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醉染正版]西线之战 卷二 战狼丛书第二次大战战史军事史战争史二战军事策略书军事战争史图书火炬行动巴巴罗萨行动二战军事类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予发货,感谢理解!
    • 作者: 詹姆斯·霍兰德著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5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醉染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詹姆斯·霍兰德著
    •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5
    • 页数:608页
    • 开本:16开
    • ISBN:9785126700883
    • 版权提供:重庆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内容简介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图书名称: 西线之战(卷二)
    作者: [英]詹姆斯·霍兰德
    定价: 98.00
    ISBN号: 9787229128975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编辑**

    书稿由4个部分45个章节425千字构成。作者以多个层面的人物亲历故事为线索,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进程描绘得绘声绘色,同时将经济、科学和军事的对比深入浅出地结合起来,让读者能明白影响战争走势的深层次原因。

    作者详细介绍了战争双方在科技、生产和战争准备上的工作,即作者所说的“运行战争”的层面。德国虽然不断取得战场上的胜利,但从各方面都证实了其综合实力正在走下坡路,加上其战略目标时常产生混乱。随着美国正式参战,德国失败的趋势将日益明显。

    作者对战争各方参与者作了客观采访,让读者了解普通民众如何被卷入这场浩劫,引发了人们对宏大历史和小人物之间关系的思考。


      内容简介

    《西线之战(卷二)》为非虚构类图书,它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从1941年到1943年的战事进程。叙事角度较新颖,不仅覆盖了常见的政治和军事**的表现,更是将容易忽略的普通百姓和一线士兵的回忆萃取出有代表性的案例。从经济、科技和战争资源全方位剖析了参战国各方的情况,以详实的数据让读者理解历史进展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西线之战(卷二)》由四部分构成。*部分为美国参战:美国虽然要到珍珠港事件之后才正式对德国宣战,但早已和英国形成事实上的同盟,积极派遣海军帮助英国维持大西洋西半部分的航运安全,在这过程中也出现了美军驱逐舰被德军击沉的严重事件,德美两国关系破裂已经表面化。美国在宣战前完成了军事工业的动员,使得其压倒性的物质优势正在转变为战场上的胜势。此时的德军在北非粉碎了英军的攻势,再次取得战场主动权。

    第二部分为东线影响:德军于此期间在东线取得了令人炫目的胜利,在北非推进到尼罗河三角洲,可战场上的辉煌并未能掩盖纳粹的败相,盟军的工业产能已经开始全面爆发,海上的护航体系得以完善,而德国内部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物质资源都已经捉襟见肘,双方的态势即将扭转。

    第三部分为盟军反击:盟军的反击还是先从打破北非的危局开始,在经过精心准备后发动了火炬行动,这不但解除了埃及的危险,也让初上战场的美国陆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四部分为粉碎狼群:德国潜艇*后在大西洋西岸又辉煌了一次,给美国人好好上了一课,但这种战术上的胜利已经无法改变整个战争的态势,在新技术和新战术的围剿下,德军潜艇开始走上灭亡的不归路,盟军完全控制了大西洋。这也预示着德国丧失了获胜的希望。盟军在欧洲大陆也在瓦解德军的势力,文中详细介绍了自由法国运动和维希法国分子之间的博弈。

    《西线之战(卷二)》是一本能令人深刻认识“西线总体战”的历史书,它精彩刻画了各国如何通过多层面的角力争取战争胜利的过程。此外,诸多历史真相并非是广为流传的那样非黑即白,作者用海量的数据作了逻辑分明的论证,给读者留下了重新思考的空间。


      目录

    地图

    出场人物

    文字说明

    引子

    diyi部分 美国参战

    第1章 巨人碰撞

    第2章 大军开动

    第3章 四一年夏

    第4章 美国海军参战

    第5章 “鲁本·詹姆斯”号的沉没

    第6章 “十字军”行动

    第7章 强弩之末

    第8章 世界大战

    第二部分 东线影响

    第9章 海上战斗

    第10章 战略掠夺

    第11章 大开杀戒

    第12章 战斗机和轰炸机

    第13章 钢铁和战略

    第14章 反抗萌芽

    第15章 燥热沙漠

    第16章 请君入瓮

    第17章 联合产量

    第18章 托布鲁克陷落

    第19章 海与沙

    第20章 千机轰炸

    第21章 海与草原

    第22章 积蓄力量

    第23章 非洲末日

    第24章 美梦幻灭

    第三部分 盟军反击

    第25章 坦克、火力

    第26章 训练、士气

    第27章 英雄回归

    第28章 准备完毕

    第29章 恶性循环

    第30章 点燃火炬

    第31章 “捷足”行动

    第32章 “增压”行动

    第33章 披荆斩棘

    第34章 登陆开始

    第四部分 粉碎狼群

    第35章 暗黑之月

    第36章 小遇挫折

    第37章 年末将至

    第38章 关键舞台

    第39章 危机四伏

    第40章 “春风”料峭

    第41章 重水!重水!

    第42章 重夺主动

    第43章 深入远洋

    第44章 步步紧逼

    第45章 盟军获胜

    附表

    1941年5月—1943年5月的时间线

    致谢


      作者简介
    《西线之战(卷二)》由英国历史学家詹姆斯·霍兰德创作。霍兰德是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成员,著作颇丰,**作品有《马耳他堡垒》、《不列颠之战》、《炸坝者》。他还以虚构的二战士兵杰克·坦纳为主角创作了9本历史小说。他经常在电视和广播节目中作为嘉宾出席,参与过不少纪录片的制作,如《冷战》、《热喷流》、《诺曼底1944》。

      精彩试读

    1941年6月是世界历史上非常关键的一个月。月初,纳粹德国与英帝国及其各自治领处于交战状态,它通过一连串的辉煌胜利将曾经的敌人通通消灭:首先是1939年9月的波兰,然后是1940年4月的丹麦和挪威,低地**和法国也被一举粉碎。强大的法国在6周内被击溃,上一代法国人曾在4年里击退了德国人的屡次进攻。岛国英国孤悬在欧洲大陆边缘,虽然眼下是撑住了,但世界上已无人怀疑德国的强大,英国*终屈服似乎难以避免。同时,南斯拉夫和希腊也被德军以外科手术般的高效作战征服。1941年5月,爱琴海上的*大岛屿克里特岛又落入德军手中。英国人被迫组织了战争爆发后的第3次大规模撤退,这又是一次耻辱性的失败。

    1941年6月初,只有英国孤身抵挡着看似无坚不摧的德国军事机器。在德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新闻纪录片里,充斥着庞大的坦克纵队和飘扬在雅典帕特农神庙上方的万字旗。美国具备大量生产军火的潜能,但潜能并不等于现实,当时的美国工厂还不能持续地提供英国人所渴望的武器。英军在陆地战场上的失败表明这个曾经的**霸主已过了自己的**期,该帝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陷入了麻烦,其民主体制和所谓的自由价值观在独裁者面前看起来不堪一击。当纳粹大张旗鼓时,自由主义意味着软弱。随着克里特岛上的英军仓皇往南逃到山区,准备搭船逃跑时,整个世界已认为纳粹不可抵挡。**社会主义和军国主义在战争的第2个夏天看起来已主宰了西线。从表面上看,这很容易理解,德国不可抵挡的军事机器延续着辉煌。

     

    战争一般被理解在3个层面进行:战略层面,这指的是高层次的目标和意图;战术层面,这是战争在现场的表现,也是*真实的战斗场面;运行层面,在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战争的后勤工作,一个**坦克和飞机的生产以及运输能力。这3个层面基本上可以涵盖战争的各个维度。

    可以简单理解这3个层面:zuig层的是战争**,比如希特勒、丘吉尔,罗斯福或墨索里尼及其军事统帅们,他们为各自的**制定整体目标;*底层的是坦克手、飞行员,或者是步兵。大部分的电影和书籍都描述了这个人群。

    到这里,组成故事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被漏掉了——运行层面。几乎所有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都只关注了战略和战术层面。不少传记是关于丘吉尔、斯大林和罗斯福,以及那些**指挥官的——评论蒙哥马利的呆板、巴顿的勇猛,或者德军和苏军之间的殊死搏斗。不少书详细叙述了那些蜷缩在散兵坑、地堡或者驾驶轰炸机的士兵——海量的家书、采访、日记、回忆录。

    即使部分书提及了关于战争后勤方面的内容,也大多是一笔带过,或者稍微点缀,且很多内容还是基于猜测而非扎实的调查。比如说,虎式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强大的坦克;或者说,徳制MG-42机枪是*卓越的轻兵器。它们是不是?谁说的?这些结论的根据是什么?一旦开始发问,有趣并带有启示的答案就开始冒了出来,它们将改变长久以来流行的一些观点。

    本书是3卷本《西线之战》的第2卷。首卷结束于”巴巴罗萨”战役的前夜,即德军在1941年6月开始发动对苏联的侵略。本书依旧会详细地论述运行层面,它不会给你带来枯燥感,反而充满了各种戏剧化的事件,夹杂着意外、性格冲突、政治信仰、愚昧、令人惊叹的技巧、远见卓识和勇气。战争需要依靠后勤和统计,比如说我们看当时德国或者英国的新闻纪录片,就常常提到工厂的生产犹如前线的战斗那样激烈。尤其是英国,明确提出他们正进行着一场工业战争,凭借科技的进步使**能获得更多的食物、飞机和坦克。德国同样也在广播和幕布上宣扬自己发达的机械化程度。

    叙述的再平衡能给读者提供一份关于各参战国更为清晰的分析,给予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一个不同的图景,也许会令人大感意外。英国在战争爆发之初只有一支规模较小的陆军,这并非源于英国政府在1938年秋慕尼黑会议后的绥靖政策,因为建立一支庞大陆军的做法对英国而言是不明智的。英国的盟友法国就拥有能立刻动员起来的庞大陆军系统。联合王国(英国)作为一个民主**,在20世纪30年代难以无视民众对兵役制的反感,而这是建立庞大陆军的前提条件。此外,英国在地理上是个岛国,客观上容纳、训练和移动一支庞大陆军也非常困难,且非常昂贵。从另一方面来看,英国皇家海军保持着世界上规模*大的名号,商船队也同样独霸**,庞大的**贸易帝国网络是****的。英国获取世界资源的能力无以伦比。英国还非常重视空中力量,空军实力不停地得到扩充。即使在1940年6月法国沦陷后,英国也只是将扩军目标定在了55个师的规模上,而入侵法国和低地**的德国当时动用了135个师。扩军后的陆军被投入战斗,英国仍尽力运用技术和机械化以减少前线的人员战损——他们担心陆军的规模增大会带来更大的伤亡。如果机械和技术可以替代并挽救生命,必须作为**。1914年至1918年的上次大战让英国人认识到,庞大的陆军只会带来较低的作战效率。

    1940年5月至6月初,英国虽然面临法国崩溃以及规模不大的英国远征军从敦刻尔克撤退的不利情况,但仍然坚持不向德国求和。无论是英国的**指挥官还是政治**都被其*大盟友法国的速败深深震惊。英国**们无疑感到了恐惧,但新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成功说服了他的战时内阁和整个**继续战斗。他认识到和希特勒之间没有任何妥协和信任的可能,实际上英国仍具有一些优势:英吉利海峡、皇家海军、皇家空军,以及世界上**全面整合的防空体系。这也是德国空军于8月13日发动对皇家空军全面进攻时的背景,虽然德国拥有多达200万人的地面部队,但随着入侵危机的逐渐缓解,英国越来越有信心击败纳粹德国。在一场长期的消耗战中,英国拥有必胜的信念,因为他们拥有获取例如原油、食物、钢铁等战略物资的途径,远胜德国。

    英国的战略因此变得很简单:继续战斗,利用海运、**资源缓慢且持久的反击——用经济封锁拖垮德国,增加轰炸,用经济套索让德国窒息,正如diyi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一样。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要得到其民主同盟——美国的全力支持。英国对美国稚嫩的军火工业的大力投资就是战略的一部分,美国虽然不能立刻生产出大量坦克、飞机和军火,但英国有把握坚持到这些种子结出硕果的时候。这是一种完全合理且实用的策略。

    事实上,到了1941年6月,英国已取得了进展,不仅是在它*为看重的大西洋战场上。如果英国的补给线遭到打击,那么这个**和整个自由世界都会陷入麻烦,但皇家海军在规模不大的加拿大海军以及皇家空军的协助下已于1941年5月取得了领先优势。德国海军的水面舰艇大部分或沉或伤,德国潜艇部队的规模并未大到可以给英国造成严重威胁的程度。更关键的是,德国恩尼格玛密码器以及密码本被俘获且他们丝毫没有察觉。英国的破译专家大量截获了德军的密码通讯。

    在陆地上,英国从整个帝国调集军队和补给,他们在埃及、苏伊士运河、中东和东非消除了意军的威胁。德军对地中海战场的干预使胜利的天平倾向于轴心国一方,英军在希腊、克里特岛和利比亚接连战败,退回埃及。不过,这些区域的得失并未威胁到英国的安全,只有大西洋之战的胜败才能决定英国的生死。到了1941年6月,这场战斗胜负已分:英国在海军实力和技术优势上已取得领先。更好的消息是,大西洋彼端的美国工厂正蓬勃发展,军力不断成长,新当选的总统决心击败纳粹德国,公众观点也渐渐随之转变。

    因此,1941年中的英国,除了刚在希腊和克里特岛遭受的挫败外,并无其他什么担心。换言之:战争的*初几年,并非如我们想象中的德军所向披靡的景象。

    1939年,德国是欧洲版图内*大的**,拥有和法国一样庞大的陆军,还拥有*强大的空军。在早期战争中,德国的真正成功莫过于法兰西之战,尤其考虑到法国拥有更大、更强、更多的坦克以及更多的火炮,且防守总比进攻具有更多优势。德国对波兰、丹麦、挪威、低地**、南斯拉夫和希腊的一连串胜利也令人印象深刻,但从军事角度看,这些**都很弱小,同时,德国采取了各个击破的军事策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俯冲轰炸 “斯图卡”、长列的坦克和装甲车,以及自信、冷酷的年轻德军军人。进攻的速度和胜利的辉煌,使德国军事机器彰显出暂时的**。

    法国手握着多项优势,不应该遭遇如此一边倒的惨败。法国的农业在欧洲是工业化和机械化程度zuig的,直至停战时他们也没有实施配给制,他们的军队庞大且装备精良。他们的海军也强于德国,空军仅次于德国,他们还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可获取丰富的资源和人力,这些都是德国所不具备的。

    但不幸的是,他们在政治上陷入了分裂,总理无力整合各怀鬼胎的政治联盟成员,使他们在军事上变得混乱。大部分将军年龄偏大,对政治丧失了敏感度,一味地希望避免战争发生在法国本土。diyi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尤其是*惨烈的凡尔登战役带来的巨大伤亡仍令人难忘。他们虽然三心二意地想与英国联合将战火引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但仍避免不了法国北部遭受德国的进攻。

    更大的麻烦是,法国将领普遍认为,这场新战争的模式会与上次大战相似,成为一场漫长的消耗战。结果自然是法国军队按照防御固定阵地的形式来训练,根本没有准备打一场高度机动的运动战。他们拥有*好的坦克、*多的火炮和百万大军,但他们忽略了快捷通讯的重要性。法军装备的无线电数量很少,一旦难民堵塞道路,俯冲轰炸的“斯图卡”破坏了电话线,他们部队间的联系将变得困难,缓慢的信息沟通大大降低了他们的**防御。法军应变能力也很差。德军先锋部队虽然装备的是火力并不强大的坦克,但凭借完备的无线电通讯体系能迅速包围、切割法军。法军士兵在防线被突破后,变得慌乱且不知所措。太多数法军在没开一枪的情况下就举起了双手。这次法军甚至没机会喊出“他们通不过”(on ne passe pas)的口号,当然他们也没遭受太多的伤亡。当法国沦陷并与德国人签订投降书时,他们安慰自己,一代年轻人的生命算是保住了。

    德国对法国取得了令人眩目的速胜,这除了有德国人的精明之外,还要归咎于法国的一连串失误。如果色当或者迪南特防线被守住了,毕竟他们当时处于有利条件,又或者法军对侦查报告认真研判,派出大量轰炸机袭击阿登森林,德军装甲部队将成为瓮中之鳖,结局将被颠覆。事实是,这一切并未发生。

     

    德军所取得的辉煌胜利也掩盖了他们的一些严重缺陷。德军传统上习惯于施展运动战(Bewegungskrieg),他们在进攻重点(Schwerpunkt)上集中**优势进行突破。设想用快速一击使敌军阵脚大乱,迅速形成包围圈加以消灭。这也被称作“口袋战役”(Kesselschlacht),这是普鲁士和德意志军队的一贯做法,因为他们清楚自己无力支撑漫长的消耗战。

    德国处于欧洲的中心位置,自然资源非常缺乏。没有哪个**能拥有所有的战争资源,但英国和法国可以更轻易地获得进口物资,德国则非常困难。德国几乎算是内陆**,只是在北海有段狭窄的海岸线,在波罗的海的海岸线虽然稍长,但那片海域有着众多的岛屿和狭窄的海峡。德国进出口货物的通道易于被他国封锁,这正是英国在开战以来所实施的战略。

    尽管德国在照片和电影里总会展示出大量的装甲部队,但他们的机械化程度并不算高。在战争爆发之初,他们是世界强国里汽车保有水平zuid的**之一。1940年5月,他们135个师里只有16个实现了摩托化,大部分德军仍旧依靠双腿或者马车行动。整个**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包括农业。德国的农业体系是低效的,他们没有装备足够数量的拖拉机或者其他现代农场机械,大部分仍是小农庄的形式。因此,德国并不具备能喂饱全部人民的足够食物,也不具备足够的石油、铁矿石、铜或者矾土,以及对长期战争能起到关键作用的其他资源。

    这些短缺情况并不是德国的新问题,因此他们致力于追求迅胜。有时,确能奏效,比如1866年的普奥战争和1870的普法战争;有时,会面临失败,比如1914年在法国的失败。重点在于:只要德国进入消耗战,其获胜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因此,在1941年6月,德国的未来实际上已命悬一线。击败法国是项了不起的成就,德国国内大部分人都认为战争获得了彻底胜利。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也认为胜利在望。法国陆军和英国远征军被击溃,英国似乎只剩下谈判桌前求和一条路可走了。

    但这只是基于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的狭隘的大陆主义者观点。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具备***大的海权实力,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截然不同。皇家海军被称为“**军种”(Senior Service)并非没有缘由。相对而言,德国海军在希特勒和大多数德国人心中只是个普通军种。

    英国不仅没有任何和谈的迹象,还成功击败了强悍的德国空军,希特勒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事实上,他的战略方向一直在东方,那里有乌克兰的广袤良田和草原,可提供他所需要的食物和资源。英国和其他强权**主要依赖海运,纳粹德国主要依靠铁路,也许以后还能依靠高速公路和石油管道。但当下,德国需要首先消除西边带来的威胁,他们才能对苏联发动致命一击。

    问题在于,英国仍旧站立着并未屈服,他们的军队再次强大起来,工厂里生产的坦克和飞机数量也开始优于德国。法国和低地**本该带来更多产能,可这些**已被德国搜刮得过度干净。到了1940年底,曾是欧洲机械化程度zuig的法国只剩下年初保有量的8%,因为他们遭到了德国人的过度掠夺。这意味着法国工厂的运作效率已大大降低,加上德国对资源和人力的剥削,使这些工厂很难恢复到战前的生产水平。

    对德国来说,*担忧的还有仍然躲在幕后的美国,他们在战争爆发之初被孤立主义者控制,陆军微不足道,空军也很弱小。仅过了2年,对德国公开表示不满的罗斯福总统就赢得了历史性的第3个任期,无疑,美国会对德国产生巨大的威胁。到了1941年夏,美国的军工厂缓慢但坚定地开始着扩张,生产出的武器穿过大西洋被运往英国。年龄稍大的德国人都知道,双线战争是致命问题,这是他们在diyi次世界大战面临过的困境。受制于现实,希特勒被迫在英国还未退出战争的情况下思考如何对付美国。

    美国虽然还未与英国正式结盟,但实质上已走到了一起。美国是世界上领先的产油大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和蓬勃发展的经济,技术领先于其他**。比较而言,德国的重要盟友意大利更像个累赘而非帮手。意大利甚至比德国还缺乏自然资源,被封闭在地中海里,武装部队落后且缺乏训练。无论是在埃及、利比亚和东非与英军作战,还是在巴尔干半岛与希腊人作战,意军都遭受着一个接一个的灾难性失败。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承诺,在地中海范围内会打一场与德国无关的战争。这也是希特勒所渴望的:意大利打自己的仗,保护好德国的南翼。希特勒*不想遇到的情况是三线作战,两线作战已足够糟糕。

    但意军的失利使元首必须挤出宝贵的部队和资源对墨索里尼施以援手,输送部队前往利比亚和巴尔干。更严重的是,这些分兵是在德国空军在不列颠之战遭受挫败之后发生的。这种战略上的灾难选择使短期内入侵英国变得绝望,这也是德军入侵计行动中**遭遇挫折。同时,英国和美国的工厂里正生产着数量巨大的飞机、大炮和坦克,而德国从被征服地区获得的战利品早已挥霍一空,他们无从获取击败英国三军所需要的资源,何况此时的美国还未正式登场。

    希特勒原先的战略很简单:首先摧毁波兰,在法国和英国宣战后,将他们一同消灭。在英、法两国屈服后,美国的威胁将会得到极大的缓解,就算美国想干预,也丧失了进攻纳粹控制的欧陆的跳板。在西线稳固后,希特勒将可以积蓄力量进行*重要的意识形态及争夺物质资源的大战:侵苏。这是个一石二鸟的战略:在消灭共产主义的同时将苏联并入帝国的版图。

    到1940年底,这个战略已非常不靠谱了。击败法国仅完成了一半的任务,计划里这场战争必须以彻底的胜利告终。英国继续封锁德国,将其部队拖入地中海,轰炸德国的城市(但并不奏效)。到1941年5月,英国已将德国海军水面舰队几乎击溃。尽管同盟国商船编队仍然面临德国潜艇的巨大威胁,但事实上高达85%的编队能毫发无损地穿越大洋,德国绞杀英国补给线的成果并不能在实质上影响英国。海上的战争总是被德国人当作一个单独的故事,给予的重视程度远不如陆地,这和德军高层的观点如出一辙。要想击败英国,德国必须赢得大西洋之战。1941年6月,他们远不能达成这个目标。

    因此,尽管德军在巴尔干和地中海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但英军的顽抵抗强迫使希特勒不得不提前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东方。这种战略上的改变是难以避免的。现在,他决定在1941年夏对苏联发动闪击战。毕竟,德军已击败了世界上*强的陆军之一,现在对付这支由低等民族(Untermenschen)组成的苏联红军又会多难?德军将发动雷霆一击,在几周内迅速解决苏联红军。取得东线的胜利后,德国可以重返西线,一劳永逸地解决英国。

    这就是希特勒的计划,也是一场巨大的赌博,这意味着德国被迫进入双线战争。希特勒知道这样做很不明智,历史上的教训使他的**指挥官极不情愿进行这样的冒险,他们并不指望英国会在希特勒大军东去时选择隔岸观火。英国在地中海的干预以及意大利的脆弱迫使希特勒卷入巴尔干,并深入希腊和克里特岛。这些战役虽然以胜利告终,但将东线的开战时间推后了1个月,这也分散了德军的兵力和物资,*重要的是空中运输力量的折损:在克里特岛战役中损失了250架运输机,这可不是在短期内能轻易弥补的。

    “巴巴罗萨”战役将成为世界上*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德国的胜利依赖于行动的迅速以及对苏联红军的毁灭性全歼,两者缺一不可。

     

    这就是1941年6月的战争局势,也是《西线之战(卷一)》结束的地方。《西线之战(卷二)》将覆盖关键的战争中期,与前卷一样,本卷会用尽量全面和客观的方式叙述。《西线之战》并不是一个事无巨细的全历史,我侧重于主要参与者:轴心国方面的德国和意大利,盟军方面的英国和美国。此外,亲轴心国的维希法国以及自由法国也会有一定的篇幅,我还会介绍挪威、荷兰等被占领区域开展的抵抗运动,但不会覆盖东欧**的情况,也不会给予东线战争与其重要性相称的篇幅,因为本书描述的是西线之战。

    那些发生在混乱年代里的个人故事依旧能跃然纸上,无论他们是战争幸存者还是战争牺牲者。我将尽力描绘一幅广阔的图景,不同的国籍、男人、女人、老人、青年、工人、政客、平民、商人、水手、士兵、飞行员。无论是战争**,还是普通人,都在这场冲突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希望他们能代表千百万曾被卷入这场战争的人们。

    这曾是一部史诗般的传奇故事,今天乃至将来仍然如此。

    暂时没有目录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