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我们误解了自己 周国平 济群 著 周国平与济群法师 一个哲人与一个高僧的对谈 上海译文出版社
  • 正版图书 品质保障
    • 作者: 周国平,济群著 | | 无译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5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周国平,济群著| 无译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5
    • 开本:16开
    • ISBN:9780461925128
    • 版权提供:上海译文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我们误解了自己》是一本有趣、宁静又充满了智慧的书。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如何认识自己,更清楚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轨迹,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打开这本书,就如同听周国平老师和济群法师对谈,听他们将长者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娓娓道来。谈话内容涉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都与自我密切相关,人生的重大问题比如如何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在哪里、理性的作用等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寻找到答案,周国平老师和济群法师的对谈值得每一个被烦恼和焦虑所困的人倾听。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著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济群法师,童真入道,出家四十余载。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斯里兰卡佛教与巴利语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特约研究员及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1980年就读于中国佛学院,随后于闽南佛学院、戒幢佛学研究所等地任教。从事教育几十年来,对如何有效修学,有着深入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由此,提出修学五大要素,创建次第修学体系,令许多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会及高校举办讲座,开国内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内外。同时笔耕不辍,出版“智慧人生、修学引导、以戒为师”等丛书四百多万字。以纯正的佛法知见,剖析社会问题,厘清修学误区,提出切实的解决之道。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何去何从
    一、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 / 005
    二、如何认识自己? / 010
    三、生命的价值在哪里? / 014
    四、佛教否定现实幸福吗? / 018
    五、如何静心? / 019
    六、人性和佛性 / 024
    七、利人和利己 / 027
    八、从同情心到慈悲心 / 028
    九、认识人心、人性的意义 / 031
    十、现场问答 / 034
    1.空,是否一切皆虚幻? / 034
    2.要不要追求真相? / 036
    3.学佛是投资人生? / 037
    4.自我与无我 / 038
    5.如果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 / 039
    佛教人本思想与西方人本思想
    一、人本思想的发展脉络 / 050
    1.佛教出现的背景 / 051
    2.人间胜过天堂 / 055
    3.从神本到人本 / 058
    4.共存还是取代? / 062
    5.最高本质来自哪里? / 065
    6.理性思考和修行体证 / 067
    7.神本和人本能否统一? / 071
    8.两种人本思想之定位 / 074
    二、人是什么? / 076
    1.人的不同属性 / 077
    2.人生的超越 / 081
    3.终极的归宿 / 084
    三、个性解放和个人解脱 / 086
    1.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 / 086
    2.自由的社会保障 / 089
    3.为什么要解脱? / 091
    4.人的差异和共性 / 094
    人与自我
    一、人生三大问题 / 103
    二、个人主义导致的问题 / 105
    三、发展应该遵循的度 / 107
    四、什么代表“我”? / 109
    五、自我的价值 / 112
    六、个性、多样性和独特性 / 115
    七、发展个性的利弊 / 117
    八、理性和宇宙之理 / 120
    九、存在还是本质? / 122
    十、现象背后是什么? / 125
    十一、妄心和假我 / 128
    十二、自我的世俗价值 / 130
    十三、否定之后的肯定 / 134
    十四、自我的独立和自由 / 136
    我们靠什么认识世界?
    一、理性的作用和局限 / 145
    二、认识决定了所认识 / 148
    三、现量和比量 / 150
    四、理性的作用和局限 / 154
    五、智慧的体和用 / 156
    六、理性、情感和意志 / 158
    七、幸福和觉醒 / 160
    八、认识手段的局限 / 163
    九、理在心中 / 166
    十、二元还是一体? / 168
    佛学、哲学与人生
    一、教育不是培训工具 / 178
    二、佛法和哲学的共性 / 182
    三、佛菩萨如何保佑众生? / 185
    四、因果的不同解读 / 188
    五、自我与无我 / 191
    六、空还是有 / 195
    七、如何安心? / 198
    八、极乐世界在哪里? / 201
    九、现场问答 / 203
    相遇在这个时代
    一、书名的由来 / 213
    二、我们能认识世界吗? / 215
    三、直觉还是错觉? / 217
    四、相识,相知,相见欢 / 218
    五、如切如磋,彼此增上 / 220
    六、个性解放和自我解脱 / 223
    七、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 227
    八、现场问答 / 229
    一、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
    主持: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何去何从?对于这个话题,有人欢欣鼓舞,也有人忧心忡忡,担心人类被自己研发的人工智能灭了,所以我们特别希望听到两位智者的看法。首先想问,人工智能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什么?
    周:今天这个题目是济群法师出的。我听到时,首先一愣:这是科技啊!然后精神一振,觉得法师特别敏锐。人工智能是现在比较前沿的话题,也是一个热点。法师能与时俱进,抓住热点,同时又和哲学、佛学探讨的问题联系起来——既前沿,又永恒。
    说实话,在人工智能的问题上,我确实是外行,相信法师在一
    定程度上也是外行,但这个问题真的需要外行来关注。关于人工智
    能对人类的主要威胁,我觉得,可能引发了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过人类,乃至取代人类?这是很多人关注的。我想,人工智能说到底仍是个技术,是人类为自己制造的非常好用的工具。从这一点来说,我相信工具永远超不过人类,也无法取代人类。不能因为这个工具特别强大,就说它比人类高明。就像人类发明了汽车,跑起来比人快得多,你说汽车比人强吗?人类发明了飞机,必须靠飞机才能上天,你说飞机比人强吗?其实不能。因为这些都是人制造的,人工智能也是同样。
    当然有一点不同,因为它是智能的。我的理解是,人工智能可能是对大脑神经网络的模拟,其主要优势在于计算能力,处理大数据非常快。这是人类完全不能相比的。一个最突出的例子,谷歌开发的阿尔法狗,开始和李世石下围棋时,以三比一赢了对方,已经很让人震惊了。然后它所向披靡,所有棋手都下不过它。现在更厉害,干脆宣布不和人类下棋,因为是没意义的事。这就充分体现了它处理数据的能力和优势。李世石说,他下棋时会考虑二三十步,但阿尔法狗下一步棋的时候,考虑了几千步。这一步下面有多少可能性,它全都考虑到了。这种速度是人类永远赶不上的。
    但我想强调,它仅仅在处理大数据的领域中可以领先,而人类的很多领域不是这种情况。在精神生活方面,人工智能有天生的缺陷,永远不可能和人类相比。阿尔法狗下棋再厉害,能享受棋手的情感吗?比如我的好友芮乃伟下棋时那种内心的愉悦、沉思的快乐,它不可能享受到。我不相信有一天人工智能会有情感,最多只能模拟情感的外在表现,不可能有真实的情感。
    再进一步,在哲学、艺术、宗教等精神领域,我想人工智能最多做些资料工作,不可能有创造性。我不相信有一天,某个超级机器人成了柏拉图那样的哲学家;或成了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或像佛陀那样,创立一种宗教。在最高的精神领域,人工智能不可能和人类相比,也永远不可能取而代之。所以从人类生活来说,最重要的一块是不能取代的。
    另一个问题是,人工智能会不会祸害人类,乃至毁灭人类?这也是有些人忧虑的。我觉得可能是科幻片看多了,想象力太丰富。从目前的情况看,人工智能的开发方向很明确,一定要有市场,能够应用。比如无人驾驶的汽车、能做家务的机器人,这些是它的重点。但也有些很聪明的人,比如霍金就觉得人工智能自我更新的能力太强,而人类进化非常缓慢,所以他很忧虑。
    我觉得这不太可能。现在人工智能的威胁主要有两点,一是它自我更新的失控,这有可能。但失控到什么程度?我不相信会到无法解决的程度。二是人工智能会不会毁灭人类?其实真正让人担忧的情况是,一旦恐怖分子掌握人工智能,并发明毁灭性的武器,结
    果会很糟糕。这种危险是存在的。
    总之,一方面不要太忧虑,另一方面也要加以警惕,制定一系列防备措施。包括在法律上,规定人工智能的发展边界在哪里。就像我们现在对基因工程规定了边界,你可以克隆羊,克隆动物,但不能克隆人。
    主持:我们听到了周老师的看法,在精神领域,人工智能难以超越人类,也无法取代,他对这点比较乐观。法师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济: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人工智能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包括这次达沃斯论坛,人工智能也是其中的重要话题。人工智能的出现,确实给不少人带来恐慌。据有关人士预测,目前社会上的很多工作,在未来几年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包括阿尔法狗的出现,它的学习能力之强,也是人类望尘莫及的。所以霍金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也有可能是人类文明史的终结,除非我们学会如何避免危险。
    正如周老师所言,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可以用来造福人类,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关键是谁在使用它,用它来做什么。当今世界有很多不安定因素,一方面是因为恐怖分子和核武器的威胁,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自身的问题层出不穷。现在人类的聪明才智都投入在发展经济和科技上,包括研发人工智能,但对自身的认识和优化,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中。因为外界诱惑重重,使人身不由己地被裹挟其中,根本没有精力反观自照。如果人工智能日益先进,而人类缺少健康的人格和心态去使用它,就会使世界更加危险。因为随着工具的强大,反而会增强人的破坏力。
    人工智能代表西方工业文明、科学技术的进步。面对它的飞速发展,人类特别需要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否则,未来在社会处于什么地位,世界又会出现哪些问题,我们是没把握的。关于人对自身的优化,正是东方文化的重点所在。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成圣成贤;佛教引导我们成就解脱,成佛作祖,都是立足于心性修养,立足于生命自身的完善。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超级强大。从掌握知识来说,人类通过几十甚至几百、几千年的积累,人工智能在短时间内就可超越。那么,人类的独特性到底在哪里?这也是我们需要关心的。周老师讲到,人工智能或许会模拟人的情感表达,但不会有情感。比如人工智能可以模拟慈善行为,但它能不能有慈悲大爱?在这些方面,人工智能和人类有本质的区别。所以我们要去发现作为人的不共所在——哪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甚至无法学习的。
    从佛法修行来说,是要开发生命内在的觉性,这不是靠学习得来的,而是众生本自具足的宝藏。所以说,人对自身的优化,不仅在于积累知识和提升能力,更重要的是证悟觉性。这种唯有生命才具备的无限潜能,正是人类和人工智能的根本区别。因为人工智能的学习和自我更新,只能在有限的范畴内。即使掌握再多知识,也是有限的积累。
    在今天这个时代,人需要不断认识自己,开发心的无限潜能,才能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否则的话,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又没有健全的人格去处理它所带来的潜在危险,世界的问题将越来越多,人类的处境将危机四伏。
    主持:就像法师说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人心却越来越混乱。两位智者给我们指引了何去何从的方向:不必对人工智能时代过于担心,因为人类也有差异性的优势。我们有情感,有精神领域可以开拓,重点是把这部分潜能,尤其是觉性开发出来。
    二、如何认识自己?
    主持:科技主要是向外探索,而哲学和佛学都是向内挖掘的智慧。说到向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这对西方哲学和东方佛教都是非常重要的。请问周老师,西方哲学提出“认识你自己”已有几千年,在此期间,作了哪些尝试和努力?
    周:西方哲学强调“认识你自己”有两个阶段。第一是在古希腊时期,供奉太阳神的雅典德尔斐神庙中刻有一个神谕,就是“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出自阿波罗之口,而他正是雅典城邦最重要的神。这句话的含义,其实是强调人要知道自己的局限性,不要骄傲,不要狂妄。
    关于此,有个著名的故事。曾经有人到德尔斐神庙问神:雅典最智慧的人是谁?神回答说: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很重要的哲学家,他听说后感到奇怪:我其实挺笨的,怎么说我是最智慧的人呢?因为不相信,他就到雅典找那些以智慧著称的政治家、艺术家、诗人、工匠,问了他们很多问题,想证明这些人比自己聪明。结果他发现:这些人仅仅知道自己从事的那点事,就自以为很聪明,自以为什么都知道;而他知道自己很无知,好多事都不知道,尤其对最重要的“人应该怎么活”还没想明白。苏格拉底由此总结道:神说我最智慧,是因为我知道人的局限性,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第二是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家也说“认识你自己,实现你自己”,主要在于两个层面。一方面,每个人要知道自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比如尼采说:你要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要珍惜生命,不要作为大众的符号,跟随大家生活,而要实现自己独特的价值。他强调的是这一点,和古希腊哲学的内涵不同。
    另一方面,如果真正挖掘自己,会发现还有一个更高的自
    我——这样就能站在宇宙的立场看人生,让人生具有终极意义。很
    多哲学家认为,人有一个自我,那是“小我”;此外还有“大我”,如柏拉图说的理念世界,基督教说的上帝。尼采不相信上帝,但认为人生应该有更高的意义。这个“大我”会派驻代表在“小我”中,人要去发现这个代表。用孟子的话说,是尽心、知性、知天。他说的心就是精神世界,其中有个东西叫性,是和宇宙相通的觉悟,也是“大我”派驻在自己身上的代表。你要找到它,听它的教导,就和宇宙“大我”打通了。这个观点,我想哲学和宗教有共通之处。
    主持:非常精彩。“大我”派了代表到“小我”这里,而佛法讲的是“无我”,这有很大差别吗?刚才说要认识无限性,怎么在古希腊哲学中是认识人的有限性?请问法师,宗教和哲学在看待自我的角度上,有很多不同吗?
    济:刚才周老师讲到“大我”和“小我”,我联想到《奥义书》,
    这是印度宗教和哲学的源头。其中说到宇宙是“大我”,个体生命是“小我”。人因为迷失自我而轮回,所以生命的价值就是由“小我”回归“大我”。这种宇宙和自身的融合,使生命达到圆满,即梵我一如。但佛法反对这种观点,提出“无我”的思想,这也是佛教有别
    于其他宗教的根本。
    西方文艺复兴后出现人文主义思潮,关注个性解放,关注个人
    价值的实现。这就使自我得到极大张扬。那么,究竟什么代表“我”
    的存在?身份能代表吗?你今天有这个身份,明天可能没这个身份。相貌、想法、情绪能代表吗?相貌会衰老,想法和情绪更是变化不定的。此外,还有地位、财富、名誉等。佛陀对此进行全面审视后发现,我们认定的所谓“自我”,比如以身份为“我”,以相貌为“我”,以想法为“我”,以情绪为“我”,以名字为“我”……所有这些和我们只有暂时而非永恒的关系。既然是暂时的,就不能代表自我本质性的存在。
    佛法还告诉我们,把这种暂时的关系当作永恒,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执著身体为“我”,就会害怕死亡;执著相貌为“我”,就会担心衰老;执著想法为“我”,就会和世界产生冲突;执著情绪为“我”,就容易陷入情绪,为其所控,成为情绪的奴隶。
    佛法所说的“无我”,并不是说这个生命现象不存在,而是要纠正对“自我”附加的错误设定。《楞严经》有七处征心,让我们寻找:心到底在哪里?在内还是在外?有没有形相?在审视过程中会发现:我们所以为的“我”,从外在色身到内在想法,所有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假相,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
    当我们彻底摆脱对自我的错误设定,才会看到心的本来面目:像虚空一样,无形无相,无念无住,无边无际。它一无所有,又含藏一切,能生万物。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就是让我们找到这个本自具足的觉性,由此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而不是被种种假象所迷惑。
    三、生命的价值在哪里?
    周:关于生命的价值,我觉得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我知道生命是缘起的,无自性的,没有实质内容。尽管如此,个体生命的价值在哪里?西方哲学非常强调这一点,认为每个生命是独一无二的——世上只有一个你,你只有一次人生,不可重复,所以要珍惜人生,把它的价值实现出来。
    当然,我们要对自我有个正确认定,身份、外貌、财产这些都不是我,只是对自我低层次的误解。把这些破除后,我们承认不承认缘起的自我和生命?要不要去实现它独特的价值?
    更高的层面是,我们不能停留于实现自我价值。我觉得宗教和哲学虽有不同表达,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就是人不能局限于缘起的自我,要有更广阔的世界。不管把它叫作真如也好,空性也好,天国也好,大梵也好,理性世界也好……不论有多少称呼,一定是超越个体的更高的世界,你最终是属于那个世界的。人要和更高的世界沟通,要回归那里。
    这两个层面,我觉得都是需要的。那么,缘起的自我有没有价
    值?价值在哪里?我想知道这一点。
    济:从西方哲学的视角,认为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格外珍贵。而佛教认为,生命不仅有现在,还有无穷的过去和无尽的未来,今生只是生命长河的一个片段。所以人生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也不只是关注这一生,更要关注生命的轮回。
    刚才周老师问缘起生命的价值在哪里,佛法认为,缘起生命的本身是虚幻的,但虚幻并不是没有。就像我们现在这个人身,不仅存在,而且非常宝贵,难得易失。怎么才能用好它?从佛法角度说,其价值就在于走向觉醒。因为在六道中,只有人的身份才有理性,才能审视生命真相,并通过修行开启内在觉性。
    我们的生命现状是无明的,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也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因为没有智慧,我们对自己和世界充满误解,从而制造种种烦恼;然后带着这些烦恼看自我,看世界,制造更多的烦恼。生命就在这样的迷惑、烦恼中不断轮回。
    学佛就是让我们去认识:这种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你想不想改变,想不想摆脱?改变之后又是什么?佛法告诉我们,在迷惑背后,还有觉醒的生命。这个生命是和天地万物相通的,和整个宇宙相通的。认识到有限背后的无限,才能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而改变的唯一途径,是依托现有人身,所以这个缘起的生命意义重大,
    我们要用好它。
    周:缘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想包括两方面。首先是入世的方面,应该有自己真正的事业。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没有自己的事业,这是很痛苦的。他的烦恼不仅在于不觉悟,还在于不知道该做什么。当然这也是不觉悟的表现,只是追随社会的价值观,追逐物欲,和人攀比,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他很少问自己这样的事,认识不到作为一个独特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就看社会上什么样的事风光,什么样的事能带来更多利益,就去做什么,这是很大的问题。我觉得,对个人价值的认定不能缺少。应该认识到:我在世上只能活一辈子,一定要找到一件事,把自己最好的能力发展起来,不仅自己快乐,也能造福人类。
    其次,光有这个还不行,哪怕你做出再大的事业,哪怕是最心爱的事业,你觉得个人价值已经得到实现,也不算什么,也是很渺小的。如果看破这一点,就能更上一层楼,获得更高的觉悟。这两点都需要,没有第一点的话,人生还是有点空。
    济:从佛法角度来说,生命存在两个层面,一是现实价值,一是终极价值。现实价值就是过好当下的日子,比如身体健康、心智健全、家庭幸福、儿女孝顺,同时能造福社会,让更多人因为你的存在得到幸福。佛教中的人天善法,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使身心安乐,人生美满。这需要智慧和道德,否则是做不到的。世上很多人也在追求幸福,但在追求过程中,往往制造了很多痛苦,甚至给他人造成伤害。
    佛法所说的因缘因果,就是让我们了解:生命延续到底遵循什么规律。我们今天能成为这样的人,我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等,是和过去的观念、行为、习惯有关。也就是说,所有结果都有它的前因。了解这一规律后,我们才知道,想要获得幸福,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这种现实价值也是每个人需要的。
    但仅仅停留在现实价值,不关注终极价值,终究是无法安心的。不少人事业做得很大,功成名就,有一天突然想到:人为什么活着?这些事和我的生命有什么关系?会觉得很茫然。因为每个人都要面临死亡,不论现在地位多高,财产多少,还是儿孙满堂,临命终时,这些都和你没关系了。这时你到哪里去?生命的未来是什么?所以人必须关注终极价值,才能对现实保持超然,而不是把毕生精力消耗于此,忘却真正的人生大事。
    如果没有这样的定位,我们很可能会把现实价值当作一切,甚至为了利益最大化不择手段。这不仅是对人生的最大浪费,还会贻患无穷。所以说,终极价值和现实价值的统一,对个体乃至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
    周:最好的情况是,得到现实价值以后,看破它,去追求终极价值。最糟糕的是,现实价值也没得到,终极价值也不在眼中,这
    种人就会痛苦不堪。
    四、佛教否定现实幸福吗?
    主持:刚才的对话中多次提到一个词:幸福。对于普通个体来说,不论追求现实价值还是终极价值,比较关注的是怎样才能过好。普通人印象中的幸福,就是有基本物质保障,同时精神上比较充盈。刚才听到轮回是苦的时候,我在想,佛教是不是否定现实的幸福?
    济:每个人都向往幸福,追求幸福。但什么是幸福?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往往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没钱的时候,有钱就是幸福;没结婚的时候,结婚就是幸福;没孩子的时候,有孩子就是幸福;没房没车的时候,有房有车就是幸福。我们以为,得到自己想要的就是幸福。
    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人有了以前梦寐以求的生活条件,甚至有了几辈子、几十辈子都用不完的财富,却还是不幸福。为什么会这样?关键是没有健康的心态。如果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建立在迷惑、烦恼之上,即便拥有再多,也是无法得到幸福的。反而会因为过度关注物质,带来攀比、竞争、压力,以及焦虑、没有安全感等负面情绪。
    佛法告诉我们,心既是痛苦的源头,也是快乐的源头。当内心
    充满烦恼,这些负面情绪会不断给人生制造问题,制造麻烦,制造伤害,会成为制造痛苦的永动机。反之,当人生没有迷惑、烦恼、压力时,即使粗茶淡饭,也能乐在其中,所谓“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以佛教更重视心灵健康,重视解脱之乐,而不是把拥有物质当作幸福之本。
    修行就是调心之道,只有解除迷惑、烦恼,拥有良好心态,才有能力感受幸福,收获幸福。
    主持:明白了,佛法不是否定幸福,而是否定我们对幸福的错误认知。刚才误解了自我,现在误解了幸福,总结起来就是《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我们在生活中就能看到这种现象,物质越来越丰富,科技越来越发达,但没有烦恼的幸福非常难得。
    五、如何静心?
    主持:刚才提到静心,这是佛法提倡并擅长的。从哲学的角度,有没有静心、安心之类的说法?
    周:整个哲学就是让人静心,让人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根本问题——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我觉得,这种思考的最终结果是让人超脱一些。这点和佛学的目标一致。刚才济
    群法师说,解除烦恼就是幸福。其实,很难从正面定义幸福。
    幸福是哲学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古希腊时期讨论得尤其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派是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他强调的快乐并不是物质和纵欲,而是身体健康,灵魂宁静。另一派是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的完善,主要代表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强调幸福就是美德,做有道德的人,就是幸福的。
    中国古典哲学关注什么是理想生活,也是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孔子的幸福观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安贫乐道——物质生活可以简单些,在精神上追求快乐。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其幸福观也可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全性保真——保护好生命完整、真实的状态,不让它被物质破坏了。这句话出自《淮南子》,是早期杨子的说法,我觉得可以代表他们的观点。
    可见,东西方哲学都是从价值观来说幸福——让自身最珍贵的东西保持良好状态。这最珍贵的是什么?完善主义强调精神,快乐主义强调生命。其实这两派也不是那么绝对,都强调生命要单纯,不要复杂,否则就是痛苦的根源;同时强调精神应该丰富,要高贵、优秀而有信仰。我觉得两者可以结合起来,让精神和生命都有良好状态,就是幸福。
    老天给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这条命照看好,把这颗心安
    顿好,人生就是幸福的。人心为什么不静?无非是烦恼和痛苦。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有两种,一半是自己制造的痛苦,因为价值观出了问题,没找到人生真正的意义,把并不重要的东西看得无比重要,追求不到痛苦,追求到了仍然痛苦。另一半是人生必然会有的痛苦,不能正确对待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那些是自己无法支配的,如果为此纠结,就带来了痛苦。
    所以,一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哲学讨论的问题;二是对自己不能支配的命运,要以超脱的智慧对待。斯多葛派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对不能支配的东西,要做到不动心——既然你支配不了,何必为它激动呢?没必要。这也是哲学讨论的问题。
    主持:超脱的智慧,原来哲学也讲这个。《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中说到,命运有一些是可变的,有一些是不可变的,当时周老师就是持这样的观点。法师有补充吗?
    济:静心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外在的喧嚣刺激,内心的情绪起伏,使每个人都很累。我们想要休息,可心老在不停地动荡,使我们不得安宁。我常说,未来考量一个人能不能健康地活着,其中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有没有休息的能力。
    在过去,生活环境单纯,没有那么多娱乐,人们可以静静地晒
    晒太阳,看看月亮,有时间也有心情和自己在一起。但现代人因为
    网络的普及,资讯的泛滥,时刻被手机、电脑掌控着,几乎停不下来。必须到身上的电全部耗完,才能把这些东西放下睡觉。充一晚上电之后,第二天又继续忙碌,继续消耗。
    其实,身和心本身都有自我疗愈的功能,休息就是启动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身体需要通过休息恢复精力,心灵需要通过放松恢复安宁。如果没有休息的能力,就意味着我们不会有健康的身心。如何让这颗躁动不安的心平息下来?佛法告诉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改变认识。周老师讲到,西方哲学家告诫我们:不要去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就是以智慧审视人生,所谓“智慧不起烦恼”。所有烦恼都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关。生活中每天会发生很多事,这些事对我们产生多大影响,关键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如果带着强烈的我执、二元对立或负面情绪,那么,每件事都可能制造烦恼。反之,如果我们能以智慧透视真相,任何事都不会带来烦恼。在中国历史上,王维、苏东坡等文人士大夫,既是入世的儒家,也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通过学习佛法,在做事的同时,看到世间名利的如梦如幻,不管得意还是失意,都能超然物外。
    其次是勤修戒定慧。戒是指导我们过健康、有节制的生活。现
    代人为什么静不下来?就是因为把生活搞得太复杂,索求无度,所
    以心也变得很乱。如果生活简单而有规律,心就容易清净。而“定”是安心之道,由此开启智慧。佛法认为心本身就有观照力,《心经》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告诉我们,生命内在有观照的智慧,通过禅修使这种智慧得以显现,就有能力处理情绪,平息躁动,不被烦恼左右。
    主持:关于如何安心,从理论到实践,法师给我们讲得非常清楚,而且和周老师所说有不少相通之处。比如让生活尽量单纯,在精神层面则以更高的智慧和正确的价值观看待人生。学佛可以持戒、禅修,哲学有没有关于静心的具体做法?
    周:这是哲学不如佛法的地方,光在理论上讲智慧,但没有“戒”和“定”这些帮助人进入智慧状态的方法。基督教有,但哲学
    没有。当然从“戒”来说,如果生活简朴就算“戒”的话,那我还
    有一点,但“定”一点都没有。我感觉,智慧不仅是理论,有些东
    西是融化在你的血肉中,不是知识性的东西。
    我在看哲学书和思考的时候,觉得它把我本有的东西唤醒了,
    让我本来有的更强大,是这样的关系。如果单靠接受一些知识,我
    觉得一点用处都没有。你要问,哲学哪一块对我的影响最深,我可
    能说不出来,但哲学给我的最大好处是很明确的。我觉得哲学好像
    给了我分身术,把自己分成两个“我”。身体的“我”在这个世界
    活动,还有一个更高的“我”,说是理性、灵魂的“我”也好,佛性的“我”也好,就在上面看着身体的“我”活动,还经常把身体的“我”叫来,让他向自己汇报,然后给他总结,给他提醒,给他指导。当遇到烦恼时,更高的“我”就能跳出来看看。我觉得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一个自我,要让他经常在场,经常处在清醒的状态,而且要让他强大。怎么让他强大?就是去读那些伟大的著作,去读佛经。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