的信仰是上帝赋予的自由

    第6章假想的朋友和敌人:早期撒旦恐慌

    第7章个“我世纪”:宗教渗透了美国

    第8章与此同时,在基于现实的18世纪社会里

    第二部分奇异合众国:19世纪

    第9章次大妄想

    第10章先知约瑟夫·史密斯的美式同人小说

    第11章庸医江湖:与现代的交织

    第12章梦幻生意:淘金热的转折点

    第13章寻妖除魔:习惯性阴谋论

    第14章心态的较量

    第15章大草原上的一千万座小房子

    第16章幻想的工业化

    第三部分漫漫理性之路:1900—1960

    第17章进步与倒退

    第18章大倒退:崭新的古旧宗教

    第19章美国的生意:娱乐业

    第20章巨石糖果山:城市郊区和阳光地带的乌托邦

    第21章“正常”的20世纪50年代

    第四部分大爆炸: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第22章大爆炸:嬉皮士

    第23章大爆炸:知识分子

    第24章大爆炸:基督徒

    第25章大爆炸:政治、政府和阴谋

    第26章大爆炸:生活在娱乐之地

    第五部分梦幻之地崛起:从20世纪80年代到世纪之交

    第27章让虚构更真实,让现实更虚幻

    第28章永葆青春:“我们是孩子”综合征

    第29章里根时代和数字时代的到来

    第30章千年之交的美国宗教

    第31章更加疯狂的基督教种种:信仰与实践

    第32章美国对无神论文明世界:为何我们如此与众不同

    第33章基督教以外的世界,宗教以外的精神信仰

    第34章前沿巫医:医术的复魅

    第35章主流社会对梦幻之地的推波助澜:墙头草、犬儒派与真信徒

    第36章一切皆可—唯财产与身体不可侵犯

    第六部分梦幻之地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日及以后

    第37章疯人院病人治院,看谁都像魔鬼

    第38章现实是一场阴谋:美国版X档案

    第39章挡不住的疯狂—人民的新声

    第40章失控的共和党

    第41章背弃科学的自由派

    第42章枪疯

    第43章梦幻工业中心终版

    第44章每个人的“内在孩童”:他们都去了迪士尼世界!

    第45章经济的梦想时间

    第46章梦幻之地与美国齐头并进

    致谢

     


     

    [美]库尔特·安德森(KurtAndersen)

    美国知名媒体人、小说家、专栏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他在1986年与格雷顿·卡特联合创办《密探》杂志,曾任《纽约》杂志主编,并长期为《纽约时报》《名利场》《纽约客》《时代》撰写专栏。在犀利评论时事之余,他出版了《真信徒》《全盛期》《世纪之交》等多部获奖小说。

    30多年来,他置身媒体前沿观察美国社会,积极参与美国的公共知识生活。2005年和2013年,他主持的广播节目《360演播室》两度获得皮博迪奖。《纽约》杂志将他列入“改变纽约的一百人”,《福布斯》杂志评选他为“富有媒体影响力的25名自由派人士”之一。

     


     

    美国为什么会选出这样一位总统·这本书给出了至为重要的解释。

    ——劳伦斯·奥唐奈(LawrenceO’Donnell)

    美国政治评论家、《风云》制片人

    如果想了解当下的美国,就应该来读这本书。安德森历数从清教徒到互联网时代美国人对梦幻的痴迷,洞见迭出,对似乎人所共知的历史也有全新的精彩见解。

    ——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Issacson)

    《乔布斯传》《达芬奇传》作者

    美国正在迅速堕落,安德森描绘的画面十分可笑,却极为可信,国父们若泉下有知,恐怕连衣襟都要哭湿了。

    ——英国《卫报》(TheGuardians)

    拿起来就放不下的美国文化新史。安德森巨细靡遗地记录了美国精神的基础是如何一步步被蚕食的。

    ——美国《新闻日报》(Newsday)

    说的是历史上的教训,却和现实如此贴近。阅读体验非常愉快,合上书之后很久,脑子还在飞转。

    ——斯蒂芬·都柏纳(StephenDubner)

    《魔鬼经济学》作者

     


     

     

    现在踏入梦幻之地

    这本书酝酿已久。20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我写过几篇短文—关于美国政治如何畸变成为娱乐产业,婴儿潮一代人如何想方设法延缓老去,不真实的阴谋论如何成为主流,以及兴起的电台访谈如何渐渐抛弃了对事实的追求。1999年我出版了一部关于电视制作人的小说,其中的主人公制作了两档开创性的节目,一档是关于虚构人物与现实中的警员一起追捕罪犯的探案剧,另一个则是一档新闻节目,播出的却是主持人的私生活。

    但是这部书中的观点和论述成型是在2004—2005年。先有美国总统小布什(GeorgeW.Bush)背后的政治顾问卡尔·罗夫(KarlRove)引入“基于现实的社会”(realitybasedcommunity)这一发人深省的短语。卡尔·罗夫告诉一名记者:“在‘基于现实的社会’中,人们相信对可辨现实的审慎研究就能解决问题,但是现在的世界已脱离了这种模式。”一句玩笑话却一语中的。一年以后,《科尔伯特报告》(TheColbertReport)开播。在首秀刚开始的“今日热词”(TheWord)环节中,主持人斯蒂芬·科尔伯特(StephenColbert)扮演了一名右翼民粹人士,从“似实性”(truthiness)一词即兴发挥开来。他说:

    一些语言警察和词汇专家一定会说,“似实性”可不是个词!这么说吧,所有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对字典和参考书可没什么兴趣。这些精英主义的东西,总是在向我们说教什么一定是对的,什么一定是错的,或者什么事件发生了,什么没有发生。《大英百科》凭什么告诉我巴拿马运河在1914年完工·假如我就想说它是1941年完工的,那也是我的权利。我不相信书籍—里面只有事实,没有人情。面对现实吧朋友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分裂的国家,一些人用头脑努力思考,而另一些人用心感受就能知道……女士们先生们,因为真理就来自直觉。

    对,就是这样,我当时想,这番话真让人拍案叫绝!我意识到美国已经变得像科尔伯特描述的一样。进入21世纪后,像“基于现实的社会”和“似实性”这样的玩笑才有了市场。

    几年以后,我开始写一部小说,写一群20世纪60年代早期玩着007角色扮演游戏长大的孩子在1968年参与了一场007式的真实反政府事件。我逐渐明白了社会为什么朝着这种方向演变。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现实与梦幻的界限以一种危险的方式变得模糊—不仅对于我笔下的虚构人物,对很多现实中的美国人来说也是如此。构思这篇小说的过程中,我开始对那个时代和它的影响有了新的认识。除了那个时代的逍遥和社会、文化剧变带来的正面影响,60年代也是“似实性”大爆炸的时刻。如果说60年代的美国经历了一场全国性的精神崩溃,那么我们不应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恢复了,因为经验告诉人们:你永远不会地痊愈。

    我还意识到,美国复杂的转变经历了上百年而非几十年的酝酿。要想了解我们对于梦幻的欲罢不能,我还得追根溯源—回到美国的起点。

    至于哪些思维习惯、信念和行为属于梦幻、假想的范畴,读者们一定会对我的划分产生异议。你可能会觉得我在触及个人信条的问题上过于武断。我当然不会轻易地放过我的猎物。但是,我并不认为所有的宗教、非主流信仰体系、阴谋论或妄想都无凭无据。我们之中每一个人都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摇摆。我们都会有解释不了的直觉和迷信。

    但当我们对直觉和迷信过于推崇的时候,事情就过了火。这时主观臆断凌驾于客观事实之上,人们以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可以代替可考的事实。美国模式原本是启蒙时代思想自由的试验田,赋予每个人独立思考的自由,现已背离了它的初衷。从一开始,我们的极度个人主义就与宏大的梦想甚至宏大的幻想难舍难分—每个美国人都是上帝的选民,致力于定制一个自治的乌托邦,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意愿重塑自己。在美国,启蒙主义激荡人心的一面掩盖了它清醒、理性、实证主义的另一面。

    就这样一点一点,美国人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越来越沉迷于式思维、随心所欲的相对主义和玄学,用或大或小的臆想来安慰、刺激或吓唬自己,并且这种趋势近50年来愈演愈烈。而且大部分人没有察觉这种怪异新奇的思维习惯已经如何根深蒂固。就像“温水煮青蛙”的老生常谈所说的那样。*

    美国人比其他发达地区的数亿人都要更加相信—而且是真的相信—超自然现象和神迹。他们相信撒旦在地上横行,相信有人刚刚去过天堂旅行,相信生命就如同几千年来所传说的那样,在几千年前被瞬间创造了出来。

    新千年伊始,我们的金融业幻想着风险债务不再有风险,不计其数的美国人幻想着房地产泡沫永远不会破灭,以为这样就可以过上有钱人的生活。

    我们相信政府和它的帮凶向我们隐藏了诸多骇人的阴谋:关于暗杀事件、外星人事件、艾滋病的源头、“9·11”恐怖袭击事件的真相、疫苗的副作用等等。

    我们大批地囤积枪支,要么是因为对曾经的拓荒时代充满幻想,要么是为了对想象中的歹徒和恐怖分子提前采取行动。我们找来军队的制服和道具,冒充战士—或者是精灵、僵尸—在没有人阵亡的战场上杀敌,或者在以假乱真的虚拟世界里继续战斗。

    所有这些还都是以前的事情—现在,我们已经熟悉了“后事实”(postfactual)和“后真理”(posttruth)这样的词语。我们还选举了一位总统,他对待阴谋论、是非观和现实真伪的心态之开放程度令人瞠目结舌。

    我们已经穿越了镜子,掉进了兔子洞,现在的美国已经变成了梦幻之地(Fantasyland)。

    ***

    我们对错误想法的执念到底有多深·有多少美国人正活在自己的想象里·任何关于人们信条、意见的调查都只能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个泛泛的描述,但是通过仔细挖掘、对比和提炼近20年的大量研究数据,我们可以粗略但有效地描绘出美国人信仰什么,盲从什么,又幻想什么。

    依我所见,只有少数人坚持以事实说话。他们大概能占美国人的三分之一,但肯定少于半数。比如说,只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相信汽车尾气和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只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认为《圣经》中的《创世记》并不应该以字面意思理解。只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完全不相信传心术和鬼魂。

    对比之下,三分之二的美国人都相信“天使和魔鬼在人间活动”。至少一半的人坚信天堂存在,并且被一个有位格的上帝统治着—不是某种无形力量或宇宙精神,而是一个人。多于三分之一的人不仅认为气候变暖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还认为这是一个由科学家、政府和媒体一起编织的谎言。

    三分之一的人相信我们早的祖先跟现在的人类别无二致,相信政府和制药产业一起向公众隐瞒了癌症的“天然”解药,相信外星人近来过(或者已经定居)地球。

    四分之一的人认为疫苗接种是自闭症的元凶,并且认为唐纳德·特朗普(DonaldTrump)赢得了2016年总统大选普选选票的多数。四分之一的人认为上届总统奥巴马是敌基督。四分之一的人相信有女巫存在。让人惊讶的是,仅有两成的人认为《圣经》的大部

    分内容都是神话传说—却有同样比例的人认为“媒体或政府在电视信号中植入了一种能对人进行精神控制的秘密科技”,以及美国高层自导自演了“9·11”事件。

    当我说三分之一的人相信X、四分之一的人相信Y时,要说明的是这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所包含的并不是同一部分美国人。沉浸在不同幻觉中的美国人组成一个个“幻想国”,他们的幻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譬如,相信外星人造访和挟持事件的人更容易相信政府在对民众隐瞒大量事实,进而相信更大规模的阴谋策划,而这又与耶稣再临和世界末日的迫近感不谋而合。梦幻之地好像欧盟,后者由申根区之内一个又一个大小不一、相互独立的区域组成,允许民众在各个区域之间自由穿行,就像匈牙利人和马耳他人可以自由来往法国和冰岛那样。

    另一方面,就如同欧盟成员国之间相互反感一样,梦幻之地中的各个“幻想国”也相互鄙夷,其程度不亚于整个梦幻之地合力面对他们共同的敌人—现实—时所怀有的敌意。许多福音派人士视五旬节派为异端,而福音派和五旬节派又都视摩门教为异端;帕特·罗伯逊称山达基教为撒旦化身;梵蒂冈视奥普拉的粉丝信徒为迷途羔羊;人人都高举真理的旗帜,视异见为谬误。很多人坚信转食品不安全,尽管大量科学共识已经证明这种说法毫无根据,

    而这些人又反过来斥责不相信气候科学的人。的确,梦幻之地的历史就像大学篮球联赛分组预测:在长达几个世纪的角逐中,一些球队滑向失利(如清教徒),另一些逐渐占了上风(如摩门教徒),但至今仍旧缠斗不休。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是这本书将要探讨的问题。简洁的答案是:因为我们是美国人,因为作为美国人我们可以相信任何我们愿意相信的事,我们的意见与他人的平等,甚至高于他人的意见,就算他人拥有专业知识—去他的专家。一旦这种态度在人们头脑中扎根,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颠倒,任何因果关联都会摇摇欲坠。可信与可疑之事可以随意换位。

    近些年来,“主流”成了贬义词,如今它是偏见、谎言和精英控制的代名词。这些被憎恨的“当权者”包含了曾经保护我们免受谬误和荒唐侵袭的机构和势力—媒体、学界、政界、政府、企业、专业协会、众人中受尊重的声音。然而,即使是这些机构和势力也在过去的十年中扶持和助长了每一种可能的幻想。

    一位在美国一所极具威望的大学附属医院工作的资深医生拥有自己的电视节目,并在每天的直播上宣传奇迹疗法。极具影响力的有线电视台纷纷播出将美人鱼、怪物、鬼魂和天使视为真相的纪录片。一位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主持人在节目中推断说,“马航”飞机失踪是神秘力量所为。州立法部门和美国两大政党之一颁布专门措施,来抵御幻想中的“新世界秩序”和伊斯兰教法的实施。一名政治学者只需攻击“‘公众’生活在同一个现实、同一种理性、同一套判断理性的统一标准里”这样的理念,就可以轻易获得同事肯定,并被授予大学终身教职。一名白人女性可以宣称自我感觉是黑人,并装扮成黑人,进而通过这种荒唐的手段成为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的官员—当闹剧被揭穿时,她还宣称:“这已经不是一副我可以随便戴上或者脱下的面具了。我不会说自己是非裔美国人,但是我会说自己是黑人。”比尔·盖茨(BillGates)的基金会投资了一个鼓吹神创论(creationism)的伪科学组织。以前被边缘化的这一切已经逐渐成为主流。理性的缺失变得受人尊敬,有时甚至势不可当。当一些幻想获得关注并变得越来越有传染性,被滥用的宽容会鼓励人们拥抱越来越多的幻想。这就像一种变了味的“黄金法则”在潜意识中控制着人们:如果他们可以相信A,那我们也有权利相信B。

    我们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以及社会中相互影响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在文化、宗教、政治、智识还是心理层面—都给惊人的谬论和谎言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又进一步使它们以不同途径滑向更多令人兴奋的胡言乱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些危险的滑坡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巨大而永久的雪橇滑道网,滑道错综复杂,出口难觅。瞧:梦幻之地已然建成。

    ***

    这本书讨论的范围远远超出了那些清晰确凿、可以证伪的谎言的传播现象本身。我只有在退后一步、将眼光放远的时候,才看清楚了美国究竟是怎样演变成这副模样的。我看到,妄想和幻觉在政治、宗教甚至科学这些已经引发广泛讨论的大命题上的扩散蔓延,其实与充斥在美国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大量虚构和半虚构元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所指的“梦幻之地”中不仅仅有大行其道的谬误,还有将各种虚构元素日渐渗入生活方式的普通民众。一边是阴谋论和魔法,另一边是梦幻橄榄球和虚拟现实,这两种幻想的表现方式让日常生活更加刺激和戏剧化。它们在现代美国的爆炸式增长来自两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个转折点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思维方式大转变。美国人的思维运作系统自此有了新的规则,仿佛人们非常确信他们自己才拥有的真理:做你自己的事,发现你自己的现实,一切都是相对的。这种思维模式既可以是外露的,也可以是暗藏的,既可以是有意识的,又可以是不自觉的,但总之已经在我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第二个转折点始于新的信息交流时代。数字化技术让仿真的虚构元素变得更加强大,不管是在生活方式和娱乐中,还是在意识形态、宗教以及伪科学中,不管带来的是正面还是负面影响。互联网上有着不计其数的网站,不论你相信什么,在其中总能找到兴趣相投的幻想家同伴,并且分享使这些幻想成立的“确凿证据”。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疯子们大都被孤立,他们很难一直坚持自己编造的现实。而现在,无线电波和互联网上充斥着和他们一样虔诚的相同意见者,这对他们来说与看到了真实的新闻别无二致—好像所有的幻想一下子都得到了证实。

    与此同时,计算机将我们(大多数人)眼中的幻想以更加真实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虚拟世界中,我们可以扮成任何时空、任何星系中的任何人或物。但当我们离开这个由CGI(电脑三维动画)创造出的世界,离开路德维希·马克西斯博士(Dr.LudvigMaxis)*和吉安娜·普罗德摩尔女士(LadyJainaProudmoore)**,幻想并不在我们下线的一瞬间消失。在显然是虚构的游戏世界之外,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灰色地带。正是因为网络世界的匿名化,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成为虚拟化的自己,真人与真人之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交流。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把每一种幻想分开来看,它们并不足以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实质性的危害。我们仅仅是用幻想来替代生活中的一些真实而平凡的细节。世界看上去更像一个电影片场,变得更加光鲜、刺激一点,就像希区柯克对于戏剧的定义—戏剧就是生活减去沉闷细节之后的形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觉得自己像一个更具魅力的主人公,活在一个更加炫酷的故事中。在这里,少年可以一夜成熟,年长者返老还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碎片式的幻想逐渐侵占了我们生活中更多的领地。终于,整片草坪都变成了人工草皮。我们不再能分辨出真与假、实与虚。

    从前,如果你想一夜暴富,你得到拉斯维加斯去。如果你想在一片令人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中穿行—假设你没有精神错乱—你得到迪士尼乐园去。曾经,“主题”(theme)还没有变成一个动词,色情还没有变得无处不在,美容整形还不流行,乳房还没有变得不可思议地丰满坚挺,面部也还没有不自然地光滑紧致。我们还没有拿着逼真的道具进行夜以继日的战事重演。我们还没有制造出电视真人秀这个肥皂剧和伪纪录片的杂交产物。

    当然,接受丰胸手术的人和英雄联盟的玩家并不一定相信自己需要购买一打半自动步枪来防身,或是相信疫苗导致自闭症,又或是相信地球的年龄只有6000岁。但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自由量身定做个人的现实,相信任何我们愿意相信的事,假装我们是想象中的任何人。这使得真实与虚构之间的一切界限都变得模糊不清,几近消失。普遍来讲,真相成了个人喜好,变得可以屈伸。我们成倍增长的各种幻想之间还产生了一种协同效应:这些幻想有大有小;有些毒害不浅,有些仅供娱乐;我们承认有些幻想是完全虚构的,对另一些将信将疑,而对有些宗教、科学和政治方面的幻想则确信无疑。科学家告诉人们要警惕环境中的化学制品和人脑中的药物在一起产生的“鸡尾酒效应”,因为不同的物质混合在一起可以相互激发。我觉得各种幻想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这样。我们畅饮的这杯“美国鸡尾酒”深不见底,它以各种各样的幻想调制而成,而这些幻想,不管是有意识的、半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在一起相互激发、强化。

    我们喜欢享用这种毫无节制的自由,我们坚持它的好处,尽管我们害怕、厌恶一些执迷不悟的美国同胞将它滥用。18世纪的时候约翰·亚当斯(JohnAdams)就说过,“事实真相是固执的”,但压倒一切的美国式个人自由在当时还没有写入《独立宣言》或《宪法》,还没有变得神圣不可侵犯,美利坚合众国也仅仅是一个梦想。两个半世纪以后,亚当斯参与创立的这个国家却以多数人的暴政在事实上反驳了亚当斯所说的大道理:“我们的愿望、我们的志趣”和“我们情感的决定力”现在显然正在“变更事实和证据”,因为我们极端的认知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已经高过了一切。

    ***

    我所讲的这一切并不只适用于美国这个把现实生活虚幻化、把荒谬理论当回事的国家。我们只不过是特别地沉浸其中。在众多发达国家之中,我们的喜好带有极端性,我们接纳各种幻想的广度和都超出了一般范畴。当然,那个以虚假研究发起反疫苗运动的医生是英国人,发明动漫角色扮演(cosplay)—把自己打扮成幻想人物—的是年轻的日本“御宅族”(otaku)。尽管在其他发达国家也有超自然主义、预言和宗教伪科学的追捧者,世界上却没有任何其他发达地区像美国这样,让这些信念成为众多人个人身份的核心组成部分。我们是全球幻想之境的熔炉和中心。

    这是美国例外论(Americanexceptionalism)的21世纪版本。美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我们的特殊性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仍旧富有而自由,仍旧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加强大、更具影响力;美国可以说是发达国家的代名词。但与此同时,我们越来越轻信,越来越封闭,对事实的把握越来越弱,这些改变淹没了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的特别之处,我们正变得离“发达”二字越来越远。

    特朗普的当选使许多人震惊,他们觉得这是个难以理解的新美国现象。事实上,现在发生的一切,正是一直以来美国特质的终结果和表现,而使美国成为例外的诸多心态与本能,贯穿于美国的整个历史—甚至可以说始于美国建国以前。我写这本书是为了界定和明确我们的生存状态,描绘这种状态的规模和范围,并提出一些新的思路来解释我们的国家怎样走到了这一步。

    美国是由虔诚的教徒和热情的梦想家建立的,也是由唯利是图的推销者和情愿上钩的受众联合建立的—在四个世纪的过程中,这几股势力让我们变得容易被幻想控制。从塞勒姆猎巫事件到约瑟夫·史密斯创立摩门教,从P.T.巴纳姆到亨利·大卫·梭罗再到“说方言”,从好莱坞到山达基教再到阴谋论,从沃尔特·迪士尼、葛培理到罗纳德·里根、奥普拉·温弗里,再到唐纳德·特朗普,他们无不例证了这种倾向。换句话讲,让我们将史诗般的个人主义与极端宗教相混合,将娱乐产业与一切其他事物相混合,并让这所有的一切在几个世纪的过程中慢慢浸泡和烹制,再加上自由至上的20世纪60年代和互联网时代,我们便得到了这个我们现在居住着的美国,这个现实与幻想纠缠不清的美国。

    我希望我们只不过是走在一条暂时的弯路上,尽管路途漫长,但是终将回到正轨。如果我们处在狂欢中,多时沉醉于用幻想调制的鸡尾酒,如果这是我们跌倒、疯狂、歇斯底里的原因,那我们是不是迟早也应该清醒过来,恢复神志·希望如此。但首先你要认识到,这种倾向已经深深地刻入了我们的国民。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