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欧洲死刑史 圣徒、罪犯、受害者 1200—1700 彼得舒斯特 著 出版社图书 书籍
  • 正版图书 品质保障
    • 作者: 彼得舒斯特著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彼得舒斯特著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ISBN:9780306993804
    • 版权提供:中信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圣徒、受害者的故事

    书名:欧洲死刑史(1200—1700)

    定价:58.00元

    作者:彼得舒斯特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8

    页码:36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9166


    1.精选欧洲1200—1700年年间的市政记录、刽子手日记、旁观者回忆录等珍贵史料,带读者回到死刑行刑现场,领略“刽子手的黄金时代”“女巫迫害潮”“被折磨而神圣的躯体”等死刑史现象。

    2.集中展现超乎我们想象的欧洲死刑判死罪名:偷盗、抢劫、通奸、乱伦、亵渎神灵、兽奸、嫖娼、未婚生子、女巫身份、同性恋、妓女身份、助巫、叛教、质疑教会、亵渎、破坏城邦和平……

    3.历数丰富残酷、令人咂舌的酷刑:火刑、钳烫、绞刑、浸河、活埋、轮刑、锤砸、焚尸刑、车裂、四马分尸、六马分尸、八马分尸、四肢、剑刑、鞭尸、毁尸……

    4.处死犹太人时有两只狗、死刑犯向忏悔等公共表演秀式的行刑仪式和规范,使得欧洲社会道德、伦理价值、法治设定要素等在死刑刑罚中找到根源。

    5.审视个人在宗教力量和国家机器下的命运,次揭示13世纪至17世纪末,欧洲社会如何评判、看待人的存在和价值。


    死刑作为一种刑罚,因其执行的不可逆转,备受争议。死刑及其所涉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已然被辟为一门引人关注的学科。

    本书跨览13 世纪至17 世纪末欧洲中世纪历史,广泛采用当时的市政记录、刽子手日记、旁观者的回忆录等珍贵史料,带读者回到还属于公共活动的死刑行刑现场,了解所谓“刽子手的黄金时代”“女巫迫害潮”“被折磨而神圣的躯体”等等各种凝结了丰富而厚重历史文化因素的死刑史现象。而近500年欧洲死刑的执行方式和行刑仪式,如砍头、轮轧、绞首、火烧、车裂等,亦是不胜枚举,令人咋舌。

    通过翔实史料和生动描述呈现死刑的沉重之余,本书从次揭示了各个时代里,社会如何评判、看待人的存在和价值。


    序言                                                 001

    三个案例                                             005

    1604 年:一名叛徒被人用自己的心脏连扇耳光            007

    1612 年:他终生都叫小根佩尔                          013

    1552 年:一名15 岁青年的欧洲之行                     019

    章 前言                                         023

    问题                                                 025

    死刑的总体形势                                       027

    趋势                                                 031

    分割点                                               036

    原因                                                 037

    死刑犯:被折磨而神圣的躯体                           040

    纽伦堡——死刑之都?                                 042

    第二章 死刑如何演变为宗教秀                          045

    绞刑架奇迹                                            047

    中世纪的遗产:死刑—王侯报复、胜者司法                052

    教会掌控死刑仪制                                      067

    法官对的责任                                      077

    (统治者的)宽宥之德                                  086

    赦免先于司法:结果                                    099

    第三章 受尽折磨之躯                                  103

    狱中                                                  105

    监狱看守                                              116

    “醉”犯                                              118

    关押期限                                              123

    寻证与逼供                                            126

    狱中的与死亡                                      132

    自杀                                                  139

    死刑行刑与死刑仪制                                    144

    绞刑                                                  150

    斩首                                                  152

    轮刑                                                  154

    火刑                                                  157

    四肢                                              159

    中世纪对女人的处决                                    164

    对犹太人的处决                                        171

    对儿童与青少年的处决                                  177

    刑场的尸体                                            179

    科学的死奴仆                                          186

    死刑犯的衣物                                          189

    毁尸                                                  197

    尸体作为医学资源                                      202

    第四章 冲破束缚:近代早期的死刑及行刑仪制            209

    一种死刑神学                                          211

    新型重罪                                              217

    从传统中解放出来                                      224

    不再干涉                                          242

    斗争领域的扩大:死刑作为统治权的象征                  250

    对灵魂的争夺                                          254

    新教牧师哈根多恩的心灵劝说                            262

    天主教的心灵劝说                                      282

    围观群众:悲伤与愤怒                                  290

    替代刑的发现—早期的劳教所                            308

    血腥司法的受害者                                      323

    第五章 结语                                          345

    图片来源                                              356

    参考文献                                              357

    彼得·舒斯特(Peter Schuster)

    1957 年生,德国毕勒菲尔德大学、巴黎社会科学高等学院(école des Hautesétudesen Sciences Sociales)客座,专攻中世纪与早期近代史。


    中世纪对女人的处决

    “……没有一个女人死在了亨茨维尔监狱的电椅上,这是真的,只有两个女人差点上了电椅。”

    ——唐·瑞德(Don Reid), 2001 年

    如果查看相关的资料和数据,我们会发现,中世纪晚期不倾向于处决女人。苏黎世1400—1500 年被判死刑的犯人中,只有5% 是女人。而在18 世纪,这一比例上升了7 倍多。其他城市及统治区的数据也与苏黎世没有太大出入,说明这一趋势具有普遍性。1431—1440 年间,纽伦堡没有一名女子死于刽子手之手。 在1456—1525 年间的科隆,只有不到7% 的死刑犯是女性。在布雷斯劳,这一数字只稍微高一点点。而在帝国自由城康斯坦茨,1430—1460 年间被处以极刑的女性比例还不到2.5%。

    对此,有一个较容易让人理解的解释:女性的犯罪率比男性要低。这在抢劫、杀人等犯罪领域是适用的,因为女人很少卷入暴力事件中。不过,我们得考虑到一个事实:中世纪大部分被处决的犯人都是盗窃犯。而盗窃犯中,男女都有,但法律对不同性别的盗窃犯处置却不同。康斯坦茨1430—1460 年间被审判的94 名盗窃犯中,有21 名是女性。这些女性后都被驱逐出城(有的是被永久驱逐),但那73 名男性盗窃犯中,有49 人死在了绞刑架上。

    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女人在刑场会被区别对待。这一观点始于一名意大利记录官的谎言。1517 年至1518 年,意大利人安东尼奥·德·贝亚蒂(Antonio de Beatis)陪同红衣主教路易吉·达拉哥纳(Luigi d'Aragona)去了尼德兰、法国和德国。他将此次的旅行印象写进了日记中。在纽伦堡停留时,他提到了纽伦堡的司法维护,认为纽伦堡的司法很严厉,有许多绞刑架和轮子,上面挂着被处决者的尸体,当中也有女性尸体,这让他印象深刻。该记载肯定是不真实的,因为16 世纪后期以前,纽伦堡没有一名女子被判绞刑或轮刑。如果有,肯定会引起记录官的特别注意,城市记录或城市档案上肯定会有相关的记载,但事实上并没有相关的记载。

    16 世纪以前,女人死于绞刑的记录非常少。德语区早要追溯到899 年,才能找到一个相关记录。富尔达的编年史记载道,899 年一个反对组织发动了叛变,后被皇帝治罪,为首的发起者和领袖都被判斩首。有一名叫露德布尔克(Rudburc)的女子也被怀疑是领袖之一,后在上巴伐利亚艾布林的绞刑架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这样的例子仅此一例。除了露德布尔克,16 世纪德语区并没有任何其他记录在册的女子死于绞刑的案例。因而,我们看看其他欧洲邻国的情况,才能知道这是否只是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特有情况,还是具有普遍性。

    1449 年,一个轰动案例感动了巴黎市民。一位不知名的巴黎居民在日记中记载了1449 年4 月23 日一名男子和一名女子死在绞刑架上的事。恩古兰德·德·蒙斯特勒(Enguerrand deMonstrelet)的编年史也将此事收录了进去。根据一位匿名记录官的后续记载,当时有很多民众,特别是女子,无论年龄大小,都去观看了这场处决,因为在这之前法国从未有过女子被处绞刑的案例,这是非常轰动的事件。据说这名女子在被判死刑后,请求法庭对她实行绞刑,因为这与她家乡的风俗相匹配(其他文献解释说,她是一名吉卜赛人)。法庭同意了她的请求,认为这样能让巴黎所有的女子都长久以此为戒。不过,行刑前,该女子膝盖以下的衣物被一根绳子绑了起来。

    这名匿名的记录官将该案描述成法国历史上例女绞刑案,也有可能是弄错了。因为流传下来的文献中,有之前已出现对女人实行绞刑的案例记载。13 世纪上半叶,一名朝圣者在欧里亚克城的郊区被人从背后所杀,凶犯是两名男子和一名女子。 人被抓获后,被判处死刑。但这之后发生了什么,各类记载众说纷纭。根据一名担保人的记载,那两名男子被绞杀,女子则被活埋。而其他人却记载说该女子也被绞死了,而且是被吊在那两名男子中间

    被绞死的。我们无法当时的真实场景,这个案例至今都没有明确的定论。

    第二个例子出现在1398 年法兰西高法院—巴黎议会的一个审判中,一名女子在蒙彼利埃被判处绞刑。至于是否行刑,我们不得而知。 此外,还有一个简明记载说1414 年里摩日对一名女子判处了绞刑。我们不必再细究这些模糊的佐证,结论已经很清楚:16 世纪以前,基本没有对女人实行绞刑的案例。

    对此,有一个很直白的解释。有人认为,当时不对女人处以绞刑,是出于正直和礼节,是为了避免有人借机偷看女人的裙下。3这种观点至今依旧存在,但无法让人信服。一方面,刽子手完全可以像巴黎的那个案例一样,将女人的裙子在踝骨处绑住,想偷看的人便无机可寻了。另一方面,如果按照这个解释,我们很难说明,为什么在道德约束更严格的16 世纪,逐渐出现了对女人判处绞刑的做法。故而,我们应该去找其他解释。

    中世纪晚期,浸河是女人常见的死刑方式。除了浸河,还有活埋以及火刑。火刑主要针对异教徒。异教徒在当时被认为是重犯,是男是女并没有多大影响,故而在此可以不考虑。因此,对女人处决的典型方式便是浸河和活埋。相对于其他处决方式,浸河和活埋属于偶然性刑罚,有运气成分,都可能活下来。各地的传统不同,所选择的方式也会不一样。比如雷根斯堡,虽然位于多瑙河畔,多瑙河的水也足够深,可供浸河,但活埋却是雷根斯堡对女人处决常见的方式。当然,浸河的例子也有。被判浸河的女子,手脚都会被绑住,在有些地方甚至还会被装入袋中,扔进河里。不少被浸河的女子都活了下来。1476 年,马里希·哈比尔兰德(Marisch Habirland)因偷盗被罚永不得进入布雷斯劳城,如果她违法进城,便会立刻对她执行浸河的刑罚。不过,有一天她还是潜回了布雷斯劳城,与一名女同伙一起犯下了多重盗窃罪。议会法庭将她交给刽子手,令刽子手将她带到奥得河浸河。虽然她的手脚都被绑在了背后,但她就是不沉下去,而是漂到了离布雷斯劳不远的马萨尔维茨村庄,并在那里搁浅。活过来后,她马上向当时有名的朝圣地韦斯纳克的圣血教堂祷告,感谢对她的救赎。而她的同党,也同样被扔进了奥得河中,很快就溺死了。1504 年,布雷斯劳议会宣判一名专为神职人员拉皮条的女子浸河的刑罚。刽子手将她的手脚绑住后,把她扔进了奥得河。当时奥得河的水很浅,她“因为的意愿”,没有沉下去,而是直流而下,后被一名渔夫看到,将她打捞上了渔船,带到了陆地上。该女子随后便称是圣安娜在帮她,让她毫无畏惧地挺过了浸河,议会也随即宣布释放她1517 年,雷根斯堡一名女纵火犯被浸河后并未死,而是被人从多瑙河救了出来。雷根斯堡议会释放了她,并出资刻了一块圣碑,以纪念这场奇迹。

    我们后面会看到,从16 世纪开始,浸河在很多地方都被取缔了,原因是宗教改革后,是否干涉变得可有可无,不那么重要了。不过,经历了宗教改革的瑞士有些地区例外,依旧保留了这种刑罚。1567 年,巴塞尔议会先判处了一名弑童女犯活埋的刑罚,在神职人员的干预下又改判浸河。刽子手将该女犯绑好后,将她扔进了莱茵河。在托马斯(Thomasturm)的高地,她从水里浮了上来,挺过了浸河,随后被无罪释放。 1541 年,巴塞尔议会法庭明确了浸河的程序以及在浸河时所起的作用大小。如果法庭宣布对一名男子或女子实行浸河,大仆役应让渔夫在行刑那日安排四名男子划船,陪被行刑者到托马塔。随后应中断行刑,将被浸河者带上岸,掘墓人应马上将浸河者身上的绳子解开,“这样如果要像以前那样拯救这个可怜人,那他便不会因无法呼吸而死去”。

    当然,在中世纪人的想象世界里,如果有人挺过了浸河,他们便会认为这是和圣灵在起作用。问题是,为何法庭偏要让天意来决定被判浸河的女人的命运?理解这一点的关键是中世纪的女人观。女人那时被认为是有缺陷的生物,容易受人影响,且只能部分掌握自己的感官。简而言之,女人被认为很低能。女人在智力上被认为与虽长大但未成年的人的智力相当。这样的人,如果犯了罪,可以完全让她负责吗?对于这个问题,中世纪晚期的法官并不很确定,因而尽量避免判处女人死刑。如果所犯之罪特别大,不得不判死刑,那法官便会判处女性特有的刑罚,让天意来决定其生死。福拉尔贝格州费尔德基希的一名女子在发誓不报复后被法庭释放,誓言中提到了原先对她判处活埋的决定:“她应在折磨地(折磨地指的应该是绞刑架)被活埋,这样便是将其交到了手中”。

    可以认为,中世纪对女性采取特别的死刑方式,是因为世俗法庭不确定女人的责任能力。这也可以通过除了女人外也有未成年人被判处有可能生还的浸河来确认。卢塞恩法庭1470 年一开始欲判处一名15 岁的盗窃犯绞刑,基于很多人为他求情以及他未成年的事实,法庭后宣判用较轻的刑罚—浸河来取代绞刑。

    除了未成年人,浸河还被用于处罚那些在某种程度上做出了忤逆或教会之事的男子,通常包括偷盗教会财物、重婚以及亵渎神明等。在这种情况下,法庭倾向于判处其浸河,将其命运交到手中。1418 年,伯尔尼一名偷盗教会财物的犯人活过了浸河,围观的群众十分惊讶,他解释说自己一直在想附近的一幅玛利亚画像,是圣母玛利亚拉住了他,使他得以生还。不久后,一名亵渎神明者也活过了浸河处罚。 1466 年,磨刀匠昆茨·冯·霍尔(Cuntzvon Holl)站在了纽伦堡的死刑法庭上。他被指控娶了两名女子为妻,犯了重婚罪,后被判装入袋中浸河。记录官约翰纳斯·米尔勒记录道:“他在河里浸了很久,大家都以为他死了,便将他抬往圣泽巴尔德的牧师住宅处,准备择日将他下葬。但在路上,水从他口里流出来,他又活了过来。”他身体恢复后,议会想再次逮捕他,遭到了牧师的拒绝。牧师认为,霍尔所处之地是圣地,况且他也挺过了应受的刑罚。在牧师的求情下,议会终赦免了霍尔,也没有让他发下不报复的誓言,甚至还许他待在纽伦堡。与此同时,议会追究了执行此次刑罚的刽子手的责任,以“行刑不成功,责任在刽子手”为由将其关进了地下监狱。不过,议会因无法找出刽子手的过错,不久又将其释放。 1457 年,纽伦堡一名男子在浸河时活了下来,随后被法庭释放,之后很多年在纽伦堡生活得很好,没有任何不良记录。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