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世界简史 威廉麦克尼尔 著 世界史 出版社图书 书籍
  • 全球50年,经典可靠的世界历史入门
    • 作者: 威廉麦克尼尔著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威廉麦克尼尔著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ISBN:9785788789035
    • 版权提供:中信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全球通史开山之作,完整讲述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互动的故事;全球50年,经典可靠的世界历史入门;世界史的伟大书写,从威廉·麦克尼尔开始


     

    书名:世界简史

    定价:88.00元

    作者:威廉麦克尼尔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9-06

    页码:59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21703085

     


     

     

    美国一代史家威廉·麦克尼尔的《世界简史》是公认的全球通史开山之作,被赞誉为“已出版过的叙述和解释整个人类史的著作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倘若您只想阅读一部有关世界历史的著作,那么,威廉·麦克尼尔的《世界简史》就是您要找的那一部!

    读麦克尼尔《世界简史》的N个理由——

    1.全球持续近50年,中文简体版首版已销售达10万册,本次新版逐句修订,文本更加精良;

    2.当代知名的历史学家、全球史研究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集结一生研究的心血之作;

    3.全球通史开山之作,初次完整讲述人类文明互动的故事;

    4.1967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历经四次修订,内容体系臻于完善;

    5.美国、日本近千所知名大学指定教科书;

    6.美国空军学院(AFA)指定世界史教材;

    7.位居日本历史图书通史类榜首,仅2012年便狂销50万套;

    8.普通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臻选入门读物:读这本书,就能轻松搞定世界史。

    9.全书收录100余张精彩图表,附标记人类文明历程的历史年表,特别推荐了进一步阅读的书目;并针对1976年之后的世界历史与文明发生的重大事件做了全新论述,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

    10.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简明流畅,是一般世界通史读物所不及的。不管是上班族、学生教师,还是商界人士、政府官员,威廉·麦克尼尔的《世界简史》都是经典可靠的世界史入门读物。

    11.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本特利、何炳棣、许倬云、钱乘旦、刘新成等知名史家纷纷推荐。

     

    美国知名历史学家、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的《世界简史》是公认的全球通史开山之作,从隔绝孤立到动态交互,初次完整讲述了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互动的故事。全球50年,经典可靠的世界史入门,阿诺德·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杰里·本特利、何炳棣、许倬云、钱乘旦、刘新成等鼎力推荐。中文简体版首版近10万册,全新修订,重磅上市。

    世界史的伟大书写,从威廉·麦克尼尔开始——

    1963年,麦克尼尔出版《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史学界一般以此作为全球史诞生的标志。

    1964年,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世界历史课程,为此他为“学生和一般读者”将《西方的兴起》精编简化,于1967年出版《世界简史》作为该课程的教材。

    自1967年问世至今,麦克尼尔《世界简史》经过四次修订再版,一直在英语世界中不衰,既是美国大专院校世界史课程的必读著作,也是普通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初选入门读物,甚至成为美国空军学院的指定教材。

    麦克尼尔的贡献和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世界史只有文明间的互动才有意义,他不断书写文明间的冲击与反冲击、征服与反征服。麦克尼尔的《世界简史》以文明为单位,书写全球文明的互动,让之前隔离、孤立的世界史,变成动态、交互的世界史,绘制了一幅人类文明的交互网络图。这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研究的开始。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三十章,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迄21世纪初,聚焦于中东、印度、中国、欧洲四大文明,将人类的历史视为一个处于潜在状态的整体,以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为主线,勾画整体而互动的世界史上的重要事件,综览几千年间各个文明交融传承、兴衰演变的宏观全景。

    《世界简史》主题突出,脉络清晰:部分为旧大陆各大文明的出现和确立,部分为各文明之间的平衡,第三部分为西方的支配地位,第四部分为全球性世界主义的开端。他强调文明间的,不断书写文明间的冲击与反冲击、征服与反征服,地理、交通、技术、文艺等,人类文明的诸要素一一展现在他的生花妙笔之下,不仅内容包罗万象,而且文字引人入胜。

    威廉·麦克尼尔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具有深邃的洞察力,在广阔的范围内描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图景。任何读过此书的人,都将对铸就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那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获得一种更为深刻的洞察与认知。

     


     

     

    赞誉推荐

    中文版序言

    第四版前言

    前言

    部分:旧大陆各大文明的出现和确立(公元前500年之前)

    第一章人类历史之初

    第二章文明扩散的阶段(至公元前1700年前)

    第三章公元前1700~前500年中东的世界主义

    第四章印度文明的确立(至公元前500年)

    第五章希腊文明的确立(至公元前500年)

    第六章中国文明的确立(至公元前500年)

    第七章蛮族世界的变化(公元前1700~前500年)

    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部分:各大文明之间的平衡(公元前500~公元1500年)

    第八章希腊文明的繁荣(公元前500~公元前336年)

    第九章希腊化文明的传播(公元前500~公元200年)

    第十章公元前500年~公元200年的亚洲

    第十一章印度文明的繁荣和扩张(公元200~600年)

    第十二章蛮族入侵和农耕文明的应对(公元200~600年)

    第十三章伊斯兰教的兴起

    第十四章中国、印度和欧洲(600~1000年)

    第十五章突厥和蒙古征服的影响(1000~1500年)

    第十六章中世纪欧洲和日本(1000~1500年)

    第十七章1500年前文明世界的边缘

    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第三部分:西方的支配地位

    第十八章地理大发现及其世界影响

    第十九章欧洲的自我转型(1500~1648年)

    十章欧洲的外围:俄罗斯和美洲(1500~1648年)

    十一章伊斯兰教王国及其印度教和基督教臣民共同体(1500~1700年)

    十二章1500~1700年的远东

    十三章欧洲的旧制度(1648~1789年)

    十四章美国和俄国(1648~1789年)

    十五章亚洲对欧洲旧制度的反应(1700~1850年)

    第三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第四部分:全球性世界主义的开端

    十六章“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引起的西方文明转型(1789~1914年)

    十七章亚洲对工业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反应(1850~1945年)

    十八章非洲和大洋洲(1850~1945年)

    十九章西方世界(1914~1945)

    第三十章1945年以来的全球竞争和世界主义

    第四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索引

    译后记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H.McNeill,1917—2016)

    当世知名历史学家、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创者”、芝加哥大学荣誉退休,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在全球史方面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与斯宾格勒、汤因比齐名,被誉为“20世纪对历史进行世界性解释的巨人”,开辟了一个西方世界史学的新时代。

    1963年,他以一部《西方的兴起》(TheRiseoftheWest)一举成名,并因此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他笔耕不辍,迄今已出版30多部作品。1996年,威廉·麦克尼尔因“在欧洲文化、社会和社会科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伊拉斯谟奖。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为威廉·麦克尼尔颁授国家人文勋章,以表彰其在人文科学研究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1964年,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世界历史课程,为此他为“学生和一般读者”精编简化了《西方的兴起》,于1967年出版《世界简史》作为该课程的教材。自1967年问世至今,《世界简史》经过四次修订再版,50多年来在英语世界中不衰,既是美国大专院校世界史课程的必读著作,也是普通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初选入门读物,甚至成为美国空军学院的指定教材。

    麦克尼尔的贡献和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世界史只有文明间的互动才有意义,他不断书写文明间的冲击与反冲击、征服与反征服。麦克尼尔的《世界简史》以文明为单位,书写全球文明的互动,让之前隔离、孤立的世界史,变成动态、交互的世界史,绘制了一幅人类文明的交互网络图。这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研究的开始。

    其他主要作品有《瘟疫与人》(PlaguesandPeoples)、《竞逐富强》(ThePursuitofPower)、《人类之网》(TheHumanWeb,与其子J.R.麦克尼尔合著)、《追寻真理》(ThePursuitofTruth)等。

    译者简介

    施诚,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从事欧洲中世纪史、文艺复兴史、全球史教学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和译著多种。

    赵婧,历史学硕士,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

     


     

     

    威廉·麦克尼尔把人类历史视为一个整体,而人类历史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在发展,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历史确实已成为一个整体……麦克尼尔把一个复杂的故事讲述得相当流畅易懂。

    ——阿诺德·汤因比(ArnoldToynbee,知名历史学家、《历史研究》作者)

    威廉·麦克尼尔学说贡献的意义需要予以重视。此前,世界史大多是留给了外行的业余史家和诸如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阿诺德·汤因比等这样的历史哲学家。在对人类各个文明的兴衰模式和一般规律的研究探索中,他们均把各个文明视为孤立的、可以自行说明的事件来对待。而威廉·麦克尼尔在该书中,则对这种对待时间和空间的非历史的贬低做法加以取代,并由此证明,世界史是一个切实可行的且知性上受人尊敬的学术研究领域。

    ——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知名历史学家、《全球通史》作者)

    世界历史的伟大开始,关键的奠基人是威廉·麦克尼尔。

    ——杰里·本特利(JerryBentley,知名历史学家、《新全球史》作者)

    世界历史作为一场运动或是一个研究领域的兴起,人们会异口同声地把它归功于威廉·麦克尼尔。

    ——凯文·雷利(KevinReilly,知名历史学家、美国世界史学会前主席)

    威廉·麦克尼尔在《西方的兴起》一书中所展现的那种综合能力,在这本《世界简史》中又有天才的发挥,而且,视野更加扩展。这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有一种特殊的天赋,他能够将各大文明的发展模式、它们的嫁接移植、冲突斗争以及各自的贡献地联系到一起,整合为一部全球的历史。

    ——杰弗里·布鲁恩(GeoffreyBruun,知名历史学家)

    威廉·麦克尼尔更清楚地认识到,汤因比强调世界文明的隔离是错误的。他认为文明之间一直是相互联系的,这些联系常常是社会变化的通衢。这种认识成为《西方的兴起》和《世界简史》的指导原则。……在世界历史教学方面,他不是孤独的。终,美国有数千所大专院校、高中开设了世界历史课程。现在美国每年至少有25万学生学习世界历史课程。教师们可以选择的教材多达24种,但是很多教师仍然喜欢选用威廉·麦克尼尔的《世界简史》。

    ——J·R·麦克尼尔(J.R.McNeill,知名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之子)

    一本书能够长销几十年,一定有其原因。本书的两个特点也许可以解释它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强的生命力:首先,它从一个简单的视角(文明的互动)出发,对于世界历史的叙述一以贯之,容易理解;其次,跟其他大多数教科书相比,它尤为清晰简洁。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H.McNeill,本书作者)

    美国与我同僚及学术关系久而且深的威廉·麦克尼尔等无一不预觉到世界之进入“大一统”局面,无一敢深信这行将一统世界的大帝国(及其盟属)能有低必要的智慧、正义、不自私、精神、理想和长期控御无情高科技的力量而不为高科技力量所控御。今后全球规模大一统帝国继续发展演化下去,是否能避免以往各大文化的后没落与崩溃,正是关系全人类命运不能预卜的大问题。治中国通史不能仅凭传统经史的训练,具有近现代世界眼光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何炳棣(中国历史学界泰斗、《读史阅世六十年》作者)

    这本书在四十多年前出版,轰动一时,成为世界史的标准教科书。现在的历史教学与研究,世界史已是显学。过去以国家历史为主题的史学,竟在逐渐转变为全球史观。从这个角度看,麦先生的书,的确有发踪之功。

    ——许倬云(知名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誉退休讲座)

    《世界简史》以文明为单位,书写文明的互动,强调文明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认为人类历史有整体性,而关系则是整体性的体现。在这个方面,威廉·麦克尼尔尽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钱乘旦(知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

    若从威廉·麦克尼尔1963年发表《西方的兴起》一书算起,时间已过半个世纪,全球史不仅没有淡出史坛,反而被普遍承认为一种历史叙述范式。在“全球视野下”重新审视人类历史活动,修正原有结论,开启新的思考,更成为史学研究的一种趋势。

    ——刘新成(知名历史学家,首都师范大长、全球史研究)

    假使有人想找一本中文(或中译)的西洋通史或世界通史,我建议先到Google,直接搜寻“威廉·麦克尼尔”或“WilliamMcNeill”就对了。

    ——周梁楷(台湾大学历史系)

    的训练和充满想象力的眼光使得他能写出一部又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李弘祺(美国纽约大学历史系)

    在威廉·麦克尼尔的书中,各种文明总是在相互作用,并同周围的非文明社会群体彼此影响。他认为,这种涉及技术、文化和经济交换(如贸易)等领域的接触是导致各文明内部演变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邵东方(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

    威廉·麦克尼尔治学严谨勤奋,著述宏富,耄耋之年尚笔耕不辍,对文明史的关注与研究是其史学成就中的重要特征之一。从一定程度上讲,麦氏史学成就即得益于他对文明和文明史深刻而独到的认识。

    ——王晋新(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

     

     


     

     

    中国文明的确立(至公元前500年)

    黄河从中游开始离开蒙古草原的不毛之地,经松软的黄土高原,奔向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区。这个肥沃地区易于开垦,零星的降雨滋润土壤,有时倾盆大雨带来突发的洪水,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连续几个季节都没有降雨,这样庄稼就会遭受干旱,偶尔干旱会持续几年,这取决于季风到达北端的范围。

    在这种脆弱的环境里,公元前3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农民开始种植粟。后来,黄河流域的农民开始种植来自中东的小麦和大麦、亚洲季风气候区的水稻。但是在一个水资源可能极其缺乏的地区,水稻的种植从来不多,更多的是耐干旱的粟、小麦和大麦。

    在黄河流域的中游地区,三种不同的新石器时代居民点被发现了。其中之一被称为“黑陶文化”,它发展出相当大的村落,有时还围以坚固的土墙。有关他们的大型祭祀陶罐形状的详细情况与中国文明早期的青铜器非常类似。因此,“黑陶”民族很可能是历史上中国人的祖先,虽然还不敢肯定地认为,创造了其他风格陶器的民族没有为正在形成的中国文明做出贡献。

    从根本上说,中国文明是独立兴起的。半干旱黄土的独特自然环境意味着日常农业劳动与其他地区不同,而这为独特的、相对较高水平的、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发展的文化提供了条件。但是在它的早期,中国文明似乎已经受到外来入侵者的影响,这些外来入侵者的一些基本技术至少间接地来自西亚。

    安阳的考古发现证明了这一点,安阳是商朝的都城之一,年代定位于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100年。安阳揭示了与黑陶村庄农民遗留物质的一些重要差异,特别是王室墓葬包括殉葬马骨架、青铜武器和用具、马车。显然,这些特点是几乎同时代中东、希腊和印度战车征服者的强烈余音。其他两个证据是复合弓箭(特别加强了力度以使它更短但更有力,因此,在战车范围内非常有用)和城市的长方形布局—城墙内两条主要街道在呈十字形交叉。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以及黄河流域与西亚的遥远距离给一些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否认中国如此之早就与中东有如此重要的联系。中国文字的独特性和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高超技艺,也给那些否认中国文明从根本上受到遥远西边所发生的事件影响的人以深刻印象。但是一旦战车受到人们喜爱,那么使用这种新式和占据压倒性优势武器的人就发现,他们可以轻易征服中亚绿洲的和平农耕者,正如其他战车兵能够征服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和爱琴海地区一样。此外,面积不等的绿洲遍布中亚各地,这些绿洲都位于雪山融水形成的河流沿岸,这些河流终消失在喜马拉雅山、阿尔泰山、天山脚下的沙漠之中。的确,在一定意义上,黄河流域只是大和东边的绿洲而已,位于一条大河旁边,这条大河能够突破沙漠障碍,重新到达雨水灌溉地区,并且终注入大海。

    年代顺序关系符合战车技术向东、向西和向南传播的观点,因为征服者的战车首次出现于中东的时间,与同样的军事装备到达中国之间相隔200年。但是这些绿洲的考古调查仍然是初步的,没有发现任何战车征服者的证据,尽管人们期望在那里追寻到战车征服者的足迹。这意味着安阳的统治者与西亚存在联系的说法仍然只是一种推测。

    商朝

    传统上认为,统治的中国的个王朝是夏朝,尽管没有考古发现能够明确支持这一观点,除非黑陶村落代表的即是夏朝的物质遗存。另一方面,安阳确实属于记载于中国历史中的个朝代—商朝。两种传统的编年史中比较短的那种确定商朝存在于公元前1523年至公元前1028年1,现代学者找不到任何理由去质疑这种纪年的正确性。

    显然,解释不够完整的考古资料需要倍加小心。如果征服者的确经过中亚的绿洲来到这里,那么他们可能与当地妇女通婚,在大约两个世纪里,派他们的子孙前往一个又一个绿洲。所以,我们不必设想,当商朝在中国建立的时候,印欧语系蛮族人像涌入印度那样大批迁徙。此外,征服者显然很快就采用了被征服者的许多文化,或者更准确地说,当商朝贵族对黄河流域农业人口建立统治时,统治者很可能开始征收赋税,作为收入的一部分,以维持一群因化而迅速提高了技术的工匠。有些技术对中国来说似乎是新的,例如,青铜铸造和车轮制造技术—它们是至关重要的战车装备。但是新技术也能够用在老地方,正如商朝墓葬出土的数千件用于仪式的精美青铜器所证明的。许多青铜器的形状类似于我们已经熟知的黑陶的形状,装饰这些青铜器表面的扭曲的动物几何纹形(饕餮纹)也许起源于黑陶居民所熟知的古老木雕艺术风格。

    安阳考古发现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大量“甲骨”。这些牛胛骨或龟甲壳是供那个古代社会的祭司参考的,后者希望从中发现对未来各种紧急问题的答案,诸如“会下雨吗”“蛮族人会发动袭击吗”等。作为尽职尽责的人员,祭司们急于提高解释神赐予的各种迹象的技巧。有时甲骨同时记录着问题及其答案,书写所用的这种文字是现代中国表意文字的直接祖先,以至于现代学者次发现甲骨文后没有多大困难就识读出了许多。

    我们无法通过刻写在甲骨上的简短记录对商朝社会和政府进行太多的推测。其他考古材料无非也只能告诉我们,商朝社会是尚武的、贵族制的,维持了一小撮技术高超的工匠,他们为贵族主人制作大型的精美物品。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耕作,在宫廷和贵族家庭生活中不起任何积极作用。商“帝国”可能在武士酋长之间分封,这些酋长只受遥远的更高的中央权威的节制。但是由于实在缺乏证据,所以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

    甲骨文的确提供了更全面的商朝宗教思想信息。几个神的名字出现在甲骨上,虽然他们的作用很少有明确规定。有些神似乎是山川、河流、湖泊或类似的自然物的化身。在其他情况下,无法确定其含义的符号可能是指祖先的灵魂。商朝实行殉葬,一个死去的国王需要全体随从和廷臣陪葬。这个特点孕育了后来中国人的情感,并提醒我们商朝社会与蛮族的习性多么相近。

    周朝

    公元前1028年左右,商朝被周人建立的周朝取而代之,周人来自中国西部,今天陕西境内的渭河流域。没有理由怀疑中国传统历史的基本精确性,这种传统历史把周朝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周朝或西周(公元前1028—公元前771年),都城仍然在渭河流域;晚期周朝或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都城迁移到几乎位于中原地区的洛阳。

    西周时期,中央政府对中国北部大多数地区也许或多或少还能实行的控制。但是在公元前771年,蛮族突然攻占了它的都城,打断了帝国直系继承体系,使中央政权陷于瘫痪。次年,周王室后裔的一支在洛阳声称继承了帝国王位,由此开启了东周时期,但是未能恢复的中央权威。相反,各地诸侯为了争夺权力和更高的地位而发生混战,陷入一系列外交和战争之中。他们之间的争斗逐渐变得越来越残酷,因为通过改进行政管理和作战技术,相互敌对的诸侯扩大和加强了势力。

    到传统上被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年)的时代结束时,中国文明的地理范围迅速扩大了。为了躲避中原地区不断增多的暴力活动而迁徙的避难者把中国文化和技术传播到周边各民族,并且因此,把后者也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诸侯寻找蛮族盟友的活动也产生了同样的效果。这些过程把中国北部沿海地区首次纳入了中国文化的范围之内,中国生活方式的边界延伸到南方的长江流域。总之中国正在迅速地确立后来可辨认的中国的地理范围。

    另一个甚至更重要的方面,是中国在周朝逐步形成历史意义上的自我。因为正是在周朝,作为后来中国文明基础的各种思想都首次清晰地出现了。此外,东周时期,在中国分裂出来的每个彼此敌对的国家里,政府官僚机构的管理艺术和适应官僚中央集权的社会制度出现

    了。固然,直到汉朝建立(公元前202年),思想和实践才相对统一,但是中国文明的主要因素和重心在3个世纪前,即公元前500年左右,就已经很明显了。

    从一开始,周朝征服者就似乎摒弃了更野蛮的商朝宗教仪式,停止了人殉和人祭,他们很可能通过声称受“天命”而篡夺了高权力。这个自然变成了后来中国政治思想的基石,正如某些儒家学者所认为的那样,这种观念也许可以追溯到周朝批征服者的宣传。随着后来的发展,这种理论演变为,被模糊化的与神人同形同性的高神祇“天”把统治人间的权力赋予特别挑选出来的代表—“天子”或“皇帝”。只要行为虔诚而正确,那么“天子”就有望继续保留其帝位,而不虔诚或粗鲁、不当的行为导致“天命”被收回,同时赋予其他可能被选择担任人间统治者的人。

    周朝统治者的职责还包括施魔法。例如,当需要雨水时,周天子被期望通过进行适当的祈雨仪式而让天公降雨。这种事情逐渐被精心构建成宇宙理论,在汉朝得到全面发展,这种宇宙理论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天上与人间的关联。例如,正如满天星辰围绕紫微星(北极星)运转,人间事务则被认为围绕皇帝运转,他不仅负责战争和政治事务,而且负责人间可能影响人类活动的所有现象。一个明君会让他的国家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一个昏君则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皇帝的根本职责就是行为举止必须严格遵守繁复的礼仪,只有这样,人世和上天才能达成和谐,而和谐是人类福祉所必需的。

    这些观念既增强皇帝的权力,又对其做了严格限制。一个明确的含义是天下只有一个天子,所有其他统治者的权威都必须通过某种真实或杜撰的代表关系而从天子那里获得。西周时期,天子的权力确实比较大,没有给理论家造成什么困难。地方贵族以多种土地占有制度占有土地,这些土地很快便变成世袭的。这种制度固有的离心倾向遭到宫廷的抵制,在这些里,贵族子弟不仅学习军事技术,如射箭,而且学习礼仪知识,当他们变成一家之主,肩负整个家族利益时,他们必须施行这些礼仪。掌握这些礼仪知识也意味着熟悉它们背后的思想,即政治合法性和人类社会秩序理论,这种理论使“天子”成为人间事务的高负责人。适当地举行必要的仪式也要求识字,所以周朝的年轻贵族不得不至少学会艰难的基本汉字。因此,他们集统治者、武士、祭司、书吏的技巧和职责于一身,他们亲自履行这些职责。而在中东,这些职责从很早时候起就被分化给人员了。

    但是,公元前770年后,现实和理论之间开始出现程度令人烦恼的差距。东周统治者再也不能享有他们祖先曾经真实地实施过的权威。有名无实的“天子”变成了中国中部地区一个小国的弱小统治者,而边境地区新崛起的诸侯为自己建立了更为强大的王国,仅仅口头上表示—如果有的话—为周朝宗教和宇宙哲学服务。在列国彼此争战的时代,为了征募可靠的军队,征收更多的赋税就成为生存的必然代价。这要求诸侯寻找为自己服务的人,这些人愿意打破先例,为了实现国家的目标,而把其他人当作工具。总之,它需要行政和军事官僚机构的密切合作。

    儒家和道家

    连绵且不断升级的暴力战争,加上这种战争给国家权力大化带来的各种压力,都不符合古老的礼制。这些古老礼制认为,正确地遵守传统仪式是人间良好秩序和繁荣的关键。直接批判是一种可能出现的反应。这种批判思想由许多务实的政治家和被统称为“法家”的人直截了当地提出来。但是他们对传统思想的激进批判终没有胜出,相反,正是顽固保守的但被修正过的儒家思想持续到现代,儒家给中国社会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孔子在生前(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根本不清楚会有这种后果。这位圣人的确自认为是失败的,因为他周游列国却从未被征召重用;他相信只有通过行使权力和承担责任,受过教育的人的品德才能被充分地表现出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与他自己一直向往在相互竞争的国家林立的时代被授予官职、从事实际政治工作相比,孔子通过他的信徒统治中国,不仅时间更长,而且意义更加深远和重要。

    对孔子来说,甚至他终的成功都显得荒谬,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在古人智慧的基础上增添任何新东西。在某种意义上,他否认自己的思想是新颖的。这是事实,因为孔子以深刻的怀旧情绪向往西周时代,甚至怀念商朝、夏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他觉得那时是好时代,因为天与地的关系和谐。这种历史观为孔子思索当时的核心问题提供了舞台:贤良者如何在乱世生活得更好些?因为如果普遍存在的天地和谐关系缺失,正如明摆着的事实,那么一个智者该当如何呢?

    孔子的回答是冷静的、不系统的、中庸的。他说,一个智者应当在所有正常情况和生活遭遇中追求道德,尽可能地了解并遵守古代的礼制。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他都应当是仁慈的、明智的、勇敢的。他应当尊重比自己等级高的人,并期望与等级低下的人区别开来。孔子对君子之道做了阐发和说明。君子一旦被授予官职,应当贤明地治理,但不可为攫取权力而背离君子之道,自降身份。攫取权力与品德不相容,而且按照孔子的说法,品德一直是人类生活的高目标。

    孔子认为贵族身份不必世袭。相反,他似乎认为适当的教育能够使年轻人变成君子,即使他的父辈出身于卑微的社会底层。因此,建立在人性倾向基础之上的教育也许为那些有抱负和能力的人打开了道路,他们希望由此步入社会上层。这将变成传统儒教中国非常突出和重要的一个方面,标志着与西周时期的贵族世袭制度的决裂。

    孔子明确拒绝探讨神灵问题。他从未怀疑它们的真实性或魔力,但是当人世处于如此混乱和动荡的境地时,他更喜欢直接关注事物的人类一面,而拒绝把“天”和祖先神灵的神秘作为适当的审视目标。学习古代君子曾经处理与“天”和祖先关系的传统礼仪,比徒劳地探讨神性或神力更好!

    孔子的弟子记录了他的言论,将之传给后世,也许做了编辑加工,作为他们尊敬导师智慧的表现。传统上人们把后来中国学术经典《五经》的编订归功于孔子,但几乎可以肯定,这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但是把传统中国著作编成五部经典的做法对后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学习这些经典变成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的标志,熟练地从其中任何一部经典中引经据典,以纯正、古典风格使用书面语言就成了中国绅士的标志。刻苦钻研有限的几部经典著作(当然包括汇集了孔子言论的《论语》),赋予后世中国人共同的基本态度和价值观念核心,这个核心成为中国文明的黏合剂。

    孔子强调的“克己复礼”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被遗漏的东西太多了:在孔子设想的井然有序的世界里,人类激情的深度和大自然的神秘没有任何地位。其他密切地关注现实生活中这些方面的思想流派在中国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其中重要的是道家。这是一种以多少有些神秘的知识为创立的界定不清的传统。道家强调神奇的魅力和被认为能获得健康长寿的仪式,以及超越人类和大自然的其他非凡的力量,即翱翔于天空的能力。后来,也许受到佛教的影响,道家达到了类似于宗教的定义。但是在孔子时代,道家显得更像西伯利亚的萨满教,或者美洲印第安部落的巫医,而不像希腊的哲学家或印度的圣徒。

    但是,道教的存在为古代中国提供了儒家所无法提供的世界观的平衡。中庸之道和克己复礼需要神秘和魔法的补充,以便满足普通人的需要,使生活于艰难动荡的时代的人能够表达跌宕起伏的情感。通过互补,儒家与道家构成了异常稳定的思想体系,虽然后来历经许多变化和补充,但是没有根本性的中断,从孔子时代持续到公元20世纪。没有其他任何文化传统如此长久地统辖着如此众多的人口。中国与其他文化的相对隔绝有助于取得这种稳定,但是把常识与无限精妙起来的中国方式的吸引力,也有助于它获得长期而辉煌的成功。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