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清康雍乾三帝御制耕织图诗 诗书画“三绝”,文化之瑰宝,暗藏皇位争斗之玄机
  • 正版图书 品质保障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ISBN:9785856729948
    • 版权提供:作家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清康雍乾三帝御制耕织图诗》

       诗书画“三绝”,文化瑰宝暗藏皇位争斗之玄机

    I S B N

    978-7-5212-1883-1

    CIP数据

      060814 号

    责任编辑

      

    康熙、焦秉贞等

       

    一版一次

    16

       

    228

      

    100

    装帧形式

    软精

      

    280

     

     

     

     

     

    作者简介、封面(立体封、平面封):

     

     

    焦秉贞字尔正,山东济宁人,康熙时官钦天监五官正,供奉内廷。清代宫廷画家。擅画人物,吸收西洋画法,重明暗,楼台界画,刻划精工,绘有《耕织图》《仕女图》等。焦秉贞通天文,擅长画肖像;康熙时官钦天监五官正,画“御容”。焦秉贞所画花卉精妙绝伦,其山水、人物、楼观之位置,自近而远,自大而小,不爽毫发,系采西洋画法。尝奉诏绘《耕织图》四十六幅,村落风景,田家耕作,曲尽其致。传世作品有《张照肖像》轴现藏故宫博物院,他是开创“西学派”的著名画家。

     

    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作品有《御制道德经讲义序》《四书讲疏义序》《庭训格言》等。

    爱新觉罗·胤禛,康熙帝第四子,清朝第五位皇帝,年号雍正。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作品有《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三十卷,其中文集二十诗集两部

    爱新觉罗·弘历,雍正帝第四子,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弘历自小受祖父康熙皇帝的钟爱,养之宫中祖孙感情深厚。乾隆帝儒雅风流,一生著文吟诗,其诗作竟达四万二千余首,几与《全唐诗》相埒。他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令将内府珍藏编成《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等。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编纂巨帙《四库全书》。

     

    定价:280

    内容介绍:(必填)

     

    《耕织图诗》起源于中国南宋绍兴年间,时任於潜县令楼璹留意民间疾苦,关注农事,他费时三年绘制成耕织二图,希望以此劝课农桑。《耕织图》分耕、织两部,共四十五图,一图一环节,每图配有五言律诗一首,故亦称《耕织图诗》。它描绘了江南农民在种植水稻、养蚕纺织劳作之中,按节序物候进行具体操作的全部生产流程。当这部凝聚智慧与心血的《耕织图诗》呈献给宋高宗后,深得赞赏。

    历经元明清几个朝代的承传,至清代“康乾盛世”,《耕织图诗》成为三代帝王的案头之作,他们分别命宫廷画师摹绘《耕织图》,亲笔为每幅画题诗,并盖上皇帝之印。康雍乾三帝以此鼓励农民勤于耕织,昭示其以农为本的治国方略。在祖孙三代的推动下,耕织文化走上巅峰,《耕织图诗》也成了记录中国农耕文明史的经典之作。

    在众多的历史版本中,我们选编了清代康雍乾三帝《御制耕织图诗》的几个版本,合为一辑出版。从中可以管窥《耕织图诗》自南宋代以来诗图合璧文本产生、发展、变化的大致轨迹。

    这部作品融诗书画于一体,每幅都是精品,图文搭配相得益彰,为故宫和国图馆藏之宝。

     

     

    图书目录:

     

     

     

    正文开篇3000字左右:(必填)

     

     

     

     

    推荐语:(必填)

     

     

    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

    从南宋至清末七百余年,历代帝王的案头之作

    融绘画、科技、农业、艺术于一体,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

    一部耕织图暗藏储位争斗之玄机

    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皇帝御笔写序题诗

    康雍乾三个版本的《御制耕织图》合辑推出亘古未有

    律诗意境深远,书法文雅遒劲,画作精妙绝伦,诗书画完美统一

    读诗,读史,赏画,临摹书法,品鉴传统文化之美

     

     

    前言、序、后记

    回望中华农耕文明

    ——《清康雍乾三帝御制耕织诗图》源流浅探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以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组织形态、生产技术、耕作制度,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开启。随着列强入侵,中囯社会性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百年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抗争史,也是被动融入现代世界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了独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农村改革,工业革命,科技进步。特别是自二十世纪末,中国现代化之下的城镇化进程与农业现代化的巨大潮流滚滚而来。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逐渐式微。而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和当代价值,是一个有着重大意义的课题。

    本书旨在通过一本图册的流变,去回顾和重识中国农耕文明史的灿烂一页,重新领略它曾经创造的农业辉煌和田园之美,这本图册就是被称为﹁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的《耕织图》。这是一本起源于中国南宋绍兴年间,历经元、明、清几个朝代的承传,至清代康乾盛世之时,作为﹁耕织图文化﹂现象的巅峰标志,成为推动和记录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史的一部传奇之作。在近千年留下的众多《耕织图》版本中,我们选编了清代康雍乾三帝《御制耕织图》的三个代表版本,第一次以原图复制,将三部合为一册出版。如此,一则可以管窥从南宋以来,此类诗图合璧文本产生、发展、流变的大致轨迹;二者据此帝王御制之书,再度审视清代帝王的农政思想,并欣赏他们的诗文与书画艺术,感悟中国历史文化的博远与空灵之美;三是在工业及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回望我们先民创造历史文明的璀璨与辉煌,坚定民族自信,大步走上中国农业现代化强国之路。

    一、回望中华农耕文明的早期记录

    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农业文明史。星驰月涌,沧海桑田。我们的祖先在浩渺岁月中,祖祖辈辈,辛勤劳作,不仅获得了黄金般的收获,还积累了巨大的农耕智慧,这些经验,让一个农耕民族日益强盛,在不断地开创中走向成熟。

    在《耕织图》出现之前,这些男耕女织社会生产、生活形态的记录,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农耕文明约起源于距今七千至五千年前的中原地区,男人在炎帝(也称神农氏)的率领下,开始了原始的种植生活。历经刀耕火种,我们的先人发明并尝试着使用石制、木制的耒耜、石铲等翻土工具。女人开始了纺织的生计,利用野生的葛、麻、蚕丝等长纤维制衣。《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作为帝妻,嫘祖发现了蚕虫吃桑叶后吐丝,蚕丝可以织布做衣,开创了养蚕缫丝法,并教会女人纺线、织布。关于这些原始耕织活动的记录,只有一些早期据传说留下的不多文字和简单的岩画。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出现了古汉字、青铜器及青铜农具,农耕生产进入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有文字与图象记录的时期。春秋战国时,铁制农具和耕牛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取得很大的进步,人类的文化生活和艺术思维逐渐发生,一些带有耕织生活趣味的纹饰图案,出现在青铜器上。如著名的酒器﹁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上面嵌刻的图案,就有了采桑场景,桑树、挂在树上的筐篮以及采桑男女的身姿,线条已勾勒得生动清晰,凸显了农耕时代绘画艺术的初萌。至先秦两汉,人们的艺术形象思维更为多样成熟,描绘农桑生产场景的图像,更多地出现在墓室,祭祀性建筑的汉画像石、画像砖上。如《牛耕图》《庄园纺织图》等,呈现为典型的耕织图案。延至魏晋时期、唐代的壁画中,有了更为丰富、带有美感的耕织生活的绘画,生产与艺术生活已产生密切的联系。唐朝中期的宰相韩滉,也画了一幅《五牛图》卷,以耕牛入画,表达了统治阶层中有识之士朴素的重农思想。纵观宋代之前,反映农桑生活的图像虽已发端,但多是散见的,画幅无定数,内容相对单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力还较浅。不过,这些被学者称为早期的耕织图,却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时至宋代,农业生产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耕织工具、技术、物候经验等都已相当丰富与成熟,让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不断地衍生新的艺术灵性,美学与绘画艺术的成熟,更让耕织人有了存在感与遐想。农人用汗水辛劳创造的农业文明,也感召了有才华、有良知的文人,在物质生产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下,终于,一部大型农桑画谱——《耕织图》应运而生,卓然问世。

    二、中华农耕文明记录的集大成之作:宋代及元、明时期的《耕织图》

    这部《耕织图》(亦称耕织图诗)成书于南宋绍兴年(1133)前后。作者楼璹时任浙江於潜(今临安市)县令,是一位深知农民辛劳和富有艺术天赋的父母官。他要以绘画的通俗形式劝课农桑,宣传科学生产知识。据楼璹侄楼钥在《跋扬州伯父〈耕织图〉》中称,楼璹深领帝旨,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情状。叙述了楼璹做县令时,特别留意民间疾苦,关注农事,深入调研农桑生产,费时三年方绘制耕、织二图的情景。也正是在南宋农业发展与艺术美学总体水平都已很高的基础上,楼璹独辟蹊径,完成了这部传奇之作。当时,这部《耕织图》经过官府的宣传推广,被呈献给宋高宗,楼璹因此被召见并得到升迁。其后,楼璹的后人据家藏副本将此书刻石和镌版行世,引起广大农人的反响和社会的共鸣,在中国古代农业史上兴起了《耕织图》传播的第一次热潮。此后七百余年间,以这部图册为底本的各种翻刻本、摹绘本及各类临传之作不断涌现,终于形成代表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一个文化潮流,并成就了中国绘画史、科技史、农业史、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大瑰宝。

    楼璹的《耕织图》,分耕、织二部,共四十五图,一图一环节,每图配有五言律诗一首,描绘了江南农民在种植水稻、养蚕纺织的一年劳作之中,按节序、物候进行具体操作的全部生产与生活过程。丰富多彩,生动详实,被誉为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

    这部《耕织图》的杰出之处,重点在科普的系统性和准确性,以及具有指导意义的实用性。如在﹁耕部﹂中,展示了整地的全过程,包括耕、耙、耖。并分别展示了使用的四种不同的农具,明确表达了其间的要素和个中的科学性。另有一点,从画面中还可看到,人类在上千年耕作过程中发明、使用的各类生产器具,包括家用农具等,都被详实地描画了出来,如:耒耜、连枷、踏碓、砻等等。特别是当时使用的戽斗、桔槔和翻车(又称龙骨水车)等大型汲水工具,以及提水灌田的情景,可称是日常农耕用具的小百科图画。又如织部中的攀花等图,既是一幅幅诗情画意的艺术画面,又真实地记录了织女操作素织机和花织机的情景,展示了中国古代先进的纺织技术,这些都是可弥补历史文字记录不足的珍贵图像资料。所以这部书也被称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

    楼璹的《耕织图》,因新颖生动,图文相得益彰,人评其图绘以尽其状,诗文以尽其情,可谓一语中的。在绘图的配诗中,可以看到一个优秀官吏的才能与人文情怀。 东皋一犁雨,布谷初催生”“雨笠冒宿雾,风蓑拥春寒”“风露凄已寒,辛勤度机梭”“衣成念织劳,莫把蚕家负等。在劝课农桑的叙述中,流露出作者对农人由衷的怜悯和关切。也正因这种亲民性和深合圣意,大悦庶民与天子。据记载,高宗赏阅后曾将画册宣示给后宫传看,吴皇后对此也非常欣赏,还让皇家画院临摹了其中的二十四幅织图,更名为蚕织图,并亲笔题注(这幅画作现藏黑龙江省博物馆)。相传此前后期间,有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刘松年也曾绘过耕织图,但不见传本。此后,楼璹的原本失传,南宋嘉定三年(1210),民间有楼璹孙楼洪据家藏副本镌刻的印本开始流传。嘉熙元年(1237),绍兴(会稽)知府汪纲见到楼璹《耕织图》副本,亦命工匠复刻,付梓刊印,使之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南宋时期几乎各州、县府衙门的墙壁上都绘有耕织图,让官民观看,不愧为世界农业科普第一书之称。至此,临传摹绘《耕织图》成了当时一种风尚,催生了耕织图文化现象的兴起。

    宋末元初,当时著名的画家程棨,据楼氏家族所藏副本,新又摹绘了一套《耕织图》,分耕、织两卷,为纸本卷轴,以水墨设色,并用小篆题上楼璹诗,被认为是今天可看到的最早、最完整、最接近楼璹原图的艺术作品(该画现存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元代还有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摹绘《耕织图》的题诗留存,但图亦已失传。元延祐五年(1318),司农丞苗好谦编写的一部农书《栽桑图说》,将元初李声临摹楼璹的《耕织图》一同编入其中。该书受到元帝的赞许,遂命刊印千册发给百姓指导生产。这些从侧面反映了少数民族统治者从狩猎文化向农耕文化的转型,出于巩固政权需要,皇家亦认同农耕文化为民生之首要。到了明天顺六年(1462),有了江西按察佥事宋宗鲁据宋本翻刻的版本。该本保留了楼版的基本原貌,可惜此本已失佚,后(1676年)日本人狩野永纳翻刻了此版本。明弘治十五年(1502),江苏吴县知县邝璠,编纂了一套包括食品、简单医疗护理以及农家用具制造修理技艺等多种农业知识在内的《便民图纂》农书,共十六卷,其中卷一 、卷二便是《耕织图》摹本,这些图和诗,经过了调整,更易为大众接受,也更具技术指导性。这套书流传时间长,影响也大,从成化、弘治到万历中期一百一二十年间,至少曾刻版了六次。使《耕织图》在宋后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对于《耕织图》,除官府和民间的制作外,一些著名的文人画家也不断加入摹绘的行列。据史料记载,明代还有仇英的摹绘本《耕织图》和《宫织图》(此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间唐寅也曾摹绘过《耕织图》。这些著名才子文人的绘画,不免带有一些宫廷趣味,虽与楼璹的初衷已大相径庭,却以此题材为起点,拓展了国画艺术的空间。他们的加入,让中国绘画史平添异彩,《耕织图》也成为中国古代画苑中历史悠久、递嬗有序的一个品类。

    三、重振中国农耕文明的扛鼎之作:清三帝御制《耕织图》的重生及影响

    自1644年,清朝入关建立全国统治,经过几代皇帝的努力,开创了清朝的一段盛世。这一切也都与他们从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转型有关,与《耕织图》版本的重绘、精进和提升有关。他 们执掌江山之后,在文化融合方面,很注重取精去糟、取长补短。康雍乾三帝皆对汉文化情有独钟,也展示出各自才华,重农桑、勤政务,而重振《耕织图》,就更彰显出他们的意图、审美及气势。先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第二次南巡时,见到了宋版楼璹的《耕织图》。深谙治国之道的康熙,敏锐地发现了其蕴藏的巨大价值,遂决定重制此书。

    奉旨重新绘制《耕织图》的焦秉贞,山东济宁人,时为宫廷画家,供奉内廷,官钦天监五官正。焦擅长画肖像,所画花卉亦精妙绝伦。在绘此图时,他的布图与楼图大同小异,在篇目选择和内容编排上做了适当的修改,更加合理和完整有序。受清朝画院、钦天监中西洋画师的日相濡染,焦掌握了西洋画法,且颇有心得。在绘制《耕织图》时,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画中景物、人物等具有远近层次和明暗差别,更具现实感和立体感。时人评他的《耕织图》:抚豳风体格,仿西洋程法人物,远近恪遵法度,平旷高下,皆有规划,绘成四十六图田家景物,曲尽其致,蚕室机杼,精妙无穷。除原画中的农桑作业场景外,焦力求创新,增加了山水花鸟、树木庭院等背景,将农耕人家的田园生活描绘得闲适安乐,怡然自得。与楼图的简约粗率比较,一些专家认为焦图工笔清丽,或因宫廷审美取向,追求工丽秀雅,笔下的农夫略显软弱,举手投足之间更似书生;农妇亦娉婷婀娜,宛若大家闺秀。但这些端庄优美的画面,表现了当时社会的一股清新风貌,传达出了一种民间祥和太平的气氛。焦图的另一特点是在每幅图内保留了楼璹的五言律诗,坚持了原作的整体构成,十分完美。正是焦秉贞以中西合璧手法的再创作,终使此图册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一部异军突起、超迈前代的杰作。

    康熙阅后龙颜大悦,遂据图逐幅题咏并作序,发下有司镌版刊印。此次受命的当朝木刻家朱圭为鸿胪寺序班,是名震一时的镌刻高手,亦善画。其所镌版画亦不失焦绘彩图魅力,自有一派皇家气势。康熙三十五年(1696) ,经焦、朱前后共七年的努力,装帧后的新书再呈御览。康熙甚是满意,在序言前后加钤了佩文斋”“康熙宸翰”“稽古右文之章印;每诗前后钤渊鉴斋”“康熙宸翰”“保和太和之玺。颁此书为《御制耕织图》(内府刊印本名为《佩文斋耕织图》)。

    在御制序中,康熙深深感叹道朕早夜勤毖,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古人有言:衣帛当思织女之寒,食粟当念农夫之苦。朕惓惓于此,至深且切也……且欲令寰宇之内,皆敦崇本业,勤以徕之,俭以积之,衣食丰饶,以共跻于安和富寿之域,斯则朕嘉惠元元之至意也夫。如果说楼璹的《耕织图》是描绘中国农耕文明的一个里程碑,那么这部由焦、朱奉旨所制作的《御制耕织图》则承载着康熙帝的意愿与嘱托,给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康熙帝御制此书,反映了其以农为本的治国方略。他颁此书与臣工及天下,一则督促官吏重民爱民,二则鼓励农民勤于耕织,这书也成为引导官民重视农桑的一部红头文件。康熙所题诗文,在图中占很大篇幅,彰显了他的良苦用心和恤民情怀,展示了他的广博知识与文化修养。如开篇题诗第一句:暄和节候肇农功,自此勤劳处处同。后边的霜天晓起呼邻里”“堪怜曝背炎蒸下等,表现出对农功的敦促、期待和对农人的体恤。从来蚕绩女功多,当念勤劳惜绮罗。织妇丝丝经手作,夜寒犹自未停梭。不断感叹堪怜织女最殷勤。康熙的勤政、恤民,深仁厚泽之情殷殷可见。在谈到具体的稼穑蚕桑时,康熙也算是知此甚晰从来土沃借农勤,丰歉皆由用力分节序惊心芒种迫,分秧须及夏初天。虽贵为天子,对农桑事务也并不外行。康熙的这部《御制耕织图》,开农耕生活与皇家艺术相融之先河,也因其权威性和极高的审美性,一直是影响最大,被后人摹绘、翻印最多的版本。

    康熙《御制耕织图》,有朱印本、墨印本、设色本等。流传至今,已被影印出版的不同特色本有三四种。1999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影印墨印彩绘本,有序、目录等。学者认为应是雍、乾年间内府摹刻焦彩绘本的彩色套印本。2006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影印冷枚的绢本设色摹本。冷枚也是康熙时期重要的宫廷画师,做过焦秉贞的弟子,且参与过焦绘《耕织图》,画法颇得师传(该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佩文斋耕织图》,每页上有三帝诗抄,下图中有楼璹诗。惜所据版本为日本(1892年)东阳堂石印本。还有一个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本。此本前面有三页墨笔题字,为御制耕织全图一犁杏雨”“三径桑云,后两句下题康熙三十五年春二月康熙御笔,并钤有康熙的三枚印章。正文右页为绢本彩绘,左页为三帝诗抄,书中还插有四面文字夹页,有翰林院编修臣严虞惇呈进等文字,对其内容,尚待专家考辨。2021年,此本被国内一文化公司复制发行。

    历史上那些由皇家相继出手制作的彩绘摹本和墨印彩绘本的出现,极大提升了《耕织图》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影响。自康熙朝起,官窑瓷器如五彩瓶、青花碗等器物上,也有了这类耕织图内容的图案,使之成为推广农本思想的新媒介和载体,在给人以清新的艺术享受之时,似在时时提醒人们莫忘农本。由此,焦秉贞所绘的耕织图案,开始由画册向其他艺术领域扩展。

    康熙一朝未结,耕织图方兴未艾,身为雍亲王的胤禛也重新绘制了《耕织图》。其后的几代皇帝虽都曾一再摹绘、翻刻,但都不如雍正或称《胤禛耕织图》精彩、传奇。该图册是雍正登基前以康熙本为底本,命宫廷画师摹绘的设色绢本。这本画册画工精细,画面简洁,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可算是《耕织图》中的上等佳作。雍正使用了与康熙相同的董其昌书体,在每幅图上方题写五言律诗一首,并钤雍亲王宝破尘居士两方印章。

    雍正的五言律诗用心至诚、意境深远,书法文雅遒劲。全书的诗、书、画可谓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最为特别之处在于画中人物形象的修改。画册中,雍正用自己和福晋、孩子的形象替换了原画中的主人公,夫妻俩俨然成为画中的一对农家夫妇,在没有他的画面中,如”“成衣两篇中,雍正竟凭空介入,让自己赫然伫立其中;在持穗篇中,其福晋和儿子也被添加在图中。然而,这对画中凡人—亲王夫妇所期待的,真是这俗世静好的田园生活,还是灿烂夺目的龙袍凤冠呢?据专家推测,这套画册的绘制时间应该在储位斗争期间,时为雍亲王的胤禛,借此图向父亲、兄弟表示自己看破红尘、与世无争的态度和不辜负父亲以农桑为本的期望。他把这画册呈献给了皇帝老子康熙,似在以明心志。如今,这部珍奇的《耕织图》,被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故宫三百年来的馆藏之宝。       

    岁月匆匆,物换星移。曾在雍正《耕织图》中出现过的小阿哥乾隆,转眼当了皇帝。这位风流倜傥的帝王才子,一生把康熙作为偶像,对《耕织图》的推崇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登基仅三年,便命宫廷画师重新绘制。这部由内务府员外郎陈枚绘制的绢本设色摹本,精彩不逊以往。在画册中,乾隆和其祖父康熙题诗原韵,为每图重题七言绝句一首,并钤乾隆御笔等印章多枚 ,为后世留下了一件风流千载的艺术珍品(该画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绘完《耕织图》的乾隆,把楼璹和康熙爷劝课耕织的使命工具,不断地添加上一些新的艺术功能,作为把玩和实用创新的活计。他曾制作了一套四册厚厚的《御制耕织图诗》瓷版书,在瓷版上仿绘焦图四十六幅,题御诗四十六首,用楷、草、隶、行、篆五种书体轮流题写,共制成九十二块瓷板画,分别镶嵌于四十六个对页中,经折装册,堪称独创一格。此外他还制作了以焦图为蓝本,题有楼诗的大幅粉彩耕织图瓷板画,亦是赏心悦目的艺术欣赏品。此外,早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康熙六十大寿时,内务府造办处即摹制过一套耕织图诗墨。到了乾隆登基后,他将宫内储用的这些御墨进行了整理,又制出一套结合中西风格、崭新的耕织图诗御用墨锭。一面是耕织人物景观,另一面是乾隆题诗,四十八锭墨灿灿生辉,雍容华贵与文雅细腻兼而有之,俨然展现出一派男耕女织、泱泱大国的盛世景象。     

    围绕着耕织治国之策,乾隆一生不断做着各种的实践和督导,仅题咏耕织的各类诗词就超过百首。但他觉得似乎仍不足以表其心志。自乾隆十五年(1750),他在清漪园(今颐和园)昆明湖西岸,按《耕织图》江南水乡风貌开始建造耕织图景观,除水田外,还仿建了织房、染房、蚕房等,同时还种植了桑树,设蚕神庙,立碑镌耕织图,并亲注曰:以图名者即景可得画意,且小民耕织之劳如在目间,欲不勤民事可乎!并将内务府染织局迁于此。在这样一处皇家园林,建造一处庞大的农事景观园,其工程前后达二十余年,也成为乾隆热衷耕织的最大代表和体现。乾隆三十四年(1769),他考辨订正了元朝程棨摹绘的楼璹《耕织图》,在四十五幅图每面空白处用楼诗原韵,又题诗一首,并识跋共四十八图,命人摹锲上石,镶嵌于玉河斋的游廊上。乾隆以此为盛事,三年完工之时,还召王公重臣举行了盛大的茶宴联句活动。对此一园、一碑、一廊石刻,乾隆志得意满,不断地吟诗抒怀。如《自玉湖泛舟至昆明湖即景杂咏》(节选):迤逦舟经耕织图,织耕时尚待斯须。近吟程棨卌五首,泐石行将示要模。《延赏斋》(节选):程棨双图弆御园,此教泐石列前轩。宁因缀景增佳话,重织勤耕意并存。再如《耕织图》(节选):图非柳绿与花红,耕织勤劳体验中。石版嵌廊摹程棨,重民本务古今同。乾隆执政六十年,不谈其吏治功过,不评其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只说其敬天法祖,秉心耕织,自可称是一代明君。自南宋始的耕织图文化,也算是被这位皇帝推上了高峰。

    除皇帝大力倡扬耕织精神外,可赞的还有一位楼璹的隔代后任、清光绪年间的於潜县令何太青,仿焦秉贞图也绘制了一套《耕织图》,图末除附有楼璹诗,还有他题的五言诗,并制成刻石,算是把耕织图在其诞生地又发扬光大了一回(该本现存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受《耕织图》影响,乾隆三十年(1765),又出现了一部与其体裁、形式相似的《棉花图》,又名《授衣广训》的农书。它是当时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南巡时,观视保定一棉行为背景,主持绘制的一套从植棉管理到纺织、漂染全过程的绘图说明册,与《耕织图》大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当时推广植棉技术的优秀农书。乾隆对此倍加赞许,又为其题七言绝句十六首。如为《灌溉图》题:土厚由来产物良,却艰治水异南方。辘轳汲井分畦溉,嗟我农民总是忙。为《织布图》题:横纬纵经织帛同,夜深轧轧那停工。一般机杼无花样,大辂椎轮自古风。因他题诗,此书又称《御题棉花图》,相信当时的这位总督,一定是认真研读过《御制耕织图》的。             

    在康雍乾几代皇帝的持志穑督之下,自有《耕织图》的顺天应人之力,清朝农业得到空前的发展,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过亿亩,尤其是水稻产量的增长,比粟和黍要高出几倍。粮食的丰足,使清朝后期的人口达到近四亿。至此,中国农耕文明社会的发展,似乎到达了顶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繁荣,耕织图日渐深入百姓的生活之中,其载体、功能也发生了一些演变,成为一种实用性与艺术欣赏兼具的创作素材,出现在年画、彩绣画、家具、木刻屏风等众多形态的生活用品中。如著名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就有《五谷丰登》和《农家忙》等耕织图案。

    《耕织图》不仅在中国农业史上大放异彩,在日本、朝鲜乃至欧洲也产生过深远影响。《耕织图》在十五世纪末传入日本,日本古农书《农业全书》《耕稼春秋》等,无不受其启发,促进了日本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日本,《耕织图》除了被作为农业技术的参考资料存在,同时也被作为山水画来欣赏,其中的元素还用于制作屏风画。《耕织图》的影响还波及江户时代的浮世绘,其木版画中就有大量养蚕主题。日本现存《耕织图》传本,主要有伊泽八郎摹绘的淡彩纸本与狩野永纳翻刻的明版本等。但这些刻本中的人物形象已带有日本人特征。《耕织图》的影响还远及欧洲,十八世纪中期起,从广东输向欧洲的外销画,就多有以耕织图作为主题的。在欧洲也出现了《耕织图》的复刻铜版画,成为典型的欧洲中国风

    不幸的是,在世界新的文明产生,西方工业革命兴起,时代潮流发生巨大变化之时,大清王朝却盲目自大自傲,采取自封和闭关锁国政策,也成为使中国农耕文明遭遇到由盛而衰命运的原因之一。1912年,腐败的清王朝灭亡,中国进入了战乱动荡状态,昔日男耕女织兴盛的田园景色不见了,皇家宫殿也变成故宫博物院。这段时间,《雍正耕织图诗》曾借予《故宫周刊》以珂罗版形式印制过一次,并在民间流传。其中的部分图案成为一些银行发行纸币、票证使用的主题图。正是这些使用雕版技术印刷的耕织图纸币,使《耕织图》重新焕发出一道农耕文明亮丽的光彩,再现一种流传久远、不朽的艺术之美。               

    乾坤莽荡,时光浩瀚。一切可以称之为不朽的,是因为自身承载着永恒的生命价值。而重读《耕织图》,除了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历史情怀,更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是谁成就了这部农业文化的画作,让辛劳与血汗构建了农耕劳动的美学?正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他们播种的是未来,收获的是希望。无论是才华横溢的文人画家,还是圣明卓越的一代帝王,如果没有这些伟大的先民用血汗铸就的农耕史,他们树立的里程碑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耕织图》之所以不该被忘却,还因为我国当今仍是一个农业大国,不是农业强国,与世界先进的农业现代化国家比,还有很大一段距离。粮食即耕织,事关国家安全与民生,康熙帝当年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命﹁镂板流传,用以示子孙臣庶,俾知粒食为艰,授衣匪易﹂,意义仍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耕织图》从课劝农桑的官府宣传工具,到风流文人的绘画艺术珍品;从帝王治国的御用之书,到大众生活的文化用品;从封建君臣博学诗艺的精彩展示,到中国农耕文明的图像记录,其史学、美学价值及文化意义大有可观,至今依旧折射着生生不息的光芒。       

    三帝《御制耕织图》中,共有题诗一百八十四篇,编辑之时曾反复赏读,感慨良多,曾写下七律一首,录以为篇末:             

       

    三朝御笔续农耕,阡陌春光入画屏。

    稼穑襟衫人影暗,缟裙机杼月华明。

    珠白一粟勤播种,匹绿千丝汗浸成。

    几度宵旰兴社稷,丰穰绝唱帝王情。

                    

    王宝生

    二○二一年一月二十四日至十月十八日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