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 万古江河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中国文化三部曲之一 许倬云著 北京贝贝特 湖南人民出版社
  • 正版图书 品质保障
    • 作者: 许倬云著
    •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3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许倬云著
    •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3
    • 开本:32开
    • 装帧:精装
    • ISBN:9786604464585
    • 版权提供:北京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

    作者:  

    出版社: 理想国|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出版年: 2017-12-1
    定价: 68.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56116904


    ★ 与黄仁宇、余英时、杨联陞、何炳棣、张光直比肩的海外华裔史学大家中国通史力作

    ★ 第三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

    ★ 余英时、葛兆光、姚大力、许纪霖、王子今、白岩松一致推荐

    许先生好学深思,遍涉人文—社会诸学科,能将广博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而纳入一种由深思熟虑得来的分析系统之中,著作宏观与微观交互为用、古今一贯、雅俗共赏。(余英时语)

    许先生的笔下,是一个大历史。“所谓‘大历史’,不能从单独的事件着眼,须从各种现象的交互作用,观察整体的变化。”大历史要有大判断,非博览硕学之士,不能下大断语。(葛兆光语)

    用许倬云先生自己的话来讲,政权的递换并不一定与中国这个复杂共同体的变化周期或者节律一致。这个周期实际上是一个更长的时段,它超越朝代。如果把中国通史按照朝代一个个讲下来,那它内在的经济、文化、社会演变的线索是掐断的。《万古江河》非常好,就在于它是以超越时代的时间幅度来讲中国历史的。(姚大力语)

    许倬云先生是中国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西周史、春秋战国与汉代的社会史研究*步天下,但影响更大的是他打通中西、纵观古今的通史研究。只有学问到了炉火纯青、阅历通透人情世故、人生看尽江山沧桑的时候,方能够化繁为简,将历史深层的智慧以大白话的方式和盘托出。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许纪霖语)

    怎样在真实描绘社会运动的洪峰和大潮时,兼及社会生活的微澜和细流呢?怎样通过一个具体社会事件个案的了解,观察总体社会风貌,如同通过分析一支试管中的水样,察知大河的水质呢?《万古江河》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部论著。要知道江河的位置和流向,可以使用1:10000的地图,也可以使用1:25000000的地图。前者便于察知细微,后者便于理解大势。二者的合理结合,就是《万古江河》的成功。(王子今语)

    我们是谁?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看了许倬云先生的书,才明白,其实我们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与写作都不便,却让思考走到*远,穿越了历史与成见。我们的不知道,正是一种对他致敬的方式。(白岩松语)

    ★ 放宽历史视界看“文化圈”的中国走过的道路

    ★ 聚焦数千年中国人的生活起居、心灵关怀和信仰世界

    ★ 探索丰富多样的中国区域文化交织融合

    ★ 比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与其他文明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

    这本《万古江河》即心怀中国文化的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中原”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原的中国”慢慢扩张变成“中国的中国”,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东亚的中国”,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亚洲的中国”,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世界的中国”。在对这各个超越王朝、政权的长时段文化圈的叙述中,中国文化和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许先生围绕国家体制与时代特色,思想、宗教与文化变迁,农业、手工业与经济网络,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互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与生活资源,民间社会与信仰世界,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转变,对外关系及与他者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展开。在在讲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

    更可注意者,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族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流,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还与“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作者介绍】

    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悉西方历史及其理论与思想,擅长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尤其是考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不囿于书斋,时时心怀天下,关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说中国》等。

    【作者自述】

    我写这本书就是要给大家一个可读的东西,我不要再去记录朝代、皇帝、祖国的光荣,我要摆开看,老百姓过日子怎么样,老百姓怎么想。我的书里没有一个英雄人物。我希望把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包含中国,却超越中国的新的人类社会。


    我讲文化的扩大,不讲武力。——我向来不喜欢讲武功,因为我从小在战争中长大,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事情,我知道什么叫做鲜血,所以我*反对歌颂战争中的英雄、歌颂鲜血。我不讲武功,不讲汉帝唐宗、成吉思汗,不讲开疆辟土,只讲文化圈的扩大。我所讲的主调是:在文化圈的扩大过程中,我们有“给”,我们也有“拿”。我们给过很多四邻中国的文化,我们也从四邻的文化中吸收接纳。

    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中国文化经过了无数的起起伏伏,这一文化圈的中国人也体验了无数的悲欢离合。返顾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可注意的是其兼容并蓄的胸怀;为此中国人遭逢外来异质文化时,常常能够吸收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同时,若一个思想体系趋于独断,以致僵化时,常有内发的修正,使中国文化有更新的机会。

    我们要在心理上重新整理自己,不要再囿于“中华中心论”,尤其是“中原中心论”。这样我们才心胸坦荡,可以组织起一个大的文明团体,而这个文明团体也更需要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地面对那些曾经压迫、欺负我们的文明团体。我们应当承认,别人的方案不一定错,我们的方案不一定对,各有各的好处,也各有各的不足。我们对的地方,可以重新整理,为未来全世界所用。你认为非常好的部分,到今天出了毛病了,也要想想要不要丢掉,要不要重新来过。平心静气,大家才可能和谐共处。


    前 言
    D一章 古代以前:中国地区考古略说
    一、孕育出中国文化的自然地理
    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
    三、农业与聚落
    四、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及聚合过程
    五、古代传说与族群分合
    六、复杂社会的出现
    七、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古代文化发展的比较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黎明(公元前16世纪--前3世纪)
    一、进入青铜时代
    二、古代文化核心的商文化
    三、华夏文明体系——西周封建与“三代”观念
    四、中国秩序的发展与重组--地方文化与融合
    五、中国思想体系的核心成形——孔子学说及诸子百家的辩证发展
    六、南方的兴起--长江流域的发展及其与中原的融合
    七、编户齐民:国家组织与人民生活
    八、生活资源与生活方式
    九、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
    第三章 中国的中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
    一、普世国家体制
    二、精耕农业与市场网络
    三、中国文化体系的整合
    四、民间的信仰
    五、北疆游牧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接触
    六、走向南方
    七、佛教传入中国与道教的形成
    八、秦汉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九、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比较
    第四章 东亚的中国(2世纪--10世纪)
    一、秦汉帝国的崩解
    二、中国与周边民族
    三、佛教的影响
    四、文学与艺术
    五、天文、数学与医药
    六、中古的衣食住行
    七、经济形态的转变
    八、民族关系
    九、中国对外关系
    十、唐帝国与伊斯兰帝同的比较
    第五章 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10世纪--15世纪)
    一、中古后期的中国与列国体制
    二、北族政权与汉人世界
    三、东亚经济圈的形成
    四、经济与多元网络
    五、宋代以来的知识阶层
    六、思想的多元与整合
    七、近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八、近古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九、近古中国与东亚转型的特色
    第六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上篇(15世纪--17世纪)
    一、明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僵化
    二、人口与生活资源
    三、大海波涛
    四、D一波西潮
    五、明代的工业
    六、明代的市场经济
    七、南北经济社会的差异
    八、明代思想的转变
    九、明代中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
    十、明朝时的台湾
    第七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下篇(17世纪--19世纪中叶)
    一、清帝国的性质
    二、台湾的开发
    三、清初民族与文化冲突问题
    四、清代学术风气
    五、民间社会组织方国家的关系
    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七、清代的商业活动的文化接触
    八、中国与西方
    九、通俗文化
    十、当时的欧洲
    第八章 百年蹒跚(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一、内忧与外患
    二、中国近代经济的改变
    三、教育制度的改变
    四、近代中国的武化现象
    五、都会文化的勃兴
    六、时代思想与文化变迁
    七、中国近代革命与俄国革命的比较
    八、中国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九、台湾百年的变化
    后 言

    ............

    作者:  

    出版社: 理想国|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出版年: 2017-12-1
    定价: 68.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56116904


    ★ 与黄仁宇、余英时、杨联陞、何炳棣、张光直比肩的海外华裔史学大家中国通史力作

    ★ 第三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

    ★ 余英时、葛兆光、姚大力、许纪霖、王子今、白岩松一致推荐

    许先生好学深思,遍涉人文—社会诸学科,能将广博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而纳入一种由深思熟虑得来的分析系统之中,著作宏观与微观交互为用、古今一贯、雅俗共赏。(余英时语)

    许先生的笔下,是一个大历史。“所谓‘大历史’,不能从单独的事件着眼,须从各种现象的交互作用,观察整体的变化。”大历史要有大判断,非博览硕学之士,不能下大断语。(葛兆光语)

    用许倬云先生自己的话来讲,政权的递换并不一定与中国这个复杂共同体的变化周期或者节律一致。这个周期实际上是一个更长的时段,它超越朝代。如果把中国通史按照朝代一个个讲下来,那它内在的经济、文化、社会演变的线索是掐断的。《万古江河》非常好,就在于它是以超越时代的时间幅度来讲中国历史的。(姚大力语)

    许倬云先生是中国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西周史、春秋战国与汉代的社会史研究*步天下,但影响更大的是他打通中西、纵观古今的通史研究。只有学问到了炉火纯青、阅历通透人情世故、人生看尽江山沧桑的时候,方能够化繁为简,将历史深层的智慧以大白话的方式和盘托出。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许纪霖语)

    怎样在真实描绘社会运动的洪峰和大潮时,兼及社会生活的微澜和细流呢?怎样通过一个具体社会事件个案的了解,观察总体社会风貌,如同通过分析一支试管中的水样,察知大河的水质呢?《万古江河》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部论著。要知道江河的位置和流向,可以使用1:10000的地图,也可以使用1:25000000的地图。前者便于察知细微,后者便于理解大势。二者的合理结合,就是《万古江河》的成功。(王子今语)

    我们是谁?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看了许倬云先生的书,才明白,其实我们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与写作都不便,却让思考走到*远,穿越了历史与成见。我们的不知道,正是一种对他致敬的方式。(白岩松语)

    ★ 放宽历史视界看“文化圈”的中国走过的道路

    ★ 聚焦数千年中国人的生活起居、心灵关怀和信仰世界

    ★ 探索丰富多样的中国区域文化交织融合

    ★ 比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与其他文明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

    这本《万古江河》即心怀中国文化的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中原”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原的中国”慢慢扩张变成“中国的中国”,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东亚的中国”,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亚洲的中国”,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世界的中国”。在对这各个超越王朝、政权的长时段文化圈的叙述中,中国文化和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许先生围绕国家体制与时代特色,思想、宗教与文化变迁,农业、手工业与经济网络,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互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与生活资源,民间社会与信仰世界,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转变,对外关系及与他者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展开。在在讲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

    更可注意者,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族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流,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还与“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作者介绍】

    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悉西方历史及其理论与思想,擅长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尤其是考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不囿于书斋,时时心怀天下,关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说中国》等。

    【作者自述】

    我写这本书就是要给大家一个可读的东西,我不要再去记录朝代、皇帝、祖国的光荣,我要摆开看,老百姓过日子怎么样,老百姓怎么想。我的书里没有一个英雄人物。我希望把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包含中国,却超越中国的新的人类社会。


    我讲文化的扩大,不讲武力。——我向来不喜欢讲武功,因为我从小在战争中长大,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事情,我知道什么叫做鲜血,所以我*反对歌颂战争中的英雄、歌颂鲜血。我不讲武功,不讲汉帝唐宗、成吉思汗,不讲开疆辟土,只讲文化圈的扩大。我所讲的主调是:在文化圈的扩大过程中,我们有“给”,我们也有“拿”。我们给过很多四邻中国的文化,我们也从四邻的文化中吸收接纳。

    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中国文化经过了无数的起起伏伏,这一文化圈的中国人也体验了无数的悲欢离合。返顾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可注意的是其兼容并蓄的胸怀;为此中国人遭逢外来异质文化时,常常能够吸收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同时,若一个思想体系趋于独断,以致僵化时,常有内发的修正,使中国文化有更新的机会。

    我们要在心理上重新整理自己,不要再囿于“中华中心论”,尤其是“中原中心论”。这样我们才心胸坦荡,可以组织起一个大的文明团体,而这个文明团体也更需要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地面对那些曾经压迫、欺负我们的文明团体。我们应当承认,别人的方案不一定错,我们的方案不一定对,各有各的好处,也各有各的不足。我们对的地方,可以重新整理,为未来全世界所用。你认为非常好的部分,到今天出了毛病了,也要想想要不要丢掉,要不要重新来过。平心静气,大家才可能和谐共处。


    前 言
    D一章 古代以前:中国地区考古略说
    一、孕育出中国文化的自然地理
    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
    三、农业与聚落
    四、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及聚合过程
    五、古代传说与族群分合
    六、复杂社会的出现
    七、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古代文化发展的比较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黎明(公元前16世纪--前3世纪)
    一、进入青铜时代
    二、古代文化核心的商文化
    三、华夏文明体系——西周封建与“三代”观念
    四、中国秩序的发展与重组--地方文化与融合
    五、中国思想体系的核心成形——孔子学说及诸子百家的辩证发展
    六、南方的兴起--长江流域的发展及其与中原的融合
    七、编户齐民:国家组织与人民生活
    八、生活资源与生活方式
    九、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
    第三章 中国的中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
    一、普世国家体制
    二、精耕农业与市场网络
    三、中国文化体系的整合
    四、民间的信仰
    五、北疆游牧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接触
    六、走向南方
    七、佛教传入中国与道教的形成
    八、秦汉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九、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比较
    第四章 东亚的中国(2世纪--10世纪)
    一、秦汉帝国的崩解
    二、中国与周边民族
    三、佛教的影响
    四、文学与艺术
    五、天文、数学与医药
    六、中古的衣食住行
    七、经济形态的转变
    八、民族关系
    九、中国对外关系
    十、唐帝国与伊斯兰帝同的比较
    第五章 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10世纪--15世纪)
    一、中古后期的中国与列国体制
    二、北族政权与汉人世界
    三、东亚经济圈的形成
    四、经济与多元网络
    五、宋代以来的知识阶层
    六、思想的多元与整合
    七、近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八、近古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九、近古中国与东亚转型的特色
    第六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上篇(15世纪--17世纪)
    一、明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僵化
    二、人口与生活资源
    三、大海波涛
    四、D一波西潮
    五、明代的工业
    六、明代的市场经济
    七、南北经济社会的差异
    八、明代思想的转变
    九、明代中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
    十、明朝时的台湾
    第七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下篇(17世纪--19世纪中叶)
    一、清帝国的性质
    二、台湾的开发
    三、清初民族与文化冲突问题
    四、清代学术风气
    五、民间社会组织方国家的关系
    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七、清代的商业活动的文化接触
    八、中国与西方
    九、通俗文化
    十、当时的欧洲
    第八章 百年蹒跚(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一、内忧与外患
    二、中国近代经济的改变
    三、教育制度的改变
    四、近代中国的武化现象
    五、都会文化的勃兴
    六、时代思想与文化变迁
    七、中国近代革命与俄国革命的比较
    八、中国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九、台湾百年的变化
    后 言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