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哲学有什么用/日常人文课9787544787673译林出版社
    • 作者: [英]马库斯·威克斯著,吴培瑜 译著 | [英]马库斯·威克斯著,吴培瑜 译编 | [英]马库斯·威克斯著,吴培瑜 译译 | [英]马库斯·威克斯著,吴培瑜 译绘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9-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英]马库斯·威克斯著,吴培瑜 译著| [英]马库斯·威克斯著,吴培瑜 译编| [英]马库斯·威克斯著,吴培瑜 译译| [英]马库斯·威克斯著,吴培瑜 译绘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150000
    • 页数:258
    • 开本:32开
    • ISBN:9787544787673
    • 版权提供:译林出版社
    • 作者:[英]马库斯·威克斯著,吴培瑜 译
    • 著:[英]马库斯·威克斯著,吴培瑜 译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48.00
    • ISBN:9787544787673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1-09-01
    • 页数:258
    • 外部编号:31253089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前 言

    章:人际关系
    闺蜜的老公出轨了——我该不该告诉她?
    我该如何走出失恋?
    我因为暖气温度的设置与我的伴侣陷入了冷战
    你怎么知道你爸爸就是你爸爸?
    为了免车,我轧死了邻居家的狗,我应该为此感到内疚?我的男朋友成天就知道打游戏刷朋友圈
    我的新男/ 女友似乎欲旺盛,但我对此并不那么感兴趣。我该不会有什么毛病吧?
    我的伴侣送了我一双鞋作为生日礼物,可我觉得它们真的很丑

    第二章:工作
    为了我的远大前程而伤害别人真的好?我都快40岁了!我再也不想当会计了!——我应该重拾当年的摇滚梦?我应该为了避免被开除而供出我的同事呢?
    人工智能拥有自我意识吗?
    凭什么我天天996 只能勉强糊口,而某些人无所事事却能日进斗金?
    中年失业的我该怎么自救?

    第三章:生活方式
    应该允许?我能相信顺势疗法?我的手机被偷了,我担心自己的信息被盗用
    药物的幻觉体验为什么是一种欺骗?
    既然上帝想让我们成为素食主义者,那他为什么要让动物的身上长满肉呢?
    微型车还是轿车?
    拜托,我的童年过得很糟糕好吗?变成如今这样子又不是我的错
    好人为什么难做?
    当今世界纷争不断,这叫我怎么能相信上帝存在呢?
    我怕死——怕死这事寻常?
    第四章:闲暇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严肃呢?我只要过得快乐就够了
    “回归自然”是现代人的矫揉造作吗?
    我应该关心食物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吗?
    莎士比亚的戏剧比《辛普森一家》更好?一堆破烂有什么美感可言呢?
    现代艺术是不是一场骗局?
    那幅价值1000万美元的画怎么一夜之间就成了一文不值的赝品呢?
    我喜欢的明星传
    出负面新闻,我应该脱粉?

    第五章:政治
    我受够了别人对我指手画脚
    总统选谁真的有差别?为何政客总是答非所问?
    我想好好做一门生意,但是那些商业规则、官僚主义和税收让我不堪重负
    我应该相信专家?怎么才能让听到我的声音?
    我应该追求更多自由,还是更多安全?
    为何当我经过一个乞丐时内心充满愧疚?
    凭什么全部的家务都得女人来做?


    马库斯·威克斯,英作、哲学工作者,主要著作包括《几分钟就能掌握的哲学》《几分钟就能掌握的心理学》《几分钟就能掌握的政治学》等;DK出版公司人文社科书系撰稿人,参与的作品包括《DK政治学百科》、《DK哲学百科》等。

    [本书]切入哲学知识的方式要亲民得多,大量的插图将玄妙的哲学道理予以可视化,大大增加了阅读的趣味。读者们能够边看边想,联系实际,尽情享受思辨的快乐。——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章:人际关系闺蜜的老公出轨了—我该不该告诉她?
    你确实正身处窘境:你的闺蜜丝毫没有察觉到她老公的出轨行为,你也不知道自己该打破她的美好幻想。当然了,直截了当地撒谎肯定会让你觉得不自在,可是对她有所隐瞒也一样会使你心里不舒坦。你感觉到自己有义务对她开诚布公,但是你也知道这会伤害到她,此外,你并不清楚她将对此做何反应。如此看来,你似乎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但是,不管做何决定,你总是想让她明白:你完全是出于一番好意而为之。
    在这类问题上寻求哲学家们的指点,反而将我们领向了更深涩的哲学的根本问题:我们该如何判断一个行为在道德上正确?所以,我们就别指望会有什么简单轻松的回答了。
    也许像大多数人一样,你从小就被教育成相信说谎是不对的,这道理简单明了。你必须始终说真话。还有比这再清楚不过的吗?这种观念在哲学中被称作义务论(deontology),即存在着的道德法则,并且我们有义务去遵守它们,一旦你违反了这些法则,那么你的行为在道德上就是不正确的。这条道德进路著名的提倡者便是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他总结上述观念并冠名为“律令”(categoricalimperative):你只有在希望你的准则成为一条普遍法则时,该准则才能成为你行动的依据。也就是说,如果你认为一些行为(比如说谎)是普遍错误的,那么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它都将无一例外是错的。
    这样一种黑白分明的进路似乎直接,然而,可能存在一些灰色地带呢?如果你的朋友直截了当地问你她老公出轨了,那么你就有道德义务说出。但如果她没有那么做……你实际上就并没有说谎,可是你也没有说实话。抑或道德法则的意思可能是:你不该隐瞒?或者,你应当告诉所有人你所知道的一切?即便你所说的与其毫不相关?
    与后果既然遵守道德法则未必是解决上述难题的简便方法,那么你或许想要尝试一条与之完全不同的进路:结果论(consequentialism)。顾名思义,它根据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该行为在道德上正确。这种观念是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许多道德哲学的基础,并且尤其与传统宗教用于评判是非对错的“戒律”(commandments)形成对比。其中,与我们上述难题尤为相关的是杰里米?边沁(JeremyBentham,1748—1832)的观念:评估行为的“功效”(utility),权衡该行为将会导致多大程度的幸福与伤害。就你的处境而言,你将会考虑一切说出或者不说出的可能结果,并根据其可能带来的当下的和长远的好处或坏处做出自己的决定。如此一来,你或许会选择隐瞒,甚至可能会说一个“善意的谎言”来保护你的闺蜜(同时理直气壮地撕毁所谓道德法则),抑或是,为了她的利益着想,你更希望她能承担起痛苦的现实而非活在谎言之中?
    说到这儿,你会慢慢开始发现:我们不仅仅是在思考行为的结果,其实也在思考行为背后的意图和动机。这类哲学领域被称为德伦理学(virtueethics)。与结果论相似,德伦理学会根据具体的个别情况谈论道德,但是,比起独立的行为,德伦理学考察的对象是行为者的“德”(virtue)。也就是说,比起规定行为的对错,我们更关注抉择背后的动机:比如,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这基于人们内心主观的道德理解。所以,你如果做出某个行为,并且发自内心地相信在特定的情况下这么做是正当的,那么即便撒了谎、即便事态完全不称人意,你的行为依旧是道德的。不管你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你曾为自己的抉择苦苦思索的事实已然成为你的个人道德的写照。
    抉择时刻你也许会像康德那样,认为对朋友保持诚实是你的义务,哪怕这会令人痛苦。可是,如果你只是避免向她提及这件事,这会是完全意义上的诚实吗?边沁会力劝你审视说出与否的可能结果:或许你的朋友宁愿知晓实情。
    我该如何走出失恋?
    你现在的境况很糟糕:这个你在乎的人已然离你而去。当然,世界并未因此而终结,它只是看上去如那般罢了。对你而言,其余的一切都不重要了。尽管你不想如此沉沦,但是悲痛似乎没有尽头,不仅如此,你也不明白试图去终结这份悲痛意义何在。老实说,对于现在的你而言,一切都丧失了意义。那么,当你的世界已然崩溃,你该如何继续自己的生活呢?你现在所承受的这一切痛苦又有什么意义呢?
    好吧,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尽管并非生死攸关(尤其对于旁观者而言),但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由于这种经历具有普遍,所以你可以指望大部分哲学家就此给出一些好的建议。古罗家波爱修斯(Bo?thius,480—524)就写过一本名为《哲学的慰藉》(TheConsolationofPhilosophy)的书,这个书名会让我们怀有一种“哲学家们也许会有点好主意”的期待,但事实是:波爱修斯只是建议我们将心灵朝向更高的事物。此外,正如他们对待问题一样,哲学家们一如既往地对“如何应对心灵的创痛”这个问题各持己见。这些形形色色的观点可被归纳为以下三大阵营:“振作起来,继续生活”,“默默承受苦难”以及“苦难会让你成为更的人”。
    法哲学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deBeauvoir,1908—1986)或许能成为指引你的不错人选(如果你是女,那么更是如此)。在作为一位率直而严肃的女主义者和一位务实的存在主义者之外,波伏瓦也有着丰富的心路历程,或者至少她的情路历程是丰富的。波伏瓦怀有一种在20世纪中期的女中间并不常见的“爱他但又不得不离开他”的恋爱观(这种观念在当时的男中间更为普遍),她可能会劝导你“天涯何处无芳草”。虽然这对于顾影自怜的你而言并没有多大帮,但是波伏瓦并不仅止于此。早在“个人事务即是政治议题”成为第二次女主义浪潮的战斗口号之前,波伏瓦就已经在宣讲并践行这样的理念了:男女平等!女人凭什么要受传统女观念的束缚?
    也就是说,你并不能期待从波伏瓦那里获得同情。她很可能会对你说,比起被环境束缚,你更应该镇定下来,然后掌控环境。不论你是男是女,她都会促使你反思你是如何将自己陷入这般悲惨境地的。你曾和占据你生命中大部分意义的人有一段浪漫的感情,但是现在这段感情结束了……你还指望什么呢?生活中还有同等重要的事物,而你还有追求它们的机会。,并不是他人赋予你赖以生存的目的,而是你自己决定自己的幸福与苦难。简单来说,波伏瓦会让你克服悲痛,并确保自己不会再受到伤害。但是,这颇有些亡羊补牢的味道,并且对于正试图从伤痛中恢复的你而言似乎过于严苛。事实上,现在的你更想知道如何治愈受伤的心。
    作为波伏瓦几千年前的老前辈的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1—前270)很可能相当认同她的观点。伊壁鸠鲁的指导原则是将伤害化(并不是常人所理解的那样单纯地追求愉悦),所以他并不会就你所承受的这些痛苦给予你过多的同情。但是,比起日思夜想加深痛苦,伊壁鸠鲁会建议你寻求减轻痛苦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平息那些使你痛苦的。如此一来,你就可以开始探寻真正能为你带来快乐的事物,并且知道如何避免那些会伤害你的。
    克服痛苦伊壁鸠鲁的劝导虽然可能是出于好意,但似乎并不能缓解你目前所处的状况。如果你想要一些更实在的克服痛苦的方法,也许斯多葛学派的一员能够帮上你的忙。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季蒂昂的芝诺(ZenoofCitium,公元前334—前262)认为自己找到了向心平静的道路;这么说来,他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然而,由于芝诺本人过于注重实际和美德,甚至已经到了可谓严苛的程度,所以他的建议或许会有些难以接受。芝诺会告诉你,生活就是不管发生什么,都应与自然和谐一致。你既不能因坏事而过于悲伤,也不能因好事而过于兴奋。总之,想要改变自己力所不的事物只会让你焦虑和苦恼。
    但是,你如果想要博得同情,就转向更具宗教的人物。比如陀(Buddha,约生活在公元前6—前4世纪)。从他那安详的笑容里,我们甚至都能感受到他的慈悲。陀确实会予你以同情,因为对于充斥着人世间的苦难,他是再熟悉不过了。相应地,陀也知晓一条超脱之路。他会对你说,他深深地理解你现在的遭遇,此乃求而不得之苦。的确,你失去了心爱的人,但是,即便依旧拥有他/她,你也得不到满足。你如果想真正从苦难中解脱,就不能执着于外物。接着,陀会传授你“八正道”(徒的理想生活指南)来帮你超脱使你深陷苦境的、难以满足的。奉行这八正道,心灵就能获得恒久的宁静。
    早在印度哲学随着嬉皮士而风靡于西方之前,德哲学阿图尔?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1788—1860)就已为之所倾倒,并从中借鉴了一些观念形成了他自己的世界观。然而,除非你只是想默默地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之中,叔本华或许并不是你的人选:他极有可能是阴郁、悲观的哲学家。像陀一样,叔本华也意识到世间总是充满了痛苦,但是他会告诉你试图摆脱这痛苦只是徒劳。你想疗愈自己受伤的心?别白费力气了。这世上充满了不幸,对此你无能为力,只能暂且沉浸在音乐或哲学中聊以。不管你做什么,都将以悲剧告终。习惯就好—这就是人类的生存处境。
    苦难经历的积极意义也许你能从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Nietzsche,1844—1900)那里获得积极的建议。尼采早年丧父,随后又相继经历了信仰危机和被心上人拒绝的悲痛。因此,对于心碎之苦,尼采深有体会。然而,尽管生活充满了不幸,尼采还是从中发展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哲学。当许多怀有坚定宗教信仰的哲学家转向其信仰寻求安慰时,尼采却否认我们所受的苦难来自上帝的意志。相应地,他更赞成叔本华,认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尼采看来,我们应将这些痛苦视作机遇而非拖累。因此,他会在一定程度上同情你的遭遇,并会试图让你明白,这是人之为人所必须经历的。然而,尼采并不只是希望你能从苦难中解脱,他更希望你能从苦难中挖掘出意义。就尼采自身的经历而言,他会说,痛苦是必要的,因为痛苦是对生命的认可。那些值得我们为之拼搏的事物,包括随之而来的挫折与磨难,都能够使我们更加珍视所获得的成就。只要我们怀着正确的心态,生活的每一次磨难都会让我们越发强大,我们也因此更有能力去过我们所想要的生活。可是,千万别去翻阅尼采的生平传记,因为你会发现:尼采从未真正从被心上人拒绝的痛苦中走出来。,尼采在精神失常与梅毒病的折磨下离开了人世,时年55岁。
    抉择时刻你觉得波伏瓦的观念(走出分手之痛的方法就是将其遗忘然后继续生活)正确吗?还是说你更倾向于芝诺、陀和叔本华他们的看法:你如果非要谈恋爱,就会不可避免地经受伤害与磨难?如果你曾切身有过心碎的经历,你会赞同尼采,认为经历苦难能够丰富和充实你的生活,并对你的未来有所帮?

    这是一本零门槛的哲学启蒙书。40个真实案例点出日常生活的哲学底色,你反思手机沉迷,冷观追星文化,活出哲学境界。73位哲学大师,带领你入世看问题,出世观人生。本书能令你从哲学中获得启发,为你的生活指明方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英瑾作序力荐。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