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1914:世界终结之年9787544791670译林出版社
    • 作者: [澳大利亚]保罗·哈姆著 | [澳大利亚]保罗·哈姆编 | [澳大利亚]保罗·哈姆译 | [澳大利亚]保罗·哈姆绘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8-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澳大利亚]保罗·哈姆著| [澳大利亚]保罗·哈姆编| [澳大利亚]保罗·哈姆译| [澳大利亚]保罗·哈姆绘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8-01
    • 版次:1
    • 印次:1
    • 页数:712
    • 开本:16开
    • ISBN:9787544791670
    • 版权提供:译林出版社
    • 作者:[澳大利亚]保罗·哈姆
    • 著:[澳大利亚]保罗·哈姆
    • 装帧:精装
    • 印次:1
    • 定价:128.00
    • ISBN:9787544791670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2-08-01
    • 页数:712
    • 外部编号:31540307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序幕——1914年夏天长长的阴影
    部过去的 1纪70年代至20世纪00年代
    章 尼金斯基的牧神
    第二章 机器的崛起
    第三章 德国的阳光普照之地
    第四章 塞尔维亚的积怨
    第五章 奥匈帝国进场
    第六章 德皇的世界
    第七章 法俄之虎钳
    第八章 变数
    第二部分视而不见与鼠目寸光 1900年至1914年
    第九章 失控的战争
    第十章 施里芬的启示
    十章 英国摆脱孤立
    第十二章 英国的恐德症
    第十三章 此时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
    第十四章 受到围困的德意志人——和一个意大利人
    第十五章 驶向阿加迪尔的一艘炮舰
    第十六章 弗里德里希·冯·伯恩哈迪的适者
    第十七章 亨利·威尔逊爵士准将的计划
    第十八章 法国的复仇
    第十九章 海上霸权
    第二十章 巴尔干半岛的危机
    第二十一章 为“必然的战争”武装起来
    第三部分 权力沙龙里的1914年
    第二十二章 更好的一年?
    第二十三章 爱德华·格雷的“四角关系”
    第二十四章 死人弗朗茨·斐迪南的用处
    第二十五章 奥匈帝国:对战争望眼欲穿
    第二十六章 异常的平静
    第二十七章 对塞尔维亚的通牒
    第二十八章 你们正在欧洲放火
    第二十九章 塞尔维亚人的答复
    第三十章 所有的战争理由都消失了
    第三十一章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第三十二章 威利、尼基和乔吉
    第三十三章 英国结束“中立”
    第三十四章 砸烂您的电话:俄国动员
    第三十五章 德国向俄国宣战
    第三十六章 德国向法国宣战
    第三十七章 迫不得已,无需讲理
    第三十八章 的灯火
    第三十九章 为国捐躯,美好且光荣
    第四部分 战场上的1914年
    第四十章 侵犯比利时
    第四十一章 在法国边境
    第四十二章 撤退
    第四十三章 马恩河奇迹
    第四十四章 塞尔维亚的打击,俄军的溃败,奥军的覆灭
    第四十五章 西线的建立
    尾声——世界终结之年
    附录
    附录一 地图
    附录二 伤亡人数
    附录三 德国给奥匈帝国的空白支票
    附录四 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通牒
    附录五 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通牒的答复
    附录六 德国对法国的宣战书
    附录七 普恩加莱对法国议会的演说
    附录八 德国对比利时的通牒
    附录九 贝特曼-霍尔韦格对帝国议会的致辞
    附录十 爱德华·格雷对英国议会的致辞
    致谢
    注释和参考文献
    精选参考书目
    索引

    保罗·哈姆,于伦敦经济学院,曾任《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后致力于20世纪历史研究,在巴黎政治学院、战争学院等高校任教,著有《广岛,长崎》《越南》等多部政治、战争题材的历史作品,著作多国,广受荣获“联合国媒体和平奖”等诸多奖项。

    在这部引人入胜的全景式作品中,哈姆以令人回味无穷的写作风格,呈现了陷入疯狂的欧洲以及西线的大规模战斗。他提出了不同于许多历史学家的观点,认为所有当时的欧洲大国都应因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对战争负责。——澳大利亚国际事务学院如果您曾经站在di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士兵的坟墓旁,想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那么这本书将会适合您,如果您想避开诸多专业的军事术语和传统的思维方式,则更是如此。——《牛顿书评》

    大量追求惊险刺激的书籍和电影以这种方式解读这场战争。伴随着对皇室成员的谋杀,世界走向了战争。毫无疑问,斐迪南之死引发了加速战争爆发的七月危机。但它并不是一个原因,甚至不是一个决定因素。它加速了已经开动的力量,而这些力量无论如何都会酿成战争—除非当权者采取不同的行动,即寻求调停、互相谅解,并尝试维持和平的外交艺术。普林西普扣动扳机之时,实际导致了这场战争的所有力量早已就位。大公之死对已经做好了侵略准备的各国起到了催化作用。任何火花都可能点燃战争:英俄海军会谈、另一艘德国炮舰、俄国的动员……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一个处于权力地位之人像克里斯托弗·克拉克的书名所示,是在向着战争梦游。他们的行为与沉睡八竿子打不着。正如我们所见,这些领导人是完全清醒、感觉灵敏的决策者,他们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也知道他们的行为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有些人是心甘情愿地参战(奥匈帝国、德国和俄国);还有些人是在战争看似不可避免时自以为是、听天由命般地接受了它(法国、英国)。从这个意义上说,欧洲的政客和军事指挥官们在这一年集体制造了一场战争,而这一年的开始却比之前十年中的任何一年都要和平。1914年年初,海军竞赛已经结束;英国和德国又开始商谈;巴尔干战争已经结束,塞尔维亚得到了满足;巴尔干地区似乎比以往更加和平;俄国和德国的经济欣欣向荣。
    然而,欧洲各国的领导人后来却声称,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上帝或达尔文注定的”“必然的”—仿这场悲剧像可怕的事故一样呈现在他们眼前了,他们都无力避免。他们竟敢把战争归咎于他们无力阻挠的迷信、无形的力量。他们说这是他们无法控制的,是受了神的指示,要不然就是奥林匹斯诸神干预凡人事务的结果。劳合·乔治称,“命运之锤”将世界带向了战争,在他看来,“各国都从边缘滑进了战争这口沸腾的大锅”。丘吉尔称,“强烈的磁反应”将各国“像星体一样”吸引到一起。格雷伯爵声称,“没有任何人类个体能够阻止这场战争”,他常常“扪心自问,自己能够通过先见之明或智慧来阻止这场战争”,这让他“饱受煎熬”。德国和俄国的领导人也同样说服了自己,是命运或天意,甚至是1914年7月那种怪异的动荡氛围导致了这场战争—在某个恶灵的精心策划下,一场地震、龙卷风什么的席卷了整个欧洲,没有别的办法,或者说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阻止它。
    抑或是他们受制于战争计划、时间表—自己所做的准备工作把自己变成了无能为力的囚徒。施里芬的大计仿神圣卷轴,似乎对德国人的军事思想产生了一种神秘的影响,好像有某种预言之力深嵌在它的纸张中,迫使普鲁士指挥官们去执行它一样。人们似乎忘记了,将令人痛恨的大战强加给这个世界的,是各国,而不是先知或神灵。而且,他们几乎没有齐心协力去阻止它:在匆忙开战的过程中,几乎没有留出调解的机会。还有很多机会可以悬崖勒马。贝特曼—霍尔韦格、萨宗诺夫、毛奇和贝希托尔德本可以松口,或者同意格雷的调停尝试。相反,在这些“侏儒”(休·斯特罗恩如此形容当时的负责人)手中,这颗星球却向着战争猛冲过去。
    从这个角度来看,欧洲每个主要都对这场战争负有一部分责任。如果一定要分摊责任的话,那么按照责任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应该是德国、奥匈帝国、俄国、英国和法国。德国精心策划了奥地利与塞尔维亚的战争,并蓄意促成了把俄国吸引过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而俄国极其不负责任的动员决定则确保它很快就将与德国交战。不过德国的过错似乎并不像弗里茨·费舍尔所控诉的那样严重,他的控诉使战后的所有人都相信柏林负有全部战争罪责。他把战争归咎于德国通过武力征服并占有整个欧洲的野心。然而,那是德国在宣战之后的战争目标。在那之前,德国的战争目标大不相同,其中并不包括欧洲霸权,正如尼尔·弗格森令人信服地论过的那样。“德皇真的是拿破仑吗?”鉴于缺乏据,他给出似乎公允:不是,或者说在宣战之前不是。
    世界政策要求为德国的殖民野心行方便;它并没有规定要通过一场世界大战来实现这些野心。德国的文官政客,或者说大多数德国人民,也都并不急于参加一场欧洲战争。作为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施里芬计划无疑让军队感到满意,一定也有许多普鲁士指挥官对战斗摩拳擦掌,少数死硬派泛德意志主义者(诸如伯恩哈迪)亦然。然而费舍尔认为,早在1912年12月德皇的“军事会议”上,德国就已经在寻求一场欧洲的征服战争了。这次会议的主要决定是发起一场新闻宣传运动,让民众为战争的可能做好准备。人们对1914年9月的计划大书特书,在该计划中,柏林也确实概述了一个征服世界的计划,但该计划是在宣战之后才成型的。到了那时,世界当然也发生了变化。交战国是在背水一战:要么征服敌人,要么面对灭国。
    简而言之,大战是集体犯蠢和麻木不仁的一次实践,可以避免,也没有必要,发起者则是有严重缺陷、情商很低(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既不适合统治,也没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却是为统治而生的,他们将世界视为达尔文主义的丛林,在这片丛林中,不知为何,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以及他们的拉丁和盎格鲁—撒克逊盟友)注定要痛击对方,直到“适者”胜出。
    或许在那些泪流满面地回首战争、视其为一场大悲剧的军国主义者、沙文主义者和好战政客们组成的“哭队”中,有一种体面的虚伪。那些该为驱使世界参战负责的人,怂恿年轻人穿上军装、并为他们那“美好的战争”感到愉悦的人,后来却在仪式和周年纪念日上浮夸地哀悼受害者,这可真是咄咄怪事。如果这些“还能变老”之人的眼泪和垂首是真诚的,那么下次当他们的强迫新一代人去打一场不义之战时,他们理所当然会提出抗议,而不是召集他们的人民拿起武器。年轻人不思索的反应情有可原:战争是一种冒险;战争造就英雄。政客对这种反应的利用就不负责任了,从广义上讲,这是犯罪。大战和发起的对欧洲青年的大规模杀戮,区别只在于法律解释。至少温斯顿·丘吉尔还能坦承自己乐在其中。
    ,这场战争结束了生命,摧毁了思想,粉碎了家庭的幸福,并引出了一个流血更多的世纪。它终结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它撕裂了希望、梦想和感情。男男女女都被麻木无情的日常所改变。随着杀戮愈演愈烈,并成为生活中的常态,人们适应了它,在它的作用下变得残暴。起初,一些人对如此的损耗和恐怖感到悲伤和愤怒。然而,骇人的杀戮和伤亡名单很快就产生了痹效。还有许多人根本想象不到马恩河或索姆河的实际情况,在战争年代感到很满足,甚至是幸福。妇女赚的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吃人血馒头的媒体大亨和新闻界对这个正在展开的“故事”兴奋不已;民众与危险如此接近,也感受到了一种奇妙的刺激。

    di一次世界大战为“漫长的1纪”画上了句号,使1914年成为世界近现代目前的一道重要分水岭。从长远来看,俄国爆发、《凡尔赛条约》签订、纳粹主义崛起、冷战格局形成……20世纪的诸多重大事件都肇始于此。本书立足新的文献资料,回望那个充满不安的年代,揭示了当时的世界如何一步步走向撕裂和瓦解。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