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诺森中国简史吕思勉9787551822114三秦出版社
  • 正版
    • 作者: 吕思勉著 | 吕思勉编 | 吕思勉译 | 吕思勉绘
    • 出版社: 陕西三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10-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吕思勉著| 吕思勉编| 吕思勉译| 吕思勉绘
    • 出版社:陕西三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438000
    • 页数:496
    • 开本:16开
    • ISBN:9787551822114
    • 版权提供:陕西三秦出版社
    • 作者:吕思勉
    • 著:吕思勉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68.00
    • ISBN:9787551822114
    •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0-10-01
    • 页数:496
    • 外部编号:30988227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例言
    编 绪论
     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画分
    第二编 上古史
     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十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第三编 中古史
     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第二章 秦汉之际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第十章 和道教
     十章 两汉的社会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第二十五章 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第四编 近代史
     章 明清之际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第八章 战争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之乱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十章 爱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第五编 现代史
     章 思想的勃兴和先生
     第二章 清季的运动
     第三章 辛亥和中华 民国的成立
     第四章 二次的经过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十章 军阀的混战
     第十二章 中国 的改组和国 民的成立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第十四章 国民的经过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第二十章 国民的政治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第六编 结论
     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吕思勉,字诚之,生于江苏常州,近代史学家。
      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家",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题史等诸多领域均有重大贡献。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严耕望
    ◆全国中精熟全史者此人。 ——顾颉刚
    ◆高度的概括,结合具体的分析,是吕先生撰述通史的特点。而与此特点结合在一起的,则是深刻的史实。——程念祺
    ◆我对吕思勉先生是十分敬佩的。——易中天
    ◆先生许多精彩通观评论,直击要害,能传达出常人轻易看不出的历史意韵,让读者享受知旅行的愉悦,得益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丰富,更是增进了对社会状态和社会变革的认识。――王家范
    ◆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 ――谭其骧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
    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决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惟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触,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败的。
    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
    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的。什么是社会的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绝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决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所以从前的人说:“史也者,记事者也。”这话自然不错。然而细想起来,却又有毛病。因为事情多着呢!的新闻纸,已经看不胜看了。然而所记的,不过是社会上所有的事的千万分之一。现在的历史,又不过是新闻纸的千万分之一。然则历史能记着什么事情呢?须知道:社会上的事情,固然记不胜记,却也不必尽记。我所以成其为我,自然和从前的事情,是有关系的;从前和我有关系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为我的。我何尝都记得?然而我亦并未自忘其为我。然则社会已往的事情,亦用不着尽记;只须记得“使社会成为现在的社会的事情”,就够了。然则从前的历史,所记的事,能否尽合这个标准呢?
    怕不能罢?因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况社会的全体?然则从前历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里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说:其病,是由于不知社会的重要。惟不知社会的重要,所以专注重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专描写英雄,记述政治和战役之类。殊不知特殊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普通社会上的。有怎样的社会,才发生怎样的事情;而这事情既发生之后,又要影响到社会,而使之政变。特殊的人物和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所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会,察其对于社会的结果。否则一切都成空中楼阁了。
    从前的人,不知道注意于社会,这也无怪其然。因为社会的变迁,是无迹象可见的。正和太阳影子的移动,无一息之停,人却永远不会觉得一样。于是寻常的人,就发生一种误解。以为古今许多大人物,所做的事业不同,而其所根据的社会则一。像演剧一般,剧情屡变,演员屡换,而舞台则总是相同。于是以为现在艰难的时局,只要有古代的某某出来,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为只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执陈方以药新病。殊不知道舞台是死的,社会是活物。
    所以现在的研究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现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易中天、、钱穆一致!易中天《品三国》37次提史学大师吕思勉,钱穆写《国史大纲》向他请教,赞他头脑新。
    ◆中国史读本,出版以来八十余年,首版重印近200次。
    ◆1935年初版精校,1008条注释,一字未删。
    ◆赠“中国历史朝代”创意年表,一图速览中国历史。
    ◆史学大师经典之作,一书通读中国五千年历史。
    ◆新增珍贵历史插图,走近历史现场。"

    ◆易中天、、钱穆一致!易中天品三国37次提史学大师吕思勉,钱穆《国史大纲》向他请教,赞他头脑新。
    ◆中国史读本,出版以来85年,重印超过190多次。
    ◆1935年初版精校,1008条注释,一字未删。
    ◆赠“中国古代史创意年表”,一图快速通览五千年历史。
    ◆史学大师经典之作,一书通读中国五千年历史。
    ◆新增珍贵历史插图,走近历史现场。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