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参数
-
- 作者:
布尔金·叶夫根尼·阿纳托利耶维奇著|
华盾译
-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2022-03
- 开本:16开
- ISBN:9782682040920
- 版权提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
书名: 伏尔加河上的水电站
定价: 88
ISBN: 9787108073440
作者: 布尔金·叶夫根尼·阿纳托利耶维奇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21-04
用纸: 胶版纸
装帧: 精装
开本: 16
![]()
这是一部伏尔加河水利史,甚至苏联水利史。
1930年2月12日,联共(布)中央决定开始对伏尔加河能源和灌溉问题进行研究,伏尔加河大规模改造由此起步。苏联历史恰恰在几个月前发生转折——1929年,“新经济政策”被中止,一五计划上马,其后延续了一个甲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斯大林模式”形成。到1989年最后一座水利枢纽(切博克萨雷)投产,伏尔加河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与苏联兴衰之路近乎耦合。在本书中,关于伏尔加河水利枢纽的筹备和建设经过、大规模搬迁、劳改营犯人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对文化遗产的选择性抢救的描述,为更广泛地了解现代社会的水利建设和“斯大林模式”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斯大林模式”被很多人认为是近现代史上集权主义的典型代表;相反,也有推崇者肯定苏联在国家发展上的巨大成就。在本书描绘的伏尔加河水利建设中很容易找到两种迥异观点的证据,既有古拉格、自然和人文生态悲剧,又有发电、航运、科技等千秋之利。但无论如何,“苏联”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次别开生面的探索。
![]()
前 言 …… 1
第一章 伏尔加河流域国家水资源开发政策的沿革
1.1 水利建设的萌芽与发展:从彼得一世到斯大林(17 世纪末— 1930 年)
1.2 构想之战:从萨马拉“伏尔加工程”到“大伏尔加”(1930— 1938)
1.3 伏尔加河水利枢纽修建因素:优先工业与国防
第二章 伏尔加河上“伟大的共产主义建设”:20 世纪30—80 年代斯大林征服江河计划的实施
2.1 勘测设计工作
2.2 水利枢纽建设施工:在计划与日常管理之间
2.3 古拉格囚徒参与伏尔加水电站兴建
2.4 人文激变:淹没区居民疏散与其他措施
第三章 伏尔加河水利建设的成就与代价
3.1 水电站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被顾及和被忽略的后果
3.2 伏尔加河梯级水利枢纽冲击下的历史文化遗产
3.3 伏尔加河流域的自然环境:退化还是灾难?
结 语
参考文献
缩略词
附 录
一、档案资料
二、 表格
三、示意图
注 释
译后记
![]()
布尔金·叶夫根尼·阿纳托利耶维奇,历史学博士,乌里扬诺夫斯克乌里扬诺夫国立师范大学哲学与文化学系教授,现居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市。研究领域为俄国社会经济与生态史,以及伏尔加河流域文化和自然遗产。主要著作包括《伏尔加亚特兰蒂斯:大河悲剧》(2005)、《伏尔加河梯级水电站:俄罗斯的胜利与悲剧》(2011)、《苏联的文物保护(1917—1991)》(2013)、《辛比尔斯克-乌里扬诺夫斯克的沉没瑰宝》(2017)、《追随救世主:伏尔加河中游地区基督教史(公元7—15世纪)》、《斯帕斯克(古比雪夫):旧城往事与传说》(2018)、《渔人的命运:伏尔加河中游及卡马河下游渔业史》(2020)。
译者简介
华盾,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青年研究员,俄罗斯科学院普里马科夫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博士候选人。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国际关系专业。研究领域为俄国科技及政治经济发展。在学术期刊、媒体发表多篇学术文章和评论,译有《2035年的世界:全球预测》(2019)等著作。
![]()
细看1921 年通过的俄罗斯国家电气化计划能够发现,这一计划为电力经济发展设定了如下发展方向:1)建设大型电站;2)使用当地燃料资源;3)水资源的广泛使用,以及一系列水电站的建设;4)建设高压输电线;5)在俄罗斯境内有计划地进行能源经济布局。 这与十月革命前如出一辙。
在对水利枢纽修建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过程中,国家委员会遵循了下述原则:1)挑选出自然条件最为适宜和水利设施利用最有经济价值的地方;2)建设多用途(包括水能、船闸、灌溉等)的水利设施;3)兼顾河水流量调整;4)偏向于使用高压设备以减少建设费用;5)在必须组合蒸汽装置与水压装置时,首先建造蒸汽装置,以满足工程建设机械化对热能的需求。
如表1 所示,在国家电气化计划初期,8 座总功率达到1048 兆瓦的水利枢纽得以建造。根据现代水电站发电功率的分类,只有第聂伯河水电站(占总功率56%)属于大型电站,其他皆为中型电站(44%)。而按地理位置划分,水电站最多的地区是列宁格勒州——3 座,乌克兰、高加索、阿尔泰和土耳其斯坦各有1 座。在随后的日子里,高加索的捷列克水电站和伏尔加河中游的塞兹兰水电站也相继进入这一名单。
1920 年初,塞兹兰城的居民找到克日扎诺夫斯基(克氏在1921— 1923 年和1925—1930 年曾担任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是土生土长的萨马拉人),请求克氏将塞兹兰水电站建设纳入国家电气化计划之内。该电站于1925 年动工,1929 年11 月7 日投入生产。小功率的塞兹兰水利枢纽(2 兆瓦)是伏尔加河上首座,也是仅有的一座电气化计划下的水力能源工程。1999 年,俄罗斯国家能源监督管理局授予该水电站全俄仅有的一个水利工程安全宣言。
国家电气化计划起草人在分析水电站盈利程度时指出:“……水电厂可以说是一个资本结构较高的企业,这即是为什么只有在国家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才能普及这类设备。” 因此,国家电气化计划的设计者仅限于建造少量的水力发电站,且以中等功率为主。
该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拟定项目的实施、水资源研究的组织和人员培训。 沃尔霍夫工程局、斯维里工程局、第聂伯工程局变成了水利建设的专修学校,因为“在水电站建设过程中,要先培养出熟谙水资源利用的人才队伍,他们能将想法变成现实,并为未来创造运动惯性而非静止惯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