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书籍索恩丛书 西方通史 世界大战的时代 1914—1945 上中下全3册 历史世界史书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正版图书 品质保障
    • 作者: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译者:杨丽//李鸥著
    • 出版社: 图书其它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译者:杨丽//李鸥著
    • 出版社:图书其它
    • ISBN:9781381848408
    • 版权提供:图书其它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掌柜推荐
    • 折扣价
      43.10
    • 折扣价
      39.00
    • 折扣价
      34.30
    • 折扣价
      44.00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20143400
    • 版次:1
    • 品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包装:平装
    • 丛书名: 索恩丛书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9-11-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1280
    • 字数:1066000
    • 正文语种:中文


    ☆历史学家、联邦大十字勋章获得者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历时五年写成

    ☆四卷共厚达4500页

    ☆一部跨大西洋、总括性的西方史

    ☆荣获2016年莱比锡欧洲图书奖

    ☆德国媒体盛赞: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一文未名”德语翻译工作坊历时三年精心翻译

    ☆宏大的视角、鲜活的历史、流畅的文笔,今日国人的世界史鸿篇巨制


    战争、危机、灾难——对于许多身处这个时代的人来说,1914—1945年就像是第二个三十年战争,它是西方史的“德国篇”,也是人类史上可怕的篇章。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在他的著作中次兼顾大西洋两岸的视角,站在历史观察的中心,系统、连贯地书写西方的历史。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1938—),当代德国历史学家,联邦大十字勋章获得者。主要著作有《魏玛共和国的工人与工人运动》、《通往西方的漫长道路》,以及荣获莱比锡图书奖的四卷本《西方通史》等。

    译者简介

    杨丽,毕业于北京大学,维也纳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博士,欧华文学学会成员,现旅居维也纳。目前领导奥地利教育机构经济促进学院中国部。译有《德意志之魂》(合译)。

    李鸥,毕业于北京大学,维也纳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博士,欧华文学学会成员,现旅居维也纳。译有《德意志之魂》(合译)。

     


    以学科前沿成果为基础,合理兼顾不同视角,笔法精湛。

    ——沃尔夫冈·米夏尔卡,《以史为鉴》(Geschichte für heute),2012年第4期

    历史书写的杰出之作。

    ——威廉·冯·施特恩布尔格,《法兰克福评论报》(Frankfurter Rundschau)

    这部集大成之作行云流水又扣人心弦,历史评价谨慎、恰当,风格独特,尤其是因为温克勒的书写抛弃了以往与政治决策史紧密相连的写法,而转向政治思想的世界。

    ——迪尔克·舒曼,《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2011年9月26日

    温克勒并非为了未来的学术发展而写这部著作,他的目标读者是更广大的、爱好历史的人群。没有第二位历史学家能像他那样精妙地将分析和叙事结合起来。他深知应如何驯服庞杂无序的史料,并将多面信息归纳为可靠的结论。他的写作时时关照学界的研究成果,却直观明了,丝毫不让读者生出畏读情绪,几乎忘却要读懂一部大部头曾是多么艰辛。……温克勒里程碑式的《西方通史》是其博学的结晶——其叙事气魄非凡,判断细致周全,文笔简洁有力。

    ——沃尔克·乌利希,《时代周报》书展特别版(Die Zeit Messebeilage),2011年10月6日

    笔法雄伟庄严,恰如一幅描绘欧洲的巨幅油画。

    ——阿尔弗雷德·珀瑟,《蝴蝶周刊》(Falter),2011年10月12日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在《西方通史》第二卷对1914~1945年的历史做了规模宏大的讲述。温克勒的两卷本《走向西方的漫长道路》和著作《魏玛共和国》已经让他获誉无数,登上德国历史学家的名人堂。他终将成为人们铭记的的学者。……在一个由新的政治和经济玩家操纵的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德国肩负着让欧洲保持地位、不受侵蚀的任务,为此只能坚强地迎接困难。公众需要了解这种责任意识的历史根源。

    ——皮尔·施坦布吕克,《明镜周刊》(Der Spiegel),2011年9月26日

    这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它结构清晰合理,因而也可以作为一部很好的工具书供人翻阅。

    ——《侧面》(Profil),2011年12月19日

    温克勒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是引人入胜的,值得一读。……温克勒再次证明自己是一位出色的叙述者。

    ——茜贝拉·派讷和克劳斯·布鲁默,德新社(dpa),2011年11月29日

    简直就像历史学家中的赫尔穆特·施密特。

    ——尼克·弗里德,《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2011年9月22日

    还从来没有人像这样书写过西方世界的历史。

    ——沃尔克·乌利希,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为世界大战的年代书写了一部纪念碑式的作品,对欧洲史感兴趣的人不能错过。……无与伦比的伟大作品。

    ——弗朗克·威伯,2012年1月6日

    1200多页的著作梳理了历史事件的原因、结果,以及那些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将人们带进年代的特殊道路。是一部知识量巨大,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米夏尔·黑塞,《法兰克福评论报》(Frankfurter Rundschau),2011年10月11日。

    这部作品对20世纪上半叶欧洲和美国的政治史做了详尽的记述,在叙事的清晰度和准确度上几无可匹敌者,是专业知识的著作,历史评价平衡公允,文风在平和友善中闪烁着光芒。……很难想象能有比这更巧妙、精准而包罗万象的作品。

    ——乌利希·赫尔伯特,《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2011年10月10日


    上册

    序 言 / 001

    章 二十世纪的大灾难:次世界大战

    战役与战争罪行:1914~1916 年的军事事件 / 002

    战争目的、意识形态战和反战潮流 / 011

    划时代的 1917 年:俄国革命和美国参战 / 025

    实现所有文明民族的自由:威尔逊的世界新秩序 / 062

    两个帝国的崩溃和一个国家的新生:

    一战结束时的德意志、奥匈帝国和波兰 / 071

    信任丧失殆尽,暴力严重越轨:次世界大战的遗产 / 102

    第二章 从停战到世界经济危机:1918~1933 年

    革命受阻:德国的魏玛共和国之路 / 120

    步履沉重的新开端:1918~1919 年的奥地利和匈牙利 / 135

    赢得独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芬兰 / 141

    东方泛红: 俄罗斯内战和第三的建立 / 145

    战胜国向右转:巴黎和谈前夕的西方列强 / 150

    脆弱的和平:从凡尔赛到联盟 / 156

    抗议浪潮、禁酒令和繁荣时期:二十年代的美国 / 190

    世界革命延迟:苏维埃联盟诞生,欧洲左翼分裂 / 202

    三次选举和一次分裂:战后的大不列颠 / 223

    对抗与妥协:1919 年到 1922 年的法国 / 233

    一个民主国度的自我毁灭:意大利通往法西斯之路 / 239

    共和国面临严峻考验:1919~1922 年的德国 / 249

    关键的 1923 年:从占领鲁尔到道斯计划 / 273

    左和右:魏玛共和国的文化与社会 / 289

    转向独裁(一):新生的“欧洲中部诸国” / 299

    转向独裁(二):从巴尔干到伊比利亚半岛 / 337

    民主革命:从瑞典到瑞士 / 365

    法西斯掌权: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 / 387

    从普恩加莱到普恩加莱:1923~1929 年的法国 / 408

    世界革命延迟:苏维埃联盟诞生,欧洲左翼分裂 / 202

    三次选举和一次分裂:战后的大不列颠 / 223

    对抗与妥协:1919 年到 1922 年的法国 / 233

    一个民主国度的自我毁灭:意大利通往法西斯之路 / 239

    共和国面临严峻考验:1919~1922 年的德国 / 249

    关键的 1923 年:从占领鲁尔到道斯计划 / 273

    左和右:魏玛共和国的文化与社会 / 289

    转向独裁(一):新生的“欧洲中部诸国” / 299

    转向独裁(二):从巴尔干到伊比利亚半岛 / 337

    民主革命:从瑞典到瑞士 / 365

    法西斯掌权: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 / 387

    从普恩加莱到普恩加莱:1923~1929 年的法国 / 408


    中册

    从大英帝国到英联邦:鲍德温时代的英国 / 423

    从道威斯计划到杨格计划:施特雷泽曼时代的德国 / 434

    在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斯大林时代的苏联:1924~1933 年 / 460

    繁荣、危机、萧条:1928 年至 1933 年的美国 / 480

    两害取轻的逻辑:布吕宁时代的德国 / 495

    发展停滞、批评体制:1929 年至 1933 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517

    持恒力:三十年代初的英国 / 528

    魏玛共和国的没落,希特勒攫取政权之路 / 540

    远东的闪电:日本占领满洲里 / 569

    第三章 民主与专制:1933~1939 年

    1933 年至 1936 年富兰克林·德拉诺 ·罗斯福总统任期内的美国新政 / 598

    夺权的过程:1933 年至 1934 年的纳粹独裁政权 / 620

    罗马建立第二帝国:法西斯意大利和阿比西尼亚战争 / 656

    大恐怖:斯大林统治在苏联的扩张 / 667

    全线备战:1934 年至 1938 年的纳粹德国 / 682

    绥靖主义的开端:1933 年至 1938 年的英国 / 704

    右翼总动员,左翼集结人民阵线:1933 年至 1938 年的法国 / 717

    硝烟弥漫的战场:1936 年至 1939 年西班牙内战 / 745

    以德国为榜样:法西斯意大利的犹太人政策 / 771

    紧张的邻里关系:1935 年至 1938 年,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第三帝国” / 775

    罗斯福的务实政策:1936 年至 1938 年的美国 / 786

    越境行动:从吞并奥地利到《慕尼黑协定》 / 795

    1938 年 11 月 9 日德国犹太人大屠杀的前因后果和过程 / 810

    两联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817


    下册

    第四章 人类文明的决裂: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犹太人屠杀

    毁灭性的战争:波兰的第五次分割 / 854

    从一场“假战”到争夺挪威的战争 / 862

    法国溃败:西线战役 / 870

    东京、华盛顿、柏林:1940 年至 1941 年世界政治场景变幻 / 883

    从“巴巴罗萨”到珍珠港战争全球化 / 901

    种族灭绝的开端:“犹太人问题的终解决方案”(一) / 917

    战争出现转机:轴心国转为防守 / 933

    家乡的战线:参战的民族 / 941

    占领、合作、抵抗(一):中东欧、东南欧和西北欧 / 957

    占领、合作、抵抗(二):法国 / 980

    “把这个民族从地球上灭绝掉”:“犹太人问题的终解决方案”(二) / 995

    独裁的崩溃:1943 年至 1944 年的意大利 / 1014

    同盟国军队乘胜追击:1943 年至 1944 年的东亚和欧洲 / 1027

    1944 年 7 月 20 日 德国反抗希特勒 / 1039

    欧洲的划分(一):同盟国的战后计划 / 1049

    完成历史使命:“犹太人问题的终解决方案”(三) / 1061

    战争结束(一):德意志帝国的灭亡 / 1068

    欧洲的划分(二):颠覆和驱赶 / 1080

    新的开端与传统:投降后的德国 / 1091

    波茨坦:“三巨头”的裁决 / 1097

    战争结束(二):原子弹和日本投降 / 1108

    罪与罚:1945 年的断代(一) / 1117

    西方、东方、第三世界:1945 年的断代(二) / 1137

    从世界大战到世界大战:非常时期的回顾


    序 言

    此书是本套《西方通史》的第二卷。2009 年秋季出版的卷涵盖的历史跨度很大,始于早期犹太一神教影响的西方历史,谈及古典时代晚期、基督教直到次世界大战爆发。围绕的重点是我称之为西方价值观规范工程的发展,即 18 世纪后期两次大西洋革命的理想,也就是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理想。古老的西欧就接受还是摒弃这些思想的争论,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甚至号称“发明家的合众国”曾几何时也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其内涵背道而驰;然而在今天,这些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标准,如果西方想在非西方世界面前坚定地代表其价值观,那么它也必须用这个标准衡量自身。

    第二卷讲述 1914 年到 1945 年的历史,这 30 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战争、危机和灾难此起彼伏。在此之前只有 1618 年到 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如同在 17 世纪上半叶,德国在20 世纪上半叶也处于各种矛盾的中心。1914 年到 1945 年,德国扮演着核心的角色,甚至西方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都可谓德国的篇章。同时它也是人类历史上恐怖的一个章节:终以欧洲犹太民族的毁灭,以 20 世纪国家犯罪史上的大规模屠杀,以德意志帝国的灭亡而告终。

    某些作者,例如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认为,大屠杀是一种现代性的、向理性化努力的、追求“量化”的结果,是努力消除“矛盾心理”的结果,是某种技术性“社会工程”的案例。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工程在思想界中占有很突出的地位。此外,很多作者长期以来将大屠杀归咎于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武力的经验,那些越轨的、迄今为止只在殖民战争中使用武力的经验。美国历史学家和外交官乔治·F. 凯南(George F.Kennan)称次世界大战是 20 世纪的“始发灾难”。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出发,推导出其可行性的设想,在战争中养成机械化杀戮的习惯,这都是普遍的跨国现象。我们可以将 1918 年后的种种事件放入这个视角来分析,但是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德国犯下了大屠杀犹太人的反人类罪。本书就是从这个问题的背景出发,探讨 1914 年到 1945年德国历史的进程,去尝试解释为什么这样一个文化上属于西方的国家,如此顽固地否定西方价值观的规范,特别是否定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以至于令世界和自身都跌入灾难的深渊。

    如果按照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的想象,1918年后应该是西欧民主在全欧洲凯旋的时代。然而早在1925年,德国经济学家莫里茨·尤利乌斯·博恩(Moritz JuliusBonn)就提出“欧洲民主的危机”。他分析的核心是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和心理的变化:工人阶级势力的崛起以及由此带来的中产阶级的恐惧、军事化思维,同时严重低估了可以依靠严格的规范和公认的机构来解决民事纷争的种种办法。

    在欧洲大陆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那些民主立宪国家中,20年后只有两个国家还可以被称为民主国家,这就是捷克和芬兰。而其他国家中,执政的或多或少都是专制政权。它们在西方的遗产中挑选出更符合执政者利益的成分,而不是民主的思想,奉行“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原则。由于这些新生国家并不是纯粹的民族国家,有些甚至明显是多民族国家,因此它们在接受西方这种观点的同时,具体而言就是接受来自法国思想宝库的思想的同时,也埋下了产生重大分歧的种子。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政治体系的一个新特点是新型独裁,即所谓的权专制。我们经常讨论的“权”这个概念指的是某些国家,其对权力的垄断和镇压的程度远远超过传统独裁者,超过那些公开的或者是秘密军事独裁的“正常标准”。权政权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它们要求绝对服从,其政治目标是创造出新人。尽管在很多方面有天壤之别,但是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在这一点上为相近。在和更激进、更和更“权”的法西斯政权,即德国纳粹政权打交道后,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才重新评估了它们和苏联共产主义的关系,甚至迈出与其结成同盟的一步。在纳粹德国引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所谓的“两”世界,为 1945 年后的历史留下深深的印迹。德国为第二次争霸欧洲的尝试付出的代价是无条件投降,损失了战前四分之一的领土,盟军占领了全部国土。欧洲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国力因战争被大大削弱,再也无法阻挡其海外势力不断缩小的进程。如果说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次世界大战把欧洲国家分化割裂,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把这种现象推向:1947 年后“冷战阵营”相互对峙,美利坚合众国和苏联则成了各自阵营的领导力量。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