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郑佳雯著 青少年心理疗愈手记 原生家庭父母与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家庭关系青少年成长教养方
  • 正版图书 品质保障
    • 作者: 郑佳雯著
    •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郑佳雯著
    •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1
    • 开本:32开
    • ISBN:9787290336906
    • 版权提供:四川文艺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编辑

    此书由11个案例组成,涉及不同年龄的11个患者,大多是原生家庭父母和子女成长过程中因为相爱相杀造成的心理问题,作者用通俗浅近且专业的语言叙述问题的前因后果、描述咨询者循循善诱给出的解决方法、探索建立良好家庭关系和青少年成长环境路径。

    媒体评论

    本书采用新颖独特的体例,将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与青少年成长故事讲述巧妙自然融合,兼具专业性、科普性和可读性,是学校班主任、心理辅导人员和家长朋友的阅读佳作。
                                                     ——焦蒲(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所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这是一本从心理咨询角度解析青少年抑郁的著作,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对教养方式、家庭关系、教育、青少年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了反思,强调了心理咨询的价值。对那些深受抑郁之苦的家庭来说,提供了一种走出困境的希望。
                                                                                        ——李松蔚  (心理学博士,家庭咨询师)

    目录

    我的痛苦没人能懂,连我自己都不懂 _001
    你的眼里只有“他” _024
    如果我能活到长大的那一天 _045
    没有伞打的孩子 _071
    我是海后 _092
    道歉的“末班车” _114
    争 宠 _155
    母爱演习 _188 
    初秋的花瓣 _218
    被隐藏的欲望 _243
    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_268

    后记:抑郁的尽头是愤怒 _288

     附:青少年自杀风险评估 _291
    抑郁自评量表 _292
    抑郁自救宝典 _296 

    在线试读

    我的痛苦没人能懂,连我自己都不懂

    那是一个阴云密布的早晨,初秋的寒意不断袭来,乌云仿佛要包裹住整个城市,渐渐压向地面。当我冲到办公桌前冲了一杯温暖的拿铁,感受温度从手心里慢慢扩散开来的时候,这个孩子便出现在我的咨询室了。

    他被四个人好好地保护在中间,一米八几的身高,长相也颇为英俊,眼睛不大,鼻梁高挺,晃眼一看酷似黄晓明,相貌、身材在同龄人中是出众的。然而,他脸色苍白,完全没有健康的血色,仿佛多日未晒过太阳一般。身高虽有一米八几,但是一直佝偻着背让人感觉未老先衰,这一切与他的英俊相貌形成鲜明对比。

    围在这孩子身边的,是他的父母和爷爷奶奶。

    我见过很多陪诊的人,但一下子来这么多人陪诊的情况,倒也并不多见。

    大约是在大半年前,我为一家单位做心理讲座时认识了孩子的爸爸。讲座结束后,他主动跟我交流了关于亲子沟通方面的问题,我当时以为他只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了些许困惑,短暂地交流后,他还特意留了我的联系方式,似乎已经预见到的见面。

    一周前接到他的电话时,他的声音无比低沉。不仅没有在电话里介绍孩子的情况,甚至没有打招呼和自我介绍,只说孩子吞了很多药,目前已经抢救过来,希望出院后能和我见面,语气里充满担忧、焦虑以及束手无策。

    这次见面虽然在我意料之中,但也在意料之外。

    从走廊的尽头走来,四个家长围在孩子的身边。爸爸走在前面,愁容满面,脸上的胡子碴儿明显显出他的憔悴不堪。爸爸应该也很久没有睡过好觉了,奶奶在孩子的左侧扶着他的手臂,眼睛里还闪烁着泪花。爷爷用手搭着孩子的后背,花白的眉毛和紧锁的眉头让人看了心也跟着一起揪着。走在面的是孩子的妈妈。她始终低着头,黑色长款大衣随着她的脚步在身前有规律地摆动着。

    我把爷爷奶奶和这个17岁的少年先请到了外面的等待区休息,准备先单独和父母进行交流,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和成长历程。

    爸爸妈妈随我来到了咨询室。两人各自坐下,离得很远,并且完全没有眼神交流,甚至可以说是面无表情。以我的职业经验来看,他们的关系并不好。

    我倒了两杯咖啡给他们,咖啡从咖啡机里满满流淌出来的全过程,他们在我身后一点声音都没有,我能想象他们此时的心情。孩子的妈妈接过咖啡后目不转睛地盯着杯子里散发出来的热气,她应该不太想进行这样的对话,似乎在有意回避我的注视。

    “还是我来说吧。”爸爸转头看了看低头不语的妈妈,只好先打破了沉默,开始讲述孩子成长的故事。

    “我们结婚后经常因为生活琐事争吵,几乎没有消停过,因为她的父母住在外地,还要帮她妹妹带孩子,所以我们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爷爷奶奶帮着带。孩子5岁的时候我们就离婚了,孩子当时判给了我,但是因为我工作很忙,经常出差,也顾不上他,离婚后我爸妈也一直帮我带孩子,直到现在,所以这个孩子和爷爷奶奶感情相当好。我父母文化程度比较高,爸爸是老大学生,所以孩子小时候的学习习惯培养得很好。”爸爸停顿了片刻,又看向了妈妈。她双手握住杯子,满怀心事却故作平静地看着手中的咖啡。

    爸爸转头看向我,继续说着:“后来我们各自重组了家庭,她已经另外结婚生了孩子,我前两年也交往了一个对象。
    孩子和我处的对象不太能够相容,我也尽量避免他们见面,孩子和爷爷奶奶住,我偶尔回去一下,近两年都这样。”

    出于职业习惯,我有意无意地观察两人的动作和神态。说到此时,我发觉孩子妈妈的眼神有些变化,她不自觉地举起杯子嘬了一口咖啡,随后她的头略向左倾斜,右手食指一直在杯子边缘滑动,眼泪已经默默流了下来。

    爸爸伸出手摸了摸自己右边的脸颊,嘴角略微下压,叹了口气继续说:“我承认,我们没有给他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理教育,但在物质上我们丝毫没有亏待过他,吃的、穿的、用的,我几乎都给他的。有时我自己买东西还要考虑一下,在他身上从来没有任何舍不得。”爸爸也几度哽咽,“我总觉得他现在已经长大了,离婚的伤害也应该没太大影响了,我们已经尽自己的能力来照顾他了,可是,他竟然还……”

    说完他看向我:“郑老师,是不是他看到他妈又结婚又生孩子,我也交往了对象,把他放到爷爷奶奶家让他感觉被抛弃了?”

    爸爸讲到这里,离得远远的妈妈已经泪流不止,我递了一张纸巾过去。

    爸爸低下头,双手掩面,继续说道:“我真的是一个粗心的爸爸,认为孩子性格虽然内向,但是他喜欢音乐,能唱能跳,直到上周……”爸爸的眼泪开始溢出眼眶,这时妈妈站了起来,走到他身边,递了一张纸巾。

    这种情形如果不是出现在孩子的自杀行为之后,外人看来真的很温馨。我看着这对曾经的夫妻,想象着他们之前争吵离婚时的怒目相向,想象着孩子眼中父母的样子,内心不免有些心疼。

    “我真的是个很糊涂的爸爸,孩子去年曾经问我会不会再生个孩子。我当时还骂了他一顿,以为他在试探我再婚再育的想法,毕竟他是不喜欢我对象的。现在想起来,可能那个时候他已经在安排后事了,我太糊涂了!太糊涂了!”四十几岁的七尺男儿已泣不成声。

    佳雯解析:
    有自杀倾向的孩子在自杀前会通过语言或者行为向外界发出信号。这些信号包括央求父母再生一个孩子,或者用开玩笑的语气说“还不如死了算了”“活着真没意思”,或者开始和他人谈论死亡相关的内容;有的孩子通过行为发出信号,比如给家人朋友写信,开始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人,逐一和朋友告别等等。

    很多时候孩子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实际上是他向外界发出的求救信号,就看旁人能不能识别。父母一定要对这样貌似随意的言行保持高度警觉。比如案例中的这个孩子,就是因为通过微信和同学告别引发同学的警觉从而挽救了他自己的生命。

    关于青少年自杀风险评估我会放在本书的一个部分。

    我看着眼前这对父母,在他们解决自己情感问题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周全孩子的感受,在孩子需要稳定情感的时候,他们纷纷离场,而此时,孩子却成了他们深的痛。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这孩子的现状,一般人很难想象这个长相俊美的17岁大男孩会如此决绝地选择离开这个世界。17岁,正是阳光灿烂的年龄,正是对未来充满期望的年龄,正经历着“青春期”带来的喜悦与烦恼,正是即将成年拥有自己崭新人生的年龄,然而眼前这位男孩的17岁却并无花开。

     佳雯解析:
    离异在这个时代已经是大概率事件,我们也认可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与自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离异对孩子是会产生影响的,有的影响在短时间内看不出,但当孩子成年后一旦进入亲密关系,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父母婚姻的影响,只不过把离婚处理得好的父母,孩子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离异前的建议:

    1.共同商议、友好分手。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虽然分开了,但是他们仍然理性相处。这是在为孩子树立遇事积极处理的榜样。
    2.夫妻俩和孩子共同谈心。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分开后只是不住在一起,但是对孩子的爱不会变,孩子任何时候都可以回两个家,给予孩子安全感。
    3.告诉孩子:离婚不是你的错。很多孩子会把父母离异的责任归咎在自己身上,“因为我学习不好”“因为我不听话”,越小的孩子越明显。还有的父母会经常跟孩子说“如果不是因为你,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多数时候妈妈爱这么说),加重了孩子的羞愧感和罪恶感。
    4.好好规划离婚后的生活。尤其是养育一方,要让离婚后的生活过得比离婚前更幸福、更快乐,为孩子树立积极生活的榜样。


    或许,离婚在当今社会并不少见,离婚家庭的孩子也不计其数,很多人可能已经麻木,或者已经开放地认为婚姻不该成为家庭的束缚。

    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的是,当一个家庭变成两个家庭,孩子对此的感受如何,他该如何自处,该如何调整心态。或许从那一刻起,这些问题就已经成了孩子内心的冲突,而5岁的孩子在没有大人的帮助下,又有什么能力去处理这些冲突?

    “郑老师,我来补充一些情况吧。”妈妈轻轻拭了拭眼角的泪水,终于鼓足勇气将目光投向我。“我和他爸爸是经人介绍认识的。我不是本地人,考大学的时候来的成都。毕业后就留在了这里。我们的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差异。我来自小城市的一个小镇,父母没什么文化,靠做小生意养大了我和妹妹。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文化,我又是家里的老大,父母期望我能给妹妹树立一个榜样,所以我从小读书特别努力,考上大学、留在大城市、出人头地这些都成了我从小的追求。

    “我认识他的时候,事业已小有成就,算是单位当时年轻的中层干部,加上形象上还过得去,很多人给我牵线搭桥。

    “孩子的爷爷奶奶都是知识分子,爷爷是做勘探设计的工程师,奶奶退休前是广播电视局的干部。我作为一个县城姑娘,的确对这样的家庭非常向往,很希望将来的孩子能在这样有文化的环境中成长。我当时就觉得我童年缺失的东西,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得到。于是,认识没多久我们就结婚了。

    “可是,从我嫁到他们家,就觉得他们看我总是低人一等,我和他妈妈始终难以相处。他又是独生子,他妈妈可能总觉得我在和她抢儿子。我和她妈妈发生争执,他永远不分青红皂白地站在他妈妈那边,这样就加重了我和他以及他母亲之间的芥蒂。现在回想起来,我们每次吵架几乎都是因为我和他妈妈之间发生的冲突,所以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一直充满着争吵和指责,孩子也能感受到我和奶奶之间的不和,但是我们都爱他,所以他无法分辨谁对谁错。

    “我出身低微,所以性格里有点敏感,和他妈妈关系僵的时候我每天都不想回家,我能明显感觉到我在单位顺风顺水,下班回家后就步履沉重,的想法就是离开这个家。”

    说到此处,她的声音有些颤抖,我猜想这些对她来说,应该是人生中一次败笔。如果不是面对孩子的生死问题,她大概没有勇气再回忆这些痛苦的过去。

    我用鼓励的眼光看着她,向她轻轻点了点头。她用手轻轻揉了揉额头,转头看了一眼曾经带给她这些痛苦的男人,又看了看我,继续说道:

    “离婚后,我其实很想经常去看儿子,但是因为走的时候和奶奶闹得很僵,我就尽量少过去,免得见面尴尬。我对孩子的陪伴也是缺失的。如果不是因为孩子这次的事情,我们是不可能坐在同一辆车上的。“公正地说,他妈妈虽然对我有很大成见,但是对孩子无可挑剔。从生活上来说,她很会照顾人,把家里也收拾得井井
    有条,所以孩子的生活习惯很好;她对孩子也很有耐心,从小就喜欢给孩子讲故事,孩子的学习习惯也不算差,假期两个老人还经常带孩子出去旅行,逛博物馆。我的事业心太强了,在家时间少,我知道孩子跟着爷爷奶奶比跟着我强,我发自内心很感谢他们。

    “从孩子小学高年级开始,我其实就感觉到了孩子一直情绪不好。那个时候我会每周把孩子接到我的新家,但是孩子已经有点大了,他和我现在的先生相处起来还是会有点不自在。
    后来他也不常来了,我偶尔给他买衣服和鞋,送过去后也没什么机会深聊。初中开始他的学业非常繁重,我要见他也有点难了,周末经常都是作业没写完或者要补课。有一次我们见面,曾听他随口说过,觉得人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如果不是因为想到爷爷奶奶,他都不想活了。

    “当时孩子这句话完全把我吓到了,我那天晚上陪了他很久,带他看了电影,给他买了一个新手机,还劝他学习压力大的话就放松一下,他当时点头答应了。把他送到家以后我马上就给他爸爸打了电话,让他多留意孩子的举动。

    “之后每次见面我都会特别注意他的状态,只是觉得他越来越不爱说话,约他出来也常常只是我自己在说,他偶尔给出简短的回复,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安静的。他功课越来越忙,加上我现在还有一个孩子也上学了,我的精力也有些顾不过来,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

    “直到上周,接到了他爸爸的电话,我一直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听到两人饱含泪水的讲述,我知道这段婚姻给一家人带来了怎样的痛苦。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孩子的父母,从情感的角度讲,我确实不想勾起两人的回忆,但从专业的角度讲,我又不得不完成临床资料的搜集,以便更好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于是,我向后坐直身体,开始询问孩子妈妈孕期的情绪。

    她的眼神转向孩子爸爸,随后又低下头去,将手中的咖啡杯放在桌子上,两手交叉相握。

    我清晰地看见她的双手非常细腻柔软,照顾两个孩子却还能保养得如此之好,可见她现在的家庭生活是幸福的,只有内心幸福的女人才更有心情保养自己。

    她声音有些低沉,低头小声说:“我在整个孕期情绪是非常压抑的。那两年他爸爸在外地上班,工作特别忙,我知道他确实是真的忙,回家的次数很少,偶尔回来一天,一会儿就又赶着回去。我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感觉非常压抑,平时产检什么的都是我一个人,看到其他孕妇都有人陪伴和照顾,我就觉得很心塞,甚至有时觉得和那些人一起等待产检的过程是一种煎熬。记得我怀孕7个月的时候,有一次产检,我的鞋带松了,这双鞋的鞋带其实只是一个装饰,但是松开后会有安全隐患,那时肚子已经很大,我够不着鞋带,我坐下后又站起来。又踩在台阶上,总之想了各种办法都没能够到鞋带,突然间情绪就收不住了,坐在椅子上大哭起来。旁边有个孕妇的老公看到了,就弯腰帮我绑好了,虽然我嘴里说着感谢的话,可心里那滋味真是难受。可能那个时候我就已经有轻微的抑郁了,时常流眼泪。”

    她伸手摸了摸本来就非常整齐的发髻,顺手将耳边的几根 细发撩到耳朵后面。说实话,那几根细发不仔细看是完全看不出的,但她却极为敏感地感觉到它们的存在。

    她继续说道:“生完孩子以后,家里所有人的焦点都在孩子身上,没有人会关心我的感受。当然他们也不是有意不关心我,只是孩子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到现在我还记得月子里,每天孩子洗澡,全家人就都跑去浴室,好几个人一起忙乎这个小家伙,洗完澡又会被大家相拥着抱到客厅,只剩下我一个人躺在卧室,没有人来关心我。有时候我也在想,可能我来到这个家就是为了给这个家生个孩子,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甚至还会想别人家的产妇也许正在被人伺候着喝鸡汤,我却要在月子里自己照顾自己。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会自己偷偷地抹眼泪。我也不敢跟孩子的姥姥姥爷说,毕竟嫁进这个家是我自己的选择。他们只在我生产后来这里住了三天。生活方式不同,文化水平不同,他们也实在待不下去。”

    她用手指轻轻按压眼角,试图在眼泪落下前就赶紧擦干。我知道这些话她定然是从未跟任何人讲过的,孕期和产后她的心理压力都无处宣泄,自己一个人扛下所有的委屈和不甘,她内心该多想依靠在丈夫肩膀,哪怕什么安慰的话都不说,只是让她靠一会儿,可能她也不会觉得如此难熬。

    “唉,算了,都过去了,就不说了。总之,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是我之前没能预料到的,他的问题应该就是我们的婚姻问题造成的。我不该抛下他,不该为了自己离开他。”她似乎觉得自己的话和孩子现在的状况关系不大,不过是在我这个外人面前吐吐苦水而已,于是匆忙结束了自己孕期的描述,然后略有些尴尬地动了动,换了个姿势坐好。

    “您是顺产还是剖宫产?生的时候顺利吗?”我像是闲聊一般随口问了句,但孩子抑郁的源头之一我已感觉和怀孕时妈妈的情绪有关,抑郁的妈妈镜映不出快乐的孩子。

     〈心理术语〉:镜映

    “镜映”是自体心理学里的术语,意思是指养育者需要像镜子一样对孩子的价值、成绩和成就做出适当的反应,孩子在养育者经年累月的“镜映”作用下,能够逐渐完成从“外部肯定”转变为“自我肯定”,让孩子以自信和高自尊的方式去展示自己健康的自恋。

    佳雯解析: 佳雯解析:
    孩子在早期发展的过程中,会把外界他人的眼光、语气、声音、反应等视作自己的一面镜子:我是被爱的还是令人讨厌的?婴儿尤其会通过母亲的眼神、行为来确认这一点。一个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的母亲,婴儿感觉是安全的、愉悦的;一个脸上愁云密布、性格阴晴不定的母亲,婴儿感觉是惊恐的;一个没有反应的母亲,婴儿则会丧失向外界发出信号的能力。作为养育者,我们时时要让孩子感受到他是可爱和受欢迎的。

     

    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心理咨询师如何陪伴青少年以及他们的家庭走出抑郁困境的书籍。作者把近几年在咨询室亲历的青少年抑郁案例浓缩成了11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均具有抑郁的共性与特性。青少年抑郁已经成为不能回避的社会问题,抑郁的背后是家庭、主体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变化与焦虑。我们阻止不了时代的发展,但我们可以优化教养方式防患于未然,抑郁孩子的家庭也可以通过这本书介绍的方法,重新审视家庭系统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养方式,陪伴孩子走出困境。本书除案例外,还有对家长的指导以及对心理咨询师新手的告诫,适合关注青少年心理成长的所有人。

    作者介绍

    郑佳雯:中央电视台《极速少年》《异想天开》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频”全国直播连线新冠疫情心理防护专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特聘讲师
    曾出版《妊然心动——孕期心理音乐调适》等书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阳光照进来的地方:青少年心理疗愈手记 开本: 32开
    作者: 郑佳雯 定价: 48.00
    ISBN号: 9787541164651 出版时间: 2022-11-01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印刷时间: 2022-11-01
    版次: 1 印次: 1

     

    706279877817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