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图书]抱云堂艺思录 读书礼记100篇 彭庆阳著中国书法的本体精神书法艺术的变与通书法创作与创新生活哲学 华文出版社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发货,谢谢合作。
    • 作者: 彭庆阳著
    •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文化制品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彭庆阳著
    •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 ISBN:9786323181663
    • 版权提供:华文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抱云堂艺思录>读书札记100篇》 博库网 开本: 16开
    作者: 彭庆阳 页数:  
    定价: 56 出版时间: 2019-07-01
    ISBN号: 9787507551464 印刷时间:  
    出版社: 华文 版次: 1
    商品类型: 图书 印次: 1

    作者简介:
    彭庆阳,独立撰稿人,主要从事艺术评论及书法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工作。出版《清刘熙<艺概书概>解析与图文互证》,另有百余篇艺术评论散见于 各大专业报刊。

    内容提要:
    文化学者、书法艺术家、清华大学教授言恭达先生所著述的《抱云堂艺思录》,是其数十年尊重与继承传统文化的积累沉淀与深度思考、学古论今与深刻展望,具有很高的实践体悟与理论水平。青年学者彭庆阳跟随言恭达先生学习三年有余,对《抱云堂艺思录》常翻、常读、常悟,陆陆续续写下了近200篇《抱云堂艺思录》读书札记,经新媒体发出后,反响良好,部分文章被网络媒体转载,并被《中国书画报》连续刊载。今挑选整理81篇主要关于书法本体语言、书法审美以及书法文化的札记结集出版。
    ......


    目录:
    《读书札记》目录
    第 1 篇 中国书法的本体精神是写意精神………………………………… 1 
    第2篇 书法当以“清、拙、厚、大”为尚……………………………… 3 
    第3篇 书法艺术“清、简、凝、质”的审美基调……………………… 6 
    第4篇 书贵气盛,大则精深……………………………………………… 9 
    第5篇 书须求典雅……………………………………………………… 11 
    第6篇 书画重境界……………………………………………………… 13 
    第7篇 书法以取形为下,取神为上…………………………………… 15 
    第8篇 书法要入“他神”, 要入“我神”………………………… 17 
    第9篇 书法创作要功力与情性并进…………………………………… 19 
    第 10 篇 书法要“融情入法” ………………………………………… 22 
    第 11 篇 情为艺质,书以情论 ………………………………………… 25 
    第 12 篇 笔性墨情,皆以人之性情为本 ……………………………… 27 
    第 13 篇 凡艺,气韵生动为首要 ……………………………………… 30 
    第 14 篇 自然风格是中国书画的 高格 ……………………………… 33 
    第 15 篇 清雅为上,神逸难得 ………………………………………… 36 
    第 16 篇 书者应追求“无上清净”的境界 …………………………… 39 
    第 17 篇 书法的 高境界是散与淡 …………………………………… 41 
    第 18 篇 绚烂之极,复归于平淡 ……………………………………… 44 
    第 19 篇 中国书画创作中的“意”“象”相生 ……………………… 47 
    第 20 篇 意随字出,书随意深 ………………………………………… 49 
    第 21 篇 写甲骨文重在由“通”到“化” …………………………… 51 
    第 22 篇 写金文和甲骨要重“意” …………………………………… 53 
    第 23 篇 学书应从篆入 ………………………………………………… 55 
    第 24 篇 篆书要圆、瘦、参差 ………………………………………… 58 
    第 25 篇 篆隶书重静态,律韵内含 …………………………………… 60 
    第 26 篇 习篆首在劲力 ………………………………………………… 62 
    第 27 篇 小篆在于整,大篆在于散 …………………………………… 65 
    第 28 篇 篆书贵结构,布白应重“虚” ……………………………… 68 
    第 29 篇 汉简创作重在写意的抒情性 ………………………………… 71 
    第 30 篇 以篆法入草、入隶 …………………………………………… 73 
    第 31 篇 学今草者必须学习章草 ……………………………………… 77 
    第 32 篇 笔有意,刀有锋 ……………………………………………… 79 
    第 33 篇 篆刻艺术中“虚静”哲学思想的彰显 ……………………… 82 
    第 34 篇 书法本于笔,成于墨 ………………………………………… 85 
    第 35 篇 书法之法重在笔墨 …………………………………………… 88 
    第 36 篇 “干墨者”浓墨厚泽、老辣劲健、膏润无穷 ……………… 91 
    第 37 篇 淡墨有清雅淡远之致 ………………………………………… 92 
    第 38 篇 浓墨行笔中实凝重而沉稳 …………………………………… 95 
    第 39 篇 渴墨应用离不开涩笔 ………………………………………… 98 
    第 40 篇 “墨分五色”的笔墨技巧 …………………………………… 101 
    第 41 篇 林散之草书用墨的神奇互现 ………………………………… 103 
    第 42 篇 笔法是书法中 本质的技法 ………………………………… 106 
    第 43 篇 书法行笔要自然沉涩 ………………………………………… 108 
    第 44 篇 南北结合,碑帖相融 ………………………………………… 111 
    第 45 篇 出新意于法度 ………………………………………………… 114 
    第 46 篇 艺术创变在于悟其理、尽其法、出其新 …………………… 117 
    第 47 篇 艺术的含义在于创作个性化 ………………………………… 120 
    第 48 篇 书法艺术的“变”与“通” ………………………………… 123 
    第 49 篇 书者不可重形式轻内涵 ……………………………………… 126 
    第 50 篇 学书贵在熟中求生 …………………………………………… 129 
    第 51 篇 书者的“工”与“不工” …………………………………… 132 
    第 52 篇 书者贵真而脱俗 ……………………………………………… 135
    第 53 篇 古人论书以势为先 …………………………………………… 138 
    第 54 篇 书法创作应重视对本体的开掘 ……………………………… 140 
    第 55 篇 诗书合一的生命感悟 ………………………………………… 143 
    第 56 篇 书法的文字内容决定作品的人文内涵 ……………………… 145 
    第 57 篇 书者要具备书外功夫 ………………………………………… 148 
    第 58 篇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 151 
    第 59 篇 书法艺术阴阳辩证之统一 …………………………………… 154 
    第 60 篇 学书要广其流而导其源 ……………………………………… 156 
    第 61 篇 学书应溯流而上,沿波探源 ………………………………… 159 
    第 62 篇 学书不为古人奴 ……………………………………………… 162 
    第 63 篇 书者,心之迹也 ……………………………………………… 165 
    第 64 篇 书法是每个中国人一生的修行 ……………………………… 168 
    第 65 篇 为人生而艺术 ………………………………………………… 171 
    第 66 篇 书法精英要有笔墨的追求和精神的传递 …………………… 174 
    第 67 篇 书者要有主流文化的责任担当 ……………………………… 176 
    第 68 篇 书者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 179 
    第 69 篇 保持人生的三原色 …………………………………………… 182 
    第 70 篇 书者的四项“基本原则” …………………………………… 185 
    第 71 篇 书者要“致广大而尽精微” ………………………………… 188 
    第 72 篇 心存大志,不计小利 ………………………………………… 190 
    第 73 篇 凡艺“大器晚成”者居多 …………………………………… 192 
    第 74 篇 没有选择便没有创造 ………………………………………… 194 
    第 75 篇 思考比练习功夫 重要 ……………………………………… 197 
    第 76 篇 从事书法艺术需要定力 ……………………………………… 200 
    第 77 篇 书法文化应追寻良知、忠诚与价值 ………………………… 203 
    第 78 篇 让书写汉字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方式 ……………………… 206 
    第 79 篇 书法是很好的健身之法 ……………………………………… 209 
    第 80 篇 中国书法以中和之美为 高审美理想 ……………………… 211 
    第 81 篇 从当代哲学层面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 214
    第 82 篇 当代书法语境应彰显时代人文精神 ………………………… 217 
    第 83 篇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220 
    第 84 篇 中国书法的“艺术自觉”就是审美自觉 …………………… 223 
    第 85 篇 将艺术还原于文化,求真于经典 …………………………… 226 
    第 86 篇 艺术家的社会职责就是唤起民众的艺术感觉与文化思考 … 229 
    第 87 篇 书法教学要体现中华文化美育教育的品行与特质 ………… 232 
    第 88 篇 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的文化创造 ……………… 235 
    第 89 篇 书法批评应是书法创作与社会审美的 ………………… 238 
    第 90 篇 书艺失落在于书道气格的衰弱 ……………………………… 241 
    第 91 篇 书法的耐看与不耐看 ………………………………………… 244 
    第 92 篇 社会文化生态的失衡在于信仰危机 ………………………… 247 
    第 93 篇 文化是深刻的生活体现,也是深刻的社会责任 …………… 250 
    第 94 篇 艺术诚需语境, 需心境 …………………………………… 253 
    第 95 篇 人品和书品 …………………………………………………… 256 
    第 96 篇 君子忧道不忧贫 ……………………………………………… 258 
    第 97 篇 通向智慧之路的三个阶段 …………………………………… 260 
    第 98 篇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263 
    第 99 篇 走近书法,就是走进中国 …………………………………… 265 
    第 100 篇 阳光下感恩时代,民生里关爱大众………………………… 268 
    后 记 ……………………………………………………………………… 279
    ......


    精 彩 页:
    习篆首在劲力习篆首在劲力,此“劲力”即内劲也。刘熙载说:“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一代之书,无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古人始终将“篆之所尚,莫过于筋”列在先。有“筋”才生“劲”,才能引篆“婉而通”,登堂入室,深化内涵,蕴积精华,不然,恐流于描字也。时下习篆者往往将“玉箸”“铁线”小篆体形成描字,殊不知,此种圆转流畅、秀朗典雅的萦纡环回之书体尽管笔画变化不大,却须婉而愈劲,通则愈节。“劲节”是小篆书写的内核,否则,味同嚼蜡,一派僵呆之气。我以为,书写小篆虽用笔中锋不变,然线条起讫收落宜有顿挫粗细之变,加上墨色的浓淡润渴调控,可弥补小篆笔法的单纯和形式感的平面,丰富小篆的静态美。
        秉笔须圆正,审定字势,纵观四面停匀,八方具备,然后运笔执使。逆入、涩行、紧收。迟速得宜,线条方显厚重、古拙之风采。有言“篆宜缓,隶宜疾”。篆之用笔亦行留相合,具折钗股之妙,绞笔使毫如练绳,徐徐行行,横直平过尽使笔锋留住;转折弧圆定裹绞暗转,不能擫笔顿注。篆之用笔不能太肥,又不能太瘦,肥则形浊,瘦则形枯;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太轻则浮,太重则踬;锋芒不宜太露,否则意不蕴藉持重;既有天马行空之精劲, 备老僧补衲之沉静。篆之用笔虽不比行草,仍须讲究起止、回环、偏正、轻重、疾徐、虚实;仍须寻求笔机,使尽笔势,收纵有度,得其真态,映带匀美,万不可一味滞缓僵卧,了无生机;仍须脱尽摹拟蹊径,自出机杼,渐老趋熟,乃造平淡。
        ——言恭达《抱云堂艺思录》第257、259页刘熙载《书概》云:“篆书要如龙腾凤翥,观昌黎歌《石鼓》可知。或但取整齐而无变化,则椠人优为之矣。”强调了篆书字势上应有变化。篆书,尤其是小篆,是秩序感极强、整齐划一的书体,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但整齐之中,还要有变化,求得篆书虽静而生动,虽整齐而富变化的审美效果。言恭达先生强调“习篆首在劲力”“‘劲节’是小篆书写的内核”,可以说是小篆具有“龙腾凤翥”之势的关键所在。而劲力的产生又在于“筋”,有“筋”才生“劲”,古人亦有“篆之所尚,莫过于筋”的说法。“筋”可以强调篆书线条刚劲有力的质感,从而深化内涵,以免流于描字,可见“筋”对小篆的重要性。
        书法作品的生命力量和精神气质主要是通过“骨”和“筋”两种有意味的笔力表现出来的。丁文隽在《书法精伦》中对“筋”“骨”有着精辟的阐释:“于人,骨所以支形体,筋所以司动转。骨贵劲健而筋贵灵活,故书,点画劲健者谓之有骨,软弱者谓之无骨。点画灵活者谓之有筋,呆板者谓之无筋”。从人体解剖学上来说,“筋”是附着在骨头或肌腱上的韧带;从书法上来说,它也是一种力的表现,但与骨又有所区别。“骨力”偏重于刚挺之力,“筋力”偏重于柔和之力,刘熙载《书概》云:“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这两种力可以产生阳刚和阴柔两大不同类型的风格。卫夫人《笔阵图》云:“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可知有“筋”的笔画运转刚劲有力,有韧劲从而有劲节,否则就是败笔。
        孙过庭《书谱》云:“篆尚婉而通”,强调篆书字势要圆转流畅,气韵要婉转通达。但刘熙载认为孙过庭的观点不够辩证,补充道:“余谓此须婉而愈劲,通而愈节”。在书写过程中要辩证对待“婉”和“通”,“婉”中要加以劲健,“通”而又要以涩行加以节制。时下一些学书者在小篆创作上如同描字,故“味同嚼蜡,一派僵呆之气”,这是缺少“劲”“节”之故。何以能改变这种状况,那就是善于中锋运笔。刘熙载在《书概》中强调篆书中锋用笔的重要性:“徐铉小篆,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处,盖得中郎之遗法者也。”中锋用笔是小篆书写的根本,但不是表现小篆审美性的 。所以,言恭达先生认为:“书写小篆虽用笔中锋不变,然线条起讫收落宜有顿挫粗细之变,加上墨色的浓淡润渴调控,可弥补小篆笔法的单纯和形式感的平面,丰富小篆的静态美。”这对于学篆者来说犹如金针度人,令人豁然开朗。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