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 帝国时期 岩波日本史第八卷 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一战侵华战争明治昭和新星出版社历史文化书籍 书店
  • 新华书店正版书籍
    • 作者: [日]由井正臣著
    •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日]由井正臣著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ISBN:9781724408231
    • 版权提供:新星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本卷《帝国时期》涵盖从一八九○年(明治二十三年)到一九五二年(昭和二十七年)六十多年的历史。一八九○年,是依据前一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召开第一次帝国议会的年份;一九五二年,则是被视为亚洲太平洋战争战后处理的《对日和平条约》(《旧金山和约》)生效的年份。

    现在回顾日本现代史的时候,我们日本人中的半数以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生的,不要说明治维新,即使是亚洲太平洋战争,在人们的记忆中,也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而变得日渐模糊。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一时期是现代日本发展的基础,如何认识这一时期,与我们现在的生存方式直接而深刻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如何认识这一历史时期的问题上,屡屡引发政治上的争论,日本人与外国人,尤其是与亚洲的民众在认识上的分歧变成了国际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帝国时期》涵盖的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时间跨度,并不是一个已有定论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着大量至今仍未能彻底解决的遗留问题的时代。

    我将本书定名为“大日本帝国时代”(《帝国时期》日文版书名直译),这是个给人带来一些紧张,也会扰动已经被忘却的令人不快回忆的标题,即便如此我还是选择了这个题目作为书名。原因之一是在《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之后,日本的国号就是“大日本帝国”。当然,这个国号在一九四六年《日本国宪法》公布后被改为“日本国”,直到今天。但是,这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动和考量,重要的是如何把握这个时代。

    全方位观察日本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前半叶走过的道路时,我从大的方面可以找到三个特征:第一,日本的经济、社会快速资本主义化,迈向了现代化。第二,这个时期的战争此起彼伏,甚至可以被称为“战争的时代”,日本在亚洲的势力不断膨胀,建立起了殖民帝国。这两个倾向相互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第三,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问题。在这个时代,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全球规模的紧密联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国际环境的巨大影响。

    以下将通过列举具体的指标,来思考这三个重大的特征。

    明治维新之后,一八七二年日本的总人口大约有3480万,到一八九○年达到3990万,一九五二年增加到8580万。仅仅在80年的时间内,人口就增加到令人震惊的约2.5倍。这种变化还可以从不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来观察。一八七二年农林业从业人口占73%,非农林业占27%;一九○○年这个比例变为65%和35%;一九二○年第一产业(农林业、水产业)从业人口占55%,第二产业(矿业、土木建筑业)与第三产业(商业、运输、通信、金融等其他行业)合起来占45%;到一九三○年,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逆转为49.5%和50.5%。此后,这种趋势不断迅速发展。总而言之,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尽管伴随着政府“殖产兴业”政策的提出,导入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可是从根本上说日本还是个农业国。从一八九○年前后企业蓬勃发展时期,到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期间的产业革命,日本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进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随着重化工业的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国。在亚洲太平洋战争时期,由于美国猛烈的轰炸,日本的重化工业设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只残留下三分之二。正是这样的遗产,为日本战后从经济复苏走向高速增长做好了铺垫。

    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日本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人与物的移动、交流更加频繁,此前一直封闭的乡村也逐渐对外开放。另外,从江户、大阪、京都三大都市开始,城下町、门前町这样的传统城市也改头换面,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在空间上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开始因为行政、经济、文化等职能集中而走上大城市化的道路。以各个县的县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地方都市数量也不断增加,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出现了产业都市。城市化的背景,必然会带来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到一九○○年施行城市制度之后,日本的都市数量有60个,其人口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一九二○年全国有81个都市,人口占比为18%;一九三五年达到125个都市,人口占比激增到33%。都市人口最终超过农村人口,是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事情。

    这种资本主义化和城市化的原动力之一,是铁路的普及。最早是一八七二年(明治五年),从新桥到横滨之间27千米长的铁路开通,到一八九○年前后日本在全国范围内铺设铁路。一八八九年新桥到神户之间的东海道线全线通车,一八九一年上野到青森之间的日本铁道(后来改为东北线)、一九○一年神户到马关(下关)的山阳铁道先后通车,纵贯日本本州的铁道竣工。与此同时,私营铁路、国家铁路的地方线路也开始铺设,铁路网逐渐覆盖全国。

    铁路的开通,使乡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昔时熙熙攘攘的街道日渐荒废,繁忙的驿站一片萧条,取而代之的是以铁路车站周边为中心的新街区。人们的生活空间较之以前有了无可比拟的扩大,城市文化逐步渗透进来,年轻人开始憧憬都市生活。

    学校教育的普及也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以一八七二年公布《学制》为开端的小学义务教育,在江户时代以来的寺子屋教育普及之后,迅速在国民中扎根。根据日本文部省的统计,一九○七年日本的就学率达到了97%(实际情况非常复杂,学年中途有相当多学生退学等各种现象。有研究认为,日本接近全部就学的状态,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后才真正实现)。

    通过以上几个指标的展示,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日本的资本主义化与社会的现代化的发展。这样一些现象,事实上赢得了世界各国人们惊诧的目光。但是回过头来看,资本主义化与现代化,真的使日本人的生活极大丰富了吗?或者说,真的使日本人的权利和尊严得到保障了吗?这些问题极其复杂,并不能简单用一句话来回答。我希望在这本书里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的同时,尝试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顺便说一下,在准备回答上述问题的时候,必然触及这个时代的国际环境以及日本的对外政策。十九世纪末是非洲被西欧列强瓜分殆尽,亚洲同样被瓜分和殖民地化最快的时期。聚焦亚洲可以发现,除了印度在十八世纪中叶实际上已经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外,十七世纪之后印度尼西亚沦为英国、荷兰殖民地,并且在十九世纪初期完全沦为荷兰殖民地,到一八二四年,马来西亚沦为英国殖民地,一八八六年缅甸成为英国殖民地,一八八四到一八九三年越南、老挝、柬埔寨沦为法国的殖民地,接着一八九八年夏威夷被美国吞并,一八九八年作为美西战争的结果之一菲律宾沦为美国的殖民地。东亚地区仍然保持独立的国家仅仅有日本、中国、朝鲜三国,东南亚仅有暹罗(泰国)。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同样不断遭到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蚕食。当时崛起的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德意志和沙皇俄国同样渴求在殖民地争夺中分得一杯羹,列强之间的对立不断激化。在这样的世界动向之下,英国的激进自由主义者霍布森和曾经对幸德秋水产生过深刻影响的罗伯逊等人,提出了“帝国主义”这一名词并对其进行了严厉批判。时至今日,一般都认为这一时期是世界帝国主义时代的开始。

    回过头来看,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完成现代国家建构的日本,是如何应对当时世界政治状况的呢?江户幕府末期在欧美列强的威压之下被迫打开国门的日本,一直以摆脱被认为是不平等条约的一八五八年《安政五国条约》为目标,以欧美各国为榜样追求文明开化之路。这与当时的思考方式密不可分:接受十九世纪是以欧美文明为中心,在由文明国家、半开化国家和未开化国家(野蛮国家)所构成的国际秩序中,文明国家承担着将半开化和未开化国家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下并推动其走向文明的使命。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不断向文明开化政策迈进,开始逼迫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之下一直固守闭关锁国政策的朝鲜打开国门,按照欧美列强在亚洲同样的做法,希望在朝鲜扶植自己的势力,最终在一八七六年以武力为后盾逼迫朝鲜签订了《日朝修好条规》这一不平等条约,并且打开了朝鲜的国门。在此后一八八二年的“壬午军乱”、一八八四年的“甲申事变”等事件中,日本接二连三向朝鲜派出军队干涉其内政。

    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帝国主义的大幕拉开,日本对外政策的焦点就集中在朝鲜。一八九○年,作为陆军最高领导人并登上首相宝座的山县有朋,在他的意见书中(他在第一次帝国议会中的施政演说也是同样的论调)宣扬朝鲜是对日本安全密切相关的“利益线”之所在,为了守卫这条利益线,“如有对我不利者,我当有责任排除之,在不得已时,则以强力来达到我国之意志”,表达了坚定的决心。

    这种“外交政略论”很快就体现在一八九四—一八九五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此后的日本,在一九○○年与列强共同出兵中国,镇压了义和团运动,随后是一九○四—一九○五年日俄战争,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并频频大规模派兵。这一系列活动的结果是,通过中日甲午战争获得了台湾与澎湖列岛,通过日俄战争获得了辽东半岛之一部分(此后称为关东州)和库页岛南部,将这些殖民地纳入自己的支配之下。在日俄战争期间和战后,日本不断加强对朝鲜的控制,一九一○年将其吞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日本终于实现了成为列强集团中一员的理想,这意味着日本成为亚洲唯一保有殖民地的帝国主义国家。

    在这之后,日本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终于在一九三一年挑起了“九一八事变”。接下来日本连续挑起战争,一九三七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并最终发展成为以“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为口号的亚洲太平洋战争。这场战争成为一九三九年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一环,日本、德国、意大利三国同盟有明文规定,德国、意大利要控制欧洲,而日本的目标是控制亚洲,体现出称霸世界的野心。

    目录


    序 言

    *章 姗姗来迟的“日本帝国”

    1.立宪政治拉开序幕

    2.对亚洲的野心——中日甲午战争

    3.“远东的危机”与甲午战后的走向

    4.产业革命与社会问题

    5.日俄战争


    第二章 大正民主时代

    1.日俄战争后的社会与民众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侵略中国

    3.蔓延的民本主义

    4.政党内阁时期的政治与社会


    第三章 十五年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与失败

    1.九一八事变

    2.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3.亚洲太平洋战争

    4.大日本帝国的崩溃


    第四章 对日占领与战后改革

    1.对日占领开始与旧体制的崩溃

    2.民主化的进展与修改宪法

    3.签订讲和条约之路

    结 语

    参考文献

    年 表





    《帝国时期》是日本历史学家由井正臣的代表作。《帝国时期》作为岩波日本史系列的第八卷,介绍了1890至1952年的日本历史。1890年,是依据前一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召开第一次帝国议会的年份;1952年,则是《对日和平条约》(旧金山和约)生效的年份。在这6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长期使用“大日本帝国”为国号,故而本卷被称为“帝国时期”。本卷承续上卷《明治维新》,全面回顾了改革之后的日本走向现代化、深度融入世界和不断发起、参与战争的历程。这段历史不仅给日本,而且给中国、亚洲乃至世界都带来了影响至今的深刻变化。

    作为研究日本近代史的专家,由井正臣以简明清晰的史笔再现了重要历史时点、历史事件上有关各方的博弈过程,更直面“战争为什么会发生”“避免战争的可能性是否存在”等历史之问,为如何看待这段复杂历史留下了一个严肃历史学家的视角和答案。

     

    由井正臣(1933—2008),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历史学科日本史专业毕业。曾任职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宪政资料室,后历任驹泽大学助理教授以及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教授等职务。研究领域为日本近代史。著有《图说昭和的历史8:战争与国民》《田中正造》等,校注有“岩波近代思想大系”图书两种《军队•士兵》和《官僚制•警察》。《帝国时期》是由井正臣的代表著作之一。


    译者介绍

    初晓波,1971年12月生于山东文登,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学术研究领域为日本政治外交、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参加、主持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的学术研究课题,先后出版专著、译著、合著共12部,英、日、中文论文66篇。曾获得过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等荣誉。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