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 胡骑啸长安 盛唐诗人的安史离乱 诗人们用生命去感受艰难时世,走进历史场景,真正读懂盛唐诗人
  • 从大时代看盛唐数位大诗人的生命史
    • 作者: 郑海洋著
    •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8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郑海洋著
    •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8
    • 页数:292
    • 开本:32开
    • ISBN:9785872724249
    • 版权提供:山西人民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图书信息】

     

    书名:胡骑啸长安:盛唐诗人的安史离乱

    作者:郑海洋

    责编:王新斐

    定价:48.00

    字数:200千字

    页码:292

    印张:9.5

    开本:32

    装帧:平装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版次:20208月 第1

    印次:20208月 第1次印刷

    ISBN978-7-203-11194-8

    中图分类号·CIP第四项:K825.6

    主题词·CIP第三项:①诗人-列传-中国-唐代


    【编辑推荐】

     

    岑参边塞诗中屡屡出现的“封大夫”是谁?

    一首《凝碧池》如何救了王维的命?

    高适笔下的睢阳之战是一场怎样惨烈的战役?

    李白最长的一首诗如何解释自己被流放夜郎?

    杜甫的《八哀诗》背后有哪些良将故事?……

     

    只有深入了解安史之乱对他们生命的影响,

    才能真正读懂这些伟大的盛唐诗人。

     

     

    【内容简介】

     

    大唐承平一百四十年,至开元间达到鼎盛。然而,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掀起一场风暴,也深深影响了盛唐几位诗人的人生。

     

    拳拳挚诚者如李白,一步蹭蹬,则流放夜郎,终身饮恨;

    恳恳致君者如杜甫,一言触逆,则永离庙堂,客死湘江;

    茕茕求隐者如王维,一朝陷敌,则悔愧纠缠,至死难安;

    悠然塞外者如岑参,一腔抱负,却不得施展,天地遂窄;

    雄心壮志者如高适,一语中的,虽官至三品,终被谗谤……

     

    天宝以后唐诗风格的变化,正是诗人们用生命去感受艰难时世的结果。

     

    【作者简介】

     

    郑海洋,河南息县人。河南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现就职于河南工学院人文素质教育中心,研究方向为盛唐诗、早期现代中国经济史、中荷交往史等。译有《尼德兰财政金融史》。现居新乡。


    【名人推荐】

     

    《胡骑啸长安》是难得的佳著,从大时代看盛唐数位大诗人的生命史,其中还穿插军政大事。每位诗人交错出场,写作技巧高超,又感人至深。此书在史料和史事掌握上饶富功力,而在情节布局上,显现作者匠心独运的一面。

    ——卢建荣(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


    【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山雨欲来

     

    第一章张九龄:孤荣亦自危

    第二章王维:万事不关心  

    第三章杜甫:旅食京华春  

    第四章岑参:阳关万里梦  

    第五章高适:布衣不得干明主 

    第六章哥舒翰:青海无传箭

    第七章安禄山:大军北集燕

     

    第二部分 飙风乍起

     

    第八章胡马犯潼关  

    第九章高适:拥旄出淮甸  

    第十章杜甫:国破山河在  

    第十一章李白:空名适自误

    第十二章岑参与杜甫:汗马收宫阙

     

    第三部分 骤雨难歇

     

    第十三章王维:汉诏还冠冕

    第十四章杜甫:移官岂至尊

    第十五章高适:睢阳祭张巡

    第十六章李白:夜郎万里道

    第十七章杜甫:客行新安道

    第十八章李白与贾至:地窄三湘道

    第十九章岑参:东郊未解围

    第二十章王维:身世犹空虚

    第二十一章胡寇尚未尽 

    第二十二章杜甫:归期未敢论 

     

    第四部分 繁华落尽

     

    第二十三章杜甫:不见风尘清 

    第二十四章李白:昔年有狂客 

    第二十五章杜甫:束缚酬知己 

    第二十六章岑参:孤舟巴山雨 

    第二十七章杜甫:魂梦归不得 

     

    参考书目


    【序言】

     

    自序

     

    盛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这已是公论。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以七言歌行为例,李白、杜甫之后,“能事毕矣”;以律诗论,晚唐也仅有一句半句能和盛唐媲美;以绝句论,盛唐之后只有韦应物勉强能得王维之意味,其他的,都不足论。

     

    可惜盛唐忽然就结束了。

     

    公元755年的冬天,安禄山兵起范阳,四十天后攻陷洛阳,次年夺取长安。天子西奔,百官失所,我们挚爱的几位盛唐诗人,也惶惶如丧家之犬,不知所向。盛唐诗风随之大变,胡应麟称之为:“骨气顿衰!”

    纵观历史,一个王朝盛极而衰是自然规律,但像唐朝这样,于极盛时突然崩溃的情况却十分罕见。

     

    安禄山的反叛颇具戏剧性。他本是东北边境上的一个“杂胡”,大字不识几个,一边在贸易场上做个小中介,一边干点偷鸡摸狗的勾当,三十岁时尚籍籍无名,可十年之后竟已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既不是皇亲国戚,又非世家高门,离京城又远,他何以竟得如此宠信呢?大唐盛世毁于他之手,是偶然吗?

     

    对于熟读唐诗的我们来说,似乎天宝末年之前,一切都是朝气勃发、纯真美丽的。可是翻开史书和唐人的诗集来看,大唐盛世的崩坏,并不是毫无征兆的。即便是在大唐国力最强、社会最安定的开元年间,诗人们的生活过得也都不安宁。我们心中的盛世,在他们的眼中,多是歧路与危途。

     

    盛唐诸家中,王维和王昌龄中进士比较早,却屡受打击。王维的参禅与归隐,一半是受家庭影响,一半也是不得已。王昌龄一生饱受非议,屡次被贬,六十岁仍然只是个龙标尉,他所谓“一片冰心在玉壶”者,并不是随便说说而已,实在是对自己屡遭诽谤的自然辩护。

     

    几位诗人中,孟浩然年纪较长,死得也最早。初读孟浩然的诗,很容易误会他是一个心态恬淡、无欲无求的隐者。其实他一生都在积极求仕,两次入长安游历,多次给宰相写诗请求引荐,但都落寞而归。一直到四十九岁,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后,孟浩然才终于在荆州幕中得到一个都督府从事的小职位,可惜很快又因病归家。不久病死家中,年仅五十二岁。

     

    然而孟浩然又是最幸运的,他没有目睹安史之乱的爆发。其他几位诗人则眼睁睁看着大厦轰然崩塌,切身感受命运的无情裹挟。李白和杜甫自不必说,一个沦落西南,一个流放夜郎。王维被迫接受伪职,平乱后虽被宥免,但一直愧悔难安,晚年几乎不再写诗。王昌龄则不幸得罪悍吏,稀里糊涂死在乱世之中。岑参壮年出塞,依附北庭都护、安西节度使封长清,两人相得甚欢,岑参最壮丽的边塞诗都写于此时。安史乱起,封长清兵败被杀,岑参失去依傍,后寓居虢州,落落寡欢,所作诗歌几乎不值一观。

     

    高适的经历似乎是个例外,年近五十尚蹉跎不得意,潼关兵败后忽然崛起,一年内连升数级,官至正三品节度使。不过,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安史之乱基本终结了他的创作生涯,在十年时间里,他留下的仅仅是十余首平平之作!

     

    战乱爆发后仍然保持旺盛创作力的,只有李白和杜甫,这也正是二人的伟大之处。李白天生豪迈、落拓不羁,但数年的战乱让他的诗不再飘逸、狂放,逐渐变得沉重、忧郁,还经常充满了委屈。

     

    杜诗的经典之作基本都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战前十年的困顿已经让他积蓄了满腔愤懑,战争的巨大破坏力,更让他痛心不已。他先是热心从政,很快又意冷辞官,自身的痛苦与人民的苦难戚戚相融,心中的期望与失望反复绞结,造就了他沉痛厚重又多彩易变的创作风格。从长安到凤翔,从洛阳到秦州,从成都到夔州,每到一处,杜甫的所思所感就更深刻一层,所作诗歌就更沉郁一分。

     

    7704月,当五十九岁的杜甫病逝于湖南耒阳舟中时,盛唐时代的重要诗人已全部凋零。盛世早已不再,唐诗转入大历新风。新的诗坛以韦应物和刘长卿为首,所作诗歌大多低沉内敛、冷静凝重。视野不再高阔灵动,胸中再无慷慨激情。再没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有的只是“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再不说“直挂云帆济沧海”,只看得“野渡无人舟自横”。这种转变并非只是有唐一代之变化,而是整个中国两千年来诗歌总体之转向。从此以后,中国诗歌再也没能回到安史乱前那般慷慨豪迈、热情洋溢又生动多姿了。

     

    我们今天诵读最多的,仍然是盛唐诗。不管李、杜,还是王、孟,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背出几首他们的诗句,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盛唐的印记。不管是“长安一片月”,还是“大漠孤烟直”,盛唐已不只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俨然已成为亿万中国人的心灵故乡。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很像是一场寻乡之旅。在写这本书之前,我曾很多次捧着唐人的诗集暗自好奇:盛唐,究竟是怎样的盛唐?我们又是怎样离开了盛唐?

     

    于是,在2017年秋季,我开始了这趟旅程。经过一年多的跋涉,盛唐的背影在我脑中逐渐清晰起来,安史之乱的惨烈也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不知道自己的拙笔能将这些感受传递出几分,唯愿读者阅后,对唐诗的热爱会更增一点。

     

    如此,幸甚!

     

    最后,请允许我对几位朋友表示感谢。首先要感谢我的朋友王文剑博士,如果没有他的鼓励,这本书大概到现在也没完成。在他的引荐下,我结识了资深编辑韩猛先生,韩猛先生对我的选题很是赞赏,积极为我联系出版事宜。其次要感谢汉唐阳光的编辑闫亮女士,她耐心负责,一直就本书的诸多问题反复与我交换意见,从引文字句核实,到人地名称标注,甚至章节顺序之调换,都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另外,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卢建荣教授,拨冗通读了本书全稿,不以为浅陋,反而热情题写荐语,谦谦之风,有温如玉,奖掖之力,无涯感佩,一并致谢!

     

    郑海洋

    2019年立夏于新乡

     

    【内文精选】

     

    第三章杜甫:旅食京华春

     

    微生沾忌刻

     

    天宝六载(747年)正月李邕被杀的时候,杜甫可能并不清楚这件事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重要影响。直到二十年后他客居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思及往事,悲从中来,才写下了一首长达四百三十字的诗,来追悼当年这位对他青眼有加的长者。

     

    在这首题为《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的诗里,他悲痛的不光是李邕个人的不幸遭遇,还有盛唐衰落的种种事实。彼时杜甫已经进入迟暮之年,虽然只有五十五岁,但他的生命只剩下三四年光景了。

    杜甫半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他一生的悲剧,大约就是从天宝六载开始的。

     

    天宝五载(746年),三十四岁的杜甫从洛阳来到长安。虽是初来长安,杜甫却颇为自得。因为他虽然没什么功名,却已经在大唐的文人圈内小有名气了。去年他刚刚在齐赵之间游历了几个月,在那里,他和名满天下的前翰林待诏李白同吃同睡同玩乐,还一起去北海郡拜见李邕。杜甫后来提起这段经历,曾自负地说:“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

     

    来到长安之后,他很快就顺利地融入京城的上流文化圈,和汝阳王李琎、尚书左丞韦济、驸马郑潜曜、崔惠童等大贵族都多有交往。

     

    这一年的冬天,杜甫没有回东都和家人团聚,而是一个人留在长安的客馆过年。除夕之夜,杜甫留下一首诗《今夕行》,出人意料的是,诗中全无异乡为客羁旅之思,而是记载了一场赌博。他在客馆守夜,和客人们一起博彩为戏,与众旅客轮流掷骰子,一起大呼小叫,气氛好不热闹。可惜杜甫手气不好,接连几次都没有掷出“贵彩”。虽然输了,但是杜甫兴致很高,输赢毫不在意,又搬出古人赌博的事为自己辩白,说英雄做事,有时难免要赌一把运气。诗中以南朝刘毅为例,说刘毅虽然家贫没有积蓄,但是一赌起来,也是豪气干云,一掷百万。

    这种难得的快乐情绪,在杜甫集中并不多见。以这首诗为标志,杜甫快乐的青年时代也就结束了。几个月之后,他遭遇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挫折。

     

    天宝六载正月,玄宗下诏,天下凡有任何特殊才能的人,都可以到朝廷考试应选。杜甫之所以选择留在长安,很可能就是为了准备这次应选。

     

    其实早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已经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只不过落第了。当时他只有二十三岁,年轻气盛,对失败并没有太在意。落榜之后不久,就去河北和山东旅游去了。

     

    天宝六载的这次考试属于制举,不同于进士、明经等常科。制举的考试时间和科目都不固定,通常是以天子的名义,征召各地知名之士,由州府举荐来京城应试,虽然主考和阅卷的官员都是由朝廷委派,但名义上是天子亲自考试。而一旦登第,可以直接授官,不像普通进士及第之后,还需要等待吏部考核,然后才能授官。所以很多进士及第之后,又跑去参加制举考试,例如王昌龄,就曾在进士及第四年之后,又以博学宏词登科。

     

    制举如此重要,自然对天下有才之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可恰恰是制举的重要性,让它引起了某些人的忌讳。

     

    其中最痛恨制举的人是李林甫。李林甫没怎么读过书,靠着门荫制度做了官。他自知读书太少,所以对文学之士特别反感。他很害怕这些应选者登第之后议论朝政,影响自己的权威,于是跟玄宗讲:“这些草野之士大多卑贱愚钝,不懂礼节。如果皇上您亲自组织考试,恐怕他们的污言秽语会冒犯您。”他奏请由尚书省的长官来组织考试,由御史中丞监考。玄宗答应了。李林甫选的考官自然都是他的亲信,听他的安排。

     

    考试结果是:布衣之士没有一个登第者。李林甫很高兴,他向玄宗道贺说:“如今天下已经是野无遗贤了!”

     

    “野无遗贤”这个词出自《尚书》,意思是天下有学之士都已经在朝廷,朝廷之外没有什么贤能之士了,本来是形容政治清明的褒义词,被李林甫这么一用,从此蒙上了反讽的意味。

     

    这一年参加制举的还有一个叫元结的人,他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喻友》,在文章里详细记载了李林甫玩弄权术、导致所有人被黜落的过程。他告诉和自己一起来参加考试的朋友,不要再流连长安了,一同返乡归隐山林吧。

     

    从这篇文章看,元结已经深深认识到李林甫的阴鸷酷烈,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之后元结果然一直在家乡隐居,直到李林甫死了之后,元结才又来到京城,考中进士。

     

    杜甫则经过艰难抉择之后,选择继续留在长安。他有他的难处。他的父亲奉天县令杜闲大约是在这个时候去世了,家里失去经济来源,十分拮据。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低声下气,寄居在长安,充当贵族子弟的宾客。

     

    这种生活对他的内心而言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在落第后不久,他写了一首《赠比部萧郎中十兄》,诗中感叹自己拙于谋生,飘荡多年,一事无成。心中致君为民的理想,如今眼看成了空想,看来只能像魏晋时期的嵇康那样,做个隐居山中的村夫了。

     

    这是杜甫诗集中第一次表现出自我否定的意思,也是他第一次表达出要做个隐者的思想。纵观杜甫后来的一生,哪怕生计再艰难,他都对家国政治和百姓安危保持着热切的关心。从根本上讲,他的骨子里是没有做隐者的基因的。这首诗写得如此丧气,只说明这次应选失败对他的打击之大。

     

    天宝六载以后,杜甫基本上一直待在长安,过着“旅食京华”的寄居生涯。这在他的著名诗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当中描写得很具体:“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首诗开篇就写道:“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意思是说那些纨绔子弟都能饱食终日,而我饱读诗书却蹉跎半生,几近饿死!言辞之激烈,几乎不像是一个晚辈对长辈该说的话。

     

    除了韦济、李琎、郑潜曜、崔惠童等达官贵人的周济,杜甫偶尔也靠卖文章和卖草药为生。但这种生活显然是很不稳定的,他在长安十年的诗作中,有很多描绘生计艰难的句子。例如在《示从孙济》中他写道:“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权门多噂沓,且复寻诸孙。”

     

    清早出门了,却不知道今天该去谁家蹭饭。想去权贵人家,但是又觉得和权贵人家交往多是虚与委蛇,表面欢笑背后憎恶。好在杜家是个大家族,在京城还有很多亲戚,于是他便考虑去从孙杜济家蹭饭。然而杜济对他的态度并不很友好,杜甫在诗里谆谆教诲,告诉杜济说,我们是同根同源的一家人,你不要惑于别人的口舌,伤了我们自家的情分。

     

    天宝六载之后的几年,杜甫留下的诗作不多,寥寥几首,多是干谒之作。天宝十载(751年)正月,玄宗接连举行三次大典:祀太清宫、太庙、南郊,杜甫趁此机会,先后写了三篇大礼赋,投入了朝廷的延恩匦。这三篇文章很幸运地被玄宗看到了。玄宗觉得文采不错,就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他的文章。这是杜甫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刻,他后来回忆说,自己一日之间便声名显赫,在集贤院里,众多学士像墙一样围着他,观看他作文章,令他感到非常自豪。

     

    杜甫以为终于有了出头之日,然而朝廷最终给他的结果却是:“送隶有司,参列选序。”就是送到有关部门,按资格等候选用。也许李林甫并不是故意刁难他,但李林甫一贯排斥文学之士是众所周知的。李林甫是吏职出身,长于整修纲纪、条理众务,非常重视维护制度的威严,这也是玄宗一直很信任他的一个原因。在他为政期间,如果不是趋炎附势者,官职大小和职位的迁转,都得严格按照制度来。

     

    这对杜甫来说不啻又一次重大打击。他不得不继续沦落在长安街头,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他对李林甫的奸邪与忌刻非常憎恶,但是又不敢多言。

     

    李林甫死后第二年,因为杨国忠的构陷,李林甫被剖棺,彻底倒台。这时候杜甫才敢于直言自己心中的不忿和苦闷。在《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这首诗中,他控诉李林甫“阴谋独秉钧”,而自己则“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他认为,就是因为李林甫的忌妒与苛刻,自己才过得这么辛酸。

     

    鲜于京兆即任京兆尹的鲜于向,他因有恩于宰相杨国忠,被杨国忠推荐为京兆尹。其实杜甫对杨国忠等人的骄奢淫逸也很不满意,他后来写过一篇《丽人行》,专门批判杨氏兄妹的奢华和靡费。但现在迫于生计,他不得不投诗给鲜于向,请求汲引。诗的前半部分赞扬鲜于向贤良多才,写得十分肉麻。结尾处很谦卑地说:“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平津,指的是汉朝的宰相、平津侯公孙弘。这两句意思是说我都快要饿死了,如果您肯帮助我,我早晚会报答您和宰相大人的恩德。

     

    这首诗写得如此低声下气,几近哀求了,可以想见杜甫当时的窘困。然而即使这样,他仍然没有得到任何帮助。

     

    他只能继续等待。

     

    这一等,又是几年光阴过去。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