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华严原人论/中国学经典宝藏9787506084796东方出版社
    • 作者: 李锦全著 | 李锦全编 | 李锦全译 | 李锦全绘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2-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李锦全著| 李锦全编| 李锦全译| 李锦全绘
    •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2-01
    • 页数:296
    • 开本:32开
    • ISBN:9787506084796
    • 版权提供:东方出版社
    • 作者:李锦全
    • 著:李锦全
    • 装帧:平装
    • 印次:暂无
    • 定价:55.00
    • ISBN:9787506084796
    •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0-02-01
    • 页数:296
    • 外部编号:30838032
    • 版次:暂无
    • 成品尺寸:暂无

    题 解 001
    经 典 025
    1 序 027
    2 斥责迷惑的固执指学习儒、道的人 034
    3 斥责偏浅的教义指修习学
      而不了解教义的人 046
    4 直接显示一切存在的真源指了知
      教义的实教 076
    5 会通本末各教 083
    源 流 095
    解 说 105
    附 录 113
    参考书目 263

    李锦全,一九二六年生,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思想史。

    原典斥偏浅第二①习不了义教者自浅之深,略有五等②、人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上四在此篇中。五、一乘③显教。此一在第三篇中④。
    一、为初心人⑤,且说三世业报⑥,善恶因果,谓造上品十恶⑦,死堕地狱⑧,中品饿鬼⑨,下品畜生⑩。故且类世五常之教,天竺世教,仪式虽殊,惩恶劝善无别,亦不离仁义等五常,而有德行可。如,此国敛手而举,吐番散手而垂,皆为礼也。令持五戒,不杀是仁,不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噉肉,神气清洁,益于智也。得免三途,生人道中。修上品十善,及施戒等,生六欲天,修四禅八定,生色界色天题中不标天鬼地狱者,界地不同,见闻不及。凡俗尚不知末,况肯穷本?故对俗教,且标原人,今叙经,理宜具列。故名人天教也。然业有三种一恶、二善、三不动报有三时谓现报、生报、后报。据此教中,业为身本。
    今诘之曰既由造业受五道身,未审谁人造业,谁人受报?若此眼、耳、手、足能造业者,初死之人眼、耳、手、足宛然,何不见闻造作?
    若言心作,何者是心?若言肉心,肉心有质,系于身内,如何速入眼、耳,辨外是非?是非不知,因何取舍?且心与眼、耳、手、足俱为质阂,岂得内外相通,运动应接,同造业缘?
    若言但是喜、怒、爱、恶发动身、口,令造业者,喜、怒等情乍起乍灭,自无其体,将何为主而作业耶?
    设言不应如此别别推寻,都是我此身心能造业者,此身已死,谁受苦乐之报?若言死后更有身者,岂有今日身心造罪修福,令他后世身心受苦受乐?
    据此,则修福者屈甚,造罪者幸甚,如何神理如此无道?故知但习此教者,虽信业缘,不达身本。
    译文依照的教义,由浅入深,大略可分为五个层次、人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教。
    一、陀为初发心修行的人,只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业报和善因善报、恶因恶报的教义,说如果造严重的十恶之罪,死后便堕入地狱,其次流转为饿鬼,如果罪业较轻,则变为畜生。从这层看,陀的义很类似于世俗儒教所说的仁、义、礼、智、信等五种人伦规范。徒要求能遵守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噉肉,才能免予三途之苦,死后转为人。如果能修持十种善行以及布施、持戒,死后则可转生于六欲天。如果修习色界的四种禅定和色的四种空定,死后则可转生于色界和色天,所以把此种教义叫作人天教。按照此教的教义,因业是死后流转的根本。
    现在我们对此教的教义加以诘难既然由于所因业的不同,而分别流转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及天等五道之中,那么不知是谁在造业因?又是谁在受果报?如果说我们的眼、耳、手、足能造作因业,那么刚死的人,其眼、耳、手、足宛然尚在,怎么看不到其见闻造作?
    如果说心在造作业因,那么心又具体指什么?如果指肉体之心,肉体之心是有形质的器官,系附藏于身内,怎么能迅速进入眼、耳之中,并令其能辨别是非善恶?如果不能辨别是非善恶,又凭什么来决定行为的取舍?而且心与眼、耳、手、足都归属色法,有质碍之,怎么能内外相通,相互应接运为,共同造作业缘?
    如果说只是喜、怒、爱、恶等感情发动身口,令其造业,那么喜怒等感情忽起忽灭,本身就没有实在的自,怎么还能作为主宰去指使身口造作业因?
    如果说不应像这样步步推论,一切都是我的身心共同造作业因,那么此身灭后,谁来承受这业因的苦乐果报?如果说人死之后,由别的身心来承担,难道有今日身心造罪作福,而让后世身心受苦受乐的道理?据此可知,修福德的人十分不幸,而造罪恶的人则十分幸运,为何业报之理这样不公平?通过这些可以推知,只是修习人天教,虽然能使人相信业果报应,却仍不能了解存在的根源。


    《华严原人论》对儒、释、道各宗各派关于原人的学说做了全面评判。


    【内容简介】


    宗密撰写《原人论》归结到会通三教的圆融思想,属于华严宗的经典。对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儒学哲理化,起到重大影响,对促进中国化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原人论》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宗密被尊为华严宗五祖。他从少通儒书,到投身禅宗南宗门下,*后归宗华严,不断对诸家教义进行探索,以寻求人的本源及其安身立命之道。由于宗密修诸教义时,不是简单弃旧图新,而是经过扬弃吸取诸家之长再综合创新。《原人论》既是他晚年成熟的作品,并不是单纯阐述华严教义,从会通本末到三教圆融,在典藉中是占有特殊地位。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