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诺森桃花与蟹:四季里的风物中国晏藜9787224146905陕西人民出版社
  • 正版
    • 作者: 晏藜著 | 晏藜编 | 晏藜译 | 晏藜绘
    •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1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晏藜著| 晏藜编| 晏藜译| 晏藜绘
    •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11
    • 版次:null
    • 印次:1
    • 字数:159000
    • 页数:304
    • 开本:32开
    • ISBN:9787224146905
    • 版权提供:陕西人民出版社
    • 作者:晏藜
    • 著:晏藜
    • 装帧:平装-胶订
    • 印次:1
    • 定价:59.80
    • ISBN:9787224146905
    •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2-11
    • 页数:304
    • 外部编号:12226859
    • 版次:null
    • 成品尺寸:暂无

    青春 春雨心事 \ 003 渔客 \ 010 灯如昼 \ 016 桃花气 \ 019 杏花疏 \ 0 岁岁花朝一半春 \ 027 天上有雨,地下有伞 \ 031 虹始见 \ 036 布谷,布谷 \ 040 牡丹,《牡丹亭》 \ 043 春尽日 \ 049 朱夏 故乡夏日 \ 055 夏下帘来 \ 061 蓝田谷 \ 066 大满与小满 \ 071 扇底风凉 \ 074 芒种,麦陇黄 \ 079 艾有心,何求人折 \ 083 夏极 \ 087 荷花风 \ 091 林泉高致 \ 095 夏席,云烟之具 \ 100 棋声惊昼眠 \ 104 淡烟流水画屏幽 \ 109 大暑后,腐化为萤 \ 114 白秋 秋洞庭 \ 121 秋夕 \ 130 中元,思故人 \ 135 秋气潇潇 \ 139 已讶衾枕冷 \ 142 白露为霜 \ 146 石榴的夏与秋 \ 150 秋日长安 \ 155 夜未央 \ 160 中秋月明人尽望 \ 163 皎皎月,白玉盘 \ 170 秋雨梧桐叶落时 \ 175 重阳节后,采菊东篱 \ 179 人迹板桥霜叶红 \ 183 归来看取明镜前 \ 188 一蟹浮生 \ 192 银杏千年 \ 196 玄冬 立冬,柿柿如意 \ 203 寒水静 \ 207 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211 快雪时晴,佳 \ 217 岁寒雪后,终南深处的松柏竹 \ 2 冬,昼与夜的辩法 \ 227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 1 腊八粥,淡中有其真滋味 \ 大寒天,冻不掉的小趣味 \ 241 西风吹冷沉香篆 \ 245 日晷影,更漏声 \ 249 围炉夜话 \ 253 后记 \ 259

    晏藜,90后,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时作深山远水行,岁时风物观,也曾泛览山河,独上江楼,渡口问桃源,流连花间,但更多还是在日常中按部就班,陪伴至亲至爱,经营恒心恒产。不想辜负此时此刻一生一命,也同时渴望更深远处的世界。也辛苦,也迷茫。也无力,也纠结,但只要心中那庭院深深,竹林细细,桃花流水,风烟干净,始终都在。

    春天闻着土地的气息,喝一杯春气满满的春茶;看叶子在秋风里转红,看冷冬里屋檐下的冰滴,体会踏雪访旧的温暖。是切肤的风物,也是世间之眼量。

    ——龚静

    序言 风物眼量 龚静 近几年在快捷的现代社会中奔波的人们确乎时时感同身受着 各种焦虑和疲惫,在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之时,古人那种顺应自然 节气的生活方式似乎让现代人眼前一亮,哦,原来我们的老祖宗们 是这样生活的呀,衣食住行,在在皆于自然万物相生。当然,其实, 这种生活一直都在啊,也其实一直都润物细无声于现代生活,只是 被四肢忙心也忙的人们有意无意漠视罢了。这么说来,媒体自媒 体的,春夏秋冬的,都要热闹一番。相关的书籍也出来不少, 于究竟深入个人内心和行为的,其实也究乎不同个体的感知 和呼应了。 于晏藜来说,对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她心心念念的。在有山有水 的安康之少年生活,厦门上海两地大学,后又工作于西安的 人生经历,山水、古城和那些连接着千年历史的风土人情,无形中又了她的这份对传统文化生活的心念。她喜欢古典诗词,喜欢 中国绘画,喜欢那种古典艺术的诗意,于是,写作时也不免颇为追 求字词的唯美。记得她几年前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念创意写作专业时, 在我任教的《散文写作实践》课上的次作业,写赏游杜甫堂, 文辞很讲究,其实当时我还委婉地指出她有时候文辞的唯美并不必 然带来内质的丰富。她是很有悟的女生,慢慢也更多地在文辞和 内容间找到妥帖的关系。时她以一篇现实题材的小说《龙凤》 作为自己的作品,语言平实,却细腻,于人物塑造和人物心理 的表达妥帖水乳。 而在这本《桃花与蟹》中,晏藜对语言的和细腻唯美的追 求恰好切合了其所表达的“四时里的风物中国”主题。“青春”“朱 夏”“白秋”和“玄冬”,融色彩和季节,又诱引出画面感的词汇, 是四季,也是该书的四个章节。从春雨开始,到围炉夜话,二十四 个节气,在作者笔下感知、体肤、接纳、感应、感受,并且时时地 “有情”张开审美的触角拥抱所有的四季变化,在日常的每中 应和万物和人心人身的往通。所以,作者不单是照搬史书或月历的 节气知识,而以自少而长的生活经历和文学艺术的阅读观赏感受去 创作,她笔下的风物不只是风物,更是“情景交融”的风物,是“这 一个的风物”。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春雨心事”里的“渔客”, 看到回忆“故乡夏日”,行走“秋洞庭”,时时从西安进山看“岁 寒雪后,终南深处的松柏竹”,而作者也时时经由当下的都市生活打量过往,思考当下,在繁忙的日常中践行感知往通自然生气的感 念,在偷闲的行旅中感受季节和各地风情,且于表面的风情中看到 背后的经济和人文,窃以为这样的表达是较一味的风花雪月要深入 的,竟在现代商业社会中,自然风物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并非那 么单纯有着诸多牵丝攀藤的关系,好比“渔客”中的渔夫,他 如今在潇湘上的撒网打鱼不过是给人拍照的背景,是拿工资的旅游 节目,全非往日真正的“渔夫”,连同一湖山水,都不过是制造的“风 景”。好比那些人们远行归来照片中的大树山径荷锄牵牛行的老汉, 其实也非农业社会中的耕作图,乃风景地的常规节目。自然人文生 态的变化中,风物已非固定,时代社会的变化中诸种都在变化。 当然,人希望“常”大于“变”,所以尽管地球气候已然 变化异常,像沪上今年的秋天“待机超常”,冷空气虽偶有报到, 气温还是偏暖,于是四季桂蜡梅白玉兰共生共时了,传统的节气在 现代的变化面前,也不免迷糊了。当然,“四时佳兴与人同”,身 心妥帖的心希望在忙碌内卷的生活节奏中安放,也好比虽然在 南方难见雪白,岁末的时候不免会想起那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些像某种基因,埋伏在我们的身心内部,在某个或恰好或突如 其来的时刻,浸裹你。那么,读读晏藜笔下的这些文字,这些 晏藜感受到的“风物时光”,倒也是蛮恰宜的。 说起来,感觉自己与晏藜也是颇有些缘分。首先是师生的缘分, 其次觉得从生命成长而言也颇有些关系,虽然我出生成长于上海嘉定,晏藜则家乡陕南安康。嘉定是江南古城风格,且老街老屋练祁 河,且马路街衢市集之城市,且田畴老宅乡村,嘉定如今当然发展 得更加城市化,但我常依然有一种“在上海之内,却也在上海之外” 的感觉,嘉定于海派文化之更多江南文化的渊源的。回想少时, 时时感受着外婆一日三餐中逢熟吃熟,应节气而相生的烟火气,也 时不时跟着外婆去乡下走亲访友,江南农村的老宅村野炊烟劳作并 不是风景,而是日常。尚未踏访安康,但从照片看有山有水,城虽 小,房虽旧,但山水和生活的相融则有意无意成为一个人生命的底 色的。也许因了这样的渊源,虽然和晏藜隔了二十几年的时空,但 彼此之间有着某种生命的相通之处,而于古典诗词绘画等文化艺术 上的共情,江南和陕南有了更多的呼应共感。 临 2021 年底了,从 2020 全球的新冠病毒还在变异着, 人和人之间,和之间,过去生活方式和人文生态已 然太多的变化,虽然网络使线上的沟通变得容易,也能连 接人的声音和影像,不过似乎还是并不能替代线下的互动和连 接的,那些细节和微妙,只能面对面才会发生和体察。虽然如今都 在憧憬“元宇宙”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我也觉得现代人 自然会渐渐适应 AI 社会,不过基因的记忆潜伏于肉身,并未成为 机器的人大概还是更希望看到真实的山林,触摸到真实的同类吧。 那么,我们还是欢喜春天闻着土地的气息,喝一杯春气满满的 春茶,看叶子在秋风里转红,看冷冬里屋檐下的冰滴,体会一把踏雪访旧的温暖。是切肤的风物,也是世间之眼量。我想,晏藜也会 与我同感的。 其实我向来是婉拒给他人著述写序的,作为写作人,深知认真 写作之不易,很多精心的表达,文字里的款曲,未必为人所 了然。而一本书一旦完成,其实也有着自己的命运,有缘遇见的人 各有各的读后感,吾之一篇短文又能说些什么呢?写了这些话,恐 怕还是不免并非及物,何况有晏藜丰美的“风物”在,那作 为一份师生缘分的纪念吧。 2021 年 12 月 24 日 于沪上静水斋 前言 当你看见风物 晏藜 这是一本关于四时风物的小书。书名中的桃花与蟹,分别是春 秋两季中典型的风物之一,它们是人们所钟爱的,同时也代表着 一年易动情的两个季节。 在很长的岁月里,中国人的生活绕不开二十四节气。若将几千 年以农治国的中国,比作一个巨大的农场,那么二十四节气是这 个农场所有活动的。先民们从物候的变化中觉察出关于天 文和气象的规律,然后机智地从中发掘出实用,定出规则来指导 四季稼穑。从“立春、雨水、惊蛰、清明”到“处暑、白露、小雪、 大寒”,寒暑交替、四季渐变的规律被掌握在人们算日子的指头上, 前人整理出来,后人一代代传承照做,该什么时辰做什么事情, 一般能保有五谷丰登。 当然,中国古人觉察到寒暑有序的起始,自然比文字产生的时代还要更早。即使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地球正围绕着太阳运行, 所谓寒热交替都是受到太阳直点变化的影响,然而这样的局限并 不妨碍他们地在一年四季的变化和与不同景物的周期重逢中结出某种规律。体感的寒暑和月亮的圆缺是关键的节点,于是, 人们便根据寒暑将物候的一次轮回定为一年,又根据月相将一年平 分为二十四份。这应该是二十四节气的雏形,朴素,都是先 民们从时间中自然得来。 人们对这种自然的时序充满敬畏,如今我们依然可以在许多 古书中找到痕迹。在大约成书于汉代的《礼记·月令》篇里,种种 解释不了的自然规律便被神秘化。那时的人们已经确定了太阳对人 们的重要,并依之划分了四时。人们发现了四时征候与太阳方位 变化的关系,比如“孟春之月,日在营室”,于是“东风解冻,蛰 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吹在肌肤上的风,入耳的虫 鸣,河里的鱼,河边的獭,天上的飞鸟……种种显而易见的征候为 人们带来了信息——“是月也,以立春。”古人在时节的每个节点 都设有庄重的仪式。在立春前三天,大史会拜,严肃言明: “某日立春,盛德在木。”提醒人间的掌权者,要以庄重的仪式来 表达对四时五行的敬畏。于是,立春这天会亲自带领三公九 卿和诸侯大夫们,去东郊迎春祭神。然后,随着太阳的位置移动到 “奎”“胃”,仲春、季春也接踵而来。接着又是“”“翼”“尾”, 夏、秋、冬渐次轮换。 先人们生活在自然中,同种种物候比邻而居,他们经春而夏, 复秋又冬,自然是他们获取信息的平台。人们小心翼翼地体察 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越久越觉得自然之力的不可名状。人世中再 尊贵的人,在它面前也狂妄不起来。立春、春分、立夏、夏、立 秋、秋分、立冬、冬,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八个节气大约在 此时定型,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里清楚记录下它们的名称, 以分界四季。 《逸周书》中有一篇《时训解》,大约是战国后期到秦朝时形 成的。隔着两千多年回溯,依然能体会那时人们在一年中所感受到 的:立春后的个月,山坡上的桃花像是忽然开了,还没来得 及惊讶,黄莺也开始叫了。又过几天,老鹰不见了,布谷鸟站在梢 头,该不是老鹰变的吧?……春天很忙,没干完地里的农活,转眼 立夏了。夏天是从蝼蝈的鸣叫声中到来的,蝼蝈还没装满儿童的 篓筐,地底下的蚯蚓也要上来做客了,天气天热起来,地里的 土瓜也长起来。大暑过后,腐化作萤火虫。空气愈发炎热,土地 日益潮湿,积蓄了几天的大雨倾盆而下……雨后暑气消散,立秋这 天,吹过来的风有凉意了。路边的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水。寒蝉 开始鸣叫……天气继续转冷,倏忽间雪花飘落,小雪停,上再 不见。阴冷,天地间川流凝结,闭塞成冬。 都是天地间寻常的景物,人们却能依靠它们的变化,做出种 种判断和应对。比如雨水后“木不萌动”,便“果蔬不熟”;清明后“桐不华”,便“岁有大寒”;大暑后“腐不化为萤”,便 “谷实鲜落”;寒露后“菊无黄华”,便“土不稼穑”。这些世代 归结出的规律给予人们指引。古人甚还将自然的现象延伸到人情 社会中,立春后若“风不解冻”,朝廷中“号令不行”;春分后 若“雷不发声”,诸侯会“失民”;小满后“靡不死”,天下 将盗贼纵行;大暑后“大雨不时行”,便“国无恩泽”。这当然也 有过度演绎的成分,但它们作为预兆,却合乎当时的某些世态人情, 给人们以警醒与寄托。 这是普通百姓的一年四季,像在数着日子,也像在数着周围 隐然有序的风物,数着数着,不知不觉随着这难以捉摸的变化度 过了一生。可能现在有人会觉得这一切枯燥无聊,也有人说在现代 城市中已经很难地看到这些变化,竟城市化以后,许多人早 不再仅仅依靠天时和农事活着。但是,我们依然能够从这些古老的 文字里,从“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的规则中,感受 到过去的人们对自然的感知和敬畏。他们从没有间断过观察和思考, 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体会时序演变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不同。 庄子曾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 成理而不说。”的确,无论是在时间中经过,还是在空间里存在, 风物从来都是不言不语的。

    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木萌动…… 四时有明法,万物有成理 于典籍、诗歌,画作之中探查玄机 青春赏花,朱夏听雨,白秋相思,玄冬温酒 体悟日常细节中的风物之美 山水,花,鸟兽,风雷,雨雪 踏寻流转天地、自然生灵之精妙可爱 《北京晚报》《光明日报》《三联生活周刊》《文汇报》刊载作品 深度解读古人生态智慧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备忘录全彩图文呈现 十二张“四时之诗”明信片 散文家龚静 一部访古寻今,索骥中国生活美学的之书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