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她的光影:女导演访谈录.下
  • 正版图书 品质保障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友一个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 ISBN:9785784898518
    • 版权提供:中国电影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本店存在书、古旧书、收藏书、二手书等特殊商品,因受采购成本限制,可能高于定价销售,明码标价,介意者勿拍!

    1.书籍因稀缺可能导致售价高于定价,图书实际定价参见下方详情内基本信息,请买家看清楚且明确后再拍,避免价格争议!

    2.店铺无纸质均开具电子,请联系客服开具电子版

     


      真正的女导演群体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共计五十多位,中国因此也拥有了全世界强大的女导演阵容。这两卷《她的光影:女导演访谈录》正是以口述历史的方法来全方位地采访这个群体的主力,即第四代女导演中的十位代表。女导演作为职业精英女性,以其不凡的勇气跻身男性主导的竞争激烈的行业,对传统固化的性别分工和性别价值体系给予了强有力的反证,这对塑造女性自身的价值无疑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而相应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也是从第四代女导演的电影开始的。
      周夏,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电影史,电影叙事学,女性电影。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中国电影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影视文章百余篇。主持2016年度国家广电总局课题“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研究”,参与课题6项。主编《海上影踪:上海卷》、《她的光影:女导演访谈录》(上卷);出版专著《拯救与困惑——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女性悲剧(1905-1949)》《梦与镜:类型叙事与作者风格》。曾获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特别奖,第13届巴黎中国电影节“电影研究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14届“学会奖”学术专著一等奖。
    前言:女导演与口述历史
    女导演谈女导演
    王好为访谈录
    一、儿时记忆,家庭影响
    二、上学经历:八一小学-师大女附中
    三、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和劳动
    四、北京电影制片厂:场记和副导演
    五、升任联合导演
    六、新时期:故事片导演
    七、电视剧领域
    八、导演心得
    九、女导演的电影感悟
    十、家庭和事业伴侣
    附录:李晨生谈王好为
    采访手记
    王君正访谈录
    一、我的三个父亲
    二、上学经历:从西安到北京
    三、从北京电影学院到北京电影制片厂
    四、结婚生子
    五、《海霞》剧组做老师
    六、重返电影岗位:导演助理-副导演
    七、故事片导演
    八、儿童电影和儿童电影学会
    九、女导演和女性电影
    采访手记
    刘国权访谈录
    一、童年往事:从四川到北京
    二、北京电影学院的学习和生活
    三、北影演员剧团:初上银幕
    四、转行做导演
    五、香港银都机构拍电影
    六、开辟电视剧新领域
    七、商业片导演的苦与乐
    八、幸福的电影之家
    附录:李宁谈刘国权
    采访手记
    姜树森访谈录
    一、童年记忆
    二、家庭变故
    三、参军经历
    四、恋爱成家
    五、进入广西电影制片厂
    六、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导演
    七、译制片和样板戏导演
    八、故事片导演
    九、导演工作
    十、女导演的感受
    采访手记
    陆小雅访谈录
    一、幸福的童年时光:从长沙到长春
    二、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之路
    三、恋爱结婚
    四、译制片室:配音和话剧表演
    五、下乡社教-洗印车间-译制科教室
    六、调入峨眉电影制片厂:做场记
    七、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
    八、重返峨眉电影制片厂:导演生涯
    九、生活辗转:澳门-珠海-成都-北京-深圳
    十、导演艺术
    十一、家庭生活
    十二、关于“女导演和女性电影
    附录:《永久的梦》
    采访手记……前言/序言  想做女导演采访的专题由来已久。在电影这个对体力脑力都有高度要求的行业,女导演向来是少数群体。对于女性是如何进入电影领域,逐渐掌握执导电影的权力,并登上电影历史舞台的,我始终葆有好奇心,所以一直在做女导演和女性电影的研究。做女导演采访是研究的第一步,感知她们的所思所想,通过个体的成长状态考察女性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和内在能动性,进而描述女性在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变化概况,以此来建构女性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社会地位、历史作用和价值意义。女性*开始是以女演员的身份登上中国电影舞台的,接着,大量的女演员、女明星被制造出来,但是在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女编剧、女导演、女制片人等都零星可数,力量微薄,没有持续的创作力。真正的女导演群体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涵盖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主力则是“第四代”,共计五十多位,形成了一组别具一格的女性创作群体,中国因此也拥有了全世界*为强大的女导演阵容。第四代女导演大部分都是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以及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等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即中国首批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的一代,这是她们与以往女导演*大的不同,而这两卷《她的光影:女导演口述访谈录》正是以第四代女导演为主的。
      2007年,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启动“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项目。该项目用一种口述历史的方法去洞察一个人的心灵,是对电影专业史、中国社会史、个人生活史等全方位的考察。这是一种深度访谈和全新角度,它*终关注的是一个人心灵的历史,而不仅仅是关于电影的散论。于我而言,参与该项目也是一份全新的事业和挑战。首先接到的任务是去上海采访电影人,2009年两个月时间,共采访各行业电影人8位。黄蜀芹是我采访的第一位女导演。回到北京已是夏日,在电影资料馆又采访了联系许久的广春兰导演。2010年我主编了“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丛书”之《海上影踪:上海卷》,共收录了15位电影人,按照编导演美摄录剪辑到制片管理等各个电影创作环节和流程进行编排,以电影史为主,兼顾个人成长史,成为第一阶段采访的成果展示。2012年,“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第二期启动,我又重新投入到口述史的工作中去,开始了对女导演的全方位采访。4月,当我联系秦志钰导演时,却惊闻她已于2011年去世,想起在中国传媒大学读博期间和秦导演曾有一面之缘,聊得很投机……我深感遗憾和后悔。想想张暖忻、琪琴高娃也于上世纪90年代过早去世,董克娜导演也因为身体状况不能接受采访,遗失的东西越来越多,更感到做口述采访工作时不我待的急迫性。幸而靳凤兰老师所做的《一个女导演的电影生涯——董克娜评传》已够详尽,张震钦老师采访王苹导演几十个小时的录音也可单独成册。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马不停蹄。女导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地。5月至6月在北京采访了姜树森导演、王君正导演。9月份我奔赴上海,采访了石晓华导演、史蜀君导演和鲍芝芳导演,11月返京采访了专程从深圳飞来的陆小雅导演。2013年4月开始了对王好为、李晨声夫妇的采访,9月采访了相约已久的刘国权、李宁夫妇。至此,终于完成了十位女导演的采访工作。
      从2009年到2013年这五年期间,对女导演的采访总计178盘高清录像带,录像加上录音的采访时长共计200个小时,翻拍扫描照片资料2600余张。2013年下半年我开始着手整理女导演的访谈资料,10人的录音原始抄本达到260万字,编辑整理工作量大大超出想象,比第一次编辑“上海卷”时翻了数倍。为还原采访的现场感,全书采用采访人与受访人一问一答的对话体,试图完整展现受访人的成长经历,同时尽量保留受访人的口语特色,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里删减合并犹如大浪淘沙,之后再加上注释、配上图片,且文本和图片都经过受访人的核对和审定,*后写采访手记,对采访和编辑工作做出总结。截至2015年10月,共整理出访谈文本80万字,图片300余张。因为字数和篇幅的限制,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收录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女导演黄蜀芹、史蜀君、石晓华、鲍芝芳,以及天山电影制片厂的广春兰;下卷主要收录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女导演王好为、王君正、刘国权,以及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姜树森和峨眉电影制片厂的陆小雅。对女导演的采访和整理工作从2009年一直延续到2015年,后期的编辑工作虽然繁重琐碎,但在文字整理过程中也时时因为发现新的信息而感到兴奋,体会到这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女导演的创作状况和时代精神息息相关。这十位女导演大都是1940年前后生人,现如今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大多数记忆力良好,表述完整,尤其是对自己付诸一生的电影事业饱含深情。当然,十位女导演家庭出身不同,成长道路相异,拍电影各有特色,表达上也各有风格:黄蜀芹的沉静内敛、史蜀君的诗意飞扬、石晓华的朴实无华、鲍芝芳的认真严谨、广春兰的激情洋溢、王好为的干脆利落,王君正的感性率真、刘国权的果敢干练、姜树森的和蔼可亲、陆小雅的热情敏锐,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拍电影上,她们也各有一套心得和实战经验,像黄蜀芹的“一池子活鱼”理论、史蜀君的“根系”理论、姜树森“摆小人”的方法、王君正所谈的“灵魂附体”、广春兰的“分镜头”剧本,都成为她们选择题材、高效拍片的主要方法,对她们的个性特征和采访感受都在“采访手记”里一一陈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到商业大潮冲击,随着电影体制的改革转型,大制片厂衰落,计划经济体制瓦解,大部分第四代女导演对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运作下的电影制片方式不能适应,加之年龄和体力因素,她们逐渐淡出了电影界,女导演群体不复存在。但是,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第四代女导演和她们的电影却永远留在了中国电影史上。
      与西方女导演自觉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不同,中国女导演的女性意识大都处于后知后觉的状态,即便是个中翘楚黄蜀芹,其女性意识也是在拍《人·鬼·情》的过程中逐渐觉醒的。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西方有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而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向来都是裹挟在大的社会革命运动当中的。新中国成立后,宣扬的是“女性和男性都一样”的性别平等观,激励了女性自信昂扬地走向社会。女导演更多地把拍电影视为一种艺术事业,而不是为女性争取权利的一种途径,电影中所体现出来的既有主流社会所赋予的责任感,又有精英知识分子的思考,还有一定程度的商业诉求。女性意识则处于深浅不一的潜意识中,明确表示自己拍摄过女性电影的只有两位:黄蜀芹和王君正。……
    商品目录加载中......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