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道德经/中华经典藏书9787538693003吉林美术
    • 作者: (春秋)老子|责编:林鸣|译者:陈默|校注:陈默著 | (春秋)老子|责编:林鸣|译者:陈默|校注:陈默编 | (春秋)老子|责编:林鸣|译者:陈默|校注:陈默译 | (春秋)老子|责编:林鸣|译者:陈默|校注:陈默绘
    • 出版社: 吉林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3-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春秋)老子|责编:林鸣|译者:陈默|校注:陈默著| (春秋)老子|责编:林鸣|译者:陈默|校注:陈默编| (春秋)老子|责编:林鸣|译者:陈默|校注:陈默译| (春秋)老子|责编:林鸣|译者:陈默|校注:陈默绘
    • 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3-01
    • 版次:1
    • 印次:3
    • 印刷时间:2019-08-01
    • ISBN:9787538693003
    • 版权提供:吉林美术出版社
    • 作者:(春秋)老子|责编:林鸣|译者:陈默|校注:陈默
    • 著:(春秋)老子|责编:林鸣|译者:陈默|校注:陈默
    • 装帧:暂无
    • 印次:3
    • 定价:35.00
    • ISBN:9787538693003
    • 出版社:吉林美术
    • 开本:暂无
    • 印刷时间:2019-08-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5-03-01
    • 页数:暂无
    • 外部编号:30848728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一章 论道
    “道”与“名” 002
    “有”和“无” 003
    众妙之门 004
    二章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006
    功成不居 008
    三章 不尚贤
    使民不争 010
    虚心实腹 012
    四章 道冲
    和光同尘 013
    五章 天地不仁
    守虚执中 016
    六章 谷神不死
    玄牝之门 019
    七章 天长地久
    以退为进 021
    八章 上善若水
    利万物而不争 024
    九章 持而盈之
    功成身退 027
    十章 抱元守一
    ……

    道可道,道。名可名,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道可道:可以说出的道。前面的“道”是名词,指宇宙之源,引申为规律。后面的“道”是动词,说出、讲述的意思。名可名:可以说出的名。前面的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后面的“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无名:天地产生之初的混沌状态。有名:天地产生之初,万物有了形体时的状态。万物之母:万物之源。母,根源。妙:微妙。徼(jiǎo):边际、端倪。谓:称。玄:玄妙深远。众妙之门:天地万物变化的途径。   译文  可以说出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可以说出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无名”,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名”,万物产生之初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玄妙深远,是洞悉天地万物变化的途径。   “道”与“名”  “道可道,道。名可名,名。”道,可以讲述的,不是永恒之道;名,可以说出的,不是永恒之名。“常”本为“恒”,为避汉文帝刘恒名讳,才改为“常”,延续至今。所以,原文应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与“名”这两个概念,是贯通全书的线索,也是千古以来,理解老子思想的关键。什么是“道”呢?它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只有慢慢体会,才能领悟。若说出来,那就不是“道”了。“道”究为何物,关联到全书主旨,然而众说纷纭,很难下一个准确定义。   关于“道”字,古汉语常见解释如下:一指道路。《说文》:“道者,径路也。”二指抽象的规律,包括人类社会的法则。《左传》:“天道远,人道迩。”三指宇宙本源。《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  本章中的“道”,指宇宙万物之源。“道”是万物之所由来,是一种形而上的永恒存在。混沌之初,“道”悬于虚空,无所见亦无所闻。可谓玄妙幽微,深不可测。所以,以言语来讲述“道”,并不能说明“道”的本质。事实上能够说出的,不过是细枝末节,并非完整而又永恒的道。用言语来称呼“名”,虚空之中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所能说的不过是“道”之表象,并非永恒的“名”。语言文字,只是意象的表述。“道”却是所有意象之源。要想对它确切命名、下个定义是困难的。   可见,“道”是宇宙之源,是基础,是本体,代表着、、。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离开“道”而存在。不论万物如何变化,或消或长,“道”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老子悟“道”之后,发现“道”不能说,“强字之曰道”,勉强称之为“道”。这个宇宙之源的真实存在没有名字,却可以体验可以觉悟。“道”一经界定落实,就成为“名”。所谓的“名”都是相对的,的“名”不能称为“名”。   老子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核心。“道”孕育了天地万物,但不可用语言来说明,而是玄妙深远。它的含义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会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元素;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精神,孕育万物的本源。韩非子在《解老》中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从唯物方面来阐述“道”。汉王也认为“道”是唯物的。从汉末到魏晋,产生了“玄学”,人们体会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本体只有一个“无”。学传入中国后,玄与合流,对“道”的解释,便倾向唯心论。宋明理学家对“道”,仍做唯心论的解释。   不管唯心还是唯物,总之,“道”是运动变化的,而非静止的;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发展变化。   ……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