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女性天才 生命思想与言词系列 苏珊·桑塔格 大西洋两侧智慧的人 柯英 著 还原桑塔格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湖北
  • 9787568064453
    • 作者: 柯英著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9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柯英著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9
    • ISBN:9789708136213
    • 版权提供: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基本信息

    书    名

      女性天才.生命、思想与言词系列 苏珊·桑塔格 大西洋两侧*智慧的人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    者

      柯英著

    出版时间

      20200901

    I S B N

      9787568064453

    定价

      62

    开    本

      大32开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319 (千字)

    页    数

      473

    读者范围

      大众读者

    内容简介

           《苏珊·桑塔格(大西洋两侧*智慧的人)》是桑塔格的生平传记,旨在再现一个知识界偶像的辉煌人生,并试图还原桑塔格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桑塔格一生涉猎广泛,她写小说、散文、札记、剧本、评论,演电影,执导电影、戏剧等,是美国当代文坛甚至世界当代文坛无法回避的名字。本书既向读者介绍了桑塔格的重要作品,又从侧面反映了她曲折而辉煌的人生经历:早慧的童年、彷徨犹疑的少年时代、积极进取的求学时代、笔耕不辍的中年时代,饱受病痛的晚年。通过本书,读者既能从大体上对桑塔格的作品有初步的认识,又能对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坛女性的人生经历有切身的体会,甚而对20世纪文坛女性文学的发展有所了解。

    作者简介

           柯英,安徽望江人,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苏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文系博士后,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4)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17)。研究兴趣为20世纪英语文学及视觉艺术文化,近年来主要从事美国作家、文艺评论家苏珊·桑塔格研究。在《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

    编辑推荐

          桑塔格的著作改变了世界的女性 ———妇女全国图书协会 何为女性天才?女性创造力?女性文化?女性力量? 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压力、社会地位、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各方面对女性生命的影响。她们的脆弱与无力,勇敢与坚持,成就与光芒在这里呈现。 这些影响了人类历史与思想进程的伟大天才女性的生命、思想与言词,必然会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精神养料与理想标杆。

    目录

          目 录Contents 第一章 小躯壳里的大囚徒(1933—1944) 第二章 重获新生的少女(1945—1950) 第三章 波士顿围城里的迷途过客(1951—1957) 第四章 寻梦欧洲的文学美人(1957—1958) 第五章 惊艳纽约的坎普女王(1959—1969) 第六章 光影浮动中的银屏新手(1969—1974) 第七章 思考影像的抗癌斗士(1975—1978) 第八章 土星气质的短篇小说家(1978—1989) 第九章 重拾创作激情的小说家(1989—2000) 第十章 永不沉默的沉默者(2001—2004) 苏珊·桑塔格生平大事记 苏珊·桑塔格著作年表 后记(2001—2004) 苏珊·桑塔格生平大事记 苏珊·桑塔格著作年表 后记 其他说明:

    试读

          随着桑塔格与里夫相处的深入,二人在思想性格方面的差异就越发凸现出来,争吵成了家常便饭,而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婚姻观的不同。桑塔格跟人说起过在波士顿生活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对她而言是开始与男性学者平等对话的转折点,但对里夫来说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波士顿的学术圈经常举办晚宴派对,教授们带着妻子参加时,大家都心照不宣地遵守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男人们和女人们互不干扰,分成两个圈子,各谈各的。甜点一过,男人们便心领神会地退居一隅,点上雪茄,一边吞云吐雾,一边高谈阔论;女人们则谈谈家长里短,服饰美容之类的。桑塔格恰恰不擅长这些主妇话题,有些不知所措,如此几次之后,有一次她终于鼓足勇气,离开了妻子阵营,加入到男人们的圈子里。教授们一开始面面相觑,但发现她完全有能力参与他们的讨论,便默许了她的“越界”行为,倒也相谈甚欢,可是里夫的脸上就有些挂不住了。他并不为这样一个谈吐不俗的妻子感到骄傲,他理想的妻子应该是端庄地坐在房间的另一头,和其他教授们的夫人们一起聊些女人间的琐碎小事。桑塔格不只是在波士顿打破男女界限,20世纪60年代她在纽约时,也做了几乎一样的事。那是在她的出版商罗杰·斯特劳斯(Roger Straus,1917—2004)家中举办的一次餐宴上,男人们和女人们也在餐后按惯例各处一室,但桑塔格略作思忖后就毅然决然地走进了男人们的房间,而有趣的是,她的这个举动改变了斯特劳斯家的传统,从此以后他们在餐后就再也不男女分开交谈了。 桑塔格在这个阶段的多重化身份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她不仅是妻子、母亲、学生、老师,而且还是里夫的合作研究者。从构思到成书,里夫的弗洛伊德研究课题得到了桑塔格的大力支持。作家西格丽德·努涅斯(Sigrid Nunez,1951—)青年时代曾经是戴维的恋人,有过和桑塔格同处一个屋檐下的经历。她回忆道:“虽然她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封面上,但她完全是个合著者,她一直这么说。事实上,她有时还不止这么说,她声称整本书都是她一个人写的,‘每一个字。’我把这看成她夸大其词的又一个例子。”桑塔格写了该书的“每一个字”的可能性确实不大,但里夫写作时遭遇瓶颈是事实,外界也基本认可书中有桑塔格的影子,“但凡读过桑塔格后来写的东西的人,读《弗洛伊德:道德家之心灵》时都不可能看不出里面有她的风格,有她的许多主题”。桑塔格终究不是一个甘居幕后的研究助理,她有她的追求。 桑塔格和里夫的爱情是刹那间的电光火石,天崩地裂,可是当激情褪去,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是生活里的鸡毛蒜皮,柴米油盐,还有更多的责任。桑塔格像多萝西娅一样彷徨过,对自己在成人世界里的新身份难以习惯。在1956年的一则日记里,她反思了婚姻,口吻十分悲观: 谁发明了婚姻,谁就是个很有才的折磨人的人。它是个致力于让感情麻木的体制。婚姻全部的要点就是重复。它的目标*多是创造强烈的互相依赖。争吵*后变得毫无意义,除非你总是准备吵完后就采取行动——就是说,结束婚姻。所以,婚后一年,你吵架不再“重归于好”——你只是开始生闷气,然后变成习以为常的沉默,然后再吵。 桑塔格越来越觉得这样的生活不堪忍受,甚至把她压得喘不过气来。无论是旁人艳羡的以布兰迪斯和哈佛为中心的学术圈也好,还是有着可爱的小戴维的家庭生活也好,对她来说都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了。在婚后整整6年的时候,她表示“这6年里,不自由的感觉从未离开过我”。桑塔格还说起过大约是1956年发生的一件小事,她独自跑去看了一场叫《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1955)的电影,里面的摇滚歌曲《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使她震撼不已,影片结束后,她不禁放慢了脚步向家里走去,琢磨着要不要告诉里夫她竟然看了这样一部音乐和舞蹈风格如此下里巴人的电影,可是一想到里夫那副老夫子气十足的神态,她就放弃了回家和他交流的念头。20世纪50年代的波士顿,没有哪位哈佛的硕士研究生会去听什么摇滚歌曲,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界限分明,可是桑塔格就这样被即将大红大紫的摇滚乐深深打动了,这也显示出她敏锐的文化感受力和不会被传统思想所束缚的审美观。她的心跟着摇滚乐澎湃激荡,当机会来临,远方终于发出了迷人的召唤时,是时候告别波士顿的围城了。 1957年上半年,桑塔格获得奖学金之后,就开始联系英国的学校,并花260美元订了一张荷兰-美国航运公司的头等舱船票,航程为期八天。里夫也接受了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资助,于8月29日带着戴维离开波士顿,他要先去芝加哥,把戴维交给自己的家人照顾。桑塔格偏头痛发作,痛苦不堪,撇下戴维,哪怕只是一年,也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对自由和知识的追求占了上风。桑塔格对自己遭受母亲的冷遇耿耿于怀,也曾希望做一个要比米尔德丽德好得多的母亲,不过她真正照料戴维的时间并不多。她经常把开始发表作品前的那10年称为失去的10年,说这都是因为早婚早育,努涅斯却说:“这有点难以理解,因为,那个时候大部分时间,戴维都不是她在照顾,她很多时间都是一个人过。”很不幸,她恰恰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几乎和米尔德丽德一样的母亲。桑塔格一心想要逃离现状,可是当她真正离开里夫和戴维时,又觉得恍如梦境:“我与里夫从未有适当的机会说声再见……有眼泪,有无性的紧紧拥抱,还有保重身体的请求。就这些。离别是模糊的,因为分开仍旧似乎是不真实的。” 1957年9月3日,桑塔格紧张不安,心力交瘁,但还是挣扎着有条不紊地处理好剑桥的所有事务,然后前往纽约去坐船。这一天,也标志着她的婚姻生活在实际意义上已经终结。9月5日,就在她匆匆忙忙地登船之际,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亦师亦友的雅各布·陶布斯,专门赶来送行,足足等了她一个多小时。桑塔格不禁为之动容,二人拥抱道别,陶布斯一直挥手目送,直到看不见桑塔格乘坐的船为止。

    ......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