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共2册 活出自我篇+终身成长篇 为何家会伤人作者武志红心理学 书籍
  • 正版图书 品质保障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 图书其它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图书其它
    • ISBN:9780199896651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图书其它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武志红: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系列 共2册 开本: 其他
    作者: 武志红 页数:  
    定价: 126 出版时间: 2019-01-01
    ISBN号: 9787513923514 印刷时间:  
    出版社:   版次印次: 1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武志红: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终身成长篇 开本: 16开
    作者: 武志红 页数:
    定价: 58 出版时间: 2019-02-01
    ISBN号: 9787513923651 印刷时间: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版次印次: 1
    编辑

    内容
    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 如果你有幸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这一点,并身体力行,那么你或许会有一个 不同的人生起点。 自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武志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入,到现在已有25年。在这期间,他通过十几本书、几百万字文字、上千篇文章,不断向自己和广大读者传达一个观点:成为你自己。他不仅一直在身体力行这一哲学,还借助心理咨询和大量真实案例对当代社会人的心理状态有了细致入微的解读。 2019年,武志红老师推出重磅代表作《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将自己多年的思考集中到这套书中,分活出自我篇和终身成长篇两册。其中, 活出自我篇依次讲述命运、自我、关系、动力、思维、身体、情感; 终身成长篇依次讲述觉知、空间、创造、现实、自由、无常。 本书为终身成长篇。 通过模块化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系统而真切地了解心理学知识,迈入心理学学科的大门;又帮助你从心理学的角度认知自己、洞悉内心,觉知问题发生的关键,变得 加开阔、包容,完成内在意识的不断升维;参透关系的迷雾,了解身边人表象行为背后的意识和心理,洞察亲密关系和人性动机,掌握与外部的相处之道,真正“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作者简介

    目录
    章 觉知 觉知,是 大的容器 / 002 觉知的力量 / 003 潜意识概念的提出 / 006 个人历史的潜意识 / 009 自我,也是个容器 / 012 互动: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 015 集体历史的潜意识 / 017 集体无意识的提出 / 018 社会无意识 / 020 家族无意识 / 022 保护好“我”这个容器 / 025 互动:集体是如何修剪个人的 / 029 回家过年的怕与爱 / 031 春节为什么要逼婚 / 032 用可控第三者对待应酬 / 035 集体性自我带来的焦虑 / 038 创造属于你的春节 / 039 互动:春节习俗变动的背后 / 042 梦——通往潜意识的捷径 / 044 向梦寻求答案 / 045 自我解梦的方法 / 049 梦与心灵一起成长 / 051 一些常见的梦 / 055 互动:梦可以整理心灵碎片 / 057 自我防御机制 / 060 自我防御机制的定义与介绍 / 061 自我防御机制的连环套 / 064 切割与吸纳 / 067 一些常见的防御机制 / 071 互动:问题越大,防御越简单 / 074 第二章 空间 创造你的空间 / 078 房子的隐喻 / 079 我们都需要一个安全的空间 / 082 让家成为真正的港湾 / 084 修炼掌控力 / 087 互动: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房子 / 090 创造你的工作空间 / 094 维护你的权力空间 / 094 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 096 个性化、社会化与体系化 / 099 工作空间的无情 / 102 互动:死能量终究导致死亡 / 103 宅 / 106 程序、封闭与控制 / 107 宅,是为了切断敌意 / 110 越封闭,越累 / 113 迟到、早到、拖延与权力 / 115 互动:守住你的节奏 / 119 与原生家庭分离 / 121 心理断乳的谎言 / 122 父性与秩序 / 125 从黏稠到清爽 / 129 听话、叛逆、感恩与背叛 / 132 互动:成年人可以健康共生吗 / 135 第三章 创造 创造,来自臣服 / 140 如何有创造力地写作 / 141 容忍模糊 / 143 爱因斯坦的策略 / 146  朴素的创新方法 / 148 互动:臣服什么,又冒犯什么 / 150 臣服的动力 / 152 迪士尼的策略 / 153 你在,我才能流动 / 156 内在的批评者 / 158 创造和扩容 / 161 互动:总感觉不到自己怎么办 / 164 提升你的挫折商 / 165 控制与归因 / 166 延伸与耐力 / 169 学习与转化 / 171 给你的自我腾挪出空间 / 174 互动:内聚性自我如何形成 / 176 创造与枯竭 / 179 男人的中年危机 / 180 的隐喻 / 182 职业枯竭 / 185 互动:胃部的隐喻 / 187 第四章 现实 单纯 / 192 越简单,越复杂 / 193 好人逃避了什么 / 196 输在起跑线上 / 199 互动:幼稚、单纯、世故和成熟 / 201 从想象到现实 / 203 三重 / 204 两条道路 / 207 如何迈入复杂 / 210 强与弱、善与恶 / 212 互动:从现实到想象 / 214 金钱的隐喻 / 216 金钱恐惧症 / 217 金钱恐惧症的核心恐惧 / 220 金钱与嫉羡 / 223 升级你的生命尺度 / 225 互动:从嫉羡到感恩 / 228 从分裂到整合 / 231 偏执、分裂与整合 / 232 你可以好,也可以坏 / 235 你可以执着,也可以放弃 / 237  终的整合 / 240 互动:偏执分裂位不等于错误 / 243 第五章 自由 自我实现 / 246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上) / 247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下) / 249 怎样回归自主 / 253 高峰体验 / 257 互动:心流与高峰体验 / 260 让情绪流动 / 262 让悲伤流动 / 263 让愤怒流动 / 265 两种愤怒 / 268 让一切情绪流动 / 272 互动:流动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 275 让欲求流动 / 277 没有麻烦,就没有情感 / 278 你的需求不是罪 / 281 让你的声音流动 / 283 呼吸的隐喻 / 286 互动:罪疚感,是完整人性的一部分 / 288 第六章 无常 自我的生灭 / 292 我,是一个流动的概念 / 293 让一切流经你的心 / 296 活在当下 / 299 头脑的伟大之处 / 301 互动:自我总是会被打破 / 304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 / 306 尼奥的选择 / 307 衔尾蛇——无常的隐喻 / 310 自性化:从生到死的英雄之旅 / 312 身体的隐喻 / 315 互动:不做选择,你连悲剧都不算 / 318
    媒体评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觉知是光,而没有被觉知之物,就藏在黑暗中。一旦有觉知之光照进来,黑暗不仅无所遁形,而且黑暗中的动力还可以变成光明之物。 ◇要想好好去拥抱自己的攻击性,就要去觉知自己的恐惧与内疚。 ◇有效沟通,无非是三种:表达爱,表达恨,增进了解。 ◇梦是大多数人得以碰触自己潜意识 便捷的途径,只要你做梦,你就有机会深入自己的潜意识;当你在意识上找不到答案时,可以试试向梦寻求答案。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武志红: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活出自我篇 开本: 16开
    作者: 武志红 页数: 436
    定价: 68 出版时间: 2019-01-01
    ISBN号: 9787513923514 印刷时间: 2019-01-01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版次印次: 1
    编辑

    ◇潜心思索25年、精炼300万字 、咨询6000个小时,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迄今为止zui重要、zui成熟作品!

    ◇超过20万人关注的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已得到众多用户的验证和认可;

    ◇薛兆丰、罗振宇、脱不花、张德芬、刘润、汪静波、Spenser、熊太行等联袂 !

    ◇武志红:“如果你只看我一本书,那我 这一本!”

    ◇整套书凝练了武志红老师多年心理咨询经验,以及300万字心理学笔记,通过模块化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系统而真切地了解心理学知识,迈入心理学学科的大门!

    ◇帮助你从心理学的角度认知自己、洞悉内心,觉知问题发生的关键,变得 加开阔、包容,完成内在意识的不断升维;

    ◇帮助你参透关系的迷雾,了解身边人表象行为背后的意识和心理,洞察亲密关系和人性动机,掌握与外部的相处之道,真正“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武志红: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所有关于生命的哲学,都不是哲理这么简单,它是活生生的现实。你会体验到,当真正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时,你会喜极而泣,你会看到:原来这才是你自己,原来你就是生命。

    内容

    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

    如果你有幸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这一点,并身体力行,那么你或许会有一个 不同的人生起点。

    自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武志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入,到现在已有25年。在这期间,他通过十几本书、几百万字文字、上千篇文章,不断向自己和广大读者传达一个观点:成为你自己。他不仅一直在身体力行这一哲学,还借助心理咨询和大量真实案例对当代社会人的心理状态有了细致入微的解读。

    2019年,武志红老师推出迄今为止zui重要代表作《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将自己多年的思考集中到这套书中,分活出自我篇和终身成长篇两册。其中,

    活出自我篇依次讲述命运、自我、关系、动力、思维、身体、情感;

    终身成长篇依次讲述觉知、空间、创造、现实、自由、无常。

    本书为活出自我篇。

    通过模块化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系统而真切地了解心理学知识,迈入心理学学科的大门;又帮助你从心理学的角度认知自己、洞悉内心,觉知问题发生的关键,变得 加开阔、包容,完成内在意识的不断升维;参透关系的迷雾,了解身边人表象行为背后的意识和心理,洞察亲密关系和人性动机,掌握与外部的相处之道,真正“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作者简介

    武志红

    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书作家。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 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心理学硕士学位。现于北上广等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致力于用心理学去深度剖析和理解个人、家庭的种种典型现象,读者遍布各地华人区。著有《感谢自己的不 》《为何你总是会受伤》《为何家会伤人》等作品,个人作品销量超百万册。

    2017年7月,武志红在“得到”APP上线“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订阅人数超过20万人,在整个华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目录

    序言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章 命运

    自我实现的预言  / 002

    潜意识就是命运    / 003

    自我实现的预言  / 005

    改变,从体验开始  / 007

    互动:不要太急着说“是”  / 009

    期待的力量  / 013

    罗森塔尔效应  / 014

    怎样带给别人积极的影响  / 016

    一切努力,只为遇见你  / 017

    互动: 好的期待,是“我相信你”  / 019

    打赢你的内在比赛  / 022

    警惕你的自我成就感  / 023

    放下头脑,信任身体  / 024

    互动:竞争,是 好的合作  / 026

    界限意识与共生关系  / 029

    界限意识  / 029

    共生关系  / 030

    六招划出“界限”  / 031

    读懂你的人生脚本  / 036

    一切都是自传  / 037

    重复体验,是为了疗愈  / 039

    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自传  / 042

    如何读懂自己的生命隐喻  / 044

    第二章 自我

    衡量自我的五个维度  / 048

    自我的稳定性与灵活度  / 049

    自我的力量和疆界  / 052

    自我的组织力  / 054

    互动:找到适合你的回应  / 057

    心理大家的自我理论  / 061

    本我、超我和自我  / 062

    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 065

    让你的本能“喷涌而出”  / 068

    进入别人的现象场  / 070

    互动:成为带着野性生命力的自己  / 073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 075

    口欲期:吃货的源起  / 076

    肛欲期:金钱态度之源  / 078

    心理罪:俄狄浦斯期  / 082

    潜伏期和生殖期  / 085

    互动:给觉知留下空间  / 087

    成为你自己  / 090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 091

    哺育你的精神胚胎  / 094

    真自我和假自我  / 096

    互动:尊重你的感觉,聆听你的心  / 100

    第三章 关系

    关系,即命运  / 102

    性格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  / 103

    认识关系奥秘的第三只眼  / 106

    如何构建健康的关系  / 107

    吃的隐喻  / 109

    互动:再怎么努力,伤害也不可避免  / 111

    关系,就是一切  / 114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 115

    心灵感应与深度同频  / 118

    你真能保守住一个秘密吗  / 120

    全神贯注时,感应就会发生  / 121

    互动:失去自我的迷恋和忘我的爱  / 123

    我与你,我与它  / 127

    的本质,是关系  / 128

    珍惜规则与权力规则  / 130

    关系怎样疗愈一个人  / 133

    天才和情商有仇吗  / 136

    互动:我与你的关系,难以一蹴而就  / 138

    是相反的  / 141

    “好我”与“坏我”  / 142

    你既可以A,又可以-A  / 144

    发现问题行为背后的积极动力  / 147

    互动:拥抱完整的自己  / 149

    一元、二元、三元关系  / 151

    无回应之地,即是 境  / 152

    从一元关系到三元关系  / 153

    关系层次进化的关键  / 156

    互动:人没有简单活着的福分  / 160

    第四章 动力

    心理健康的标准  / 164

    心理的分类  / 165

    自信与热情  / 168

    两种生命力  / 170

    互动: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都在寻找你  / 173

    自恋  / 175

    自恋与自恋性暴怒  / 176

    实体自恋与虚体自恋  / 178

    自恋的力量  / 180

    自恋的常规表现  / 182

    互动:从自恋到健康自恋  / 186

    攻击性  / 189

    每个人都不好惹  / 190

    攻击性的意义  / 193

    如何转化破坏性  / 197

    生本能和死本能  / 200

    互动:先试试表达攻击性吧  / 201

    锤炼生命的韧劲儿  / 205

    时空感  / 206

    自我效能感  / 208

    挑战舒适区  / 211

    连续与断裂  / 214

    互动:接纳痛苦,就是生死转换  / 218

    性  / 220

    警惕心灵僻径  / 221

    性是对关系的渴望  / 224

    文明是原始欲望的升华  / 226

    互动:性的模式,是关系模式的呈现  / 228

    生命的初心  / 231

    从渴望到 望  / 232

    碰触你的内在婴儿  / 235

    英雄之旅  / 239

    互动:别皈依了 望  / 242

    第五章 思维

    心灵的三层结构  / 246

    保护层、伤痛层和真我  / 246

    为什么要讲感受  / 250

    高贵的头颅,鄙俗的身体,对吗  / 253

    你的想法真是你的吗  / 256

    互动:头脑该是仆人,而非主人  / 260

    认识你的非理性信念  / 262

    人生如赴宴,须举止得体  / 263

    重塑非理性信念  / 266

    捕捉你的自动思维  / 269

    每个地方都能挖一口深井  / 272

    互动:什么是理性和非理性     / 276

    破解你的生命逻辑  / 279

    怎样接住关系中的“坏”  / 280

    自恋幻觉的ABC  / 283

    支配者  / 287

    滥好人和 者  / 290

    互动:及时修正你的心灵地图  / 293

    我思故我在  / 296

    向思维认同  / 297

    痛苦之身  / 300

    抚平你内心的钩子  / 304

    互动:怎样做到只接纳生命中的“好”  / 307

    第六章 身体

    身体是心灵的镜子  / 312

    身体冷暖的隐喻  / 313

    具身认知观  / 316

    如何用身体来聆听  / 319

    让痛苦流动  / 322

    互动:怕热,又是什么样的隐喻  / 326

    艾瑞克森法  / 328

    铸就的大师  / 329

    艾瑞克森的治疗原则  / 332

    自我  / 336

    扫描式感受身体练习  / 339

    互动:潜意识的层次  / 342

    谁是你身体的主人  / 346

    假自我与身心分离  / 347

    真自我与身心合一  / 350

    躯体化  / 353

    互动:看见孩子的生命力  / 355

    第七章 情感

    自恋与依恋    / 360

    依恋的形成  / 361

    两种妈妈与两种孩子  / 364

    依恋“你”,排斥“它”  / 367

    晕车的隐喻  / 370

    互动:我可以不依恋任何人吗  / 374

    快意恩仇与纠结  / 376

    负爱、负恨与负知识  / 377

    “头脑妈妈”  / 380

    去爱、去恨、去了解  / 382

    含蓄,是一种什么味儿  / 386

    互动:快意恩仇时,至少有机会  / 388

    爱与恨  / 390

    爱是容纳、看见与联结  / 391

    恨是拒 、否认与切割  / 394

    让恨流动  / 397

    给毁灭欲披上一层“胶囊”  / 400

    互动:做一个不好惹的人     / 403

    难面对的平实之物  / 406

    自体的虚弱与坚韧  / 407

    关系中的恨与爱  / 410

    一念之转:你就是我  / 412

    互动:“你”,就是整个  / 416

    媒体评论

    有时候,越了解自己,就能越了解别人,而武老师的心理学课,肯定是了解自己的一扇大窗户。

    ——薛兆丰

    我一直在琢磨,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为什么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现在,我有答案了,因为他不管讲什么,后面都有一个从未改变的目标:让你拥有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罗振宇

    作为“得到”APP的一员,我曾多次在公共场合被陌生人拦住,他们对我说:特别感谢“得到”上开设的“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他们收获特别大。每次,我都能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一种很微妙的轻松和释然的表情。我不知道他们的人生故事,也不知道他们在学习这堂课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但是,我清楚地感受到: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真正地帮到了他们。

    ——脱不花

    武志红老师真是心理界的奇才,他的书纵观人生和心理,深入浅出、理论扎实,是任何想要理解心理学、搞懂人生的人都需要阅读的。书中触及了人生的多个面向,可以作为我们生命道路的明灯!

    ——张德芬

    武老师的这套书内容涵盖很广,气势恢宏同时又有很细的颗粒度,可以细致入微地解释人性。强烈 给我的公司员工们。

    ——汪静波

    要想做好商业,就要懂得真正有用的商业逻辑。懂得真正有用的心理学逻辑也一样有这个用处,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会帮你看透人性、掌握人生。

    ——刘 润

    我订阅了“得到”APP上很多老师的专栏,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是我从头到尾都听完的,特别有收获。

    ——Spenser

    当你把书中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日常中时,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变化:愈合创口,整顿出发,成长为一个 好的自己,增强自己的“生命力”。这是一条英雄之路,武志红老师是指引者,这本书就是 好的操作指南,值得反复阅读、仔细学习。

    ——熊太行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核心观点】

    ◇命运:一个人认为的外在力量决定着的命运,其实很可能是内在想象驱动着自己所做的选择。

    ◇自我:每个人就像是一个能量球,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以滋养出这种感觉: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关系:你看见了我,我才得以存在,这是一个根本逻辑。关系才是一切。

    ◇动力:自恋、性和攻击性是人类的三大动力,充分地伸展各种生命动力,它们不该被视为坏东西而被压制,那样只会制造黑暗。

    ◇思维:头脑是一个伟大的存在,如果整个都在你脑海里,那么一切都是你思考、观察的对象和工具,同时需要警惕,轻易不要去认同头脑里的声音,认为这是“我”的想法。

    ◇身体:身体是心灵的镜子。你是你身体的主人,就会身心合一;你不是你身体的主人,就会身心分离。

    ◇情感:对人性的容纳、看见和让情感恢复并增强联结的做法,就是爱。

    【经典金句】

    ★你,是一切的根源。尊重自己的感觉,这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特点。

    ★我所认为的心理学,就是集中在一个生命如何成为他自己上,这是 为根本的生命动力,它演化出了一切人性。

    ★一个人认为的外在力量决定着的命运,其实很可能是内在想象驱动着自己所做的选择。

    ★“不”真的是 美的内在语言了,因为它代表着自我意志,代表着内心 真实的自己。

    ★不是 按照你的想法运转的,中间是有界限的。要想掌握一个自己说了算的空间,你首先得弄清楚界限意识,这是基础和开始。

    ★关系,即命运。命运,就是你遇见了谁。遇见谁,我们容易认为是外在力量决定的命运,但我们会发现,现实常常是我们内心投射的结果。

    ★内在关系模式就是一个人的命运,那么,做父母的,和孩子构建一个平等而相互尊重的关系模式,这该是父母能给孩子的 好的礼物。

    ★人都希望被看见,这是一种极为本质的需求。

    ★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力,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当然 好是我说了算;私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即我尊重你的本真。

    ★真正滋养实体自恋的东西是两个:投入地去爱和投入地去做事情。这都是在和某个人或某个事物建立深度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自恋不断受到打击,但 终因为真正建立了关系,增强了情感与能力,结果都会增加一个人的实体自恋。

    ★作为成年人,你不能要求别人配合你的感,不会按照你的意愿来运转,这是 基本的现实检验能力,也是一切正常人际交往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一个人就会无法适应现实。

    ★问题,在关系中形成;问题,在关系中呈现;问题,在关系中疗愈。

    ★真正的生命韧劲儿,是必须建立在这种感觉上——“这是我的选择”。只有当你真能发自内心去做一些选择时,你才有动力。这份发自你内心的生能量,经过各种锤炼,才能化为韧劲儿。

    ★想要拥有真正的亲密,想和自己的恋人建立真正的联结,关键就是去穿越心灵的保护层。

    ★我们为什么会惧怕一些事情?其实,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并且,我们之所以惧怕一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感觉,经常是因为这件事和以前的某件事很像,而唤起了自己以前的某种感觉。

    ★活在真自我中的人,他的身体,和自己的自我合一,这时一个人就是身心合一的。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而构建的;而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是围绕着别人的感受而构建的。

    ★学会了依恋的人,他会拥抱真实;而一直停留在自恋中的人,则容易待在自己的里,并认为它才是精神的归宿。

    ★真实地活着,是拿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其他真实的存在(特别是人)去碰撞、去接触、去感知、去爱恨真实而完整的你。

    ★我们是出于对失去的恐惧而不敢去爱。然而,等你真正了解了一个人后,在心灵上是一种 真实的拥有,它不会失去,你的心灵也会变得 加饱满乃至圆满。

    ★不要惧怕表达生命力,不要惧怕表达恨意,关键是不把恨意变成破坏行为。这样,孤独失联的恨意(即黑色生命力),就可以因为被容纳而转化成热情、创造力(即白色生命力)。

    ★真正生命的韧劲儿,是必须建立在这种感觉上——“这是我的选择”!

    ★一个人对爱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的信心。


    【篇章选摘】

    我可以不依恋任何人吗?

    一个人这辈子可以不依恋任何人吗?

    这是很多朋友问到的问题。换句话说,一个人能孤独成“圣”吗?

    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常讲一类故事:×××在山洞里找到一本 ,然后忘记了时间专注修习,后来成为天下 。

    可我学习越多,对人性了解得越多,越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自体必须有客体,我必须找到你。那些真正孤独成圣的人,以我的了解,是我们都忽略他此前曾有饱满的关系。

    并且,以我咨询和生活的经验,从不构建深度依恋关系的人,不管表面上看上去多么善良、友好,内心中实际上都有太多的黑暗和敌意。当“我”不去看“你”时,“我”也就不可能被真正看见了,于是“我”也处于黑暗中了。


    自恋与依恋  

    情感是思维和身体两个主题的延伸,它的设计,来自我自己的一个认识:情感,是灵魂的证明。如果一个人天赋很好,又能在思维和身体上花很大力气,这个人就可以锤炼出 好的能力。假如他还是在孤独中,那么他难有幸福感。

    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说,当一个人投入工作、投入地去爱时,幸福就会降临。然而,幸福感的主要源泉来自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

    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讲,一个人的生命主要有两个维度:自恋展开的维度和关系构建的维度。能力只是自恋的展开,而如果太缺乏关系这个维度,生命仍然会感到苍凉,甚至是致命的孤独感。

    想起我对一位长辈的评价:他这辈子精彩 伦,但老了,心里空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留下。因为他这一生,爽是爽了,可他的里只有他自己,他的心中没有住着别人。在关系的这个维度上,他的人生是有些空白的。

    无论是能力的形成,还是爱的获得,都是需要不断破自恋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发起自恋而 终又放下自恋的过程。


    依恋的形成

    所谓“依恋”,就是一个人的情感能够向情感对象打开。 简单的理解是,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都在寻找你,像孩子和猫、狗、鹦鹉等动物的关系,都在寻找对情感对象的依恋。如果说,我对你的渴望得到了你的积极回应,那这份动力就在我和你之间建立了一份联结,我就会表达对你的依恋。

    依恋的类型可以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紊乱型。一般人都属于前三种中的一种,表现比较稳定,但有人会在这三种中不断变换,这种叫“紊乱型”。

    设想这样一个情景:幼儿园的家长日,家长(特别是妈妈们)到幼儿园班门口去看孩子。这时,你会看到,孩子们大致有三种表现方式:

    一种是,看到妈妈在门口,笑逐颜开,放下手里的东西朝妈妈扑过去,然后紧紧地抱住妈妈。这是安全型。

    一种是,看到妈妈在门口,没什么反应,仍然玩手里的东西。这是回避型。

    还有一种是,看到妈妈在门口,显得有些矛盾,看了看妈妈,想过去,但又有些犹豫。这是矛盾型。

    安全型依恋,是因为我对你的渴望,得到的是比较一致的积极回应,而 终我确信这份表达是基本受欢迎的。

    回避型依恋,因为我对你的渴望得到的是一贯冷漠的回应,而 终我阻挡住我对你的渴望。

    矛盾型依恋,我不能从你那儿得到稳定风格的回应,你忽冷忽热,于是我的情感表达矛盾了起来。

    依恋的对立面,是自恋。

    依恋意味着,我能够向你表达出我的动力。弗洛伊德 初把严重的自恋视为一种病态,并认为自恋是力比多(弗洛伊德自创的词,大致可以理解为动力)不能指向客体,而只能指向自体。

    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恋像是你把动力(即能量)都憋在自己体内,对外部失去了兴趣。

    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们不断发展“自恋”这个概念。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自恋和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集中论述了“自恋”的概念。即婴儿一出生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神”,他一动念,就应该按照他的欲念给出回应。

    如果总是不给出回应,婴儿就会生出自恋性暴怒,恨不得毁了整个。因为他有感,所以这个时候他真的认为他一发出暴怒,就会被他毁掉。他不能接受自己有这么坏,这时就会把这份毁灭全的坏投射到外部。这就变成,他觉得外部有一个“魔鬼”。这个“魔鬼”让他感到恐怖,所以他打造了铜墙铁壁,和这个“魔鬼”隔开,这样这个“魔鬼”就可以不攻击他了。

    但是,这个铜墙铁壁打造出来后,也意味着,他将自己困在了里面,他的生命力也被憋在了里面,即力比多指向了自体。

    我的一位来访者是经典的回避型人格。 初来做咨询的时候,他几乎没有一个朋友。他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几件小事接连遇到挫败,他就会有巨大的挫败感。同时,他会觉得,好像整个外部成为铁板一块儿,对他发出了严厉而 的拒 。并且,他隐隐觉得,背后仿佛有一个狰狞的“魔鬼”在操纵着。 的孤独会带来 的黑暗。

    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科胡特认为,咨询师对这样的来访者,妈妈对 初的婴儿,都需要扮演一个角色——自体客体 。

    所谓“自体客体”,就是你的确是客体,在我这个自体之外,可我觉得你好像是我自身的一部分,我可以像控制自己的手臂一样控制你。自体客体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让自体能够伸展、表达自己的能量。

    从这个意义来讲,母亲 初真的是 伟大的。对于新生儿来说,母亲尤其需要“无我”。她放下了头脑层面的自我,由此可以和婴儿构建感觉和情感层面的联结,让婴儿感觉,妈妈好像是他自身的一部分一样好使,婴儿的能量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向妈妈表达了。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客体使用”这个术语,即妈妈以及其他抚养者允许儿童“使用”自己。我的一位来访者,从来不使用我们咨询室的纸巾,并且总是坐得 端正,好像是她被困在一个无形的笼子里,她的手脚不能伸出笼子之外一丝一毫。

    有一次,我们约了下一次的咨询时间。她从外地来,得早上5:30起床,考虑到这样太辛苦了,我建议我们的咨询时间不妨向后推半个小时。但她不敢,生怕会耽误我的时间。这可以理解为,她丝毫不敢“使用”我。

    当一再确认不会给我带来麻烦后,她终于接受了我的建议,也 次使用了咨询室的纸巾。

    等回到家之后,她发现自己也能“使用”父母了。以前,她对父母都极其客气,家里总是像坟墓一样了无生气。后来的某 ,她站在家里的客厅,突然一句话从心底升起:“我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个!”

    孩子,特别是婴幼儿,需要这份感觉,这样才能够把他的动力指向客体、指向万物、指向。

    当然,不只是孩子需要这份感觉,成年人的也一样需要。自体客体的延伸定义是,能够滋养自体的各种客体。

    依恋 好是在孩子的时候完成,如果一个成年人还没有学会依恋,就会变得很麻烦,因为人都是自恋的,而依恋意味着你要低头。

    低头是一个富含隐喻性的举动,像猫、狗和鹦鹉等动物过来对你表达依恋时,常常是先把头低下来让你摸。在我看来,低头这个动作就像是要放下高高的自恋,愿意表示处在比你低的位置上。

    孩子容易处在自恋的幻觉中,但孩子同时还面临着一个事实——他的能力不足以自理,所以的确需要依赖成年人的帮助。如果孩子发现父母既是强大的,又是善意的,他就 愿意向这样的父母表示低头,同时又把情感等动力表达出去。

    成年人会变得麻烦很多。成年人和孩子一样需要情感,但成年人相对有充分的资本可以自恋,或至少去保持自己的骄傲。我能照顾自己,为什么要向你低头?就算你再爱我,我还是想保持我的自恋、我的骄傲,而且我有能力保持。

    一次,和一桌子帅哥、美女一起吃饭,就我长相普通。其间,一位帅哥说:“我们的条件都太好了,但这会带来一个问题——恋爱时比较轻率。如果这场恋爱谈得太困难,那我就换一个,但这么容易换来换去,我们一直都没有学会好好去爱。”

    其实,这不只是帅哥、美女的权力,很多相貌普通的人一样有这样的心理。就算不能比较容易地换恋爱对象,但我至少可以选择孤独、封闭。

    所以, 好是在孩子时学会依恋、学会低头,学会去信任一个有力量同时又充满善意的情感对象。


    两种妈妈与两种孩子

    我的一位女性来访者,看上去温柔、小巧,实际上控制欲望 强。她和丈夫合办了一个企业。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的问题 多。例如,会计算好账后,她会再算三遍。她丈夫负责内部管理,但她对丈夫的一切做法都很怀疑,觉得他每处都做得不恰当,总想教丈夫、管丈夫。

    这些控制欲望,可以说是自恋问题。她希望企业的所有事情,不分大小,都要经过她,实际上是经过她头脑与思维的审查。

    她的妹妹和她丈夫的妹妹,几乎同时生了一个孩子。她发现,两个妹妹带孩子的方式截然不同。

    她的妹妹带孩子时,照顾得 差,经常对孩子爱搭不理,常常是孩子哭得死去活来时,她才不耐烦地摆弄几下。

    相反,小姑子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稍有动静,这位妈妈就会 时间给予回应。

    她给我讲这个故事时,两个孩子都还只有几个月大,而小姑子就像和自己的孩子有了心灵感应似的。一次,这位妈妈感觉自己臀部不舒服,她立即 时间去翻弄孩子的屁股,竟然真的发现在孩子的屁股上扎了一根针。

    特别让她奇怪的是她对两个妹妹的感觉。对自己的妹妹,她的头脑知道这样养孩子不对,她苦口婆心地和妹妹沟通过“按照心理学,应该及时满足和回应孩子”,但是,对妹妹的方式,她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情绪反应。

    但对小姑子,她的头脑知道这样对孩子很好,但她却很容易对小姑子生出一股强烈的无名火。在这股怒火里有嫉妒:嫉妒小姑子的孩子才几个月大却得到这么好的照料;还嫉妒小姑子自身,觉得小姑子是一位好妈妈。相比之下,她和自己的妹妹 初照顾孩子的方式是 像的,她学了心理学之后才开始改变对孩子的方式。

    她小姑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玩本身就是孩子有意义的,他就是凭着这些俗得不能再俗的东西,和自己妈妈建立了安全依恋。孩子以后也可能会去追寻意义,但不会那么严重地抵触俗世的生活。

    她妹妹对自己孩子很忽略,让孩子觉得,他的吃、喝、拉、撒、睡、玩这一切日常需求,都是没有意义的、该被摈弃的。因此,他可能会形成矛盾型依恋或回避型依恋,容易远离世俗生活,而去追求精神上的纯净。但这是心灵僻径,是孤独、荒芜的圣地。

    这也是自恋和依恋的一个重要区别:学会了依恋的人,他会拥抱真实;而一直停留在自恋中的人,则容易待在自己的里,并认为它才是精神的归宿。

    还有一位来访者,她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无比。她说,她一直滞留在一个中间地带,既不能回到原本的孤独,又不能进入充满关系的真实。在这个中间地带,她无数次试着向外跳,但这时,外部需要有一个人对她伸开双手说:“来吧,欢迎。”然后,她才能够进入真实,但这个人一直都没有出现。

    因此,我想说,如果你基本上是一个正常人,觉得在相当程度上和社会有融合,不管你有多少问题和痛苦,都要感谢妈妈或主要养育者,他们给了你这份感觉——欢迎你。科胡特的“自体客体”的概念和温尼科特的“客体使用”的概念,都传达了父母(特别是主要抚养者)需要给孩子传递出这种感觉——这个欢迎你。然后,孩子才能形成“我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个”的感觉,这也是温尼科特所倡导的:

    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以滋养出这种感觉:准备好接受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这些描绘,相信会让很多妈妈感觉到巨大的压力。讲这样的故事,是为了对比,讲清楚“两种妈妈与两种孩子”的关系。

    依恋的形成,需要孩子有一种基本的感觉:妈妈基本上是好的,有时候是坏的,但坏不会淹没好;我基本上是好孩子,有时候是坏的,但坏可以被接纳,也可以被自己所接纳。

    如果自己真实的妈妈不够好,那么孩子就会倾向于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对妈妈表达依恋,而去外部寻找“好妈妈”。

    我有一个朋友,他总是不能做好眼前的事。例如,对自己的小家庭不满,对自己当前的工作不满,读书时也不能专心。他总是在走神,而在和他聊得特别深的时候发现,他好像一直都在目前的事情之外寻找什么,都像是在寻找一个“好妈妈”。之后了解到,他小时候的确认为,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他应该有一个在家以外的“亲生好妈妈”。

    这真是一个深刻的隐喻。

    如果依恋没有形成,该怎么办?首先,要看破自己重重的心理防御。通过这些复杂的防御,看到自己的初心——我永远都在寻找你。

    我们可以去看看孩子、看看小动物,会看到生命原本的样子:一方面,他们(它们)会试着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另一方面,他们(它们)都在寻找情感依恋。当有依恋存在后,一份满足感会油然而生。

    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时间累积和空间变换。如果一个关系伤透了你的心,你经过认真考虑,知道这份关系已经没有希望了,那么可以变换空间。也就是,去换一个人寻找。

    同样,当你基本断定一份关系是好的,那么,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关系的基本稳定,逐渐在这个关系中去实现依恋的完成。

    如果你一开始觉得一位咨询师还不错,那么轻易不要因为中间对他不满而放弃,试着保持这份关系,并试着在关系中对咨询师表达爱与恨、满足与不满, 终在这份关系中完成依恋。

    例如我的一位来访者,他在找我之前,换过十几位咨询师,也换过很多工作。而我在 次咨询时就对他说:“你看,你此前已换过十多位咨询师,也换过很多工作,你太容易结束关系了。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如果你觉得我的咨询风格让你觉得基本可以,我的咨询能力也让你基本满意,而我又没有明显违反职业道德,那我们就基本保持稳定的咨询?如果你想离开我,请一定要把对我的不满表达出来,我们好好探讨。”

    结果,我们的咨询持续了几年,他的生活也逐渐有了很大的改善。

    基本稳定的关系背后,依恋完成的背后,藏着对人性的深刻信任。


    依恋“你”,排斥“它”

    在敏感的精神分析师眼里,几乎一切看起来不起眼的事,都有意义,都有隐喻。下面这个小故事会引出一个大道理。

    我在广州的“得到”小组开会时,黄玉玲老师迟到了五分钟,并且她是急急忙忙赶过来的。她为什么会迟到?

    她讲了几件小事,并认为现在这一段时间,她的处于失控中。为什么会失控?因为那时爆出的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让她 焦虑,而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在读幼儿园,一个在读小学。

    同时,很多知名女性在网上坦露自己被猥亵甚至性侵的事。这些事情让黄玉玲陷入了深深的恐慌,如果这种事发生在女儿身上,她会死掉。这个是有“魔鬼”的,有些人就是想把自己的魔手伸到 无辜、 无助的幼儿身上。

    因为这样的担心,她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焦虑感强了很多,对周围的警惕心强了很多。

    然后,有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发生了。他们一家人开车出去,老公开车,黄玉玲坐在副驾驶位上,感觉自己的身体一直有点儿紧绷着。突然,老公打了一个哈欠并喊她。黄玉玲被吓一大跳,那一刻她觉得,这是一个“大魔鬼”在喊她。

    这种紧张和恐惧让我们想起了我 近多次说的话:“我”并不希望控制一切,那太孤独,而是希望“我”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善意的“你”存在;可我 惧怕的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