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未来叙事:明日环境史9787500171904中译出版社
    • 作者: (美)迈克尔·罗森著 | (美)迈克尔·罗森编 | (美)迈克尔·罗森译 | (美)迈克尔·罗森绘
    • 出版社: 中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1-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美)迈克尔·罗森著| (美)迈克尔·罗森编| (美)迈克尔·罗森译| (美)迈克尔·罗森绘
    •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200000
    • 页数:296
    • 开本:16开
    • ISBN:9787500171904
    • 版权提供:中译出版社
    • 作者:(美)迈克尔·罗森
    • 著:(美)迈克尔·罗森
    • 装帧:精装
    • 印次:1
    • 定价:88.00
    • ISBN:9787500171904
    •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3-01-01
    • 页数:296
    • 外部编号:31619860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序幕 未来环境之梦
    章 进步与增长的故事
    第二章 工业化的故事情节
    第三章 进化的寓言
    第四章 细绘世界末日
    第五章 悲剧的选择
    尾声 改变梦想
    鸣谢

    迈克尔·罗森(Michael Rawson),历史学家、作家,纽约城市大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曾于威斯康星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任教;2005年至2007年于斯坦福大学任梅隆博士后研究员;曾担任美国公共工程历史学会董事会成员。2011年,他凭借《查尔斯河上的伊甸园:波士顿的形成》(Eden on the Charles: The Making of Boston)入围普利策历史奖。

    普利策历史奖入围者、有名历史学家迈克尔·罗森重磅作品
    内含21幅名家精美插图,描绘人类对未来的畅想
    纵览几个世纪以来由科学家、作家、官员和各行各业的人所编写的数百个故事和预言

    序幕:未来环境之梦“我们给孩子所看的,将成为他们未来所做的。因此,我们给孩子看什么,至关重要。通常孩子们都会自己实现当初的预言。梦想就是未来蓝图。”------卡尔·萨根(CarlSagan),《以梦为图》(DreamsAreMaps)(1992)1995年,一群环保人士应原住民阿丘阿尔人的要求深入。阿丘阿尔人的居住地,大约覆盖200万英亩雨林,横跨厄瓜多尔和秘鲁之间的边界。在阿丘阿尔文化中,梦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到20世纪80年代,阿丘阿尔人的和巫师看见了一些预兆,貌似他们的土地和文化很快就会受到严重威胁。这种危害其实是真实存在的:阿丘阿尔人知道,西方石油公司正不断深入邻国人民的土地,当地的人民亲眼所见他们留下了环境和文化的满目疮痍。但是,当环保人士到这里提供帮时,他们对阿丘阿尔人的想法感到惊讶。阿丘阿尔人没有寻求当地环保组织的协,而是要求环保人士回家去“改变现代世界的梦想”。
    阿丘阿尔人说的现代世界,主要是指工业化的西方。现代世界的人又真的梦想着未来?是肯定的。事实上,西方人完全把自己沉浸在明日故事和图景中,导致他们会经常感觉未来和过去一样真实。科幻故事经常出现在电视节目、电和刷品中;新闻机构不断推送关于人工智能、太空探索和延长寿命的医疗措施程序等,如何进一步发展的推测;广告激起大众对未来个人技术形式的兴奋感;智囊团也预测哪种新武器将赢得下一场战争。故事、图像和预测长期以来好像建筑的砖头一样,慢慢构成了一个更大的未来期待模式。这种未来愿景,又同时可以被一个社会群体、一整个文化体系,甚至是被全世界数十亿人所共享。
    人们设想的明日世界,往往会注重那些卓越的科技成就。这些成就也成为了未来的代名词。但是,对光洁的实验室和闪亮的机器所产生的憧憬,也经常让我们看不到事实的。这种与大多数对未来环境憧憬的寓言故事一致,都是关于科技将如何保人类对自然环境拥有越来越大的控制权。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典情景动画片《杰森一家》(TheJetsons),就提供了很好的例子。此后,该动画片在有人类居住的每一个大洲都播放过。虽然人们很少从环境角度来审视这个动画片,但该剧本身,就描绘了一个一草一木都被人造品所取代的未来。然而,动画片通过展示这令人震惊的未来,体现出环境主题在该剧中的核心地位。但是,不知为何,人们却察觉不到,反而更关注飞行汽车和机器人女仆。尽管从表面上看是这样,但是大多数对明天充满想象的故事,乃至《杰森一家》,其内容很大程度上都是环境之梦。
    本书探讨了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未来环境的设想。但是,我不是为了去了解人们未来可能发展如何。相反,我感兴趣的是这些故事所体现的,西方一直想象并为之努力的未来环境,也就是阿丘阿尔人所说的“现代世界之梦”。西方的这种环境期待从何而来,又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那么这种期待会带着我们进入怎样的世界?如果真的如卡尔·萨根所说的梦想可作为未来蓝图,那么现在似乎是时候重新审视一下,那些人们认同的未来蓝图了,只求能确保人类文明没有在无意中走错了路。
    我阅读了几个世纪以来由科学家、小说作家、官员和人所编写的,数百个故事和预言。每一个故事和预言本身就是一张小小的未来蓝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注意到故事里总有一个特殊的期待,而且若隐若现地出现在一个又一个资料中:无论环境变化的后果如何,人类都将无止境地扩张。这种扩张可能是创造的源泉,也可能是破坏的。一切取决于故事怎么讲,但这种扩张终将变成一种改变环境的力量。简言之,在有限资源的星球上实现的增长,这种期待一直明确引导着西方长期的发展雄心。它已被大众认同,但是却又自相矛盾。观察到这一点,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正如大家所想,因为我们的发展导向发生了某种错误,所以人类尚未进入“人类世”,即由人类主宰环境的时代。诚然,西方长期以来对扩张的期待,一直都是他们期望到达的目标。
    鉴于人类扩张造成的严重环境问题已成事实,世界应当更深入了解,人们是如何给自己讲未来的故事,又是如何直至今日都不曾改变,人类又是如何自主形成并维持增长这一期待的。这些都是本书研究的目的。本书同时也是一部关于未来的历史,一项对环境之梦的研究。如历史学家威廉·克罗农(WilliamCronon)所说,本书其实也是一个个自然界的小故事组合而成的庞大叙事故事。本书调查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轴,从15世纪欧洲人首次发现世界是超乎想象的大,一直调查到现如今的现状。在跨越几个世纪的阅读体验中,读者将读到一些耳熟能详的明日寓言,也有许多已被遗忘的故事。在环境危机日益恶化的时代背景下,所有这些故事其实都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实质的影响,阿丘阿尔人和他们的邻居就是显著的明。这些故事也将继续塑造未来,因为它们推动前进之路的同时,也排除了的发展之路。5人类所共有的关于未来的故事,就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我们的往昔。更恰当地说,这些故事产生于社会记忆,或集体对过去事件的理解。记忆通常以叙事形式流传,进而鼓励人们对明日世界抱有某些期待。然后人们通过更多的叙事故事,来表达这些期待。事实上,过去和未来的故事之间,有重要的关联,因为它们构成了人类发展这个庞大故事的两部分。就像任何故事都有开头和结尾一样,这两个部分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塑造。卡尔·马克思(KarlMarx)预言了未来的工人,以及将产生天堂。这种预言完全取决于他对历史所持有的特定看法,即生产方式是历史变革的主要推力。同样,我们对历史发展还有另一种解释,人类将技术进步置于历史中心,其实是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未来会拥有更多技术奇迹。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的未来主义者,总试图认真评估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因为,他们喜欢以故事的形式提出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设想,而且他们知道大部分历史和预言的内容,都是互为起源的。
    从更基本的层面上看,昨天和明天的故事也互为关联,因为二者都是通过想象建构出未知世界。这些故事都是人类发明创造的行为,它们可以帮我们理解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也可以帮我们了解,人类曾经去过哪里,又将走向何方。记录历史并不新鲜:几千年来,人类社会一直在记录历史。我们致力于描绘昨天,就是为了塑造一个令人信服且有借鉴作用的历史。若没有对历史的记录,一个民族体就感到如无根之萍,就像他们的社会患了失忆症一样。书写未来,至少书写世俗社会的未来,就是书写近期需要我们去推断的事件。一旦人们开始相信明天会与昨天有本质的不同,就需要编造故事来表达大家的期待。这些故事形成了人们现在的身份认同,就像大众产生的集体记忆一样明确,而人们也会以同样的热情去为这些故事辩护。
    这些故事,都适用于西方无止境增长与扩张的梦想。当它们与西方文化中核心的神话交融在一起时,更是获得了相当大的推动力:催人进步的理念。人类社会一直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并将地继续发展下去。这种发展的信念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的进步有多种体现形式:道德的、文化的、社会的、物质的、科学的。同时,这种进步的理念可以把昨天和明天的故事都联系起来。人类进步史学家约翰·巴格内尔·伯里(J.B.Bury)曾描述该理论是“涉及对过去的总结和对未来的预言”。这一理论同时也涉及相当多的宗教内容,因为我们不能确定,这种被誉为进步的改变,真的能将世界引向一个更好的地方。进步作为一种理念,其影响在18世纪开始与日俱增,而在20世纪末则逐步减弱。这段时期,增长是进步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总的来说,对进步的追求,可能是整个西方历有影响力的一种理念。
    正因为进步的理念让人忽略了资源的极限,所以它可谓是人类无止境扩张的伙伴。比如,人们总说知识的积累或人类灵的进化都是有限度的,这意味着改进的过程是有终点的。但是,终点的存在会削弱进步的理念。进步的理念告诉我们,人要做出积极的改变,必须坚定不移且持之以恒地朝着完美状态前进,而人是可逐步接近这种状态的,但不可能实现这种状态。在环境方面,进步等同于不断增加丰富的物质资源,然后实现对地球的控制。实这一目标,就需要不断的扩张。从此,增长的信念以及拒绝承认环境存在极限,成为西方梦想的基础。近,这一理念也成为西方致命噩梦的开始。
    在构建无止境物质增长的愿景时,有两个相关的说别有影响力。,我们相信通过科技手段,可以确保自然资源一直富足。而且,无论有多少人居住在地球上,或论类的资源消耗有多大,都可以持续提供足够的需求;第二,人类持有一种信念,当我们拥有足够的科技手段,人类可以控制自然界,并随心所欲地操纵自然。这两个说都表明,人类有可能独立于自然界,而且成为自然的主人,以至于环境极限一词,对我们来说实际上只是自相矛盾的托词罢了。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不论我们接受或拒绝这两个说,都促使人类对未来环境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因为太常见,而且被大众接受,导致我都把它们当作共识来说。当然对未来环境的观点,从古到今依然存在,但没有一个影响力和持久能与这两个相媲美。尽管这两个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而且变得愈加复杂,但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对它们的大致内容还是比较熟悉的。这两种观点所涉及未来世界的故事地扣人心弦,但故事之间又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它们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对未来预测时的对抗关系。事实上,不同的故事在对历史分析时也是一种对抗关系。因为人在处于看似简单的立场上做出的说,可能因其对历史和未来的认知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世界观认知。 个故事就包括上述说,并预见了地球被完全开发过程。该故事出现于欧洲启蒙运动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演变成科幻作家金·斯坦利·罗宾逊(KimStanleyRobinson)所描述的未来愿景:“我们生存在巨大的工业城市机器中,人好像是的有机体,生活在变质的、金属的、和无比干净的人工世界中”。广为人知的例子可能是《杰森一家》,它体现的是一个带喜剧叙事效果的乌托邦版本。一般来说,发展型叙事故事描绘了这样一个世界:大量的人居住在庞大的城市中(通常是圆顶或地下),将无农用价值的植物和动物赶尽杀绝,开展海洋耕种,主要食用人工合成食物,掘地三千尺挖掘资源,控制地球气候以制造理想的天气,然后扩张到外太空。在一个没有环境极限且无边无际的宇宙中,通过傲人的技术给人类提供的物质富足,这的确是一个诱人的愿景。
    发展型叙事与一种环境思维方式有着共同的未来愿景和设。这种思维方式通常被称为丰饶主义或普罗米修斯主义,它是以给人类带来火种的希腊神为名。普罗米修斯主义的观点认为,应该将自然界首先视为一组原材料,而且要相信人类的能力及其技术水平,能把这些材料转化为可用的形式,还要坚信人类的计划就应该是这样的。长期以来,这一理念在西方政治机构和文化中占据了极具影响力的位置,美国尤其如此。普罗米修斯主义者经常通过所谓的技术乌托邦主义,来表达他们的未来愿景,他们会强调机器是通往人类美好未来的关键。技术乌托邦也会拥抱地球全面发展的梦想,但是也有例外。其实,他们内心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第二种共识型叙事故事是建立在与上述相反的说上的灾难故事:资源是有限的,自然界不能无休止的重塑或控制。简言之,人类仍然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并受制于自然法则。关于增长的故事,其结局则是令人恐惧的环境超载预言。环境超载通常包括人口过多、水资源匮乏、土壤枯竭、资源枯竭、海洋物产枯竭、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暖。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战争、饥荒、疾病和社会崩溃。灾难型叙事故事在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融合,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环境运动的兴起而获得生机。人类不断的增长和扩张后地球会是什么样子?类似这样的问题,灾难型叙事表达的世界末日观点,则提出了完全不同的。
    认同灾难叙事的人,他们的理念往往与现代环保主义的一些思想流派有异曲同工之处。至少,他们都认为地球资源的极限是确实存在的。发展型叙事可以体现出普罗米修斯主义者所期待的未来。但是,灾难型叙事并没有和发展型叙事一样,能体现出环保主义者所期待的未来。更准确地说,灾难型叙事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对未来环境的看法:如果普罗米修斯主义者所赞同的扩张程度真的实现了,那世界又将会是什么样子?环保主义者若用除增长愿景以外的愿景,以吸引公众对未来设想的注意力。这一途径基本上是不成功的,主要是因为社会记忆没有为未来愿景,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也因为发展型叙事,是有效地将任何生活方式描绘成落后过时的。环保主义者的这种失败,其代价是巨大的。
    虽然像普罗米修斯主义者和环保主义者这样的术语挺有用,但是把不同的环境态度,当成是处于对抗关系的故事所体现的理念,而不是当成对立的社会群体,其实是有好处的。学者和媒体评论员却倾向于后者。因此,他们将人分为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丰饶主义者和生态环保主义者,技术主义者和马尔萨斯主义者,或者繁荣主义者和末日主义者。但是,这些标签却总是有误导。例如,支持增长的倡议者并没有对垄断持乐观主义态度,而那些担心人口过量的人,也并不会拒绝技术发展。这样的分类也体现了牢不可破的群体身份认同。而实际上,人们会根据环境需求的不同从一个群体转为另一个群体。一个人在阅读有关经济增长的报纸文章时,他可能是一个繁荣主义者,而在翻开下一页,读到有关气候变化的消息后,他可能是一个末日主义者。2017年,一位做未来趋势预测的硅谷技术人承认,他的心理状态是“在极度的乐观和的恐惧之间左右摇摆”。人们很少能坦然且长期地融入一个单一的群体类别中,而总是在不同的时刻,接受不同的环境叙事故事。
    尽管西方文化中蕴含着对长的烈期望,但西方也产生了对未来的环保愿景。他们也重视稳定人口数量、谨慎使用资源和稳态经济,因此共同构成了一个零零碎碎的反对增长的主题。根据历史背景的不同,这一主题往往会有起伏变化。这种环保愿景,从来没有像上述两种以增长为主旨的主流叙事故事那样,被普遍或广泛接受。然而,它仍然具有重大意义,有时也是颇有影响力的。因为,环保愿景让人们重新思考进步的意义,并敢于在增长模式之外去寻找另一种未来发展。这种愿景,在环境之梦的庞大历史背景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若将所有这些关于未来的故事,都视为一种创造文化中的无谓幻想而置若罔闻,可能也落的轻松。但是,这些故事太重要了,因为它们对现实世界有因果关系和生态影响力。个人层面上是发现这些故事的影响的。快展的预期心理学领域发现,被未来拖拽着前进的人,如同被历史的车轮裹挟着滚滚向前。这导致一些科学家建议,我们这个物种应该取名为“展望者”(homoprospectus)更为合适。生态经济学家肯尼斯·博尔丁(KennethBoulding)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写道:“我们所有的决定都是从对未来的几种愿景中做出一个选择而已”。有些人甚至能够认识到这些故事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力。尤其是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们都承认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Wells),还有富有想象力的人鼓舞了他们,而做出现在的职业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时间旅行者,人需要一些指引找到前进的道路。那么,有关未来的故事往往可以作为图例,而为人所用。
    研究未来的领域中,有一个基本准则是明天的寓言故事也能塑造整个社会。社会学家弗雷德·波拉克(FredPolak)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念:对未来的愿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但是,人们近在咫尺之处,就能体会到这种愿景对、企业和机构有多重要。无论他们是在宣传和追求自己期待的愿景,还是对别人的预测做出反应,都会以愿景的方式来展示。耶鲁大学的社会学家温德尔·贝尔(WendellBell)把社会定义为“人们对未来产生一定的共同期待,然后基于这些期待而产生的共同行为”。人们围绕某一特定期待的共识程度越高,这种期待就越能形成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对增长抱有一种共识态度,因为人们很容易想象,一个不断扩大的蛋糕,即使切开的蛋糕大小不一,但是能让每个人都受益。虽然增长的一些主要促成因素,比如工业化和制度,经常受到多方的猛烈抨击,但事实上,除了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之外,我们也很难对增长本身提出批评意见。
    当然,发展型和灾难型叙事故事,并不是引导人类走向其中一个结局的力量。对明天的世界做出规划并执行,也绝非易如反掌。因为我们构想的未来已经把社会带向了一个指定的发展方向,所以城市化、工业化、人口扩张、科技进步等等的作用力,也推动着社会朝着同样的方向发展。实际上,几个世纪以来,物质变化和文化的公序良俗一直深深地纠缠在一起。在共同推动人类走向命运旅途的过程中,它们相互强化,甚至相互创造。在这层意义上,这两种对未来的叙事故事,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原因,也是结果。它们在长期不断进步与增长的历史背景下,预测未来可能的样子。

    18世纪,人类产生了“增长之梦”,希望可以控制自然界;
    1纪,人类企图通过优选的机械化,实现永恒的富裕;
    20世纪,人类意识到环境危机,放弃了乌托邦式的增长幻想,想要建立更加可持续的环境关系。但依然以进步为导向,渴望重塑、自然;
    20世纪60年代,未来之梦的新题材——世界末日诞生,人类开始面临资源耗尽的恐慌,并渴求获取资源;
    时至今日,增长的愿景被推翻,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信仰……
    梦想会对客观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人类只有创造出关于未来的新故事,才能真正通往可持续文明。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