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杂技/中国国粹艺术读本9787505957718文联
    • 作者: 傅起凤|主编:白庚胜著 | 傅起凤|主编:白庚胜编 | 傅起凤|主编:白庚胜译 | 傅起凤|主编:白庚胜绘
    • 出版社: 文联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09-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傅起凤|主编:白庚胜著| 傅起凤|主编:白庚胜编| 傅起凤|主编:白庚胜译| 傅起凤|主编:白庚胜绘
    • 出版社:文联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09-01
    • 版次:1
    • 印次:2
    • 印刷时间:2009-04-01
    • 页数:181
    • 开本:16开
    • ISBN:9787505957718
    • 版权提供:文联出版社
    • 作者:傅起凤|主编:白庚胜
    • 著:傅起凤|主编:白庚胜
    • 装帧:平装
    • 印次:2
    • 定价:32.80
    • ISBN:9787505957718
    • 出版社:文联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09-04-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08-09-01
    • 页数:181
    • 外部编号:1375667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前言
    一、从远古走来的艺术
    1.从劳动技能中走来的杂技——飞技板、舞流星
    2.从农牧生活中走来的杂技——马戏与动物戏
    3.从战斗生活中走来的杂技——蚩尤戏和角抵戏
    4.从祭祀活动中走来的杂技——巫傩与杂技
    5.从游戏娱乐中走来的杂技——投掷节目的鼻祖“击壤”
    二、先素杂技从民间进入豪门
    1.奇伟之戏——早的宫廷杂技
    2.春秋战国时的杂技故事
    (1)侏儒扶卢
    (2)宜撩弄丸
    (3)兰子跳剑
    (4)鸡鸣盗 (5)举鼎绝膑
    3.集六国角抵的秦宫杂技
    三、汉代百戏杂技的兴盛
    1.从汉墓藏看民间杂技
    2.汉武帝的宫廷盛会
    3.张衡笔下的西京杂技
    4.东汉的杂技团
    5.杂技艺术的繁荣期的到来
    四、魏晋南北朝杂技在民族交融中发展
    1.粗犷北国的杂技
    (1)《猿骑》
    (2)《五兵角抵》
    2.秀丽的江南杂技
    (1)传统技艺的发展
    (2)凤凰含书
    (3)形式繁多的竿木表演
    3.罩上宗教面纱的杂技幻术
    五、隋唐杂技远播四方
    1.集传统精华的隋宫杂技
    2.唐杂技的繁荣与变迁
    3.唐明皇的观酺盛会
    (1)“唯有长竿妙入神”
    (2)飘飘若仙走绳技
    (3)“倾杯乐”与舞马
    (4)丰富多彩动物戏
    (5)“太平乐”与舞狮子
    (6)“剑器行”与舞流星
    (7)新兴的叠置伎
    (8)乐舞中的杂技
    4.中外杂技交流的热潮
    (1)兼收并蓄
    (2)中华文化远播四方
    六、宋元杂技在民间发展
    1.宫廷杂技的变迁
    (1)宝津楼的诸军百戏
    (2)圣寿宴中的杂技
    2.民间杂技的繁荣
    (1)“瓦舍”、“勾栏”杂技人
    (2)宋代出现的新节目
    (3)杂手艺和踢弄
    (4)马戏和动物戏技艺翻新
    (5)别具一格的水上百戏
    3.元代的“杂把戏”
    3.元代的。“杂把戏”
    七、明清杂技在江湖闯荡
    1.宫廷杂技的衰颓
    (1)明宫元宵景图中的“过锦戏”
    (2)北疆特色的清宫杂技
    2.江湖杂技多姿多彩
    (1)“跑马卖解”走江湖
    (2)九牛坝观角抵记
    (3)踏青中的杂技
    (4)行香走会中的杂技
    (5)“堂会”和“撂地”中的杂技
    (6)戏曲中的杂技和幻术
    (7)一招鲜吃遍天
    (8)“毽儿谭”与踢毽子
    (9)“坛子王”与耍花坛
    (10)“隔壁戏”与口技
    八、沧桑
    1.现代杂技的萌芽
    (1)屈辱年代畸形发展
    (2)游乐园——现代杂技的摇篮
    2.特殊背景下的中外杂技交流
    (1)流浪海外
    (2)马戏之父孙福有
    3.新型杂技团的雏形——延安杂技团
    九、当代杂技精品集萃
    1.“顶”与倒立
    2.《武术》
    3.轻功与芭蕾
    4.《钻圈》
    5.《跳板》
    6.青春的旋律——《滚环》
    7.《顶碗》
    8.《滚杯》
    9.《蹬板凳》
    10.《手技》
    11.《转碟》
    12.《飞技》
    13.《抖空竹》
    14.《聚刀拉弓》
    15.《蹬技》
    16.《走索》与《达瓦孜》
    17.《绸吊》
    18.《双秋千》
    19.《车技》
    20.《舞狮子》
    21.主题晚会与杂技剧
    22.杂技剧《西游记》的创作历程

    目连救母融合了大量杂技技艺的戏曲剧目。演出之前,必须选好三四十
    会杂技武功的武行,才能搬演目连戏。目连戏一般要演三天三夜。起先表演走大索、翻桌子、翻云梯、打筋斗、倒立拿顶、蹬坛子、蹬石臼、绳技、穿火门等。接着出现地狱变相,如天地神祗、牛头马面、鬼母丧门、夜叉罗刹和锯、磨、鼎、镬、刀山、寒冰、剑树等酷刑具。当演至捉拿目连的母亲大恶人刘氏四娘时,刘氏逃出戏棚绕场而走。鬼卒们一边紧追,一边飞出一把把锋利的钢叉,准确地钉到棚挂、房梁之上。颤颤欲坠。而刘氏则连翻带滚逃遁躲避。这时棚内棚外万人齐声呐喊,甚至闹得地方官员以为海盗上了岸,惊恐万状,可见那种气势大得吓人。
    像南京夫子庙、扬州瘦西湖畔这样的“撂地”艺人集中卖艺的地区,许多城市都有。如北京的天桥、天津的“三不管”、上海的城隍庙等。在这些地区一个圈子接着一个圈子,一家戏棚连着一家戏棚,艺人们祖祖辈辈长年累月地在这里变戏法、耍钢叉、蹬石担、顶花坛、抖空竹、说书、唱曲,各种表演争奇斗胜,游人如织,于是小商小贩相继而至,茶棚酒店也应运而兴,久而久之这些地区就成了有名的游乐场所,大有宋代“瓦市”遗风。许多艺人终年生活在这里,他们带领子侄、徒弟早晚练功.每天演出数场,年深月久,磨炼出许多身怀绝技的杂技家来。
    (6)戏曲中的杂技和幻术元代以来,杂剧兴盛,逐渐形成完整的舞台艺术。明清时代杂技技巧在戏剧中出现甚为普遍,原因有三个:是溯同源,杂技、戏剧尚未截然分家之时,某些技巧自然地因袭保留在戏剧之中。二是早期戏剧中有若干以表演杂技技巧为主要内容的剧目。三是许多漂泊无依的杂技艺人参加戏剧工作,担任剧中的特技演员。
    明代初年,杂技和剧种经常同时演出。到了明代中叶,情况有所变化,戏曲和杂技的分野更为鲜明。但有时为了剧情和演出效果的需要,在戏曲中尤其是在表现地狱鬼神场面的“目连戏”中插进了大量的杂技表演。明清之际的文人张岱的《陶庵梦忆》中说到“目连救母”剧目中练杂技的情形。这种“目连戏”类似一场有情节的杂技表演。如果单靠戏曲演员们是十分费力的,内中杂技艺人参加的一定不少。明人顾起元曾说,在万历年间(1573—1620)南北方的戏曲演出中常插进戏法、软腰、舞百丈旗等。这都需
    要杂技艺人来参加表演。
    清代的“目连戏”几乎成为特技表演的中心,其中掺杂了更多的奇技异
    能。1683年康熙帝在北京观看目连戏,除了各项杂技之外,真虎、大象、马匹都走上了舞台。除“目连戏”外,还有专以杂技表演为内容的短小精悍的折子戏,如“大卖艺”、“打莲湘”等剧目。“大卖艺”描写二人迫于生活、流浪江湖卖艺为生,遇着地方恶霸敲诈的故事。中间有大段的耍流星
    表演,为戏曲行当——武丑和武旦的重头戏。此外,武戏中采用或插演杂技
    的片段。久而久之,也成惯例。近代戏曲中以“打出手”的方式表演杂技
    为普遍。“打出手”即在武打戏中抛接、踢接、对传兵器、五彩缤纷、花样百出。杂技不单在武戏中出现,后来甚至发展到文戏中,如表现剧中人物的焦急愤怒情绪时的“抛帽子”、“甩靴子”等都需要特技技巧。
    (7)一招鲜吃遍天下各地的卖艺活动如此普及,竞争如此激烈,促使清代杂技节目不断出新,一招鲜吃遍天成为有志者追求,人人都想练出属于自己的绝招绝活。例如
    “皮条”就是由爬竿技艺孕育出来的新技巧。表演时,从木杠支起的架子上端垂下长长的数条皮带,演者腾身离地,手握皮带曲扭腰肢,力量与巧劲相结合,柔软与刚劲相协调,激烈与舒缓相间隔,构成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
    清代手技的路子也越走越宽,由舞弄棍发展而成的“飞叉”,在三股叉上装起发声响亮的铁环,演者上身赤膊,运用手臂和上身肌肉的力量使其舞动,大叉发出铿锵的响声,表现了人体的健美和控制力。
    “打花棍”则是另一种轻型手技,灵巧敏捷,它是由“打莲湘”等民间游艺发展起来的杂技。表演者双手各执一根细棍,用以拨弄二尺来长的木棍,木棍时而旋转,时而点头,始终不坠。乾隆二十三年(1758),潘容升所编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记有这个边唱边打、载歌载舞的节目。
    “脑弹子”表演者头戴皮碗,把小木球以各种姿态高高抛起,那木球终归落到皮碗之中,十分新颖幽默。
    明代已有不同技艺的蹬技,如蹬车轮、蹬小孩和蹬散梯等。到了清代,运用双足表演的技巧,除蹬技外,引人注目的是“耍坛子”和“踢毽子”。这是在宋代“踢弄”技巧的基础上创造的新节目,把踢弄的球换成瓷坛、
    毽子,更显示出技巧的高难。
    (8)“毽儿潭”与踢毽子杂技所用的毽子,是用一尾雕翎下坠铜钱制成,表演时依靠精深技巧,踢出各种招式。据清代戏曲理家、学家李调元说,北京的踢毽子好手们能运用头顶、额、口、鼻、肩、腹、背等身体各部位代替双足踢毽,一人能和数人对踢。如果独自踢毽,可以始终绕身不坠。清末,北京人尤喜集体游戏,人们四面围成圆圈,互相对踢传递,不使毽子坠地,每个人接到毽子后,就可以施展自己的技巧,踢出一套花样来。风气之盛,才出现了“毽儿谭”这样的高手,他创造了许多新的踢弄方法,并编写成踢毽谱《翔翎指南》流传至。93-96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