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诺森说理(精)陈嘉映 著9787532175499上海文艺出版社
  • 正版
    • 作者: 陈嘉映 著著 | 陈嘉映 著编 | 陈嘉映 著译 | 陈嘉映 著绘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9-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陈嘉映 著著| 陈嘉映 著编| 陈嘉映 著译| 陈嘉映 著绘
    •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265000
    • 页数:428
    • 开本:32开
    • ISBN:9787532175499
    • 版权提供:上海文艺出版社
    • 作者:陈嘉映 著
    • 著:陈嘉映 著
    • 装帧:精装
    • 印次:1
    • 定价:78.00
    • ISBN:9787532175499
    •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0-09-01
    • 页数:428
    • 外部编号:30964215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章 哲学之为穷理 001
    §1.1 哲学是什么 _001
    §1.2 好道与说理 _003
    §1.3 行止与言说依乎道理 _003
    §1.4 哲学大致就是穷理 _004
    §1.5 默会道理与明述道理 _005
    §1.6 道理在言说中成形 _007
    §1.7 成形者与未成形者是同一个吗? _009
    §1.8 因事说理和离事说理 _009
    §1.9 寓言 _013
    §1.10 拈花一笑 _015
    §1.11 讲出了什么道理? _016
    §1.12 同一个道理的不同表述 _017
    §1.13 命题不是道理的表述形式 _017
    §1.14 同一者可言说吗? _019
    §1.15 烹小鲜与治大国 _019
    §1.16 道与术 _020
    §1.17 道的位置 _022
    §1.18 凿与虚 _024
    §1.19 “按道理说” _026
    §1.20 大道立身 _027
    §1.21 道、理、道理 _027
    §1.22 道理、理、道、说理这些词怎样译成英文? _031
    §1. 道理不是自然规律 _033
    §1.24 所以然或前因后果 _036
    §1.25 机制还原 _037
    §1.26 思辨理论 _039
    §1.27 然与所以然 _041
    §1.28 哲学通过穷理达乎道 _042
    §1.29 穷理与常理 _044
    §1.30 自然理解 _046
    §1.31 之事与之理 _047
    §1.32 系统说理 _049
    §1.33 贯通 _051
    §1.34 建筑与网络 _054
    §1.35 体系需要生活世界的支撑 _057
    §1.36 统一思想就是没思想 _059
    §1.37 哲学作为对话 _060
    §1.38 初级反思与哲学之为治疗 _063
    §1.39 中西哲学的区别 _066

    第2章 哲学为什么关注语言? _069
    §2.1 语言转向 _069
    §2.2 语言或概念 vs. 事质 _071
    §. 反形而上学 _073
    §2.4 “眼睛是什么?”有两层意思 _078
    §2.5 “语义学上的发现” _079
    §2.6 语言中凝结着根本的道理 _082
    §2.7 在种种精神客体中,语言何以高标特立 _082
    §2.8 说话只是为了让人懂,行为不是这样 _084
    §2.9 哲学检视我们怎样说到世界 _086
    §2.10 唯语言能论 _087
    §2.11 概念考察 _087
    §2.12 概念考察的日常缘起 _089
    §2.13 概念考察之为知 _090
    §2.14 概念与道理 _092
    §2.15 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_094
    §2.16 概念考察与语词分析 _095
    §2.17 日常语言作为据的优越 _096
    §2.18 概念考察之为“科学” _098
    §2.19 不是“语言学转向” _101
    第3章 “哲学语法” _105
    §3.1 维特根斯坦使用“语法”一词的大致情况 _105
    §3.2 维特根斯坦论语法与逻辑的区别 _106
    §3.3 逻辑/语法 vs. 经验的两分与“中间地带” _109
    §3.4 维特根斯坦评说哲学语法与普通语法之同 _112
    §3.5 维特根斯坦评说哲学语法与普通语法之异 _114
    §3.6 研究者论两者的区别 _116
    §3.7 形而上学与语法任意 _119
    §3.8 任意的限制,自治 _1
    §3.9 工具与实践的自治 _127
    §3.10 复杂工具 _128
    §3.11 对应与“负责” _129
    §3.12 自然事实的不同角色 _132
    §3.13 使用者与研究者 _137
    §3.14 游戏规则 _139
    §3.15 “规则”,烹饪与象棋 _142
    §3.16 “用法”,棋规与棋理 _145
    §3.17 约定与道理相交织 _148
    §3.18 哲学语法与普通语法(1) _152
    §3.19 规则与道理 _153
    §3.20 哲学语法与普通语法(2) _155
    §3.21 “深层语法” _157
    §3.22 哲学语法与普遍道理 _160
    §3. 本章小结 _162
    第4章 论理词与论理 _165
    §4.1 长篇论理 _165
    §4.2 论理词 _166
    §4.3 故事与论理 _170
    §4.4 移植词 _174
    §4.5 大多数现代汉语论理词是移植词 _177
    §4.6 移植词的汉化 _178
    §4.7 移植词带来的困扰 _179
    §4.8 移植词与“中国哲学” _180
    §4.9 论理词作为论题名称 _184
    §4.10 两个层级间的跳跃 _186
    §4.11 论理词用来明确标识两分 _187
    §4.12 论理用法更准确吗? _188
    §4.13 新概念与旧语词 _190
    §4.14 新概念和旧词原来的含义是怎样联系的? _192
    §4.15 真义,“知行合一” _194
    §4.16 改变本义或不改变本义 _196
    §4.17 “本真术语” _197
    §4.18 被考察的语词和用来考察的语词 _199
    §4.19 语词考察和用语词来论理 _201
    §4.20 科学术语 _202
    §4.21 语词的理论负载 _203
    §4.22 论理词与日常语言 _205
    §4. 语词“真义”与理论 _207
    §4.24 一定要用论理词论理吗? _208

    第5章 感知与语言分析 _211
    §5.1 休谟与“感官感知” _211
    §5.2 感觉资料理论 _212
    §5.3 语言分析方法 _214
    §5.4 应对语言分析攻势 _215
    §5.5 “日常语言作为起点” _218
    §5.6 “过度概括”和“简单两分” _222
    §5.7 自然语词与概括层次 _225
    §5.8 概括与说理 _226
    §5.9 两分与分类 _0
    §5.10 我们看见的是什么? _4
    §5.11 感知、“感官感知”、“五官” _
    §5.12 五官之觉 vs. 内感知 _
    §5.13 视觉 vs. 触觉 _240
    §5.14 感觉语词的错综联系 _242
    §5.15 看上去与实际所是 _245
    §5.16 据—结论模式 _248
    §5.17 生理—心理感知理论与感觉资料理论 _250
    §5.18 看见图案的周边情况 _256
    第6章 亲知与观念 _261
    §6.1 有感之知 _261
    §6.2 亲知的丰富 _263
    §6.3 浅知深知 _264
    §6.4 two hundred and sixty thousand 265
    §6.5 知道与理解 _266
    §6.6 你怎么知道她是你妈妈? _269
    §6.7 笼统所知 _272
    §6.8 观念与观念体系 _272
    §6.9 缘虚的观念行动 _275
    §6.10 何不跟着感觉走? _277
    §6.11 观念批判 _278
    §6.12 观念批判与概念考察 _280
    第7章 看与 _283
    §7.1 μετ? _λóγου _α?ληθ? _δ?ξαν _?πιστη?μην _ε?ναι _283
    §7.2 说理—论,实,明 _285
    §7.3 为什么要带有说理—论? _288
    §7.4 抬杠 _289
    §7.5 论只是装饰? _289
    §7.6 没有事先看的推 _290
    §7.7 从自明者开始推论 _292
    §7.8 树上十只麻雀 _293
    §7.9 形式推论与框架 _296
    §7.10 直觉 _298
    §7.11 灵感 _301
    §7.12 《静静的顿河》的作者 _304
    §7.13 看法与偏好 _308
    §7.14 看法的厚度 _310
    §7.15 论的结构不是看法的结构 _312
    §7.16 如《静静的顿河》是外星人所著 _313
    §7.17 不被说服与理据 _316
    §7.18 改变他人主张的诸多途径 _317
    §7.19 口服与心服 _318
    §7.20 论求取所以然 _321
    §7.21 威胁、欺骗、利益之争 _3
    §7.22 不愤不启 _324
    §7. 申辩式说理 _327
    §7.24 理据要多普遍? _328
    第8章 普遍:同与通 _331
    §8.1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关心普遍 _331
    §8.2 Universal和General 332
    §8.3 理的普遍和经验的普遍 _332
    §8.4 相对主义 _335
    §8.5 “普遍寓于特殊中” _336
    §8.6 抽象普遍 _338
    §8.7 关系共相 _339
    §8.8 稳定的共同点 _340
    §8.9 “内在规律” _341
    §8.10 人必有一死 _343
    §8.11 普适 _345
    §8.12 英语没有骈文 _346
    §8.13 翻译同一 _348
    §8.14 从相通而不是相同来理解普遍 _350
    §8.15 普遍为特殊的注脚 _351
    §8.16 典范与本质 _354
    第9章 事情本身与事实 _357
    §9.1 事实概念处在近思的核心 _357
    §9.2 事情与事实 _358
    §9.3 Happening 361
    §9.4 树林与木材 _362
    §9.5 全部事实与相关事实 _363
    §9.6 复杂事实与原子事实 _365
    §9.7 从金星到星星不是确定事实 _367
    §9.8 事实的“分解” _367
    §9.9 象与事实 _369
    §9.10 确定事实的办法多种多样 _371
    §9.11 “不可怀疑的事实”和“没有事实” _372
    §9.12 有待解释的事实 _373
    §9.13 突兀事实与平淡事实的相互转换 _375
    §9.14 事实是独立的还是互相联系的? _375
    §9.15 同一个事实的不同说法 _377
    §9.16 是不是同一个事实的边缘情况 _378
    §9.17 事实独立是指不依附于特定立场 _379
    §9.18 雪和白有联系 _379
    §9.19 概念联系就是事物的一般联系 _380
    §9.20 确立一个事实属于哪种一般事实 _381
    §9.21 经验推理百密一疏,还需要据 _381
    §9.22 事实对理论中立 _382
    §9. 事实在情境中说话 _382
    §9.24 事实的说话方式 _383
    §9.25 减少语义联系 _387
    §9.26 转向事实的说话方式不是“换个说法” _389
    §9.27 “差”和“70分”哪个给出更多信息? _390
    §9.28 印象有时比事实还重要 _392
    §9.29 理论上行与事实下行 _393
    §9.30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_395
    §9.31 判断不是偏好 _396
    §9.32 工具值与价值本身 _397
    §9.33 墨迹作为赤裸裸的事实 _399
    §9.34 价值中立 _400
    §9.35 所知与知者相连 _401
    §9.36 社会科学 _403
    §9.37 穷理尽 _405
    本书所引著作名称缩写表 _410


    陈嘉映,1952年生,先后任教北京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存在与时间〉读本》《无法还原的象》《从感觉开始》《旅行人信札》《哲学•科学•常识》《说理》《白鸥三十载》《价值的理由》《简明语言哲学》《何为良好生活》等;译有《存在与时间》《哲学研究》《哲学中的语言学》《感觉与可感物》《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等。

    新版说明《说理》已脱销多年,常有热心读者催促重印。我像多数作者一样,很少会满意自己写成的东西。然而又腾不出时间精力来做整体的修订。但这一版多多少少有些改善:我在过去这些年陆陆续续改写过几个文节,修订了一些文字和表述;肖海鸥和王家胜则改正了不少上一版里的笔误,在另一些地方则恢复了我原本的文字。
    我的读者一直帮我保持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并由此帮我思考和写作。像以往一样,我希望从读者那里听到更多的批评、指点、建议。
    2020年8月31日于四环庐§9.37穷理尽哲学探究事物之所以如此的道理,尝试贯通这些道理,一开始就不是出于纯粹求知识的冲动,而是通过求知领会人生的意义,解答“什么生活是良好的生活――我应当怎样生活”。要是不知道人这样做那样做的道理,我们就无法理解人类行为,要是不区分有道理的行为和没道理的行为,我们就无法判别是非曲直。穷理章曾说明,道理不是客观规律,仿现成地摆在一个与我们无关的世界里。道理内在地连通我们和世界。所谓贯通者,归根到底是穷理尽,是物我的贯通。朱熹所称“一旦豁然贯通,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即明此理。
    穷理活动上穷碧落下穷黄泉,却始终维系于苏格拉底在德尔菲领取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在这个核心处,今天的哲学与古代哲学仍一脉相传。并不因为有了科学,山川草木就成了一些只可由科学加以研究的机制;斗转星移、春华秋实,仍然是我们了悟道理的源泉。我知道驾着太阳周行天空是个神话,我知道月亮上没有桂树婆娑,但太阳和月亮不仅是我们的物理能源和光源,它们曾经是并仍然是我们精神的能源和光源。苍茫原野上皓月初升,没谁不为之动容。没有两套真理,但有层层叠叠的真理,它们的质或许不尽相同,物理学真理,物理学家不在了,它们还在,诗的真理,诗人死了,我们身上的诗人死了,那真理便消失了。
    我们从山川草木那里悟到的,是草木的道理,也是人的道理。实际上,“认识你自己”或“反身而诚”从来不是要把自己同世界及他人隔离开来,把眼光盯牢自己的肚脐眼;我们只有在广阔天地中才能达到真实的自我认识。
    连同我们的所感进行探究,常被称为“反身的认识”。不过,我们并非一开始有一种关于对象本身的“直接”认识,此后再进行反思,于是获得了反身的认识。我们对世界的本然理解就是反身的认识。此后,若有需要有可能,我们把自己悬置起来,从而使所要认识的事物转变为纯粹对象的东西。
    科学提供对事物的机制解释,哲学不提供。若说哲学也提供解释,那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解释,诠释学意义上的解释。“哲学解释”旨在有所理解地把各种现象加以贯通,我们不妨像斯宾格勒称之为“意义上的形态学”。 机制解释并不能取代形态学。因为,除非我们变成机器人,否则我们就总生活在一个有感受的世界中,我们索求对这个感知到的世界的理解,而这里,我们无可药救地需要这些直接的感受才能理解。明理总是有感之知。
    人类生活不可能离开说理,只不过,有了科学作为参照,哲学获得了更加明确的自我意识。我们今天不再能够用想的“高贵野蛮人”来论自由的价值,不再能用星体的圆形轨道是的形态来论自律的必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由和自律只是一些没道理的偏好,而只意味着我们必须为自由和自律提供更加切实的论。
    不过,我们不能由此认为,如果没有科学的榜样,哲学就会保持为反身思,实际上,穷理从天就有对象化自身即变成教条的危险,思想需要不间断的努力保持其自身为反身思。实科学确立以后,哲学模仿实科学,模仿理论结构、建构理论的程序等等,更加重了对象化思想的危险。
    哲学问道穷理。理就是真理,犹如钱就是真钱。然而,哲学并不像科学那样寻求对象化的真理。“真理”不是某种东西的名称,我们把它理解为成就动词,真理是此际的成就,不是一旦发现就永恒不变的东西。问道穷理总是有针对的,这就是所谓问题感。问题在哪里,就在哪里求道。并没有一套真理,在天上或在圣人的书里平铺放着。天理并不写在天上,而是写在天人之际;所需通者,古今之变,而非致万世太平的灵丹妙药。
    道可道道。对于思想者而言,没有定于一尊的至道。渴求一尊至道的人,需得把眼光转向信仰。思想的求道者需始终培育承受不确定的勇气,一如信仰者需始终培育承受确定的勇气。
    没有真理做保,所有的道理不都断了根基吗?我们不知道的冷有多冷,的热有多热,但我们知冷知热。我们没见过真理是什么样子,这完全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分辨真道理伪道理,不能确切地分辨真伪。拒绝定于一尊的真理,并不意味着没有真理。只不过,我们不能承认有在深入真理的努力外部提供识辨真理的标准。
    今天,不少人慨叹,我们正在丧失辨别真伪的能力。这不是因为大一统的真理消遁。曾经误认有真理的时代何尝更富有辨别真伪的能力?不敞开思想对话的空间,真理就无从临现。当然,大一统观念的瓦解,并不自动地带来思想的自由对话。观念的舞台上,演出着五花八门的主义:个人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科学主义,更不消说消费主义。唱都在唱,但没有互相聆听,热闹之余,我们这个时代始终没有培育起厚重的意义。在没有标准的世界中寻求贯通之理,辨别虚幻与真实,对于思想者来说,还是一件刚开始学习的课业。

    陈嘉映直面“哲学”的系统之作
    哲学是什么?怎样做哲学?
    “用现代汉语写出很好的哲学,自然就有了中国哲学”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