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诺森物理世界中的心理因果陶焘978752270704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正版
    • 作者: 陶焘著 | 陶焘编 | 陶焘译 | 陶焘绘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3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陶焘著| 陶焘编| 陶焘译| 陶焘绘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3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152000
    • 页数:200
    • 开本:其他
    • ISBN:9787522707044
    • 版权提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陶焘
    • 著:陶焘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78.00
    • ISBN:9787522707044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开本:其他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1-03
    • 页数:200
    • 外部编号:11979043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20世纪中叶以后,笛卡尔式的二元论开始失去青睐,物理主义成了哲学界的主流。物理主义认为,世界中的事物都是由物理质料构成,心理质是物理实体的质,而不是非物理实体(心灵或灵魂)的质。在20世纪50、60年代,还原物理主义(认为心理质就是物理质)被广为接受,于是,心理因果作用也就成了物理质互之间的作用。到了20世纪70年代,主要由于普特南与福多提出的“心理质的多重可实现”,非还原物理主义(认为心理质不等同于物理质)逐渐成为心灵哲学界的所谓正统观点。在非还原物理主义的本体论框架下,有四个单独来看都难以质疑的命题,分别是:(一)存在心理因果作用;(二)心理质不等同于物理质;(三)物理世界是因果闭合的;(四)不存在过度决定。如果这四个命题都为真,那么心理质的因果效力将会受到物理质的“排斥”,所以,和笛卡尔式的二元论一样,非还原物理主义也遭遇了“心理因果何以可能”的难题,该难题被称为“因果排斥问题”,金在权则将之称作笛卡尔的“报复”。本书认为,较之于三个命题,命题“物理世界是因果闭合的”并没有那么可靠,因为,关于物理因果闭合的两大重要论(能量守恒论和还原主义论)实际上并不成立。另外,本书还将表明,由于“物理的”这一概念难以界定,所以物理主义的确切内涵是暧昧不明的,要给出一个关于“物理主义”的清晰、明确的定义,就不能将物理主义视为一个具有真值的本体论学说,而应将其当作一个用以确立合适的本体论的方原则。所以,命题“物理世界是因果闭合的”并未得到经验据的充分辩护,而且该命题的真是无法断定的,从而,心理质的因果效力并未遭到物理质的排斥。此外,本书还将进一步指出,因果排斥问题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非还原物理主义者采用了不恰当的、混乱的因果观念,忽视了因果关系具有“对照”,如果采取一种较为恰当的因果理论——干预主义因果理论,那么,因果排斥问题将被消解。基于上述论,本将得出结论,物理世界中的心理因果作用是可能的,笛卡尔的“报复”并不会发生。

    20世纪中叶以后,笛卡尔式的二元论开始失去青睐,物理主义成了哲学界的主流。物理主义认为,世界中的事物都是由物理质料构成,心理质是物理实体的质,而不是非物理实体(心灵或灵魂)的质。在20世纪50、60年代,还原物理主义(认为心理质就是物理质)被广为接受,于是,心理因果作用也就成了物理质互之间的作用。到了20世纪70年代,主要由于普特南与福多提出的“心理质的多重可实现”,非还原物理主义(认为心理质不等同于物理质)逐渐成为心灵哲学界的所谓正统观点。在非还原物理主义的本体论框架下,有四个单独来看都难以质疑的命题,分别是:(一)存在心理因果作用;(二)心理质不等同于物理质;(三)物理世界是因果闭合的;(四)不存在过度决定。如果这四个命题都为真,那么心理质的因果效力将会受到物理质的“排斥”,所以,和笛卡尔式的二元论一样,非还原物理主义也遭遇了“心理因果何以可能”的难题,该难题被称为“因果排斥问题”,金在权则将之称作笛卡尔的“报复”。本书认为,较之于三个命题,命题“物理世界是因果闭合的”并没有那么可靠,因为,关于物理因果闭合的两大重要论(能量守恒论和还原主义论)实际上并不成立。另外,本书还将表明,由于“物理的”这一概念难以界定,所以物理主义的确切内涵是暧昧不明的,要给出一个关于“物理主义”的清晰、明确的定义,就不能将物理主义视为一个具有真值的本体论学说,而应将其当作一个用以确立合适的本体论的方原则。所以,命题“物理世界是因果闭合的”并未得到经验据的充分辩护,而且该命题的真是无法断定的,从而,心理质的因果效力并未遭到物理质的排斥。此外,本书还将进一步指出,因果排斥问题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非还原物理主义者采用了不恰当的、混乱的因果观念,忽视了因果关系具有“对照”,如果采取一种较为恰当的因果理论——干预主义因果理论,那么,因果排斥问题将被消解。基于上述论,本将得出结论,物理世界中的心理因果作用是可能的,笛卡尔的“报复”并不会发生。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