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锂二次电池原理与应用 朴正基 正极 负极材料 电解液 隔膜 电化学分析 性能分析 设计与制造 评估 应用 凤凰书
  • 正版图书 品质保障
    • 作者: Jung-Ki著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Jung-Ki著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3112495171
    • 版权提供:机械工业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内容简介

    锂二次电池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锂二次电池原理与应用》共分6章,第1章简述了电池发展历史,介绍了锂二次电池及其发展。第2章介绍了电池化学的基础。第3章以较大篇幅全面介绍了锂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以及其他辅助材料,然后对锂二次电池中的界面反应与特性进行了重点介绍。第4章对电池研究中的电化学分析与材料性能分析进行了介绍。第5章详述了电池的设计与制造。第6章概述了电池性能评估及其应用。《锂二次电池原理与应用》的大量内容反映了锂二次电池的新研究成果,基本概念清楚、思路清晰、内容全面、易于读者理解。各章节之间力求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内容上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锂二次电池原理与应用》适合从事材料、化学、新能源等领域研究、开发和生产的科研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

     

    作者简介

    朴正基(Jung-Ki Park),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的教授。他从事锂电池研究20余年,在相关领域发表了100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 电池的历史

    1.2 电池技术的发展

    1.3 锂二次电池的概述

    1.4 锂二次电池的未来

    参考文献

     

    第2章 电池化学的基础

    2.1 电池的组成

    2.1.1 电化学单元和电池

    2.1.2 电池组件和电极

    2.1.3 全电池和半电池

    2.1.4 电化学反应和电势

    2.2 电池电压和电流

    2.2.1 电压

    2.2.2 电流

    2.2.3 极化

    2.3 电池特性

    2.3.1 容量

    2.3.2 能量密度

    2.3.3 功率

    2.3.4 循环寿命

    2.3.5 放电曲线

     

    第3章 锂二次电池材料

    3.1 正极材料

    3.1.1 正极材料的发展史

    3.1.2 正极材料的概述

    3.1.2.1 正极材料的氧化还原反应

    3.1.2.2 放电电压曲线

    3.1.2.3 正极材料的特性要求

    3.1.2.4 正极材料的工作原理

     

    3.1.3 正极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质

    3.1.3.1 层状化合物

    3.1.3.2 尖晶石化合物

    3.1.3.3 橄榄石型化合物

    3.1.3.4 钒的化合物

    3.1.4 通过表面修饰改善性能

    3.1.4.1 层状结构化合物

    3.1.4.2 尖晶石化合物

    3.1.4.3 橄榄石型化合物

    3.1.5 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

    3.1.5.1 电池安全的基本理论

    3.1.5.2 电池安全与正极材料

    3.1.5.3 正极的热稳定性

    3.1.6 正极材料物理性质的预测与正极材料设计

    3.1.6.1 第一性原理计算的介绍

    3.1.6.2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来预测和考察电极的物理性质

    参考文献

    3.2 负极材料

    3.2.1 负极材料的发展史

    3.2.2 负极材料的概述

    3.2.3 负极材料的类型与电化学特性

    3.2.3.1 金属锂

    3.2.3.2 碳材料

    3.2.3.3 非碳材料

    3.2.4 小结

    参考文献

    3.3 电解液

    3.3.1 液体电解液

    3.3.1.1 液体电解液的要求

    3.3.1.2 液体电解液的组成

    3.3.1.3 液态电解液的性质

    3.3.1.4 离子液体

    3.3.1.5 电解液添加剂

    3.3.1.6 电解液热稳定性的改善

    3.3.1.7 液体电解液的发展趋势

    3.3.2 聚合物电解质

    3.3.2.1 聚合物电解质的类型

    3.3.2.2 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

    3.3.2.3 聚合物电解质的性质

    3.3.2.4 聚合物电解质的发展趋势

    3.3.3 隔膜

    3.3.3.1 隔膜的功能

    3.3.3.2 隔膜的基本性质

    3.3.3.3 隔膜对电池装配的影响

    3.3.3.4 隔膜的抗氧化性

    3.3.3.5 隔膜的热稳定性

    3.3.3.6 隔膜材料的发展

    3.3.3.7 隔膜的制造工序

    3.3.3.8 隔膜的前景

    3.3.4 粘结剂、导电剂与集流体

    3.3.4.1 粘结剂

    3.3.4.2 导电剂

    3.3.4.3 集流体

    参考文献

    3.4 界面反应与特征

    3.4.1 非水电解液的电化学分解

    3.4.2 电极表面SEI膜的形成

    3.4.3 负极电解液的界面反应

    3.4.3.1 锂金属电解液的界面反应

    3.4.3.2 石墨(碳材料)的界面反应

    3.4.3.3 SEI膜的厚度

    3.4.3.4 添加剂的影响

    3.4.3.5 非碳负极与电解液间的界面反应

    3.4.4 正极电解液的界面反应

    3.4.4.1 氧化物正极的本征表面层

    3.4.4.2 氧化物正极的SEI膜

    3.4.4.3 氧化物正极的界面反应

    3.4.4.4 磷酸盐正极的界面反应

    3.4.5 集流体电解液的界面反应

    3.4.5.1 铝的本征层

    3.4.5.2 铝的腐蚀

    3.4.5.3 铝表面钝化层的形成

    参考文献

     

    第4章 电化学分析与材料性能分析

    4.1 电化学分析

    4.1.1 开路电压

    4.1.2 线性扫描伏安法

    4.1.3 循环伏安法

    4.1.4 恒电流法

    4.1.4.1 电压截止控制法

    4.1.4.2 恒容截止控制法

    4.1.5 恒压法

    4.1.5.1 恒压充电

    4.1.5.2 电势阶跃测试

    4.1.6 恒电流间歇滴定法和恒电位间歇滴定法

    4.1.6.1 恒电流间歇滴定法

    4.1.6.2 恒电位间歇滴定法

    4.1.7 交流阻抗分析

    4.1.7.1 原理

    4.1.7.2 等效电路模型

    4.1.7.3 电极特征分析的应用

    4.1.7.4 应用分析(1):Al/LiCoO2/电解液/碳/Cu电池

    4.1.7.5 应用分析(2):Al/LiCoO2/电解液/MCMB/Cu电池

    4.1.7.6 相对介电常数

    4.1.7.7 离子电导率

    4.1.7.8 扩散系数

    4.1.8 EQCM分析

    参考文献

    4.2 材料性能分析

    4.2.1 X射线衍射分析

    4.2.1.1 X射线衍射分析原理

    4.2.1.2 Rietveld精修

    4.2.1.3 原位XRD

    4.2.2 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

    4.2.2.1 红外光谱

    4.2.2.2 拉曼光谱

    4.2.3 固态核磁共振光谱

    4.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4.2.5 X射线吸收光谱

    4.2.5.1 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

    4.2.5.2 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4.2.6 透射电镜

    4.2.7 扫描电镜

    4.2.8 原子力显微镜

    4.2.9 热分析

    4.2.1 0气相色谱质谱

    4.2.1 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4.2.1 2比表面积测试

    参考文献

     

    第5章 电池设计和制造

    5.1 电池设计

    5.1.1 电池容量

    5.1.2 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压的设计

    5.1.3 正极/负极容量比的设计

    5.1.4 电池设计的实际应用

    5.2 电池制造工序

    5.2.1 电极制造工艺

    5.2.1.1 电极浆料的制备

    5.2.1.2 电极涂覆

    5.2.1.3 辊压工序

    5.2.1.4 分切工序

    5.2.1.5 真空干燥工序

    5.2.2 装配工序

    5.2.2.1 卷绕工序

    5.2.2.2 卷芯入壳/正极极耳焊接/辊槽工序

    5.2.2.3 注液工序

    5.2.2.4 正极极耳焊接/封口/X射线检测/清洗工序

    5.2.3 化成工序

    5.2.3.1 化成工序的目的

    5.2.3.2 步骤与功能

    参考文献

     

    第6章 电池性能评估

    6.1 电池充放电曲线

    6.1.1 充放电曲线的重要性

    6.1.2 充放电曲线的调整

    6.1.3 过充曲线与充放电曲线

    6.2 电池的循环寿命

    6.2.1 循环寿命的重要性

    6.2.2 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因素

    6.3 电池容量

    6.3.1 概述

    6.3.2 电池容量

    6.3.3 电池容量的测试

    6.4 倍率放电下的放电特性

    6.5 温度特性

    6.5.1 低温特性

    6.5.2 高温特性

    6.6 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质量能量密度与体积功率密度)

    6.6.1 能量密度

    6.6.2 功率密度

    6.7 应用

    6.7.1 移动设备的应用

    6.7.2 交通设备的应用

    6.7.3 其他应用

     

    多篇论文,受邀做了50多次国际报告。他是2003~2009年韩国政府(产业资源部)支持的先进二次电池教育中心的主任。Park教授是韩国电化学协会的主席、聚合物电池和燃料电池国际会议的发起者,也是锂电池国际会议IMLB 2012年的主席。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