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爱书的前辈们(老三联后人回忆录)9787108054708三联书店
    • 作者: 编者:仲江//吉晓蓉著 | 编者:仲江//吉晓蓉编 | 编者:仲江//吉晓蓉译 | 编者:仲江//吉晓蓉绘
    •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2015-10-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编者:仲江//吉晓蓉著| 编者:仲江//吉晓蓉编| 编者:仲江//吉晓蓉译| 编者:仲江//吉晓蓉绘
    •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2015-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5-10-01
    • 字数:338000
    • 页数:488
    • 开本:32开
    • ISBN:9787108054708
    • 版权提供:上海三联书店
    • 作者:编者:仲江//吉晓蓉
    • 著:编者:仲江//吉晓蓉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48.00
    • ISBN:9787108054708
    • 出版社:三联书店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2015-10-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5-10-01
    • 页数:488
    • 外部编号:3372335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序:三联的文化烙印/仲秋元
    序/吴志良
    邹韬奋 在追寻中沉浸/厚仁
    茅 盾 父亲写回忆录/韦韬
    胡愈之 沁入成长足迹的亲情/胡序威
    杜重远 重撑火炬.勇往前行/杜毅杜颖
    李公朴 留长胡须的民主斗士/张国男
    柳 浞 是什么给了我塑造邹韬奋的力量/柳健
    张仲实 四年相知一生结缘/张复
    何步云 老三联的印刷匠/何其康
    徐伯昕 出版家没有出版的一本“书”/徐虹
    高士其 奔腾不息的生命激流/高志其
    朱 枫 “新知”红枫/朱晓枫
    郑易里 三山半落青天外/郑珑
    邵荃麟 “团结就是力量!”/邵济安
    金仲华 镜头定格在抗战/金立勤
    郑效洵 北大旁听生的一段难忘编译生涯/郑明
    孙冶方 无法忘却的日子/李昭
    黄洛峰“黄老板”的双肩/黄燕生
    艾思奇 听奶奶讲爷爷的故事/李洌
    徐雪寒 对一位“逐火者”的追忆/徐淮
    戈宝权 翻译家爸爸的家庭剪影/戈小丽
    袁信之 书缘·情缘·店缘/袁仄
    徐律斯 人已故去钱江潮正涌/
    沈静芷 难忘纯真岁月/沈建林
    汤季宏 心中那盏不灭的“神灯”/汤小辛
    周巍峙 “上起刺刀来”/周七月
    王仿子 父亲晚年的痴迷/王石丰
    曹辛之 一本相册折的历史印迹/曹吉冈
    胡 绳 与老三联后人谈胡绳/胡伊朗
    陈 原 寄往天国的信/陈淮
    倪子明 默默耕耘的总编辑/倪小钢
    吉少甫 人生谢幕之前/吉晓蓉吉重安
    陈敏之 读家书,忆老父/陈小嫣
    曹健飞 理想·创意·亲情·执着/曹蕾
    仲秋元 父母就是典型的三联人/仲江
    刘大明 走南闯北的三联人/李筠
    王仰晨 爸爸是扇门/王小平
    濮光达 田间送书十八年/濮春燕
    马仲扬 我与父辈没有代沟/马小冈
    戴文葆 与父亲的三次离别/杨进
    范 用 出版工作之外的父亲/范又
    蓝 真 踏遍青山人未老/蓝列格
    附 录 生活、读书、新知与三联书店及牺牲、殉职人员名单
    (部分)(1936-1952)
    编后记


    新书暂无介绍

    父亲萌发写回忆录的念头,是在“”前期;而动笔时,“”临近结束,已届84岁。说起来,提笔与搁笔都和的这场“革”文化“命”的浩劫不无关系。
    “”中,父亲不写捧场文章,却写着另一种“文章”——外调材料,而且十分认真地写。自1967年7月到1969年7月的两年,父接待了130多批外调人员,调查对象主要是二三十年代父亲的熟人。由于上海把三联书店打成了“黑店”,所以涉及了胡愈之、金仲华、张仲实等一批文化出版界知名人士。因为这些调查关系到一个同志的政治生命,长期
    以来谨言慎行的父亲更加谨慎,他不放心外调人员的记录,总是提出自己来写书面明材料。他字斟句酌地写,有的材料甚至写了两三天。
    他的日记中对“”不着一笔。我想,也许这就是父亲对“”的态度:我怀疑,我不理解,我需要观察,所以我沉默。然而,他却在日记中记了每次来外调的详情:外调人员的姓名、,持哪个单位的介绍信,调查的问题,谈话的时间……一一记录在案。他是防备万一有人篡改他写的明材料而加害被调查的对象时,他能有据可查。在日记中父亲有时相当详细地记载了调查的内容,这多半是对一些年代久远的历史片段的回忆。有时,外调的是父亲关心的事,他就分外地热心,如有一次从外调人员那儿得知,杀害杜重远的凶手已在东北被抓获,父亲就特别兴奋。那天听说是来调查杜重远被害经过的,父亲虽前煤气中毒,头晕腿软,仍坚持下楼接待来访者。
    显然,这些历史往事的调查,打开了父亲脑海中尘封
    已久的记忆闸门。
    自从父亲于1973年秋重新在报纸上“亮相”之后,就有老编辑动员他写回忆录。1974年父亲准备续写《霜叶红似二月花》时,我们便提出,先写回忆录,被父亲否定了。他认为,写回忆录单凭记忆是不够的,需要查阅过去的报刊,来印补充或纠正自己的回忆。“”尚在进行中,做这些事情现在根本不可能办到。1974年11月,《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写,因迁居交道口新居而停顿了。不久,又有人向我们建议动员父亲写回忆录,父亲仍未同意。他认为在批评了“”之后,国内形势将会越来越好,完全可以等到图书馆开放,能查阅资料的时候再来写。
    可是等到1975年底到1976年初,形势又骤然恶化。逝世了,邓小平第二次被打倒,全国人民又一次陷于绝望之中。,父亲把我们叫到身边说:“现在,我打算开始写回忆录!”我们不解其意,因为当时更不具备写回忆录的客观条件。父亲解释说:“按目前的面,‘’不知还要拖到何年何月,去年看到的希望,又渺茫了,我怕等不到这伙人下台的那了。所以,我考虑现在就把回忆录写出来,即使是不完整的,也好留下一个历史的见
    。你们把它保存好,等到将来再公之于世。你们不是有台录音机吗?这次我想采取口述录音的办法,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那时,除了样板戏,一切文化娱乐活动都被禁止,我们和孩子们都爱好音乐,便从寄售店买了一台旧的盘式录音机,录了一些西方的古典音乐,在家悄悄欣赏。我表示,口述录音是个好办法,比自己写省力多了,不过为保险起见,录音与笔记可同步进行。这样写作时就有两份材料,可以相互参照。父亲表示同意。
    1976年3月24日,我们开始了次录音。父亲手持话筒,靠在卧榻上,我站在三屉桌前操纵录音机,小曼和孙女小钢在一旁做记录。父亲打算从他早年鲜为人知的政治斗争生活开始叙述,次至第四次录音便是从1919年父亲结识陈独秀开始,叙述到1927年的大失败。父亲的这些经历,对我来说已很新鲜,小曼和小钢更是闻所未闻,我们听得十分兴奋。
    P16-18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