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醉染正版]正版积极心理学丛书幸福感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予发货,感谢理解!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 图书其它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醉染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图书其它
    • ISBN:9788899442784
    • 版权提供:图书其它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 作者:于是|主编:刘翔平
    • 著:于是|主编:刘翔平
    • 装帧:暂无
    • 印次:1
    • 定价:16.00
    • ISBN:9787549927784
    • 出版社:江苏教育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13-03-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3-03-01
    • 页数:134
    • 外部编号:9787549927784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I 幸福感是什么
    1.1 历史的考察
    1.1.1 幸福的语源学
    1.1.2 幸福的西方哲学传统
    1.1.3 幸福的中国传统
    1.2 现代心理学中的幸福感
    1.2.1 主观幸福感
    1.2.2 其他衡量幸福感的思路
    1.3 幸福感与单纯快乐、积极情绪
    1.3.1 幸福感与单纯的快乐
    1.3.2 幸福感与积极情绪
    II 为什么需要幸福感
    2.1 幸福感建构人的心理资源
    2.1.1 幸福感打开我们的思路
    2.1.2 幸福感让我们的思维更活跃
    2.1.3 幸福感让我们面对挑战更加努力
    2.2 幸福感使人健康长寿
    2.2.1 幸福感高的人倾向于长寿
    2.2.2 幸福感有利于身体健康
    2.3 幸福感的其他好处
    2.3.1 幸福感提高生产率
    2.3.2 幸福感抵消消极情绪的影响
    2.3.3 幸福感让我们更有人缘
    Ⅲ 幸福感与金钱
    3.1 横向比较的结论
    3.1.1 幸福感与财富的相关是普遍的
    3.1.2 中国国内的幸福感统计说明了什么
    3.1.3 更为详细的数据
    3.1.4 金钱对于幸福感的作用边际递减?
    3.1.5 仍有不少人活在对数曲线之外一
    3.2 纵向的结论
    3.2.1 经济发展与幸福感变化
    3.2.2 个人收入变化与幸福感
    3.3 金钱崇拜的原因及其害处
    3.3.1 追求幸福一追求财富
    3.3.2 美国梦的黑暗面
    3.3.3 中国财富界的精神现状和启发
    IV 幸福感与投入工作
    4.1 幸福感来自有所投入的充实生活
    4.1.1 有意义的忙碌
    4.1.2 工作意义的社会文化建构
    4.1.3 为自己做出选择来克服怠惰
    4.2 工作如何带来幸福感
    4.2.1 “高级”的工作态度
    4.2.2 某些职业的特征也会引起倦怠
    4.2.3 如何提高工作中的幸福感:两种思路
    V 幸福感与社会关系
    5.1 幸福感与婚姻
    5.1.1 婚姻将快乐加倍,将痛苦减半
    5.1.2 依恋关系与婚姻幸福
    5.1.3 祛魅婚姻神话
    5.2 幸福感与社会文化
    5.2.1 我们需要社会关系
    5.2.2 幸福感的本质依赖于文化
    5.2.3 不同国家对幸福感的重视不同
    5.2.4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文化下的不同幸福
    Ⅵ 幸福感与品味生活
    6.1 品味美好,积极认知
    6.1.1 我们对多少事物视而不见
    6.1.2 发现美的眼睛
    6.1.3 放慢脚步
    6.1.4 积极的记忆
    6.2 接纳消极情绪
    6.2.1 我们应该发泄消极情绪吗?
    6.2.2 积极的心理疗法的启示
    6.3 心流与宗教体验
    6.3.1 FLOW
    6.3.2 宗教与幸福感
    6.3.3 特别地:灵性体验
    Ⅶ 幸福感与乐观的信念
    7.1 乐观地解释过去
    7.2 乐观地期待未来
    7.3 乐观是如何起作用的
    7.3.1 自我实现的预言
    7.3.2 自我实现的幸福期待
    7.3.3 与心理学本身的有趣类比
    7.4 乐观的生活是我们的选择
    7.4.1 抑郁的人比较正确?也不一定
    7.4.2 最终的选择权在我们手中
    Ⅷ 幸福感与有意义的生活
    8.1 极端情境下的生命意义
    8.1.1 牛命意义的现象学探索
    8.1.2 生命意义的实证研究
    8.2 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8.2.1 生命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重要
    8.2.2 意义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和创造
    8.2.3 存在的虚空
    8.3 追寻生命的意义
    8.3.1 工作
    8.3.2 爱
    8.3.3 受难
    IX 反思
    9.1 幸福感的双生子研究
    9.2 幸福感的适应能力
    9.2.1 享乐跑步机
    9.2.2 婚姻幸福感变化的证据
    9.2.3 跑步机的限度
    9.3 自我实现的生活方式
    9.3.1 “追求幸福”背后的问题
    9.3.2 禅宗的启示
    9.3.3 出路在哪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答案
    附录:主观幸福感测验的解释
    参考文献
    后记

    5.1.2依恋关系与婚姻幸福然而,就像是我们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并非所有人都能够通过婚姻获得幸福。单纯强调婚姻的作用会流于肤浅的结论,我们应该从婚姻中发现,是否在婚姻中有一些好的特性可以预测幸福感?先来看下面三段叙述:1.我发现我很容易跟别人亲近,我依赖他人或他人依赖我都不会使我感到不舒服。我不担心被人抛弃,或别人跟我太亲密。
    2.我跟别人太亲近时会觉得很不舒服、不自在。我发现我很难完全相信别人或让自己去依赖别人。
    当别人跟我很亲密时,我觉得紧张,我的情人常希望我能跟他更亲密一点,但我做不到。
    3.我发现别人不太情愿跟我亲密,至少比我希望的疏远。我常担心我的情人不是真的爱我,不想跟
    我在一起。我很想跟别人完全结合在一起,但是这个想法常常把他们吓跑。
    这三种交流的模式代表了研究爱的心理学家们对于三种典型依恋风格的划分。如果你发现自己很符合第一种叙述,那么你的爱的风格就是安全型的;如果符合第二种,就是回避型的;如果符合第三种,就是焦虑型的。依恋风格的研究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对于孤儿的观察。当时由于战争的缘故很多婴儿被政府收养,而约翰·鲍尔比认为这样将婴儿从亲生母亲怀中夺走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毁灭性的损害。后来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玛丽·安斯沃思(MaryAinsworth)将鲍尔比的理论构想用实验进行了验证:在实验中,她首先请母亲把婴儿带进一间游戏室,当孩子去玩新玩具时,母亲安静地坐在后面。然后一位陌生人进来,母亲离开,陌生人哄着孩子继续玩,然后母亲再进来。如此进行很多次,玛丽·安斯沃思设计了不同的情境来考察婴儿与母亲、与陌生人进行互动的模式。结果她的实验结果验证了约翰·鲍尔比的观点,即发现了三种风格。有安全感的孩子以母亲为安全基地去探索房间,当母亲离开时,他就停下来不玩了,但是对陌生人很友善,可以被哄着继续玩。当母亲再进来时,他会抓着母亲不放,当他觉得舒适有安全感之后,又会继续去玩。回避型婴儿的情况则不一样:母亲在的时候他也会去玩,但是他很少笑,也不会把新奇的玩具拿给妈妈看。
    当母亲离开时,他也没有强烈的反应,对待陌生人就像对待妈妈一样冷淡。当妈妈回来时,婴儿就像没看见一样,当妈妈把他抱起来时,他也不会抓着妈妈不放。焦虑型的婴儿则似乎不能把母亲作为探索的后方安全基地,他们紧抓着母亲不肯下来玩,生怕妈妈离开。当妈妈离开的时候他们会大哭,陌生人无法使他们安静下来。当母亲再度进来时,他们冲过去抱住母亲,但是会很愤怒地把头转开。
    哈赞等人认为,鲍尔比等人所发现的依恋风格不仅仅适用于婴儿和母亲之间的互动,也适用于成年人之间的浪漫关系。他们认为,婴儿时期与母亲之间的这种关系会保留下来,迁移到他今后一生中各种亲密关系上去:童年时期和兄弟姐妹、好朋友的关系,青少年时期和初恋对象的关系,甚至之后的婚姻关系。
    因此,安全型的依恋关系是爱情生活中的积极因素。
    有一项研究通过日记找出人们的依恋风格,然后分析不同风格的人配对的结果,发现安全型的人跟别人亲密相处时很自在,他们不太担心这段关系会不会成功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婚姻比较满意。所以两个安全依恋型的人在一起的婚姻是最稳定的,而研究又发现,即便只有一方是安全型的,另一方是回避或焦虑型,他们对婚姻也算比较满意。
    塞里格曼指出,婚姻有三个方面:照顾别人、性和处理问题。安全型的人比较知道对方的需求,会照顾配偶;回避型的人则一直保持距离,不知道对方什
    么时候需要照顾;焦虑型的人则是“强迫性”地照顾,不管对方要不要都一直在给,使对方透不过气来。
    性的方面也一样,安全性的人避免一夜情等随意的性行为,他们认为没有感情的性没有意义;回避型的人则比较赞成随意性交;焦虑型的女性比较容易卷入暴露狂、偷窥和性虐待的丑闻中,而焦虑型的男性的性交次数会比较少。在处理问题方面,发现安全型的人倾向于寻求别人的支持,回避型的人则不会,而焦虑型的人则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他们自己的身上,结果回避型和焦虑型的人受到问题的影响比较大。
    P57-58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优势与美德、希望与乐观、感恩与宽容等诸多领域,幸福感虽然也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研究主题,但似乎还是与其他的主题有所区别,因为“幸福”作为很多人生命中最终所追求的目标,在这样一个学科中占据着特殊的、核心的位置。正如伯克利大学心理系终身教授彭凯平所解释的,积极心理学的另一个名称就是幸福科学。笔者这样理解:从“幸福,,到“幸福感”,多了一个字,然而其含义却从一个难以捉摸的哲学概念确定为一个科学研究的领域。于是专著的《幸福感》将以幸福感为主题,介绍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并大量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尝试着将学术研究的成果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给更广泛的人们。

    • 作者:于是|主编:刘翔平
    • 著:于是|主编:刘翔平
    • 装帧:暂无
    • 印次:1
    • 定价:16.00
    • ISBN:9787549927784
    • 出版社:江苏教育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13-03-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3-03-01
    • 页数:134
    • 外部编号:9787549927784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I 幸福感是什么
    1.1 历史的考察
    1.1.1 幸福的语源学
    1.1.2 幸福的西方哲学传统
    1.1.3 幸福的中国传统
    1.2 现代心理学中的幸福感
    1.2.1 主观幸福感
    1.2.2 其他衡量幸福感的思路
    1.3 幸福感与单纯快乐、积极情绪
    1.3.1 幸福感与单纯的快乐
    1.3.2 幸福感与积极情绪
    II 为什么需要幸福感
    2.1 幸福感建构人的心理资源
    2.1.1 幸福感打开我们的思路
    2.1.2 幸福感让我们的思维更活跃
    2.1.3 幸福感让我们面对挑战更加努力
    2.2 幸福感使人健康长寿
    2.2.1 幸福感高的人倾向于长寿
    2.2.2 幸福感有利于身体健康
    2.3 幸福感的其他好处
    2.3.1 幸福感提高生产率
    2.3.2 幸福感抵消消极情绪的影响
    2.3.3 幸福感让我们更有人缘
    Ⅲ 幸福感与金钱
    3.1 横向比较的结论
    3.1.1 幸福感与财富的相关是普遍的
    3.1.2 中国国内的幸福感统计说明了什么
    3.1.3 更为详细的数据
    3.1.4 金钱对于幸福感的作用边际递减?
    3.1.5 仍有不少人活在对数曲线之外一
    3.2 纵向的结论
    3.2.1 经济发展与幸福感变化
    3.2.2 个人收入变化与幸福感
    3.3 金钱崇拜的原因及其害处
    3.3.1 追求幸福一追求财富
    3.3.2 美国梦的黑暗面
    3.3.3 中国财富界的精神现状和启发
    IV 幸福感与投入工作
    4.1 幸福感来自有所投入的充实生活
    4.1.1 有意义的忙碌
    4.1.2 工作意义的社会文化建构
    4.1.3 为自己做出选择来克服怠惰
    4.2 工作如何带来幸福感
    4.2.1 “高级”的工作态度
    4.2.2 某些职业的特征也会引起倦怠
    4.2.3 如何提高工作中的幸福感:两种思路
    V 幸福感与社会关系
    5.1 幸福感与婚姻
    5.1.1 婚姻将快乐加倍,将痛苦减半
    5.1.2 依恋关系与婚姻幸福
    5.1.3 祛魅婚姻神话
    5.2 幸福感与社会文化
    5.2.1 我们需要社会关系
    5.2.2 幸福感的本质依赖于文化
    5.2.3 不同国家对幸福感的重视不同
    5.2.4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文化下的不同幸福
    Ⅵ 幸福感与品味生活
    6.1 品味美好,积极认知
    6.1.1 我们对多少事物视而不见
    6.1.2 发现美的眼睛
    6.1.3 放慢脚步
    6.1.4 积极的记忆
    6.2 接纳消极情绪
    6.2.1 我们应该发泄消极情绪吗?
    6.2.2 积极的心理疗法的启示
    6.3 心流与宗教体验
    6.3.1 FLOW
    6.3.2 宗教与幸福感
    6.3.3 特别地:灵性体验
    Ⅶ 幸福感与乐观的信念
    7.1 乐观地解释过去
    7.2 乐观地期待未来
    7.3 乐观是如何起作用的
    7.3.1 自我实现的预言
    7.3.2 自我实现的幸福期待
    7.3.3 与心理学本身的有趣类比
    7.4 乐观的生活是我们的选择
    7.4.1 抑郁的人比较正确?也不一定
    7.4.2 最终的选择权在我们手中
    Ⅷ 幸福感与有意义的生活
    8.1 极端情境下的生命意义
    8.1.1 牛命意义的现象学探索
    8.1.2 生命意义的实证研究
    8.2 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8.2.1 生命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重要
    8.2.2 意义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和创造
    8.2.3 存在的虚空
    8.3 追寻生命的意义
    8.3.1 工作
    8.3.2 爱
    8.3.3 受难
    IX 反思
    9.1 幸福感的双生子研究
    9.2 幸福感的适应能力
    9.2.1 享乐跑步机
    9.2.2 婚姻幸福感变化的证据
    9.2.3 跑步机的限度
    9.3 自我实现的生活方式
    9.3.1 “追求幸福”背后的问题
    9.3.2 禅宗的启示
    9.3.3 出路在哪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答案
    附录:主观幸福感测验的解释
    参考文献
    后记

    5.1.2依恋关系与婚姻幸福然而,就像是我们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并非所有人都能够通过婚姻获得幸福。单纯强调婚姻的作用会流于肤浅的结论,我们应该从婚姻中发现,是否在婚姻中有一些好的特性可以预测幸福感?先来看下面三段叙述:1.我发现我很容易跟别人亲近,我依赖他人或他人依赖我都不会使我感到不舒服。我不担心被人抛弃,或别人跟我太亲密。
    2.我跟别人太亲近时会觉得很不舒服、不自在。我发现我很难完全相信别人或让自己去依赖别人。
    当别人跟我很亲密时,我觉得紧张,我的情人常希望我能跟他更亲密一点,但我做不到。
    3.我发现别人不太情愿跟我亲密,至少比我希望的疏远。我常担心我的情人不是真的爱我,不想跟
    我在一起。我很想跟别人完全结合在一起,但是这个想法常常把他们吓跑。
    这三种交流的模式代表了研究爱的心理学家们对于三种典型依恋风格的划分。如果你发现自己很符合第一种叙述,那么你的爱的风格就是安全型的;如果符合第二种,就是回避型的;如果符合第三种,就是焦虑型的。依恋风格的研究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对于孤儿的观察。当时由于战争的缘故很多婴儿被政府收养,而约翰·鲍尔比认为这样将婴儿从亲生母亲怀中夺走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毁灭性的损害。后来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玛丽·安斯沃思(MaryAinsworth)将鲍尔比的理论构想用实验进行了验证:在实验中,她首先请母亲把婴儿带进一间游戏室,当孩子去玩新玩具时,母亲安静地坐在后面。然后一位陌生人进来,母亲离开,陌生人哄着孩子继续玩,然后母亲再进来。如此进行很多次,玛丽·安斯沃思设计了不同的情境来考察婴儿与母亲、与陌生人进行互动的模式。结果她的实验结果验证了约翰·鲍尔比的观点,即发现了三种风格。有安全感的孩子以母亲为安全基地去探索房间,当母亲离开时,他就停下来不玩了,但是对陌生人很友善,可以被哄着继续玩。当母亲再进来时,他会抓着母亲不放,当他觉得舒适有安全感之后,又会继续去玩。回避型婴儿的情况则不一样:母亲在的时候他也会去玩,但是他很少笑,也不会把新奇的玩具拿给妈妈看。
    当母亲离开时,他也没有强烈的反应,对待陌生人就像对待妈妈一样冷淡。当妈妈回来时,婴儿就像没看见一样,当妈妈把他抱起来时,他也不会抓着妈妈不放。焦虑型的婴儿则似乎不能把母亲作为探索的后方安全基地,他们紧抓着母亲不肯下来玩,生怕妈妈离开。当妈妈离开的时候他们会大哭,陌生人无法使他们安静下来。当母亲再度进来时,他们冲过去抱住母亲,但是会很愤怒地把头转开。
    哈赞等人认为,鲍尔比等人所发现的依恋风格不仅仅适用于婴儿和母亲之间的互动,也适用于成年人之间的浪漫关系。他们认为,婴儿时期与母亲之间的这种关系会保留下来,迁移到他今后一生中各种亲密关系上去:童年时期和兄弟姐妹、好朋友的关系,青少年时期和初恋对象的关系,甚至之后的婚姻关系。
    因此,安全型的依恋关系是爱情生活中的积极因素。
    有一项研究通过日记找出人们的依恋风格,然后分析不同风格的人配对的结果,发现安全型的人跟别人亲密相处时很自在,他们不太担心这段关系会不会成功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婚姻比较满意。所以两个安全依恋型的人在一起的婚姻是最稳定的,而研究又发现,即便只有一方是安全型的,另一方是回避或焦虑型,他们对婚姻也算比较满意。
    塞里格曼指出,婚姻有三个方面:照顾别人、性和处理问题。安全型的人比较知道对方的需求,会照顾配偶;回避型的人则一直保持距离,不知道对方什
    么时候需要照顾;焦虑型的人则是“强迫性”地照顾,不管对方要不要都一直在给,使对方透不过气来。
    性的方面也一样,安全性的人避免一夜情等随意的性行为,他们认为没有感情的性没有意义;回避型的人则比较赞成随意性交;焦虑型的女性比较容易卷入暴露狂、偷窥和性虐待的丑闻中,而焦虑型的男性的性交次数会比较少。在处理问题方面,发现安全型的人倾向于寻求别人的支持,回避型的人则不会,而焦虑型的人则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他们自己的身上,结果回避型和焦虑型的人受到问题的影响比较大。
    P57-58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优势与美德、希望与乐观、感恩与宽容等诸多领域,幸福感虽然也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研究主题,但似乎还是与其他的主题有所区别,因为“幸福”作为很多人生命中最终所追求的目标,在这样一个学科中占据着特殊的、核心的位置。正如伯克利大学心理系终身教授彭凯平所解释的,积极心理学的另一个名称就是幸福科学。笔者这样理解:从“幸福,,到“幸福感”,多了一个字,然而其含义却从一个难以捉摸的哲学概念确定为一个科学研究的领域。于是专著的《幸福感》将以幸福感为主题,介绍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并大量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尝试着将学术研究的成果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给更广泛的人们。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